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

第6章

蒋介石成败录-第6章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虽然,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持久战”的理论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不在一个理论层次上。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的观点,贯穿在他的“持久消耗战”的战略基础上,贯彻在以国民党的军队片面抗战的基础上,以国土的大量论陷,大量将士的牺牲和人民的牺牲为代价秉取的一种被动应战的防滑战略。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以人民战争的思想为前提,以游击战的方式构筑起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无疑这是积极的抗战理论。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然而,这个方略倒是比较贴近他强调片面而抗战的出现的中国当时的情况。鉴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大溃退,大片国土的丧失,蒋介石按照这个方略部署中国军队抗战。在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他宣称,“我们以后持久战的战场,要在平汉线与粤汉线以西地区,更有胜利的把握。”实际上,抗战头16个月中,中国军队虽然做出了大量的牺牲,也放弃了部分“空间”,却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时间,保存和发展了力量,通过战时动员,中国军队的兵力从最初的170万人增加到225万人。    
    根据这一战略思想,蒋介石在战略后方的选择上比较对头。“七七”事变后,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始全面进攻。为了牵制华东地区的中国军队驰援华北,日本方面考虑进军上海。淞沪战役集中了国民党军队精锐部队的70余个师。在中国军队猛烈攻击下,日本统帅部被迫不断向上海战场增援,华北战场的部分军队也南下淞沪。9月,日军统帅部决定:“把主战场转移到上海方面。”这样反倒使江南沿海一带成为日军的主战场。


博篇第13节 以空间换时间(2)

    蒋介石认为,日军占领华北以后,必然要从山西、河南渡黄河南下,一路直扑武汉,一路进攻西安、兰州,迂回四川。如此,中国就会失去抗战的后方。日本要全面侵华,沪杭地区志在必夺。所以发动淞沪战役可以调动日军南下,从而改变日军深入中国腹地的战略。至少可以使日军陷于江南水网地带,延缓日军的进攻步伐。故8月,蒋介石派陈诚赴沪视察后,对时局作出明确判断,认为:“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故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蒋介石听后表示:“一定打!”陈诚说:“若打,须向上海增兵。”    
    为了引敌南下,蒋介石还在战前就曾明确地指出:“这一仗打起来,上海、南京都不能守,我之所以要打,是因为我在日本读书的老师,如今都承担大任,日本人对中国的战略战史的研究,有时比中国人还深刻。现在我们与日本人打仗,不怕从南方打也不怕从北方打,最担心的是日本人由卢沟桥入山西再经汉中入四川,就是当年忽必烈灭亡南宋的战略。如果日本人到西南,从云南、贵州到广西一抄,我们即便把守南京、上海,这个仗打不下来。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在上海作战,引导它沿江西上,届时它就败了。”战役的结果表明,蒋介石以江南这块富庶的“空间”吸引和调动日军主力,沿长江西进,迟滞敌人,为中国方面几乎“赢”得了一年的“时间”。但是,这个“赢”是以中国军队牲上百万将士的伤者,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半壁河山论陷,几千万百姓的生命和苦难为代价换来的,而且完全是在被动挨打和消极应战的情况下逼迫出来的,自我安慰之词而已民。    
    被敌封锁,对外交通几乎断绝,中国要坚持抗战,就必须建立新的经济基地和寻找对外联络。蒋介石广泛听取专家顾问的建议,坚定了“经营四川”、“外战入川”的决心。    
    1935年春夏,他视察川、滇、黔、陕各省以后,于7月决定了“以川黔陕为核心、甘滇为后方”的战略方针。8月,在峨嵋训练团对川、滇、黔三省各级干部演讲时指出:“我们本部18省哪怕失了15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失地,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又在汉口发表谈话说,“以四川为持久抗战后方,如武汉失守,即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辖滇、黔、桂诸省,稳扎稳打,以消耗敌人。同时促进国际变化,以求盟友。如此日本一定多行不义必自毙。”在《武汉撤退告全国军民书》中,他又讲道:“我国抗战根据地,本不在沿江沿海线之浅狭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而西南诸省,尢为我抗战策源地带。此为长期抗战之根本方略,亦即我政府始终一贯之政策也。”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议决迁都重庆,标志着建立西南大后方的战略正式实施。    
    评析:    
    “以空间换时间”,是蒋介石确定的一个重要的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切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当时在日本与中国的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是敌强我弱;敌是小国我是大国。以广阔的国土作为战略构想的物质支撑,以内地尤其是以大西南、西北作为自己的战略依托,是比较明智的战略选择。从总体上讲,他对“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诠释,体现了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军事谋略原则。    
    “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思想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是相通的。尽管它与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不在同一个理论层次,但是理论的基点大体相同,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与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在抗战初期,蒋介石肯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毛泽东“持久战”思想。在对实战的指导上,抗战头16个月中,中国军队虽然放弃了部分“空间”,却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时间。    
    “以空间换时间”,坚持持久抗战求胜利,应该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战略方针,而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坐山观虎斗。而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战时,却基本上是取后一种态度。在抗战之初,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战略退却成为部队的大溃逃,一溃千里,失去战略主动权。在战略相持阶段,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他的政策是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国民党假借抗战急剧扩军,掌握数目庞大的正规军,却基本上是避战、观战,久而久之,它的战斗力锐减。到抗战后期,日本侵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时,一触即溃。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开始实行局部反攻的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国民党军队,乃至其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威信锐降,这也是加速国统区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博篇第14节 下山抢桃子

    垄断受降权,下山抢桃子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在极其艰险的环境里,抗击日本侵略军。而蒋介石则长期在峨眉山观战,指使其掌握的军队避战,保存实力。当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担心处在抗日前线的共产党得到应得到的胜利果实,于是,利用国民党执政所垄断的政治资源,垄断受降权,千方百计地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当时,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誰?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誰摘?这要问桃树是誰裁的,誰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    
    事例:    
    蒋介石为了把抗战胜利果实抢到手,使出了种种招数。    
    首先,与日伪军合流,使之为国民党服务。1945年8月10日,当蒋介石从东京英语国际广播中获悉日本帝国主义乞降的消息后,于当天深夜即向何庆钦发出训令:“命令敌军驻军司令维持现状。”警告辖区敌军,除接受政府指定之军事长官的命令之外,不得向任何人投降。“命令伪军投诚控制敌军撤退后的要点、要线,等候国军到达。”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投降,蒋介石命令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日军可暂保有其武装及装备,保持现有态势,并维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抵达湖南芷江,与何应钦洽谈投降条件,何应钦的代表坚决要求日军“对命令系统以外的干扰,要严加拒绝”,即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冈村宁茨则在他起草的《和平后对华处理纲要》中,表示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对付中共。9月,何应钦在南京主持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后,亦以第一号命令面授冈村宁茨,转告日军华北、华东、华中三方面军以及散布在各地的10个军团、36个师团、46个独立旅团、20个独立警备队或支队、6个特种兵部队向指定的地区集中,向国民党统帅部指定的受降官投降。国民党与伪军“合流”更是明目张胆,公开把大汉奸封为种种官吏,以伪军“维持治安”,加紧抢夺胜利果实。    
    日军投之以李,蒋介石报之以桃,对侵华日军战争罪犯的审判竭力施加影响,从轻从宽处理,甚至免于追究和无罪释放。如冈村宁茨是侵略中国历时最久、罪恶最大的日本战犯之一,蒋介石不仅不宣判,而且让他作秘密军事顾问,策划向解放区的进攻。引起公愤,蒋介石后来被迫对其进行“审判”,结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于1949年1月26日竟然宣判他无罪。    
    其次,剥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受降的权利。蒋介石在电令冈村宁茨的电文中,命令日军只能向国民党的部队投降,禁止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缴械。他还限令解放区抗日军队“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再对日伪军“擅自行动”。何应钦还下令,凡中国战区之日本陆海空及辅助部队,“立即各就现在驻地及指定地点,静待命令,凡非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部队指挥官,日本陆海军不得向其投降缴械,及接洽交出地区,与交出任何物资。”这样,坚持八年抗战之久并已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的解放区战场之抗日武装力量,被排除在受降之外。    
    再次,在美国帮助下,抢占战略要地。美国从战后的全球战略和在华利益出发,极力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而蒋介石则是充分地借助美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美国总统杜鲁门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采取了异乎寻常的步骤,“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麦克阿瑟以远东军总司令的名义,向日本政府和中国战区的日军发出第一号命令,规定侵华日军只能向蒋介石及其军队投降,不得向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缴械。    
    不仅如此,美国直接帮助蒋介石抢夺战略要地。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同太平洋司令尼米兹策划,出动大批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运往东北、华东和华中等地,仅在9月至11月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帮助运送了国民党的17个军到达目的地。此外,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指令美国驻华武装部队,以“受降”、“遗俘”名义,直接在中国沿海登陆,替国民党国抢占港口和战略要地,规定“美国武装部队在华占领的各地只许移交中国国民政府。”美军海军陆战队抢占秦皇岛、青岛等港口,为大批海运国民党军队作准备。美军还帮助国民党军修路、护路,甚至直接向解放区进犯。国民党军队就这样在美国武装力量的直接帮助下,以“收复失地”为名,抢占了华北、华中、华南各战略要地,而且还争夺东北的控制权。    
    评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垄断受降权,为了排斥中共领导人民武装力量于受降之外,采取了种种卑劣手段,甚至与日伪合流,使之为自己的垄断受降权的政策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庇护日军首领和汉奸头目;侵华日军司令侵略中国历时最久、罪恶最大的日本战犯之一,蒋介石不仅不宣判,而且让他作秘密军事顾问,策划向解放区的进攻。引起公愤,蒋介石后来被迫对其进行“审判”,结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于1949年1月26日竟然宣判他无罪,这是对中华民族感情的亵渎。为了国民党的私利,既然倚洋自重,在美国帮助下,抢占战略要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