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疑 惑(2)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气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觉,加上心胸狭窄,气机容易堵塞不通,就会产生疑的心态。“疑”的反义词是“信”,治疗疑除了言语疏导以外,还要宣通手足厥阴气血,膻中和期门穴是释疑必点的穴位。期门是皇宫卫士,也是有期有信的意思。
惑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面对多种选择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定。长期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就成了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也是基于相应的体质。中医认为胆主决断,胆气虚弱的人,比如胆萎缩、胆结石的人,往往临事不决,优柔寡断。军事家刘伯承说过:“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古人为了克服惑的毛病,通常以佩戴玉玦来警示自己。《白虎通》载:“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在鸿门宴上,范曾数次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处死刘邦,可惜楚霸王心怀妇人之仁,犹豫不决,以致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左传》、《国语·晋语》记载,鲁昭公元年(前541),晋平公姬彪(前557—前532在位)有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嬴后(前576—前537在位)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平公问道:“女不可近乎?”医和答道:“节之。”并对平公进一步解释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晋平公的臣子赵孟问:“何谓蛊?”医和解释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蛊惑人心,就是指人被女色迷惑,就是迷恋于多个不同的女人,心性不定,总是激情荡漾而丧真失精。
在当今社会,普通人也享受到了以前皇上的生活,锦衣玉食,左拥右抱。性情的泛滥似乎成了时尚,一夜情、换妻、3P、婚外恋、包二奶都成了流行词汇。
子曰“四十不惑”,大概是说人到了四十岁才能安心定志,从一而终吧。又想起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贾宝玉算是个不惑之人了。
忧 愁(1)
“忧”的繁体字写做“憂”,是会意字。上“页”(xiR,即人头)下“心”,加“夂”(suU,行走)表示心动,含义是有了忧的心理活动,必然在脸上反映出来,翻译成worry,be worried。
焦虑是期待将来要发生的事,而忧是担心、恐惧将来要发生的事,二者都是妄想。
外忧源于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内部征伐,外族入侵,五千年的历史,持续和平年月往往不足百年,使得人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即使贵为皇帝,也不免整天担心被推翻、篡位。身居高官的大臣,伴君如伴虎,整天担心言行出错,被抄家砍头。普通老百姓更是战战兢兢、人人自危。这就造成了国人一种普遍的、长期存在的忧患意识,以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忧生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肝胆气机郁滞,久而成患。
这是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墨客、士绅官僚的通病。他们老是挂着一脸忧国忧民的相,操着一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摆出一副自我牺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架势,似乎天不生仲尼,万古就是长夜了。其实呢,地球离了谁都转,甚至转得更好。有些人就是在操不该操的心,想管不该管的事,插不上手的时候只好去忧。统治者也号召人们多关心国家大事,少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其实是转移视线,缓解矛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人的意志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其违逆自然,不如清净无为,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何必去忧?列子在《天瑞》篇中讲述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那些无事生非,忧心忡忡的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还是邓公说得好,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呢。
内忧是因病生忧,由于生理功能的衰弱,导致病态心理的产生。中医认为脾主忧思,消化吸收功能弱的人,容易借故生忧,习惯性地使自己陷于忧思之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说:“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当人有不安全的感觉的时候,出于动物的本能,一则奔跑逃避,二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可是,一个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人,即便拼命进食也无法储存能量,反而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不安全感,这就是忧的根源。
中国人的胃肠被中国菜惯坏了,一旦离乡、出国,就水土不服,闹肚子。很多人就会害起乡思病,或相思病,英语叫homesickness。这也是一种忧的感觉。一旦吃上可口顺心的饭,消化吸收好了,也就乐不思蜀了。
现代社会因忧生病、因病生忧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外部环境相对安静和平了,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衣食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人的欲望提高了。妄想和实际的距离,正是忧存在的空间。
“愁”也是会意字,上“秋”下“心”。因为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落木萧萧的秋天,人最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愁不仅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心态,还是一种较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放弃,不会变通,团团打转,钻牛角尖。
从中医角度分析,忧愁是脾胃气机的郁结,加上较劲,也就是心火的煎熬。处于这种状态的人都挂相,所谓愁容满面,也就是面部肌肉扭曲不舒展,腹内胃肠痉挛扭结,不思饮食。心火独亢,销铄肺金,反侮肾水,人就会皮夭毛脆,精干黑瘦,双目灼灼,卧寐不宁,须发皆白。正如李白《秋浦歌》所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忧 愁(2)
看看京剧《文昭关》里伍子胥的唱词,体会一下这种心情,也就能明白他一夜白头的缘由:“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指望奔吴国借兵回转,又谁知昭关又有阻拦。幸遇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一连七天我眉不展,夜夜何曾又得安眠?”
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嘛!喝酒能鼓舞肝气,通畅血脉气机,克消脾胃郁滞,甚至能够散结除患。古人常常饮酒浇心中块垒,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酒力彪悍,不能持久,而忧患长存,此消彼长,这就使人沉溺于杯中物,伤害自身以及子孙。古代名医还有激怒患者,鼓舞肝气,以胜忧思的案例。
对于愁来讲,喝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害。因为酒生肝火,肝木生心火,会加重人急切较劲的心理,正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喝多了,急火攻心,使人中风、猝死。
古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萱草就是人们常吃的黄花菜,也就是金针菜。使用中药调理可以解忧,不仅仅限于单味药或者特效药,凡是能够条达肝气、疏解脾胃郁滞、清心降火的药物,都有助于缓解忧愁。
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那些“贵生命,轻货财;重自得,藐荣辱;能取舍,知进退;沉心气,不浮躁”的人,自然是无忧无愁、逍遥自在的人。
怨 恨(1)
人因思而远慕,形成欲望、心愿,这种急切期待、盼望将来的过程被称之为“虑”。害怕、担心将来发生的事情叫做“忧”。忧、虑都是将来时,而当最终的结果出现以后,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转变:也许喜出望外,也许心满意足,也许事与愿违,也许大失所望。怨恨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情绪和情感。
“怨”的意思就是在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以后出现的失望、不满的情绪。把这种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就是责怪、谴责、抱怨、埋怨。有这种情绪的人被称为怨妇、怨偶。长期不满的积累被称为积怨。“怨”的反义词是“恩”,也就是别人做了充分满足自己心愿的事。
“怨”与“愿”同音同源,愿说白了是人的妄想,而妄想能否变成实际,又取决于很多条件。从佛学理论来讲,心愿是因,客观条件具备是缘,因缘和合才会有果。可惜很多人都在真诚地发心许愿,却不去顺应自然规律与积极创造条件(结缘),而客观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会发生。等不如意的结果出现了,有怨天尤人的,也有自怨自艾的。
《素问·征四失论篇》说:“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意思是说,有的医生诊疗技术不精,态度不端正,给人看病,不全面诊查,搞不清病因,治不好病,只能先怪自己,后怨老师。
人生天地间,被父母抚养成人以后就当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能从精神、物质上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别人的帮助应该本着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的态度,这样期待值降下来,失望就少一些,怨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黄帝内经》推崇的境界就是“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恬淡就是心平气和,不是欲火焚身。自得就是能自我满足。这样对别人的压迫、强求也会少一些,亲人、朋友、同事与你相处也就轻松舒服一些。
但是,老子所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生活毕竟是不现实的。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注定要与别人发生关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所付出,就有所期待,有需求,也就会有不满。如果善于调节这种关系,就能化解怨恨,走向圆满。
从基本层面上来讲,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应当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理想和追求。饮食自不必说,饥就是胃中无食,是不饱不满,就是怨。男女之事是性欲、情欲相互满足,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免不了男旷女怨。
中国古代诗词有一类被称为闺怨诗,都是抒发居家妇女的性欲、情欲得不到满足的感情和情绪,代表作就是王昌龄所作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说得也很明白,为了让丈夫外出博取功名,导致自己在春日中落寞孤单。
另外一个典型的怨妇是乐羊子的老婆,只不过她不在乎性欲、情欲,在乎的是功名。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多了,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这个悍妇妻子的话吓呆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去继续自己的学业。
都是怨妇,一个是巴不得老公回来,一个是轰老公走。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功名、情欲二者不可得兼。舍得之间,全在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嫁娶之前了解、考虑好了,也就少些埋怨。
从中医诊断来讲,怨和哀一样都是虚症,应当用补法。急则治标的话,化解怨的方法就是去尽量满足人的欲望,虚则补之。但是有的怨源于心火、欲火过于亢进,与现实反差过大,从缓则治本的角度考虑,还是让我们降格以求,不要过于攀比、贪婪为好。
怨 恨(2)
恨是遭受别人侵犯、伤害以后出现的想报复、反击的心理情绪。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被伤害、侵犯以后生恨,有的人会忍气吞声,有的人就恨不起来。也不是所有有恨的情绪的人都会付诸行动去反击、报复,有的人只能怀恨在心、隐忍不发。这与人的性情、气力以及外部环境都有密切关系。
“恨”的反义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