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皇帝.文臣和太监 >

第3章

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皇帝.文臣和太监-第3章

小说: 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皇帝.文臣和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这样的基层官员当了多年,也就盼着混吃混活,揩点油养活老婆儿子。可秦朝末年,暴政对下层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逼得普通老百姓没法活了,连大多数小官吏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上峰命令刘邦押送一些人去外地服役,那时没有火车更没有高速公路,靠两条腿走路,误期是经常的,他面临和陈胜一样的命运,于是便带领这些人躲进芒砀山,瞅个机会造反了。   
  在古代中国,科场不得意的落第秀才很多,逼到悬崖上的百姓更多,但大多数可能像羊羔一样逆来顺受,要么死填沟壑,要么成了孔乙己。可其中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豁出去赌一下,就不得了,天下可能为之动荡。   
  这些人本来是为了活命,哪能想到自己成为帝王,成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一个人的胃口是越撑越大的。就如一个乞丐,开始只想乞讨几个窝窝头,等到衣食不愁后,便自然想到盖个大宅院,娶个媳妇,过上仆从如云的生活。朱元璋当年去投奔郭子兴的心思大约也是这样,可后来觉得自己不比人差,举目一看,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不过如此,胃口也就大了,想鲸吞天下了。一则野史说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刚修好的宫殿里自言自语说:我朱重八原来只想乱世中有碗饭吃,没想到打下了这一片花花世界。说完抬头看见一个工匠正在梁上刷油漆,觉得失言的皇帝决定把工匠叫下来灭口,可怎样叫工匠就是不理睬,最后让人把他拽了下来。——原来那个工匠急中生智,假装自己是个聋哑人,逃过了一劫。   
  后来的人只看到刘邦、朱元璋这种绝处逢生而且得了江山的人,他们的成功和个人的本事、眼光息息相关,也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而大部分拿身家性命去赌的,多是血本无归,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和现在买彩票一样,大伙儿只注意那个中头奖的人,可多数人买了彩票,连个末奖也没捞着。   
  打江山也好,做企业也好,这种因为绝地反击而成功的,会带来不小的副作用。他们是赌成功的,那种穷人乍富的心理往往决定他们时刻担心到手的财富丢失掉,也决定他们更依赖于赌一把的路径,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政权和企业的运作非理性的程度更大,很难走上健康的循环。      
皇帝为什么善待厨师   
  洪武帝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凤阳祖陵后,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知道了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二十三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这番话颇值得玩味。不是太祖仁义,杀功臣毫不手软的皇帝哪有什么仁义?只是手下的将帅所图者大,要封妻荫子,要开府建衙,用现在的话来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所图者大,必须要忍人所不能忍。而且跟着老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帅,没有谁是省油的灯,都是些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主,当然要恩威并施。而厨师独掌自己的饮食,就是个手艺人,虽然也有君臣之分,但更多的是资方和雇佣的工人关系,图的是一份丰厚的薪水,以及额外的赏赐,顶多是告老还乡时给一个虚衔。厨师只管做菜不觊觎实际权力,作为帝王没必要对人家那样严酷。   
  大部分开国帝王没有成功前,能和战友一起称兄道弟,彼此间有友谊。可一得天下只有君臣之分了,安能和文臣武将有友谊?因为友谊意味着平等,一旦成为君臣,只有“宠幸”和“疏远”的不平等关系,严子陵不应光武之召当一个高官,而是回家垂钓,他便可以和皇帝同榻而卧,保留一份较为独立的尊严。李泌对唐肃宗,方苞对康熙,都是布衣出相,不要编制内的宰相名分,他们这样做能最大限度避免体制内君臣的尊卑关系,说白了,这是给皇帝帮忙而非臣子对帝王尽本分。   
  历代帝王为了驾驭手下的大臣,琢磨出很多办法,有明太祖这样找个理由诛杀的,也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 一句话,软办法也好硬办法也好,都是为了提防那些替自己打江山的能臣有二心。而对身边的仆人,大多和洪武一样,恩宠有加。这就是帝王之术。项羽有妇人之仁,对普通士兵的伤痛格外忧心,可不能给身边文武僚属想要的东西,所以韩信这样的人去楚就汉。而刘邦是个没教养的流氓,年轻人偷鸡摸狗的事情没少干,见了慕名而来的文士,张开大腿大咧咧坐着迎接。可他知道这些文臣武将想要什么,便用“功名”、“爵位”的狗骨头哄着他们好好干活。   
  朱元璋善待厨师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侍食、侍寝之人,离自己太近,帝王的吃喝拉撒和常人无异,他能运筹帷幄,可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人,对自己肉体能直接威胁的往往是这样能接近自己的人,因此必须笼络,否则厨师想办法整你,你防不胜防。   
  儿时在乡下听老人讲,过去的地主在农忙时雇短工给自己收割,让他们吃得不错,而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吃粗粮。看上去对别人比对自己的人好,地主似乎很仁义,仔细分析则不然。自己财产妻儿有份,可以享用继承,因此他们有勤俭节约的义务,节省下的钱他们也有份。而雇工纯是拿钱干活,财产增益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仅仅出卖劳动力。因而要让他们卖力气干活,就不能怠慢,否则人家可能趁东家不注意,给你偷工减料。   
  我以上说的是安于本分的侍食、侍寝之人,那些不安本分贴近权力拥有者的人,一旦动了政治上的念头,后果更可怕。如古之皇帝的太监弄起权力来,政权框架内预设的制约机制,如对文武大臣准备的监察制度,对这些人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名分上只是皇帝生活上的仆人,不在名列朝班的大臣之内,而实际权力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不断扩大。因而就不奇怪了,洪武生前最怕太监专权,搞了许多防范措施,甚至选用的生活上的仆人大多是文盲,可禁不住他死后的大明成为历史上阉祸最厉害的朝代。——无他,帝国专制使然!      
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武艺,而是他广收义子。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   
  我们去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这儿子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义军将领有收养义子的习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见诸史册的不下十余人,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朱元璋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外甥李文忠,一个是世代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朱元璋从皇觉寺出来造反,是做提着脑袋吃饭的勾当。家中亲人的死活也没法顾及。在天灾加兵祸的时代,朱家的兄弟姐妹差不多死光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经自领一军、羽翼丰满了,那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他的姐姐、哥哥都死了,两个孩子能找到手握兵柄的亲人,便有了活下来的希望了。当时外甥十四岁了,连个大名都没有,大家叫“保儿”,他牵着朱元璋的衣服玩耍——大概怕这个舅舅走掉了吧。一向严酷冷漠的朱元璋也感叹道:“外甥见舅如见母也!”战争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回来,自然会加以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古代的将帅大多喜欢收养义子。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亲或姻亲维系的。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可是一个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广纳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养活。朱元璋生了几十个儿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尤其是军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老爸有点于心不忍。乱世用“物竞天择”的规律给筛选一遍,而那些乱世中能幸存的孤儿呢,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成担当一方大任的将军。他们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为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对别人给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个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后人评价元末头领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比如说过去农村里,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了,总觉得不太牢固。要么就对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那就认干亲吧,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好像不这样做的话,那种投缘的好朋友关系就会不稳定,叫人放心不下。   
  朱元璋广收义子便是这个道理。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为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让外甥都改姓朱,按着朱家辈分起名“朱文忠”。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呀,外甥半个儿呀。可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不是显得更亲密吗?——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大明建立后因劳苦功高,皇帝特赐恢复原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莫大的殊荣,说明给他光宗耀祖的机会了。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没必要像对亲儿子那样担心安危,朱元璋义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时牺牲的不少。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义子呢?天下一统后,又担心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仅次于徐达、常玉春,自己又有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非常低调。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争夺战。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讨伐表叔。等表叔朱棣的部队打倒南京城时,又反戈一击,开门投降。   
  义子平安,父亲从朱元璋起兵,战死后,平安被朱元璋收为养子,骁勇善战。靖难之变,率军与燕王战于白沟河,差点俘虏了燕王朱棣。朱棣即帝位,怀恨在心。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巡北京。快到达北京的时候,翻阅百官前来朝拜的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对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平安听到后,知道皇帝不想自己活着,为了子孙考虑,便自杀。永乐帝看到这个干兄弟倒还知趣,命令平安的儿子袭了父职。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下场最好的。他很早就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得以免祸。马皇后死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几年后太子朱标又死在朱元璋前面,他又伤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帐下,干爹要求严格,动不动就处罚这些义子,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减轻处罚。对一生依仗的两个亲人的死,从亲情来说,哀恸是自然的。另一个因素大约是以后朝廷里少了两个可以维护自己的重量级人物,对干爹朱元璋的暴戾,义子们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彻。别看沐英已经开府建衙、威震西南,可还是害怕喜怒无常的干爹。   
  从朱元璋和义子们的关系来看,大约可以明白,古时候大人物收干儿子,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      
帝王对糟糠妻的情分   
  君主有糟糠之妻的,此人一般说来是开国皇帝,并且青年时处在困厄微末之中。那些从老爸那里继承皇位的人,娶妻时不管身为太子或者是已登九五,天下美女供他一人选择,何来糟糠之说。而晋、唐这些王朝的开国之君原来就是旧王朝的达官贵人,早有三妻四妾,妻无糟糠之实。   
  那么纵观历史,帝王有糟糠之妻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典型,他们都出身穷困,在乱世中起事,最后得到了天下,他们的正妻吕后和马皇后是不折不扣的糟糠之妻。而且这两位糟糠嫁给两位穷小子,都有相同的原因,是她们父亲或养父的一种投资行为。   
  吕后的父亲是位避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