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古代汉语 >

第23章

古代汉语-第23章

小说: 古代汉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赘獭3盥宜技宜隆!鹌牍摺M跸幵弧9凭觥N岵荒艽妗b仔攀I胶硬桓绰邸B朗洗呵铩4浩猎虿菽旧3恰S喔惺辟馄噔搿J耙偶恰:合椎畚顐嗨堋:笠岳峤Φ垡隆G丶问R槐鸹惩蚝蕖N湃松‘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注文前面先划分段落,诠释大意,后面再逐词逐句地注明出典。这样做,对於阅读和鉴赏这首诗的人,确有帮助。
  另外有一类古书的注解,往往侧重在阐明哲学思想上。其中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是在阐明原著哲理时从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观点。比如《庄子》,这是一部文字深奥的古书,但是郭象注与成玄英疏的重点却不摆在字句的解释方面。试看《逍遥游》中的一段注疏:
  之二虫又何知。【注】 二虫。谓鹏蜩也。对大於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遥之大意。
  【疏】郭注云。二虫。鹏蜩也。对大於小。所以均异趣也。且大鹏抟风九万。小鸟决起榆枋。虽复远近不同。适性均也。咸不知道里之远近。各取足而自胜。天机自张。不知所以。既无意於高卑。岂有情於优劣。逍遥之致。其在兹乎。。。。。。。郭注和成疏都用了很多笔墨阐明〃之二虫又何知〃这一句话中所包含的〃自然〃〃不为〃之类的老庄哲理。
  关於注音,也有新的发展。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例如(引自李善文选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褘 於宜反 董允等。 (诸葛亮:出师表)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雍,一龙切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又如(引自李善文选注):
  昔者司马喜膑 鼻引 脚於宋。卒相中山。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 足俱 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鼻引〃即〃鼻引切〃,是注〃膑〃字的音;〃足俱〃即〃足俱切〃,是注〃诹〃字的音。如果我们以为〃鼻引〃是释〃膑〃字的意义,〃足俱〃是释〃诹〃字的意义,那就错了。
  关於注音,有一个术语值得提出来说一说,那就是〃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
  恶恶,上鸟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旧读入声;第一个〃好〃字读〃呼报反〃,是去声,第二个〃好〃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声。
  有时候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例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
  三思,息暂反,又如字。这是说这里〃三〃字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例如《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经典释文》说:
  不分,包云如字,郑扶问反,分犹理。这是说这里〃分〃字有平声的读法(如字),又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包郑两家的读音,反映了对〃分〃字的不同的理解。
  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解说的〃说〃、游说的〃说〃和喜说的〃说〃(悦),等等。异读有时只表现为声调上的差异。例如施行的〃施〃读平声,施与的〃施〃读去声;听闻的〃听〃读平声,听从的〃听〃读去声。但是这只是词义上的转变。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操持的〃操〃是动词,读平声,节操的〃操〃是名词,读去声;爱好的〃好〃是动词,读去声,美好的〃好〃是形容词,读上声;厌恶的〃恶〃是动词,读去声,恶劣的〃恶〃是形容词,读入声。
  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於古书注音。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是六朝经师注解古书时的强生分别。但是积习相沿,在后来的〃声律之文〃里就很重视这种分别。有些字的异读还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好〃(hǎo)〃好〃(hào)〃恶〃(è)〃恶〃(wù)之类;有些字的异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里,例如上升的〃上〃读上声,在上的〃上〃读去声,现在广州话仍有区别。
  唐代以后,宋代学者也做了不少注解古书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朱熹能摆脱汉代学者的影响,直接从正义入手,他做的注解,有时比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
  清代学者几乎对每一种重要的经典都做了新的注解,他们钻研汉唐人的注解,根据具体材料判断前人的是非,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他们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要求非常严格,做出了许多成绩。例如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等,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自然,清人有些注解,极力要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过於琐细。例如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注《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几乎每一个字都作了详细的考证,这一句并不难懂的话,就注了将近一千个字;其中一个〃曰〃字就注了一百多个字,繁徵博引,极为详尽,但是实用价值不大。
  除了为古书做注解和考证工作之外,清代学者还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就是一例。《校勘记》除校正十三经正文的错误之外,更多的是校正注疏中的错误。(《校勘记》附在《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我们阅读十三经时,应该参阅。)校勘学上有些专门术语,我们应当有所了解。试举校勘学上常用的两个术语为例:
  1。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郑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又如《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又如《礼记·檀弓》:〃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说:〃'夫'字衍文也,'二人'两字合为'夫'。〃
  2。脱文 〃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又如《诗经·卫风·硕人》孔颖达疏:〃猗嗟云:'颀而长兮'。孔世家云:'颀然而长'。故为长貌。〃阮元《校勘记》:〃'孔'下脱'字'字。〃
  清代学者除了为专书做注解和校勘工作之外,还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辟的见解。重要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等,这些都是读上古典籍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学习古代汉语,参阅古书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读古书,能直接读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参考前人的注解来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对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曾有一段话谈到读注解的重要:
  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於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见《十三经注疏》《重刻宋板注疏总目录》)
  我们今天读古书的目的,自然和阮元的时代完全不同。但是读古书应先接触先秦作品(其中自然包括所谓经书),读先秦作品要依靠注解,这个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有用的。
  阮元提到应该依靠注解,但不要迷信注解,这一点尤其重要。实际上不只是对注解,就是对正文也应该如此。古书传到现在,由於传写和其他种种原因,其中常常有错字。注解家对这些错字,有的看出来了,有的就不免以讹传讹,根据错字做了错误的注解。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古注是非的本领。〃五四〃后出版了不少古书选本,其中的注解往往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文大都是用现代口语(或浅近文言)写的,可供初学古代汉语的人参考。
古汉语通论(十九)
  古代文化常识(一)
  天文,历法,乐律 (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