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混在大唐 >

第3章

混在大唐-第3章

小说: 混在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唐朝高宗显庆二年北方大旱,特别是关陇地区,漕运不通,粮食危机严重,唐高宗李治听取皇后武后建议,定洛阳为东都,并首次临幸洛阳,以缓解朝廷中枢的粮食危机。但这并没有改变北方百姓的生存环境,十多年来旱灾蝗灾频发。
  并州文水一带是受灾严重的区域,均田制虽然让农民拥有土地,但每年收获除去田租后,便始终青黄不接,尽管文水是皇后武则天的故乡,减免了一年的田租,依旧没有多少改变。很多人逃难去了,走不了的,不是故土难离等死之辈,就是还有些盼头的人。
  这一日,武大娘带着武清来到了国公山,武清很奇怪,武大娘臂弯里挎着的竹篮里有香烛纸钱,在武清的意识中这应该是要祭拜谁。
  国公山是一座矮山,按照武清的看法,只能算是一个大点的土包,只是这土包上柏树参天,林木十分旺盛,拾级而上,终于来到了一座凉棚。在凉棚中略作休息,便继续前进。不远处,武清看到了一座大墓,武清心中一喜,这下可以当下摸金校尉,以后就不愁吃喝了。
  走到墓碑跟前,武清才清楚看到上面刻着“应国公武士彟之墓”。
  武大娘叫武清跪下,武清很奇怪,本想发问,却看到武大娘跪下并哭泣起来。
  武清不知道原因,却看到武大娘摆好了香烛,没有祭品,只有纸钱。
  等纸钱烧完,武大娘对武清说道:“清儿,给爷爷磕头,你爷爷是咱大唐朝的国公,是大唐朝的开国功臣,你长大了一定要像你爷爷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不枉为娘拉扯你一场。”
  武大娘面色肃穆,此时的武大娘更像一个严母一般,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武清认真地答道:“请母亲放下,孩儿记住了。”
  武清很想说,我怎么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一个死了的国公爷爷有何用啊,现在连饭都吃不饱,现在总得先解决吃饭问题吧。看着这大气而坚固的墓地,武清不禁摇了摇头,即使里面有金银珠宝,自己这细胳膊细腿的也拿不动铁锹啊。
  对于村中大户郭兴,武清很想报复,可如今三岁多点的他能做什么?他根本没有机会,但是他不会放弃任何可趁之机。
  徐北村东头,住着一户人家,正是那退伍老兵张兴,据村里头人讲,张兴追随太宗皇帝攻打过高丽,战场上负了伤,瘸了腿,便只好授了一个从七品的武骑尉的勋爵领了一百两银子便卸甲归田了,虽然家中已经没有亲人,但朝廷封赏了土地,因为有勋爵,各方面都有优待,生活还算过得去。张兴娶了媳妇生了娃,可惜十多年前的蝗灾,导致了饥荒,女人和孩子都饿死了。如今张兴也已到了迟暮之年,每日晒晒太阳之外,就是牵着一头老马出去溜溜。
  武清知道原来那张叔就是张兴后,带着感恩的心,决定经常去陪伴张兴,他可是知道孤寡老人,生活是很孤独的。
  这一天午后,武清叫了徐小樱和王修,便来到了张家。如今这俩小屁孩完全成了武清的跟班。至于王修,他是王家一侍寝丫鬟所生,所以地位还不如其他庶出的兄弟,所以至于王修做什么,王百诗也是根本不会理会。徐小樱是徐大娘家的最小的女儿,虽然很得徐大娘喜欢,但毕竟穷苦人家,没那么多规矩,所以很自然地跟着武清玩耍了。
  武清头前带路,颇有点老大的派头。这让武清不禁想起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整天学一些古惑仔的把戏。很快张兴家便到了,眼前出现一道翠绿的篱笆墙,上面开着喇叭花,几只小蜜蜂辛勤耕耘着。三间瓦房并排而立,西角是一个马棚,一匹黄棕马正在吃草。院子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柰子树,上面已经结满了猩红的柰子。树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横躺在在一张草席上,打着盹,手中的蒲扇掉落一旁。
  武清三人偷偷地从篱笆墙缝隙中偷看,徐小樱不注意踩到了一块瓦片,“咔嚓”一声,发出了声响。
  “咳。。。。。。”
  张兴清咳一声,坐起身,说道:“你们三个小家伙藏着做什么,快进来!”
  武清仔细看清楚这个退伍老兵的脸面后,也不禁有些感慨,张兴已经很老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半尺长的山羊胡已经几乎全白,只是老人双目中透出的精光,让人觉得这个老兵很不一般。
  “嗯,很不错嘛,武小子,上次骑马没被摔死,这次还敢来?”
  武清拍了下胸脯,大声道:“张爷爷,那点伤算什么,再摔个十下八下的也没事!”
  张兴似乎看到了怪事,要知道上次可是摔得不省人事了,当时自己还慌了。不过,当过兵的,脾气就是不一样,骂道:“好你个兔崽子,来,拉爷爷起来,爷爷让你们去骑马!”
  武清肯定没多少力气,当下一招手,徐小樱和王修同时帮忙,拉住了张兴伸出的手臂,张兴借力起身,而后拖着残腿招呼着向马厩走去。
  牵了老马,张兴疼爱地抚摸着马脖子,说道:“老伙计,今儿个要辛苦你咯。”转头看向武清三人,骂道:“臭小子们,还不过来!”
  武清小时后在农村的时候骑过驴放过羊,在一次公司组织旅游的时候骑过马,所以内心深处真的没有多兴奋,可是他必须得装得很高兴。于是跟着另外两个小屁孩欢呼一声跑到了张兴跟前,张兴笑脸像是盛开的一朵花儿一般,满脸皱纹。随即便一个个地抱上了老马的脊背,并嘱咐坐稳了。
  有这么很长一段时间,一个老兵和三个小屁孩就这样呆在一起,他们骑骑马,打打滚,戏戏水。
  武清也知道了老兵原来是一名骑兵,因为伤残卸甲归田之时,那匹马也因为伤腿而成不了战马,便赏赐给了老兵。如此从贞观二十二年至今也已经过去十八年,当年的小马驹如今也成了老马,当年年富力强的骑兵战士,也已到了迟暮之年。只是每当看到老兵登上山峦坐看日出日落时,那一人一马的影子总让武清感到一种悲凉,自己也会不会像这样,了却一生呢。
  正如武清的生活,他如今根本没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他能够年长几岁,也会有办法发家致富,可一个才三岁多的孩子,能做什么?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远离都城的穷乡僻壤之所。
  武清深感悲凉,不仅仅是自己这个穿越主角没有多少耀眼光环,更悲哀的是回到家武大娘那种无私的怜爱。都让武清感动之余,也有一份沉沉的担子压在了身上。




 第六章 一晃三年

  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武清此时已经六岁半,他坐在那棵小苹果树下,眼中有着一抹化不去的伤感,这一抹伤感总让人觉得这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
  六岁,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应该是最好美好的时光,可是对于武清来说,这三年是沉痛的,老兵在一个多月前死去。
  三年来武清和张兴变成了爷孙,他时常陪着老兵,老兵也教会了武清很多东西,比如骑马,射箭,还有一些军旅生存技巧,尽管这些技巧很拙劣,但都是老兵的经验之谈。
  临终之际,张兴交给了武清三百两银子,也把这座宅院的地契,还有三十亩地的地契交给了武清。虽然武清当初接触张兴就是为了得到好处,可如今却平添了一份让他无法承受的恩情,而这份恩情这辈子也根本无法偿还。
  此时的武清,在徐北村也是颇有名气,有“神童”之称,当然武清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水分。更让他想不通的是王百诗已经推荐武清去县学读书,只有通过县学、州学成为生徒,而后得到举荐,武清才有机会参加科举,而后才有机会及第成为进士。当然,也可以一级一级考过去,自学成为贡生,但武清自认没那实力。
  武清并没有参加科举的强烈意愿,他只想着快快长大。他很清楚武则天时代的文人是多么悲哀,更何况中了进士就能发家致富?中了进士还要经过多项考核才能被授官,才能领俸禄,而且大唐是不允许当官的经商的。
  虽然唐朝等级制度森严,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可商人的生活也是非常滋润的。更何况他这个穿越者,有的是办法致富,乐得一个逍遥自在,何必去在官场上争个你死我活,最后尸骨无存。这不符合**丝男武清目前的认知,可世事难料,身在江湖,恐怕也是难由己身。
  小苹果树,按照唐朝的叫法,叫柰子。武清知道大个儿苹果那已经到了明清时期才引进了西方的苹果品种才普及的。此时这种小苹果也只能算是西域的品种。如今大唐帝国国富民安,气象万千,虽没有遥远的西方传教士,但与西域诸国印度等国来往密切。可惜这些商人都在都城长安和洛阳,还有就是扬州和泉州、广州这些地方。至于并州文水,不,应该是太原府文水县,(前几年高宗皇帝已经改了。)那肯定是看不到的。想要改良苹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武清只好作罢。
  徐北村太小了,这里根本不适合做生意!
  武大娘这几年生活稍微好了点,身体变得匀称起来,脸上也多了几分红润,不得不说武大娘是一个美妇。看到武清在院子里发呆,不禁笑道:“娘的小神童哎,娘跟你说的事,你答应不答应?”
  武清知道是去县学的事情,武清不想去县学,可想到文水县城去。只是如果不去县学,王百诗也不会支助,更何况这老娘也不会去。只有自己进了县学,武大娘才愿意去县城。
  “娘,我答应了。”
  武大娘走近搂住了武清,流着泪说道:“我儿进入县学,当好生读书,他日若能中得进士,为娘就是死也能含笑九泉了。”
  武清很不明白武大娘为何如此感性,不过还是被这份真挚哺育之情打动,活出第二世的他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娘,我不会让娘失望的。”
  唐朝的教育自唐初以来制度还是很完善,为了鼓励寒门子弟读书唐太宗设立了各级学府,朝廷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立州学、县学,进入这两级学堂的称之为生徒,优秀者便可推荐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期的科举一般有两种,即常举和制举。其中常举每年举办一次,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府举荐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因为这两科能够成为朝廷直接选拔官员的后备人选之一。至于制举则是为了搜集专业人才而特设的考试,一般几年举办一次,时间也不固定。
  自隋朝创立科举,到高宗皇帝和武后当政以来,利用科举大规模选拔人才。但是自高宗皇帝常居东都洛阳后,各级教育几乎停滞。除了每一年有明经和进士两科依旧举办外,其他科目都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武清因为“神童”光环被王百诗看中,并愿意支助武清到县城安家,并举荐进入县学,成为生徒。这对于这个时代的寒门子弟来说,进入县学成为生徒,那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只是武清很清楚自己能有几分能耐,对于儒家那些经典,说真的看着就头疼,更不要说去理解了,而明经科考的就是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至于进士科,武清更是摇头,除非他真的在治国上有自己见解,不然就论策来说,也是一个头疼脑热的问题。
  论策是这个时代对于治国理念和为官之道的论文。武清虽然知道唐朝一些大概的历史,但对于这一时期的士族思想了解真不多。只是身处这个时代,感受到老娘的殷切期盼,他是不是应该也去尝试一下呢。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锁上院门,背着老兵张兴三百两银子的遗产,外加王百诗支助的一百两银子,怀揣着一份王百诗写给县学夫子王夫子的举荐信便走进了文水县城。
  看着近在咫尺的文水县城,城墙足足有七八米高,显得有那么点雄伟意思。踏上街道后,武清心中彻底鄙视了一番,根本没法跟一千多年后的县城相比。街道狭窄不说,而且坑坑洼洼,人流也不多,很多百姓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偶尔走过几个衣着光鲜的,也就那个样子。原本以为县城有多繁华,看来大唐的繁华也只是相对而言了。
  唐朝一般通用货币是开元通宝,武清手里的是银饼子,只能先到一些邸店换成开元通宝才能使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银饼子让武清心中一愣,没有像电视里那样精巧好看的样子,就一张饼子的模样,一个银饼子约为二十五两,像武清手里有四百两,武清肯定是背不动的,只有交给了武大娘。
  打听了邸店,在邸店伙计白眼下换了二十五贯钱,算是二十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