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官神 >

第1356章

官神-第1356章

小说: 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有多大的利润?

谁会在一元钱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但后来李丁山却发现他错了,因为食盐虽然没有直接涨价,但却由原来的一元500克变成了400克,等于是变相涨价到了1。25元500克。

后来在商务部接触到了燕省食用盐的调拨数量,李丁山才恍然大悟,欺负老百姓不在乎一毛二毛,燕省每年国家计划内调拨40万吨食盐——实际销量要比计划内多许多,具体多多少,就是行业机密了,盐务局不会透露,因为利益攸关——初步一算,一斤盐多涨一两毛,相当于每年从百姓身上多搜刮8000万元以上。

然而,这才是冰山一角。

国家对食盐的控制一直十分严格,似乎从来没有私盐的现象出现。而控制食盐走私的机构就是盐务局,或许在许多人眼中,税务局、工商局等局机关才是油水丰厚的好地方,其实不然,真正富得流油却又名声不显的正是盐务局。

民以食为天,食以盐为先,掌握百姓口中滋味的盐务局,是真正的坐地收钱、盖章收费并且利润丰厚到足以让人难以置信。

按一袋400克的食盐1元计算,每吨价格是2500元左右,但是,真正处于最低层的晒盐场的出厂价,国家明令规定不超过500元一吨,请注意,国家同时规定经盐务局——准确地讲,是盐业公司,是盐务局所属的国营企业——分装之后,零售价格不超过1020元一吨。

盐务公司的分装有多少技术含量?又有多少成本?说实话,不过是将50公斤的大袋拆开,分装成400克的小袋,同时每吨要添加20元左右的碘,分装的小袋成本每吨合300元,也就是说,每吨食盐经盐业公司经手之后,成本增加了350元不到。

以出厂价500吨计算,加上中间350元成本,盐业公司如果按国家规定的1020元一吨计算,利润还在每吨170元左右。以燕省每年计划内40万吨用量核算,盐业公司年利润在3000万以上。

看似利润不是很多,但要清楚一点,盐业公司没有任何风险,因为是专营,或者更确切地讲,因为是二道贩子,不需要任何投入。

但另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却是,盐业公司的收购价格是不二价,因为所有的盐必须经盐务局盖章才不算私盐,然后转手卖向市场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而是大幅加价到每吨2500元以上,甚至更多。

如此,盐业公司的利润就由每吨170元左右暴涨到每吨1650元,那么利润也由3000万变成了6亿6千万。

天下所有暴利行业和食盐专营相比,只能望之兴叹,拍马也赶不上。

如果仅仅是以上事实,还不足以让李丁山愤慨并且怒不可遏,毕竟是国家政策,谁也奈何不了。但在李丁山研究了相关数据之后,却发现了一个更令人愤怒的事实,燕省每年调拨计划是40万吨左右,作为优质的产盐大省,沿渤海一带的盐田完全可以满足本省的用盐需求,但燕省却每年都要从齐省和安省调配20万吨以上的食盐。

结果就导致燕省的盐田荒废,盐田工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负债累累,机器闲置,锈迹斑斑。更令人气愤的事实是,并非燕省的盐的质量不行,而是另有内幕。

燕省是著名的产盐大省,是国内第二大产盐区,然而燕省市场上的食盐,一多半来自齐省和安省。虽然也经中盐燕省公司分装,算是正规渠道的食盐,但在没有完成省内调拨计划之下从外省调盐,其实和私盐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是在合法的外表之下行不法之事罢了。

为何宁肯让燕省的盐田荒废,也不肯照顾本省盐田,非要从外省调配?齐省还好说,也是海盐,而安省的盐大多是井盐和矿盐,未必符合燕省百姓的口味。

李丁山发现了问题之后,专门深入进行了调查,在燕市各大超市实地走访,发现果不其然,超市出售的袋装食盐,产地来自燕省的几乎没有,几乎全部来自齐省和安省。

李丁山甚至还走访了燕省的产盐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大片大片的盐田荒芜,许多盐田工人失业,一个月连几百元的生活费都没有。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燕省盐务局每年赚取6亿多利润仍不满足,包括下辖的盐业公司,不但中层以上干部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有,福利之好,就差每人发上一栋别墅了。

就在李丁山得知了盐业内幕,但却苦于没有实权,既插手不了燕省的事务,也过问不了齐省或安省的事务之时,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齐省上任。

恰恰是负责联系盐务系统的副省长,又恰恰齐省盐务局副局长鲁成良前来靠拢,李丁山就在谈话中和鲁成良谈及了此事,鲁成良就告诉他更多幕后事实。

越是知道内幕,李丁山越是触目惊心,就越是气愤难平,决定要拿盐业的黑幕开刀,尽管他也知道,盐业既然是国家专营,幕后就有巨大的后台支撑,他动不了根本,至少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还百姓一个公正。

不仅仅是燕省百姓,也为了齐省百姓。

……听了李丁山的话,夏想久久无语,内心的震憾无以言说,因为他知道盐业专营是哪一方势力的根本,不能动,一动必有强烈反弹,丢官也许还轻,说不定还会有人送命……

第1493章 更深层次的行业内幕

暮色四合,天,已经渐渐黑了。

春意已经很深了,傍晚的大明湖畔,虽然依然没有夏雨荷,却有波光万道的夜景。

夏想和李丁山二人静坐无语,足足过了几分钟,夏想才悠长地叹息一声,站起身来:“李省长,你现在查明了燕省调配齐省食盐的真相,知道面临着多大的阻力,刚刚常委会上的一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齐省的本地势力太庞大了,邱书记都撼不动……”

“不试试,我不甘心。”李丁山握紧了拳头,一拳打在旁边的一棵树上,微显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乱,颇有悲壮的意味。

转眼认识李丁山十几年了,从当年的40岁的中年,到现在50多岁的中老年,李丁山确实苍老了许多,也变了许多,唯一不变的还是他的信念和追求,说是书生意气也好,说是为民请命也好,反正具体体现在他的身上,就是一股不知迂回并且倔强的执著。

说实话,夏想在得知食盐行业内幕之后,也是无比愤慨,因为食盐事关无数百姓的切身健康,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只为赚钱而不顾百姓的生命安全,就是令人发指的无耻行径了。

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一个不下大力整治就无法在外面吃饭的地步了,然而,谁能想到,危害人们健康的不仅仅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添加剂和有毒大米,还有食盐。

夏想知道他劝不住李丁山,就是他也想插手此事,但此时条件还不成熟,他虽然是省委三号人物,但在齐省立足未稳,还只是一个外来客,身边没有可用的人手,连一个可信的亲信都没有,拿什么和半岛帮较量?

更何况,牵一发而动全身,盐业牵涉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而围绕着盐业的改革,背后已经发生过了一番高层之间的较量,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的结局。

从鲁成良入手是一个切入点,但鲁成良是否可靠先不说,就算鲁成良也出于正义和良心揭露行业内幕,但问题是,鲁成良说的话李丁山相信,他也相信,甚至邱仁礼也相信,却上不能让中央采信,下不能传达到百姓耳中,说不定最后还是一个一无所获的下场。

乐观一点,最后鲁成良当了牺牲品,事情掩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灰飞烟灭。悲观一点,李丁山用力过猛,触动了高层利益,惹恼了某人,最后被迫辞职,从此自绝于官场。

再如果事情闹大,李丁山丢官也许还是轻的,或许还有牢狱之灾。

早在两年前的两会期间,有关盐业体制改革就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月之后,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制定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一个月后,由国务院督办、发改委和工信部组成的盐业体制改革小组——简称盐改小组——对全国8个省市进行调研。11月,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制定了盐业体制改革初步方案,并征求了卫生部、财政部、质检局、工商局、法制办等相关部委意见,似乎一场声势浩大的盐业改革即将隆重登场……

同时,从各部委反馈的意见都是支持盐业体制改革,取消专营,走向市场化,等等,可以说是反响热烈,深得民心。改革也是万事俱备,只欠最后一场东风了。

这场东风就是要等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将盐改方案上报国务院。

然而等了足足一年多之久,东风也没有刮起,发改委沉默了……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国务院推动的盐业改革流产?

一些公开的消息将改革的阻力归咎于被改革者的身上——据说是中盐协会组成了强大的攻关队伍,阻止发改委上报改革方案,结果还真成功了,被改革者左右了改革的进程,说来在权力集中的国内,会出现下级不听从上级命令的荒诞之事,岂非天方夜谭?

但又确实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一个小小的盐协就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到底谁是幕后的巨大的黑手?

而中盐协会反对改革的一个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理由就是——只有食盐专营才能保证消除碘缺乏病。

但这个理由十分荒唐,根本站不住脚。

实际上早有专家指出,食盐补碘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因为碘的挥发性高,加热就会迅速挥发——除非老百姓天天吃凉拌咸菜才能真正保证碘的摄入量,只要炒菜加热,加碘食盐只是一个大大的肥皂泡罢了,只是为了维护盐业公司的专营而撒下的弥天大谎。

而专营的好处显而易见,单是一个燕省的盐业公司年利润就近10亿人民币,其他的人口大省就更不用提了。

至于加锌加各种添加剂的食盐,更是不顾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试验品,尤其是加锌,很容易引发重金属中毒。

再退一万步讲,加碘加锌都不可怕。加碘,碘吃多了,顶多大脖子。加锌,可以不选择加锌食盐。但问题是,所有的食盐都有一种神秘的添加剂,在盐业公司偷偷添加了十几年后,才被有识之士揭露——09年,网络有人发表了一篇“市场食盐中神秘的抗结剂”的文章,引起了媒体关注并且大肆报道,其后,盐业公司才在产品上标注了一直存在了十几年的添加剂——抗结剂。

因为食盐会凝结,会严重地影响了储存与运输,抗结剂就很有必要了。

抗结剂之所以一直没有被标注出来,其实是有意为之,因为抗结剂的名称叫亚铁氰化钾。至于亚铁氰化钾有没有毒性先不讨论,只说盐业公司的内部人员只吃盐田直接出产的盐,不吃经自己公司重装包装的盐就可以猜测一二了。

食品安全问题还可躲得过,至少可以自己做饭吃还安全一点,但食盐安全怎么逃?天天要吃盐,而且食盐又是专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当然,盐业公司的内幕还有很多,大而广之,在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改革,如何保障百姓的食品安全,是国家层面的较量,是高层次的政治斗争。但具体到齐省和燕省两个产盐大省之间的盐业公司的猫腻和幕后交易,如果操作得当,或许可以为仍然陷入僵局的盐业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不过……食盐背后的一只巨手,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如果被人破坏,岂能不勃然大怒大下黑手?他还好说,至少有人会保,但李丁山身后无人,史老临死一托,才让李丁山勉强担任了常委副省长,以史老的遗愿,是指望李丁山从此平步青云,至少也要担任一届省长才不辱命。

但如果李丁山真要插手齐省和燕省之间盐业的黑幕的话,触动了京城高层的利益,说不定不到任满就会被就地免职。

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夏想几次想张口劝李丁山一劝,却始终没能说出口。

夜色之中,昏黄的灯光之下,李丁山的表情平静而漠然,是义无反顾的决绝,深知李丁山脾气的夏想知道,劝也没用,有些话说了反而不如不说。因为以李丁山的性格,他宁愿丢官也要认死理。就如当年在水恒市和市长之间的政治斗争,他就差点向省委辞职。

“事情还是考虑长远一点好,鲁成良是知道一些内幕,但现在还不是揭露的时候,我的意思是,等一段时间,我们站稳了脚跟……”夏想尽量让语气委婉一些,他排名比李丁山高,但私下里,他一直当李丁山是长辈。

“我理解你的顾虑,夏想,我可以等,但老百姓等不了,而且老百姓等了几十年,被坑害了几十年,还要再等多久?如果说需要一个人挺身而出,哪怕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天下百姓的安全用盐,那么就让我当这样的一个傻瓜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