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 >

第6章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第6章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一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解放军的力量。
  事实上,东北国民党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长春已久被东北解放军围困,粮食困难,每日军民需粮300 吨,只能空投110 吨,冬季燃料已完全绝望。若是一旦沈阳陷入相同情况,蒋介石所有的运输机和汽油都无法维持东北这么庞大军队的供给。加上,东北国民党军在东北解放军的连续打击下,将士多无斗志,已丧失了持久作战的能力。以如此饥饿衰疲之师,固守长春、沈阳,岂有不败之理?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卫立煌,当时都不愿正视这样的事实。
  蒋、卫矛盾无疑加剧了东北国民党军形势恶化的速度。
  6.长春战略:从军事硬攻到长因久围
  1948年5 月下旬,林彪集中两个纵队试攻长春。由于兵力和火力部署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攻城时没有采用近迫作业和坑道爆破方法,作为东北军事主帅的林彪未亲自到前线指挥,对长春敌情。地形都没有弄得很清楚,就匆忙地下令发起攻击,结果只占领大房身机场及长春外围的几个据点,歼敌5000余人,而自己亦伤亡2000余人。
  直到这时,林彪才意识到敌人的战斗力和防御工事都比原来估计的要强大,夺取长春的条件还不成熟。5 月四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心改变硬攻长春的方针。电报说:“经反复考虑并经东北局常委开会讨论,又照顾各纵、师首长对长春的信心并不甚高,我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兵力久因长围,待敌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以我主力转至北宁线,承德古北口之线一带作战的方针。但南下作战很可能会遇到或者完全扑空,或者遇到同样不便打的大城市,而同时长春之敌利用我军主力南下时机逃走,为避免两头失利,亦可采取主力仍留长春、沈阳间,加强整训。”
  人民解放军在长春外围作战之际,蒋介石却看准这个机会,一面紧催卫立煌和范汉杰打通沈锦路,修复大凌河铁路桥,以便撤军之用;一面将葫芦岛的两个军及烟台的李弥兵团调往苏北徐州战场,并拆除锦州的工厂设备运往台湾。甚至还准备将东北的新1 军、新6 军和新3 军运至南京,作为战略机动预备队。东北野战军如果继续滞留于长春城外,沈阳、锦州的敌军就很可能溜掉,对全国战场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蒋介石的企图,引起毛泽东的严重关注。刚转战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毛泽东,接到此电后,首先考虑的是下一步必须为南下作准备。他于5 月31日12时指示东北野战军应充分准备大军南下所需粮食。6 月1 日7 时,毛泽东又询问林、罗、刘是否可能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
  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说:“(一)为准备东北主力出至锦。榆、津、平线及平。张、绥、包线作战,你们必须精心筹划由东北运输粮食至该两线之各项技术问题,至少有由通辽至赤峰,由赤峰到察北绥东,由赤峰到平张线,由赤峰至冀东之几条较好的汽车路。修复通辽到义县,义县到承德的铁路线则更加重要。以上各公路铁路情况如何,望查告。必须估计到敌人集中到几个大据点,我军须旷日持久和他斗争,待其粮尽援绝,发生变化,方能最后夺取这些据点这样一种持久战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我军必须保持粮食的充分接济,方能取得胜利。而热河、冀东尤其是察北、绥东出产之粮食,不足供给大军长期需要,必须准备由东北加以充分之接济。四月间,我杨罗杨军两个纵队出至绥东,因当地无粮,不能久留,丧失良好歼敌机会,你们必须引为教训。”
  第二封电报,毛泽东要求林彪回答下列问题:(一)对长春使用几个纵队,是否已展开全力攻击。(二)八天作战我军伤亡多少。(三)长春外围工事是否均已夺取。(四)是否已和第60军接触,该军战力如何。(五)部队打堡垒战术是否已由集团冲击的老办法,改变为小组攻击的新办法。(六)八天作战中是否已采用坑道爆破方法。(七)是否已实行军事民主,即遇到困难时,由连队指战员在火线上开会,反复研究攻克敌阵的方法(大家想办法)。(八)现在是否已停止攻击,或者还在继续攻击。(九)你们指挥所在何处,是否已召集纵师干部开会,详细检讨经验。最前线是否有你们的代表执行阵地指挥职务。(十)沈阳方面反应如何,有无准备增援意图。(十一)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九个旅(其中只有两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2 万人,费去72天时间,付出1。5万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约7 万人)都取得攻坚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如果我军不惜伤亡,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你们估计是否有此可能,局势将会怎样。
  对于林彪他们来说,毛泽东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沉甸甸的,作出回答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在收到毛泽东电报10多个小时后,林、罗、刘向中央军委、毛泽东汇报:“此次如攻长春,我们拟以新老八个纵队直接投人攻城,以两个纵队阻援。我攻城兵力与守城兵力对比,不到三比一之比,但即三比一之比,打援兵力则绝对悬殊,故要攻城则不能同时打援。如敌不增援,我军在攻城战中逐屋争夺,消耗必大。能否维持消耗到底,而获得解决战斗的结局,尚无把握。有可能消耗到战斗末期,连队人数太少,无力续攻,使战斗出现僵持的局面。届时敌增援,则可能与守敌会合。”“目前对长春地形条件还不够具体了解,不知地形条件对我是否有利,须待实地侦察后才能看出。因此,我们对此战局无最后的确定见解。拟待侦察地形后,才可通过其他条件,得出较有把握的意见。”
  林彪还向毛泽东转去了第1 纵队和第6 纵队两位司令员李天佑、黄永胜关于打长春的意见。
  朱德总司令在收到电报后,于6 月3 日致电毛泽东,就攻打长春提出自己的意见:“我看了李黄两纵队的电,长春还是可能打下条件的多。1。敌人正规军不到6 万,其他警察、宪兵、自卫志愿兵等2。8 万人,正规军中只有两个师比较坚强,志愿军中政治上要拚命,军事上是混杂的,比较差的,督战虽严,打混乱时即不生效。2。援军很远,我军可以打援,即围城打援时亦有利。3。敌守孤城,粮、弹、人的补充均靠飞机,不能持久。4。我军兵力优势,后方接济便利,部队技术有相当的学习,有相当攻坚经验,有相当的家务,如果现有20万发山野炮以上的主炮弹及重、轻迫击炮弹,炸药30万斤,手榴弹200 万个即可打开。再准备伤亡3 万以上的人。5。攻坚即强攻,打城军不在多,两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能攻能防敌人反击即够,其余的可打增援队。它的打法是用坑道为第一,用技术、炸药;手榴弹抵近射击,以各种炮为主,以工事对工事,进一步巩固一步,做好工事再进,如攻到纵深处,将敌人分割或混乱后,敌人坚强性即减少,也有可能投诚的。6。李纵队攻过四平,有经验,但遇着顽强抵抗即估计艰难些。长春与四平不同点,即敌士气不如以前旺,质量也差些。黄纵估计可能打开,即损失代价须大。7。攻城必须先有计划,收集各种专门炮、工人才,组织指挥所,必须要用攻城战术,实事求是地、一步一步地进攻,带一种学习态度,决不可性急。准备二三个月打下,也算是快的。只要是土质城底,又无城墙,是可能打下的。8。再一种攻法是长围,在一定的圈子内,围死他,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9。这两种攻城战术,强攻与长围,如有家务,可采取第一种。打久了第二种也出现了。如家务不大,攻一城将炮弹、炸药耗尽,一时难补充,则不如打野战。打长春要看家务大小决定。”
  当天,毛泽东将这封电报转给东北野战军,并要求东北野战军领导对朱总司令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给以回答:“(一)以两个或三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攻城,以七个到八个纵队准备打援是否可能。(二)两种打法是否可能:甲、能强攻则用强攻办法;乙、不能强攻,即攻占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改用长围构筑坚阵,以一部围困该敌,主力休整待机。(三)你们弹药方面是否经得一次大消耗。”
  6 月5 日19时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东北野战军部队行动的三个方案:一、目前即正式进攻长春,但无把握,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二、目前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封锁粮食,主力到北宁线、热河、冀东一带作战,但南下作战除可能到处扑空,或因敌集中不好打外,粮食极为困难,同时,长春之敌又可能乘机逃回沈阳,可能造成两头都无战果的结局。
  三、用二到四个月的时间,对长春实行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
  东北野战军领导人认为目前采取第三个方案为好。
  6 月7 日15时,毛泽东复电,表示基本同意第三个方案,并就攻城的关键、攻城方法、歼灭援敌、兵力分配、断敌粮道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指示东北野战军领导人要“精心组织这次战役,预先估计到战役将要发生的各种困难,逐步总结经验直至完全胜利”。
  在电报的最后,毛泽东又一次提到南下作战问题,指出:“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时间内,你们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和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毛泽东还十分关切地告诫林彪必须注意指挥所的安全。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从6 月25日开始,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战略。
  从东北野战军提出攻打长春,到改为久因长围,这中间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毛泽东虽然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但一直没有下最后的决断,一直尊重东北野战军领导的意见而耐心等待着。
  从那些电报中,毛泽东没有看到野战军方面必胜的信念。相反,他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了林彪他们的谨慎和犹豫。东北野战军在经历了三年艰苦创业的岁月之后,终于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毛泽东必须爱护这支部队,他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为他们提出的计划进行更周密详细的部署,以弥补其不足和疏漏。当长春之争结束后,毛泽东再次把视线转向北宁线,转向锦州。在那里,争论仍在继续。
  毛泽东也曾设想把攻打长春作为东北战略决战的序幕,6 月3 日,他急电林彪、罗荣桓,就攻城方法作了具体指示,要求“必须采取地道作战与地面作战相结合,方能减少伤亡与保证胜利”。
  不日,朱德总司令也电示说:“再一种攻法是长围,在一定的圈子内围死他,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
  6 月10日,东北野战军一部已攻到长春南郊之南湖洪熙街上了。林彪、罗荣桓考虑:第一,若继续攻打长春市区并一举攻占,就可能吓跑沈阳、锦州两地之敌,使其迅速撤至关内,从而无法达到就地全歼卫立煌集团的战略意图,并影响全国战局的进程,第二,如果硬性攻打,就要付出相当牺牲。
  无奈,解放军小试牛刀,没能啃动长春国民党守军这块硬骨头,才有了此后“长围久困”的新举措,演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彩一幕。
                  
第三章 关门打狗
  7.林彪“回心转意”:仍以南下作战为好
  东北野战军对长春久因长围、围城打援的战略实施得并不怎么顺利。长春国民党守军困兽犹斗,沈阳卫立煌援军又始终按兵不动,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给东北野战军带来了很大麻烦。一时间,一座长春城钳制了东北野战军所有主力部队而无所作为,而关内各战场解放军正打得火热,急需东北战场有力配合。
  中共东北局。东北野战军领导人,重新审视形势,认识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7 月中旬,中共东北局召开常委会,重新商讨作战问题,认为长春守军在10万人以上,设防坚固,如攻击长春,又可能遇到由沈阳、锦州北上的20万增援之国民党军的威胁,所以这一仗带有很大的勉强性和冒险性;如长春不成功,则对今后作战会产生严重影响。7 月20日,“林、罗、刘”联名致电中央军委、毛泽东,报告了最新的决定:“最近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