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小兽 >

第210章

小兽-第210章

小说: 小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máo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鬼车】

    别名九头鸟。sè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yīn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凿齿】

    人形兽,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应有一定智能)。曾为羿于寿华之野shè杀。

    《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狴犴】

    又叫xian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yu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yumén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yu的威严,让罪fan们望而生畏。

    (好像这是龙九子之一=。=)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jīng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shè杀,结果后羿shè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shì西王母的jīng灵。

    【夔】(kui)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bō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tuǐ,浑身青黑sè。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世上只有三只以上是第一只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huā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cào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sāo)》有载。

    【角端】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天狗】

    传说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说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yīn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几种龙

    【应龙】1。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2。古代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

    《辞源》说“应龙”是有翅膀的千年龙,五百年的被称为角龙。龙是不凡之物,寿命奇长,应龙更是龙中之贵(当然,也有人认为应龙可指远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应龙如何帮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划出一条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古代卷书中的应龙图鉴

    还是应龙,不过这张有点像西方龙

    【螭龙】天成轩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jīng,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wěn,xìng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体似兽,习xìng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

    这种龙的特点是无鳞有鳍。

    【蛟龙】

    又如:蛟虬(蛟与虬。虬: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龙。螭:传说为蛟龙之属的一种动物);蛟兕(蛟龙与兕牛)

    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主流看法是无角龙。

    【虬龙】拼音qiulong

    解释1。古代传说中的有角无须的小龙。屈原《天问》:“虬龙负熊”。宋《瑞应图》:“龙马神马,河水之jīng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máo,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两角者虬”。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yīn,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yīn。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xìng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nvyīn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yīn,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yīn,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sè,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mén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yīn阳消息,故有龙衔火jīng以照天mé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1)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yīn,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sè,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蜇兽兽死,蜇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蛰鸟兽则死,蛰木则枯。”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cào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马jiāo】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chā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ròu可食。皮máo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méng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máo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sè。”

    【山犭军】

    亦称“hui子”。传说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土蝼】

    字面意思常被误认为一种虫子;其实它是一种凶兽;形状似山羊;四角;能吃人。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谛听】

    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xìng,避**,视为吉祥的象征。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jīng灵”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