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358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358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了包工头就有资格做项目了,比如钟志文的老板富教授,其实就是一名副教授身份的包工头,他最多能要到几十万的经费,就做一些几十万的项目,自己继续积累资本,如同乡镇一级的个人建筑队一样,前期会觉得更自由更有好处,但是很难接触到大项目,更难做大做强。

    唐教授属于强一些的包工头,他不仅能要到上百万的经费,而且有教授这样的资质,于是可以接一些较好的项目,甚至分包一些大项目中的小项目,比富教授这样的副教授,先进5年都不止。如果有好机会,唐教授也有可能通过一个项目,就此起来,不会再有资质上的瓶颈,当然,这样的机会总是不多的,而且风险不小。

    长江学者级的教授就很少了,全国满打满算,也不到1ooo人,分配到各个领域,都要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或者突破性的进展才行。其中厉害些的,已经堪比院士,或者就是等着当院士的候补院士。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机会或者正在**运作自己的实验室,申请国家级实验室也不困难。通常来说,长江学者级的教授往往都在拿国家级的经费,比如863计划等等,就是这些大大犇们的囊中之物。

    院士组成的科研团队自然是最强的,不过,院士也有强弱之分,就像是房地产开公司有强弱一样,低端的大牪跳过建筑公司,直接找包工头以省钱,高端的大犇同时揽下数个项目,然后分给大牪级的建筑公司以赚钱。

    人体基因组计划是与新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三大计划。其庞大项目尽管最初由美国组织,但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又有英法德日中五国,以及后来的欧共体加盟,这令整个计划变成了百年难遇的盛会,而其最初的主导者为诺贝尔奖得主沃特森,也就是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儿。至于提出人体基因组计划的美籍意裔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克因为逼格不够,只能前往意大利组织该国的人体基因组团队。

    历史上,中国一共获得了人体基因组计划的1%的工作量,由四名大犇带领各自的大牛大犇团队,分别完成。

    中国迟迟到94年方才加入,倒是留给了杨锐一线希望。

    不过,要加入这样的盛会,就不能浪费大学的4年时间。

    学生是不能直接参与学校或政府间项目的,但要是先加入一个团队,再通过能力自我上升,进而分包项目,还是有可能的。

    对普通学生来说,可能仅仅也就是可能,可是对满脑子论文的杨锐来说,哪怕是一点点可能,也很容易就无限扩大。

    若非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和资历,他现在丢一篇《ce》的论文出去,立刻化身小牛,自然不肯在小项目组里耗费精力。

    杨锐消极对待,办公室里的其他学生却是积极的希望加入唐集中的科研组的。

    他们没有杨锐的资源,能够进入大牛唐集中教授的项目组,已经是极好的选择,相比大四生钟志文,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十多秒的沉默后,一名研究生左右看看,率先道:“我认为双向电泳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实验技术,尤其是现在的蛋白质研究变的深入了……”

    这位说完,另一名大四学生开口道:“……我觉得玻璃管的冷却需要多加注意,因为蛋白质和胶都很容易变质,一旦冷却不好,就容易让实验数据不真实,我看了唐教授的几篇文章,我觉得实验设计的非常好……”

    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的讲话。

    赞美教授的工作是面试的主要部分,任何一名教授都愿意招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生,即使只是科研民工,也得是用力一致的才行。

    同时,阅读教授的论文也是科研民工的基础工作,你都不知道教授的项目是什么,又何谈加入项目组。

    做了功课的学生们尽其所能的展示着自己,表达自己的科学之心的同时,证明自己的实力。

    唐集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蛋白质,而双向电泳作为一项8年前新明的技术,是唐集中最近常采用的方式,大家也尽可能的围绕此点来挥。

    唐集中一个个认真的听了下去,最后将目光放在了杨锐脸上,问:“你是杨锐吧,也说说看。不用紧张,想到什么说什么,你还是大一学生,不会对你做太高要求的。”

    ……。。。
 第275章 华锐实验室
    杨锐跟着涂宪,飞快的蹬着自行车,在北大以南不远处,见到了华锐公司的香港经理李章镇。

    尽管杨锐拥有华锐公司的全部股权,但这也只是他第二次见到李章镇,上一次,还是管慎做介绍人,杨锐给李章镇面试的时候,两人见过。

    也是因为这次面试,让李章镇确定了杨锐是管事人的身份,但是华锐公司的股权分配,李章镇是一点都不知道的。

    因为华锐公司由杨锐开在开曼的离岸公司全资控股,李章镇也只能猜测杨锐拥有华锐公司的部分股权,所以得到了董事会的信任,毕竟,华锐公司旗下拥有锐捷和西捷两家工厂的股权,再加上专利价值和一票的专利授权,每个季度的利润就有数十万美元,这个数字比许多香港的外贸公司的利润都要多,对于大6居民来说,实在是不可能想象。

    李章镇拿到的是每月8ooo元的高薪,但要是换成美元的话,也就是1ooo元上下,这让他很难想象杨锐拥有一家年利润百万美元的公司的事实。

    不过,因为杨锐面试了他,而且是他直接和唯一能够汇报的上级,李章镇还是表现了相当的尊重,以保住这份不错的工作。

    除了最近一段时间与海淀区政府交涉有点累以外,大部分时间,华锐公司的工作都是很清闲的,这让8ooo元的薪水显的尤为值得。

    “李经理。”杨锐和李章镇轻轻握手,然后打开地图道:“麻烦你给我把场址圈出来。”

    李章镇一时间有点没反应过来,过了会儿才笑着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地方,道:“最近都在和大6的官员谈话,有点不适应直接谈事了。”

    “香港不是也要先客套,我是看天色晚了,咱们早点说完,回去好休息。”

    “当然。对的,我们最后谈下来的是两块地,一块是属于海淀区的仓库,工业用地。一块尚是农田,需要转换土地性质,然后给予补偿……”

    “农地转换,我们负责还是政府负责?”

    “当然是区里负责,你怎么负责?”涂宪代为回答。

    “征地会不会有麻烦?”杨锐对拆迁占地的麻烦记忆犹新。

    涂宪却不明白杨锐在纠结什么,看看李章镇继续道:“海淀区政府有农转非的指标,只要每人再交2ooo块就给办,都抢着要呢。”

    “我没听清楚,是给每人一个农转非的指标,再给2ooo块钱?”

    “当然不可能,想要农转非指标的农户,再交2ooo块钱就给办,也不是谁想交钱就交钱,总共就那么多名额……总之,征地的事没问题了。本来就是国家的土地,又给这么大的优惠……”

    包产到户还没有全国性的铺开呢,所以,现在的土地征收全是国家说了算。而相比土地,城镇户口的价值显然更大,更不用说北京户口的价值了。

    杨锐还没搞清楚征地还要倒给钱的情况,李章镇插话过来道:“场址现在已经选定了,仓库我看过了,是6o年代建的,不适合使用了,应该拆掉重建……”

    “费用呢?”

    “不过1oo万元人民币。”

    “就是1o万美元?”大笔的美元在黑市上的兑换价格更高。

    李章镇点点头,说:“设计方面,我觉得可以请本地的设计院来做,因为价格比较便宜,实验室的构造也比较简单……”

    杨锐主要在听,倒是涂宪说的更多,因为他参与过两个实验室基建的,更熟悉情况。

    杨锐稍有些遗憾的是土地面积,因为固定投资金额是百万元,海淀区政府只给了1o亩地,也就是66oo平方米,这样他少了些囤地的快乐。

    当然,1o亩地放在以后也是不少钱了,同是“上地”的地皮,到o6年百度进驻的时候,已经涨到了163万每亩。

    不过,杨锐也就是在心里转悠一下这种想法罢了,中关村高技术产业开实验区要到88年才建成,在此之前的1o年里,这里的企业都是自由生长的,一口气占地1o亩,已经算是不少了,他如果想要扩张,随时都有地方,而且都不贵。

    李章镇和涂宪的讨论,很快进化到了具体的设备。

    涂宪此时才找到机会问:“你准备建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我是说,你有计划做什么实验吗?”

    这是涂宪最关心的事,他还想借用杨锐的实验室呢。

    杨锐迟疑了一下,道:“dna方面的吧。”

    “dna?有关dna的设备可是很贵的。”涂宪对杨锐的选择不太理解,如果是他的话,肯定优先选择蛋白质方面的实验,因为蛋白质的理论较为成熟,仪器设备也便宜的多。

    这是很现实的选择,dna和基因固然是生物界的热点话题,可在8o年代的中国,蛋白质也不遑多让,而两者的研究成本却差了好几倍。对涂宪这样的研究员来说,申请蛋白质的资金就够难了,dna已经有些不切实际了。

    杨锐笑笑,说:“有人买单,dna的选择也不坏吧。”

    “当然,当然很好,恩,如果你需要助手的话,我可以再来帮忙。”涂宪趁机向杨锐说。

    “华锐的实验室是要签订协议,所有专利归属华锐所有的。”杨锐犹豫了一下,道:“你现在是钢铁学院的人,如果进华锐做助手,恐怕会有利益冲突。”

    “这样……”涂宪失望极了。

    “平时,你如果想用实验室,也可以申请,当然,只要签署借用实验室的协议就行了,我目前做的实验,你不方便参与。”

    “好吧。”涂宪虽然有点疑惑杨锐要做什么实验,但只要他能使用实验室,就足够满意了,哪怕只能用深夜时段。

    “给我看一下设备采购清单。”杨锐转向李经理。

    杨锐希望几年以后,能够参与到人体基因组计划当中去,如此一来,他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论文。

    不过,有分量的论文往往也伴随着无数的争锋,有关科学明的优先权的争论,在科技史上不绝于耳,比如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就代表着一桩掰扯不清的公案。

    杨锐全资拥有华锐公司的实验室,而他的目标,也是全资拥有该实验室出产的专利。

    如果是普通的专利,杨锐倒不会如此上心,但当他将目标放在pcr的时候,却觉得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pcr全称是“聚合酶链反应”,它的作用,是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无论是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化石dna,还是罪案现场的微量证据,只要有一丁点的dna,就可以通过pcr技术加以放大。

    所以,不像是很多人误以为的dna技术能够检测很微量的证据,事实是,dna技术能够复制微量证据,从而检测。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项困难的技术,尽管不能说是简单,但是和pcr技术最终获得的赞誉相比,它的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因为在1993年,pcr技术的明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两年左右的研究,8年左右的等待,继而得到诺贝尔奖。这样的故事在19世纪很常见,在2o世纪前半叶也不稀罕,但在2o世纪末,却至此一例。

    而pcr技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在于它的应用太过于广泛,引用和表的文章太多……

    因此,杨锐的脑海中,也存着不知多少的相关论文和书籍。

    杨锐只需要一座好的实验室,一些材料和资源,外加一段不长的时间,就能够完美的复制这项成果。

    望着眼前的空地,他几乎能够看到一条金光大道,通往斯德哥尔摩。

    ……
 第276章 不够低调
    杨锐没有立刻展开pcr的研究,尽管只需要一个好创意,一个好实验室以及两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可能完成这项实验,但是,一鸣惊人的背后,可能有更多的麻烦和工作。

    一鸣惊人就像在闹市中挖出一筐子黄金,需要不错的运气和极佳的技巧才能将之搬运回家,最早做这件事的同志是位君主,有实力开开心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