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

第10章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第10章

小说: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了在中国创办近代工业的主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洪秀全、洪仁凇蹲收缕分兄髡欧滦鞣焦医⒑头⒄菇笠怠1浞ㄎ略硕牧斓颊呖涤形呀⒑头⒄勾蠡鞴ひ悼醋魇歉还勘氖滓胧髡虐阎泄岸ㄎす保涣浩舫祷魑还谝灰澹髡拧耙怨ち⒐薄C褡迨狄导艺佩廊衔幻袂抗臼翟谟诠ぃ岢雒尢饕澹髡乓悦薹墓ひ岛透痔ひ滴行模创渌貌棵诺姆⒄梗诙⒍懒⒌拿褡骞ひ堤逑担舛种频酃饕宓木们致裕源锏矫窀还俊N按蟮拿裰鞲锩刃姓咚镏猩街髡耪裥耸狄担胺鲜止げ苫鳌薄K戳撕甏蟮摹妒狄导苹罚岢鲈谥泄辈俊⒅胁考澳喜垦睾8餍藿ㄒ桓鍪澜缢降拇蠛8郏ū狈酱蟾邸⒍酱蟾邸⒛戏酱蟾郏恍藿ㄊ蛴⒗锏奶罚晕宕筇废低嘲讶睾!⒛诘亍⒈呓悠鹄矗恍藿ū椴既墓吠洹⒄拊撕雍推渌诤铀溃皇迪峙┮祷祷⑶掖蠊婺R泼窨驯呓蝗婵擅骸⑻⑹汀⒂猩鹗舻瓤蟛兀唤ㄉ韪髦智嶂毓ひ档鹊取K镏猩交固岢隽似骄厝ā⒔谥谱时镜闹髡牛哑渥魑裥耸狄档纳缁崆疤帷J导噬希镏猩绞窍低陈凼隽耸敌凶时局饕骞ひ祷奈侍狻?
  总之,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




“一化”与“三改”并举



  但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在腐败的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仁人志士的工业化理想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为开始中国工业化的建设开辟了一条无限广阔的康庄大道。
  新中国成立前夜,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共同纲领》就规定了工业化的目标。1950年8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说:“去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要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也就是规定了中国科学家的奋斗目标。这个方向和目标是很清楚的,这正是近百年来中国科学家所寻求的。”《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3页。三年后,周恩来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我国便进入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中心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上书,第152页。但是,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道路要一步一步地去走。建国后首先必须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和农业。第一步的具体目标是要争取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在生产关系上是要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在工矿码头实行民主改革。
  1952年8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指出,三年来,全国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已经胜利完成,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目标已经达到。报告提纲确定1953年起开始进行“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并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提出对私人工业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控制在国家手中,对个体农业将大力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并稳步地引导农民走向集体化。报告提纲不仅初步明确了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前进的目标,而且分析了向这一目标前进的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应该指出,报告提纲起草之前,毛泽东已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开始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问题,报告提纲也体现了毛泽东的设想。1953年9月,周恩来在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第49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系统论述了“一化三改”的目标。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



  在“一化三改”的整体目标中,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目标。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也可以说,“一化三改”的整体目标包含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两个相互联系的目标。正如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所指出的,“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工业化的目标前进,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5页。
  工业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国防、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工业化从具体的目标看,“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五”建设一开始,周恩来就在酝酿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他反复强调对任何国家都不要有依赖心理。1953年9月11日,他说:“比如由苏联搞重工业、国防工业,我们搞轻工业,这样行不行呢?我看不行。我国是一个近六亿人口的大国,地下资源很丰富,如果不努力建设自己的工业,特别是建设重工业,那就不能立足于世界。”《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2页。他认为,如果那样分工,就等于让苏联背上一个比它更重的包袱。我国人口比苏联多两倍,苏联怎么能担负得起呢!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和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系统阐明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在我国建立一个独立的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这样的工业体系能够基本上满足我国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能够生产各种消费品,适当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周恩来认为,我们这样的大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太小的国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不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
  周恩来曾多次向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其他领导人说明,中国必须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他不同意苏联政府“让我们少搞一点机械”的想法。“苏联同志不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搞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成的。”《周恩来外交文选》第173页。毛泽东非常赞赏周恩来关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的主张。在1959年扩大的军委会议上,毛泽东把“二五”计划批给林彪看,并说,周总理是主张搞独立的工业体系的,你们看看,没有工业现代化,哪有国防现代化,你们要认真看看。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周恩来关于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24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周恩来认为八大提出建设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要求,“把过去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提法具体化了。”《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32页。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怎样去走?对此,周恩来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上下求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第一,必须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周恩来说:“没有动力工业、钢铁工业、机器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重工业,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完全独立,就谈不到国家工业化”。《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8页。
  只有重工业为农业提供大量农业机械、电力设备、化肥、农药等,才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
  只有重工业为轻工业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和大量工业原料,才能促进轻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并使轻工业相对地减少对农业原料的依赖,生产更多的日用工业品。
  只有重工业为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促进它们的技术改造,才能保证它们的发展。
  对于国防,“国防工业是要在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我们现在还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和高级的炮”。我们要“加速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同上书,第142页。
  对于人民生活,周恩来说:“归根结底,也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同上书,第178页。
  第二,必须处理好工业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在工业布局上必须处理好近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企业规模上必须处理好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发挥工业企业的生产潜力上必须处理好新建、改建企业和原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对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建设,周恩来认为,我国内地工业相对落后,沿海工业相对发达,必须在内地有计划地建设新的工业基地。但是,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是我国工业化的出发点,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并且加强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



  对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建设,周恩来认为,多建大型企业、少建中小型企业的主张,与多建中小型企业、少建大型企业的主张,都有片面性,必须把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已经开工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要开工建设的许多规模巨大的工业企业,是组成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骨干。但是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同时,还必须建设许多中、小型企业,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增产更多的工业品,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98页。
  对于新建、改建企业和原有企业的关系,周恩来认为,新建、改建企业“对发展工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但有了新建和改建的企业还必须注意原有企业的生产,“许多新建和改建的企业还需要依靠原有企业的协作和支援”。同上书,第301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在力量,增加生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使它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培养人才和供应设备,并且供应人民的需要。
  第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但是,决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1953年9月,周恩来在阐述“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时,多次指出:发展轻工业,有利于国家积累资金,有利于满足人民需要。“如果我们只看到重工业而不看到轻工业,那就会犯错误”。同上书,第142页。农业发展的速度要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地方党委,特别是省以下的党委,除去一些城市搞工业外,主要的力量都应该放在农业方面”。同上书,第165页。但是,“一五”建设的前三年,由于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由于急于实现国家工业化、急于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对农业、轻工业的重视和安排不够。1956年2月,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4月,毛泽东综论十大关系,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教训,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此后,周恩来进一步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③《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26页。轻视农业和轻工业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周恩来还认为,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艰巨,“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摸索,才能使这三者的比例安排得比较恰当。一个时候恰当了,过一个时候还要修改”同上书,第231页。。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依靠内部积累,依靠本国资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