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旗的几个哥哥那里招来四个蒙古姑娘,为儿子纳入宫中。其中,立为皇后的便是孝庄的大哥吴克善的女儿。但顺治帝很不喜欢她,忍了三年,顺治帝竟要以“无能”为由废后。孝庄不允,群臣亦百般劝阻,于是他又闹情绪,后来他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写到此事:“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可见孝庄皇太后对这个任性的儿子是非常宽容的,最后只好做出让步。
后来,孝庄太后又将她的侄孙女嫁给儿子当皇后,可顺治还是不喜欢。当时,他最喜欢的女子是董鄂妃。这位董鄂氏并非民间传说的名妓董小宛,而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根据当时宫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董鄂妃起初嫁给顺治的弟弟襄亲王,但被顺治帝看上,“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后来襄亲王因嫉妒便怒斥了他的夫人,竟被顺治闻知,顺治还“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正好将董氏纳入宫中,很快就将其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顺治深爱着这位曾经的“弟媳”,特别是董鄂妃生下四皇子后,他异常高兴,甚至想再次废后,改立董鄂妃。在顺治写的《端敬皇后行状》中,这位董鄂妃温柔贤惠,知书达理,非常懂得体贴人,而且“至节俭,不用金玉”,对顺治的劝诫既明理又顺耳,还可以和顺治一起参悟禅学,可谓顺治的“红颜知己”。然而董鄂妃纵是有一千个好,皇后的废立终是国家大事,不能儿戏。顺治的冲动自然招来孝庄的不满和愤怒,可她对太过性情的儿子又无可奈何,于是便把气全撒在董鄂妃身上。
当时,孝庄在南苑(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居住。就在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理由,传口谕让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只好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这使得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董鄂妃的孩子不到两虚岁便突然夭亡了。对原本心里苦闷的董鄂妃而言,这无疑是致命一击。此后不到三年,董鄂妃便在病痛中早早结束了生命,死时年仅22岁。
董鄂妃的死让顺治痛苦万分。万念俱灰下,他竟决定削发出家。僧人传记《续指月录》中说,就在董鄂妃火化后的当月,这位自号“行痴”的皇帝便请来一位名叫茆溪森的僧人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后在各种压力下,顺治只好决定蓄发留俗,继续当他的皇帝。回到宫中不到三个月,顺治便一病不起,因为心有不甘,就把自己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五天后,顺治带着无限的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24岁。三个月后,他的遗体在景山寿皇殿火化,而主持火化的人,就是高僧茆溪森。
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里提到顺治到南苑狩猎的记载就多达22次,这说明顺治是个身强体壮、精力旺盛的皇帝,可为什么短短几天后就突然死去呢?同样在《清史稿》里,关于他的死只有短短11个字的记载。关于他的死因有各种版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天花。当时的翰林院学士王熙,在他的《自撰年谱》里有此记载。因为王熙奉命起草遗诏,得以在养心殿与顺治进行最后的沟通,或许其间曾谈及此事。天花在当时是一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大概是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正史上才有意隐去这个事实吧。
她和康熙的融洽祖孙情
如上所述,顺治和孝庄的关系并不融洽。而孝庄对这个儿子似乎也不太满意,这一点,在后来顺治的罪己遗诏里有明显体现。
顺治死后,在孝庄的扶持下,8岁的康熙登极。当时,顺治效仿明朝,重用太监,孝庄及时发现了苗头,并毫不留情地将其除掉。史书上载,太后“不预政”,这正是她的聪明和过人之处。如果说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她还没经验和能力,那么经过顺治一朝的磨炼,如今她已经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太皇太后了。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甲子,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诣阕奏十款请垂帘以劝盛治之隆。”但这个请求被孝庄婉绝。然而“朝廷有黜陟,上多告后而行”。她对朝政的干预,更多的是一种巧妙的斡旋和制衡。正是在孝庄的悉心指点下,康熙才可以在14岁时除去权臣鳌拜,16岁平定三藩,以及后来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终成为一代英主。可以说,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都与孝庄的细心教导分不开。正如康熙自己所说: “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
《清史稿》里记载,孝庄经常面授机宜,培养康熙处理政
务的能力。孝庄告诫他:“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上须公裁决。”“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些谆谆教诲,使年轻的康熙受益匪浅。
孝庄的另一过人之处,便是超前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除了让康熙熟读四书五经、从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经验外,还鼓励他多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据《清代西人见闻录》记载:当时常来宫中给康熙上课的外国人有德国人汤若望、意大利人利类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时人南怀仁等,给康熙教天文、数学、地理、绘画、医学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就让南怀仁设计了适合山区作战的轻型火炮,并且在作战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孝庄在悉心培养孙子理政的同时,也很注意自己“母仪天下”的作用。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因此她崇尚节俭,终其一生,竟不曾修造过一处园林。便是她过生日时,为了不造成浪费,还明令不摆宴席。孝庄还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如“吴三桂作乱,频年用兵,太皇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孝庄的身教言传深深地影响着康熙。康熙统治期间,从宫廷到政府都比较清廉。《圣祖圣训》奏文曾将清宫的开支与明代做过比较,有着这样的记载:“宫中用度,木炭,明代二千六百万斤,今止七八万斤;红螺炭,明代用一千二百万斤,今用百余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今俱不用。”
有这样的祖母辅政,可谓康熙之大幸。他8岁丧父,10岁丧母,自小是由孝庄抚养成长,所以祖孙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可谓千古罕见。而康熙对祖母的孝顺,也是自有帝王以来所未见。《清史稿》在孝庄太后传记中,用了大半篇幅描述康熙和他祖母之间的细节。《清圣祖实录》中同样有多处温馨的记载,譬如:“过八达岭,上至山麓下马,扶太皇太后辇,太皇太后念上步行劳苦,谕乘马,上奏曰:此处道险,必扶御辇,于始心安”。再如祖母病时,康熙“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每一件小事都流露出康熙孝敬、爱戴祖母的真情实感。
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才“使两世哀感之怀,大为宽释”,并称赞康熙“皇帝纯孝,亘古所无,大孝性成,超越古今”。孝庄去世30年后,康熙已是60多岁的老翁了,但与朝臣谈起祖母旧事,还是“辄涕下如雨,哀不自胜”。至今读起这些真挚的文字,依然令人不胜唏嘘。
美人地理
昭西陵(暂安奉殿)孝庄后生前在慈宁宫东面新建了一座宫殿,她多次向康熙帝称赞这座宫殿,可是孝庄后未住多久就死了。为此,康熙帝就决定把这座宫殿搬迁到东陵,按原样重建。大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底竣工,因为还不是陵寝,所以命名为“暂安奉殿”。
神道碑亭昭西陵前建有神道碑亭一座,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后的谥号。在清代首开皇后陵建神道碑亭之先例。
慈禧:生性好强的女人(1)
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叶赫那拉氏入宫,时年18岁,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封为懿嫔。咸丰六年,生穆宗同治于储秀宫,第二天便晋封为懿妃。咸丰七年被封为懿贵妃。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1908年,慈禧因病去世,卒年74岁。
她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1835年十月初十卯时,一个女婴诞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她就是未来将统治中国48年的慈禧太后。
童年的慈禧非常聪明,在父亲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对诗文绘画很感兴趣。家里还给她请了老师,4岁就开始习诗学画,直到16岁入宫。优越的
家庭教育为她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咸丰二年(1852年),她被21岁的咸丰帝选中,封为兰贵人。兰贵人姓叶赫那拉,闺名是什么,就不得而知。因为一进宫就被封为兰贵人,所以大家都叫她兰儿。这位兰贵人能获得咸丰帝的宠爱,除却她的娇容媚貌外,还在于她的多才多艺。她善于唱江南的艳曲小调,犹如婉转莺歌,非常圆润动听。另外,她还通晓《诗经》、《论语》,能生动地讲解《式微》、《简兮》诸篇,连饱读诗书的咸丰都听得入神。而且她在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这般妙人儿,咸丰皇帝岂有不爱的道理?
慈禧虽是小女子,却不爱写小楷,书法很有“大丈夫”的气势。据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载:“太后喜写龙、虎、福、寿大字,六尺、八尺,极有气魄。”想想看,一个身高四尺余(一米五几)的小女人,竟要写八尺大的字,可见其霸气。也正因为个子小,所以她写大字时,便有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须拉纸者乘势一拉”。
在生活上,慈禧其实是一个相当精致的女人。她喜欢美,
喜欢丰富的色彩,喜欢淡淡兰香的清新气味。她的寝宫不允许有一点异味,终日飘逸着水果味的清香。她喜欢喝杏仁露以及清香的茶,还特别喜爱饮用一种特制的香品,称为驻香露,据说可以“面肤去黑素,媚好溢香气”。另外,她还喜欢喝人乳,尝试各种养颜美容的秘方。因此,直到70多岁,慈禧依旧皮肤白嫩,风姿绰约。据宫里的宫女回忆,她每天都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坐在窗前梳妆打扮,描眉刷鬓,敷粉擦红,直到衣服鞋袜周正之后,这才光光鲜鲜地出来,蹬着高约七八寸的盆底鞋, 迈着轻盈盈的步子,满面春风,容光焕发。
除却工于打扮,慈禧更工于心计。即使在被打入冷宫后,也可以靠精明的算计收服皇帝的心,并有本事把冷宫变成皇帝的寝宫,最终赢得皇帝的宠爱。从26岁发动政变掌权到74岁去世,她统治中国48年。在近半个世纪里,她始终是一个成功者和控制者。慈禧很欣赏康熙皇帝的名言:心欲细而胆欲大。遇到种种政治风波,她都可以化险为夷。她巧妙地利用女人的优势,将狠和柔艺术性地融合在一起,使她成为一个收放自如、令所有男人为之颤抖的“女皇”。
她会不拘一格地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平衡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收拾内乱残局;她也可以在谈笑间收拾掉自以为手握大权的光绪皇帝,再次训政。她的第一位合作者:恭亲王奕䜣,由于太过狂妄,对她曾有不敬,便屡遭贬黜,尝尽了苦头。
面对每况愈下的清王朝,慈禧终其一生紧抓权力不放,其心理动机正如美国作家荷德兰先生在《慈禧与光绪》一书中所描述的:“从慈禧摄政之后所采取的政策看来,人们不会不感到,她完全明白自己曾经做过咸丰皇帝的妻子、现在是同治皇帝的母亲的这个皇室,正在腐烂皇室的腐烂、外国的蚕食,再加上汉人对满族统治的反抗,使慈禧太后意识到,如想保住她的人民和这个朝代,必须要由一只比她丈夫有力的手来掌舵!这只有力的手,在慈禧太后看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而且也只能是自己。”
她为什么要卖国?
慈禧太后虽有玩弄权术的头脑和机智,但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在她眼里,无论什么国家大事,都没有她自己的尊荣重要。她只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
章太炎先生曾以一副对联说尽了她对国家所犯的大罪: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庆疆无!
1885年的《中法条约》,竟然是在清政府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