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思考,快与慢 >

第7章

思考,快与慢-第7章

小说: 思考,快与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锕竦恼掌保峭睬阆蛴谥С止赜诮逃奶岚浮U庑┩计哉庑┦苁哉叩挠跋毂绕浼页せ蚱渌∶裼胨堑囊饧制缍云洳挠跋旎挂螅《云舳вΦ难芯看幼畛醯氖抵ぱ芯俊嗣窍氲健澳昀稀弊呗肪突岜渎浇裉煲丫〉昧艘欢ǖ姆⒄梗颐窍衷谝丫榔舳в嵊跋斓轿颐巧畹姆椒矫婷妗米@花@书@库@ ;__

    让人联想到钱的事物往往令人不安。在一项实验中,受试者看到一个列有5个单词的单子,按照要求,他们得在5个词中选出4个组成以钱为主题的短语(比如“高、一份、薪水、桌子、工作”可组成“一份高薪工作”)。其他一些启动想象的实验则更挑战人的领悟力,包括背景中出现一个与钱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堆仿制钱币,或者一台电脑的屏保是水里漂着的一些美钞等。

    起初脑海中就有钱的概念的人比自己没有这方面联想时更独立。他们会持之以恒地解决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付出双倍的努力也在所不惜,实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向研究人员寻求帮助。这一做法清晰地表明其自力更生能力的提升。脑海中总有钱的概念的人更自私:他们更不愿花时间去帮助另外那位假装对实验任务不大清楚的学生。当一位研究人员不小心将一捆铅笔掉到地板上时,脑子里想着钱(他们自己是无意识的)的那些受试者捡起的笔相对较少。在另一系列的一项实验中,受试者得知他们过会儿会和另一个人进行一次简短交谈,彼此熟悉一下,他们负责摆两把椅子,而研究人员则离开去找那个人。潜意识里有钱这一概念的受试者摆放椅子的距离(118厘米)会比没有这一概念的人摆放的距离(80厘米)更远。那些满脑子都是钱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强烈的独处意愿。

    上述所有发现有一个共同主题,即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心理学家凯瑟琳·沃斯(KathleenVohs)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值得赞赏的是,她并未将自己的众多发现向公众和盘托出,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凯瑟琳的研究意义深远,她的发现表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有很多能让人想起钱的事物,这些事物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这些方式也许并不那么光彩。有些文化常常提醒人们尊重他人,另外一些文化则常让人们想起上帝,还有一些国家的人们会对着伟大领袖的照片顶礼膜拜。在一个专制国家中,到处挂着领袖的肖像不仅能向你传达“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感觉,还会使你逐渐丧失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能力。

    启动效应的研究证据显示,使人牢记“人终将一死”这一说法能让独裁的主张更得人心,因为在人们恐惧死亡的情况下,独裁的主张会让人心安。其他实验证实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关联中符号和比喻作用的见解。比方说,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两个不完整的单词W__H和S__P是什么。如果有人近些天想起了自己某个难以启齿的举动,这些人往往会把这两个不完整的词填成WASH和SOAP(“洗”和“香皂”),而很少会填成WISH和SOUP(“希望”和“汤”)。此外,只是想到背后中伤某位同事就会使人更想去买香皂、消毒剂或清洁剂,而不是去买电池、果汁或者糖果。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白效应”。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2)
    人们清洗的身体部位往往是那些令他们深感罪恶的部位。一项实验要求受试者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对一位假想中的人“说谎”。在随后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测试中,那些通过电话说谎的人更想要漱口水,而不是香皂;而那些通过电子邮件说谎的人更想要的则是香皂,而不是漱口水。

    当我向听众阐述关于启动效应的各项研究时,他们的反应通常是将信将疑的。这也不奇怪,因为系统2认为自己掌控一切,认为自己知道为什么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你的脑海中也可能会突然出现一些问题:对情境进行微调怎么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些实验是否表明我们完全任由情境摆布,随时要听从它的指示呢?当然不是。启动思维的影响力虽强,但并不见得很大。在100位投票者当中,只有几位开始时并不确定要选谁,如果投票点设在学校里而不是在教堂里,他们对与学校相关的问题会就作出不一样的选择,但也不排除有那么几个人会作出相反的选择。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接受相关研究的结果,而不是对此心存怀疑。这些结果不是捏造出来的,也不是统计上的偶然现象。你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些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正确的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承认这些结论对你自己来说也是正确的。如果你看到电脑屏保上有浮动的美钞,你帮那位笨手笨脚的陌生人捡起的铅笔数量可能比你没看到这些钱时更少。你不相信这些结论适用于你,因为这些结论与你的主观体验不相符,你的主观体验主要是由系统2决定的。启动效应来自系统1,而这个效应发生时,你根本就意识不到。

    我用一个关于启动效应的完美展示案例来结束上面的阐述,这个案例是在英国一所大学一间办公室的茶水间进行的。多年来,这间办公室的职员一直都是自掏腰包买茶或咖啡,他们把每杯茶水和咖啡的建议价格写下来贴到墙上,上班时每次去接茶水或者咖啡时都会把相应的费用投到一个“诚实盒”里。某一天,有人在价格表的上方贴了张横条,上面既没有什么警告,也没作什么解释。在接下来的10周时间里,每周横条都贴有一张新的图片,图片上要么是一些花,要么是一双眼睛,好像盯着看着图片的人。没有人对这些新装饰发表过什么评论,但“诚实盒”里的钱却有了明显变化,如图4所示,这值得仔细研究一番。

    实验开始的第一周(从图底端你可以看到相关信息),有一双睁大的眼睛在盯着来喝茶或咖啡的人,他们投进“诚实盒”的钱的平均值是70便士。第二周,图片上是鲜花,盒子中的钱的平均值少了15便士。这个趋势持续着,凡遇到有鲜花图片的那一周,盒子里的钱数就会减少。从平均水平来看,“眼睛周”时盒子中的钱是“鲜花周”时的3倍。显然,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监视符号便可促使人们改善自身的行为。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产生这个影响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意识的参与。现在你相信自己也难逃同样的模式了吧?

    几年前,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Wilson)曾写过《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StrangerstoOurselves)一书。现在你已经认识了自己身体中的那个陌生人,它也许在很多事情上都会为你做主,尽管你几乎从未察觉到它的存在。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可以将当下的情形与新近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再结合对近期的各种预期考虑,对发生在你身上或你身边的事作出心照不宣的解释。系统1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能立即估测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哪些是出人意料的,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你的所有判断活动几乎都是在这一系统的指引下毫无意识地完成的。然而,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这一点将会在后面几章中得到佐证。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3)
    示例—启动效应

    “这些人都穿着刻板的制服,看到他们时我们的大脑中是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想法的。”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能否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多半要看你的大脑的工作方式。”

    “他们的作用就是发现问题,而他们也的确发现了很多问题。”

    “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多了!”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在头脑清醒的时候—甚至在思绪并不那么清晰的时候—你的大脑一直在进行着多重运算,这些运算可以保留和更新一些关键问题的答案。例如:有什么新情况吗?存在危险吗?事情进展得顺利吗?我需要转移注意力吗?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吗?你可以将大脑想象成飞机驾驶座舱,里面有一套刻度盘,上面显示着这些重要变量的当前数值。系统1会自动对当前这些数值进行评估,因为这些数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决定是否需要系统2提供额外帮助。

    其中一个刻度盘测量的是认知放松度。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放松是事情进展顺利的标志—没有障碍、没有新情况、没必要转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紧张说明存在某种问题,且需要不断调动系统2参与其中。如若事情进展不顺利,你便处于认知紧张状态中。认知紧张同时还会受当时的努力程度和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放松过程却与有着多种输入和输出活动的庞大网络相联结。图5对此作了解释。
ノ米ノ花ノ书ノ库ノ ;http://www。7mihua。com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4米4花4书4库4 ;www。7mihua。com
    错觉这个词会让人马上联想到视错觉,因为我们都很熟悉那些令人产生误解的图片。不过,并不是只有视觉才会产生错觉,记忆也容易产生错觉,并且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戴维·斯藤比尔(DavidStenbill)、莫妮卡·比格特斯基(MonicaBigoutski)、莎娜·蒂拉纳(ShanaTirana),这些名字都是我自己编出来的。如果在接下来几分钟内再次看到这些名字,你很可能还记得自己在哪里见过它们。你心里清楚这些名字并不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名人的名字,而且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会记住这一点。但假设几天后你看到一长串名单,其中包括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名人和你从未听过的“新”名字,而你的任务是挑出名单中所有名人的名字,这时你很可能会将戴维·斯藤比尔当成名人,尽管你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在与电影、体育运动或是政治有关的新闻中听说过他的名字。心理学家拉里·雅各比(LarryJacoby)是第一位在实验室中论证了这种记忆错觉的学者,且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夜成名”的文章。这种情况是怎样发生的呢?要想弄明白,先问问自己是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出名的。一些真正有名的名人,例如爱因斯坦、博诺·沃克斯、希拉里·克林顿等,你会在脑海中为他们建立一个信息丰富的记忆档案。但当你在几天后再次见到戴维·斯藤比尔这个名字时,你并没有关于他的记忆档案,你有的只是一种熟悉感—你曾经在某个地方见过这个名字。

    雅各比巧妙地阐述了这个问题:“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说明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其一大特性便是错觉。正如雅各比和他的许多同事所说的那样,看到戴维·斯藤比尔这个名字之所以觉得很眼熟是因为你更容易辨认出这个名字。再次见到曾经见过的词时会更容易识别出来—无论是在你面前一晃而过或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让你指认,你都能更加轻松地识别出这些词,而且你读出这些词的速度要比读出其他词快(快百分之几秒)。简而言之,当你指认一个早已见过的词语时,会感到更加放松。正是这种放松使你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1)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月亮绕着地球(公)转”,“鸡有4条腿”,在所有这些表述中,你在很短时间内便接收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读过前面三个表述后,你很快就知道前两个是真实的,最后一个是错误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判断“鸡有3条腿”是错误的,明显要比“鸡有4条腿”更容易。你的联想机制对后一种表述作出判断的速度相对缓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后一句话让你想到许多动物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