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6黄显声将军遗体
将军之死还有一点传奇的色彩。
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曾经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名被控参加学运被捕的福建女大学生黄彤光。随着此后的接触,黄彤光爱上了这位气宇轩昂、儒雅不屈的将军。1944年出狱后,黄彤光一面全力寻找路线营救将军出狱,一面通过看守中的内线与将军鸿雁传书,甚至寻机相会。两人终于定下终身,将军答应只要能够出狱,愿与黄彤光结为连理。两人成为极其特殊的“狱中恋人”。
在定情时,黄彤光交给将军一张红纸,请将军将来用它包结婚戒指来娶自己(因为将军是由同情他的看守带出来的,回去时不能带其他的东西)。
闻知将军遇害,黄彤光和夏在汶等人,5天后到红岩山上含泪寻找将军的遗体。但尽管随行的解放军官兵帮助百般搜索,都没有找到。
就在这时,突然,在一块新土中,露出一小片红纸,黄彤光一眼认出,这正是她给黄显声将军的那张包戒指用的红纸。黄彤光立刻跪了下来。
将军的遗体,就在这片新土的下面。
88岁的黄彤光女士,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用这样的词句描述将军的埋骨之地——“那片红纸在风中痛苦地摇着头,很鲜艳。”
孙立人手下的“八国联军”(1)
12-1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将军,以率领中国远征军从印度杀回云南而名震中外。
说起孙立人来,在国民党军中堪称一名独特的将领。怎样独特呢?这样说吧,还有哪个国民党将军和梁实秋是大学同学呢?而孙立人的确和梁实秋都是清华大学1923届毕业生,五四运动的时候,同在清华预科(TsingHuaCollege)读书的两个人还并肩到天安门广场,游行参加过五四运动呢!
甚至,说孙立人是“国民党将领”,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些偏差。孙立人加入国民党是到台湾做陆军训练总监的1947年,此后他再未指挥过作战,直到1955年因为“孙立人兵变案”又被开除出国民党。在孙立人最辉煌的军事生涯中,他竟然始终不是国民党员。
孙立人在部队中选拔干部总是先看学历,一如今日大公司招聘,这在国民党军中绝无仅有,被目为十分的书生气。奇怪的是,所谓“书生气”的孙立人,选拔干部却非常有眼光,经他手提拔的人员后来几乎都是“上马杀贼,下马露布”的优秀将领。在台湾,曾有一名孙的部下也算很有才能,但孙每次给他评分都是B…(孙立人给部下独特的评分方法,其中唯一得到过A+的,是现任台北市长郝龙斌的父亲郝柏村),结果此人一直不得升迁。人事部门对他深表同情,有人悄悄给他的评分上加了一竖,变成B+,才让他得以升官。却不料此人后来忘恩负义,抛弃发妻,被同僚称为“丧心病狂”,始知孙识人之明也。
正因为孙注重学历,而当时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多有留学经历,或在国外服务过。结果他部下的新一军中,喝过各种洋墨水的军官甚多。如果仔细看看,在缅甸孙的部下中,从背景而论,竟然能够凑出“八国联军”来!
究竟是哪八国联军呢?
第一个是美国。
中国驻印度远征军的总指挥是美国人史迪威,训练、联络、指挥、后勤都少不了美国人。所以孙立人部下,正宗的美国兵不在少数,比如两名联络官斯立尼上校和费利普上校。
但是从纯粹的远征军角度说,新一军中带有美国背景的军官,以孙立人(新一军军长)、齐学启(新三十八师副师长)和贾幼慧(新一军副军长)三人最为典型。
之所以将他们三人并列,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十分相似。这三位将军都是出身于清华中学,随后入读清华大学,随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生,入美国普渡大学(梁实秋同行),而到了美国后又一同投笔从戎,改学军事,最后共同指挥远征军作战,这种友谊和经历,在当时堪称罕见。
三人学习军事的选择各有侧重。孙立人是到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指挥,齐学启去了诺维奇骑兵学院,贾幼慧去了丹佛炮兵学院。
三人后来结局,孙立人自己不用说了,新一军中将军长,远征军的灵魂。贾幼慧始终是孙的左右手,在台湾做到陆军副总司令,因孙立人案受到牵连断送前程,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齐学启在1942年远征军向印度撤退途中,为不忍抛弃伤兵,亲自断后率领伤病员撤退,为日军追及重伤被俘。齐被囚禁于仰光达三年之久,始终坚强不屈,后被日军唆使叛徒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孙、齐曾同在淞沪战场指挥税警总团抗击日军。因为税警总团兵非正规部队,从淞沪撤退后部队被陈诚所部吞并,孙被明升暗降,齐被编为编外官佐。齐于是离开部队,到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职务,一年以后才为孙立人将军所召再次从军。所以,浙江大学也认齐学启将军为校友。
第二,法国
在孙立人部下的军官中,法国背景的有一个半人。
12-2缅甸密林中的中国远征军
所谓孙立人部下一个半“法国人”,半个,指的是1936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廖耀湘。
这是因为,廖其实不能算孙立人的部下。当远征军入缅作战时,孙、廖各率领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属于平级。孙立人在仁安羌解救英第一军和装甲第七旅,廖耀湘在斯瓦依靠滚筒式撤退各打出一次令盟军刮目相看的漂亮仗。从缅甸向印度撤退时,两个师互不统属,在此后的反攻作战中两个师分别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是远征军的两把利刃。孙立人升任新一军军长的时候,廖耀湘也升任新六军军长。两个人的军事生涯仿佛一对平行线。
然而,偏偏有一段时间这两条平行线相交了——中国驻印军改编为新一军的时候,下辖两个师,正是孙、廖的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而孙立人除了担任新三十八师师长以外,还担任新一军副军长,恰好比廖耀湘高了半级。
于是,廖耀湘见到孙立人也只好敬礼。
这个上下级关系时间既短,也更多是形式上的,所以,廖耀湘只能算新一军的“半个法国人”。
顺便说一下,廖耀湘的滚筒撤退法很厉害,日军看着这个大滚筒完全琢磨不出如何下口。打出了名气以后,1948年廖又拿这个大滚筒对付林彪。林总的兵没有鬼子那么爱琢磨,你滚我就跟着你滚,一下子把个滚筒滚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夹馅肉饼。一边滚一边打,廖总的兵比林总少,结果可想而知
孙立人手下的“八国联军”(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不幸的是,还有一个人对廖耀湘的打法佩服的不得了,就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将军,面对粟裕他也一样摆出了一个滚筒阵。而更加不幸的是,粟裕的兵和林总的兵竟然一样脑袋一根筋
新一军里一个半法国人减去半个,还有一个,指的是后来担任新一军政治部主任的葛南杉。
葛南杉,留法归国的从戎书生。从留法时间算,是廖耀湘的后辈。在孙立人从淞沪战场撤下来重新建军时,担任缉私总团第三团团长,后成为孙立人手下的得力将领。
有趣的是,新一军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我军要发扬,两个大姑娘,一个葛南杉,一个孙克刚(孙立人的侄子,后接替葛为新一军政治部主任)。”
这是因为,孙立人“书生气”选中的两任政治部主任,都安静文雅,与军中剽悍粗犷之风很不一致,故此当兵的将这两位嘲笑为“大姑娘”。其实,葛、孙外表文气,打起仗来却一点儿也不文气,都是敢于顶到一线的猛将,倒是没有辜负孙立人的信任。
葛南杉也因为孙立人的事情没了前程,但他的儿子葛熙熊后来也在军界发展,做到台湾防空司令、中将,可能是新一军后代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了。
说完法国说英国,孙立人部下中英国背景的有点儿稀缺,只有一个给史迪威担任联络参谋的王楚英能算。今天我们察看日军投降仪式的细节,多半是王老的手笔,他当时就在南京大礼堂作为远征军代表现场观礼啊!
王楚英出身十八军,正儿八经的土木工程系,怎么成了英国背景呢?
因为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候,王楚英的地位十分独特。他当时已经在缅甸,负责组织“华侨抗日义勇队”,是作为英军总司令胡素将军的联络官来迎接中国远征军的。孙立人因此戏称英国人是王楚英的“老板”。
1944年远征军东征归国之战中,为了掩护英帕尔之战的侧翼,英军温盖特旅团在温藻(孙立人从缅甸撤退到印度时,这里是最后对日军进行阻击的阵地)空降,建立一个圆形阵地掐断了日军纵贯缅甸南北的铁路线。日军深知此举的危险性,急调五十三“安”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猛攻试图重新打通铁路。英军没料到日军反应如此之快之猛,招架不住,急忙通过史迪威与孙立人联系求救。这个去找孙立人的联络官,就是王楚英。孙立人一面调兵遣将去救英国人,一面和王楚英调侃,说这可是你的英国老板第二次通过你来找我救人啦。上一次在仁安羌,救完了他们可是不辞而别,和英国人打交道小兄弟你要留个心眼儿啊。
王楚英哭笑不得,无言以对。
说起来,英国人在缅甸,可说是中国人最混账的盟友了。在缅甸的英军斗志极差,一触即溃,日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称英军根本无法和中国军队相比。那么换中国军队来打如何呢?
中国的将军们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英国人这个盟友别扭得过分。
你说他是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没信心吧,可是出了问题,比如英一师被包围,他也知道找中国人求救帮忙。
你说他是当惯了帝国主义瞧不起中国人吧,也不大像,亚历山大将军对杜聿明,斯利姆将军对孙立人,那佩服绝不像是装的。
可是,要情报没有,要物资没有,明明有车皮,运到仰光的美国援华物资就是不给你送过来,明明日本人还没来,先把中国即将驻守地方烧砸一空,弄得没水没电没粮食,活像对友军作三光。
所有中国人设计的会战都因为英国人提前跑掉而无法打成,气得中国兵骂——英国兵是人也大,马也大,就是跑起来像兔子
大家都有一个可怕的看法,这英国人怎么好像中国人和日本人打起来希望日本人赢呢?
直到战后才明白,中国人这个看法,竟然真的是英国统帅部包括丘吉尔先生的想法!
英国人不但对中国人暗中下绊子,对史迪威也是一样,害得这个醋性子乔一个个反攻缅甸的方案都无疾而终,连同情支持他的蒙巴顿勋爵也受到连累。
根据现在已经公开的历史材料,英国人这种给自己人拆台的做法,纯粹是有意而为。
英国人既不希望美国人,也不希望中国人在缅甸打胜仗的。这是因为,以日军实力,打到缅甸已是极限,英国人并不担心它能对印度构成什么威胁。如果日军占领缅甸,战后英国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回(当然战败了大家谁都不要想)。但缅甸一旦被中国或美国染指,再要想把他们赶出去可就麻烦了。而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根本,缅甸是印度的门户,缅甸落入中美之手可能引起大英帝国崩溃的连锁反应,这是不能允许的。蒙巴顿勋爵曾在他赴任中印缅战区的日记中对此详细记录。
这才是英国人在缅甸战役中大帮倒忙的根本原因,甚至救了英国人的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时英国人居然要让这支盟军缴械进难民营。
那一次孙立人是下令掘壕就地作防御阵地,架起机枪迫炮准备开打的,所以他对英国人是怎样的秉性心里很明白。而史迪威虽然依靠美国人的牛气压了英国人一头,也不得不接受他指挥的反攻中,中美联合部队只能在北缅甸作战和自己解决给养的限制,率军进入林莽苍茫的胡康河谷。
英国人错了吗?说到底,还是为了英国自己的利益。他们仅仅做的冷酷和直接一点罢了,而且漏算了印度人自己也会闹独立。
孙立人手下的“八国联军”(3)
由此可以明白,盯着上家,看着下家,绝不点炮,我不胡也不能让你胡,并不仅仅中国人会打麻将。
值得一提的是温盖特旅的指挥官温盖特少将,此人骁勇善战,身先士卒,早在远征军反攻之前就多次率军深入缅甸敌后发动游击战争,是印缅战场有名的传奇人物。他的部队在获救后与远征军并肩血战,颇有古风,倒是个值得交往的人物。两国政府的矛盾,不影响前线两军建立友谊。可惜的是,不久这条好汉就因为飞机失事重伤不幸遇难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