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资源帝国 >

第253章

资源帝国-第253章

小说: 资源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陈志豪这话,刘东恨铁不成钢的说到:“陈哥,你怎么还想着让别人给我们公司想办法这事儿呢?我们既然登广告,那我们又何必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呢?直接登广告招人不就行了么?哪里还用得着让别人想办法?”
    刘东这么一说,陈志豪才算是明白了过来,他刚才思维走进了误区,就想着用广告让别人给想办法。却没有想到直接打广告招人岂不是更加合适,这段时间连续不停的工作,把脑子都给弄糊涂了。
    而陈洁这个时候也插嘴道:“对啊,我们打广告招人。把工资福利待遇一说,肯定会有很多人来。一下就能解决我们现在人手短缺的问题,华夏人口上十亿,从这么多人当中挑选几个合适的人出来,实在是太简单了。我们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呢?”说完,一脸懊恼,好似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一样。
    别说陈洁懊恼了,就是刘东自己,这个时候也不得不觉得自己是个棒槌。就想着在外面挖人了,却忘了要说到人才,华夏的人才其实并不少,无论是什么行业,那都是有人才的。
    虽然在华夏整体十亿人当中,人才的比例非常少。但要想想华夏的人口基数,这人才再少,也不可能是一两家企业能够全部吃下的。之前刘东只把自己的目光看向了那些学校里面出来的青苗,却忘了华夏除了这些青苗之外,还有一个成熟的人才市场体系,那就是那些工作多年的人。
    要知道,在华夏之前的几十年里面,由于某些原因,学历这玩意,其中一代人压根就不可能有。仅仅是以学历来选拔人才,那未免太过片面。
    这些人,可能文化程度并不高,小学能力强的都大有人在。但如果不把这学历问题当成重点来看,看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比起才从大学出来的那些应届生,绝对要高很多。之前刘东压根就把这个人群给忘了,现在想起来,心疼得肠子都青了。
    如果不是陈志豪突然说到广告,然后让看到广告的人给公司想办法,刘东压根就没有联想到华夏人才市场当中,还有一个庞大的体系他根本就没有重视到。
    这个体系,在华夏建国以来,为新的华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政策的原因,现在这个体系已经开始逐渐凋零,国企这个问题,无论是谁在华夏做企业,都绕不开这个话题。
    以前刘东对国企的概念就是,国企拥有着完备的工人体系,刘东眼馋的,也就是这个体系,包括二十亿美金的投资,刘东都想到了要让南巡首长给他找这么一群人来干活。但是刘东却偏偏忽视了,在国企中的高管,其实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然,忽视这么一群人,有着很多的客观原因。就比如说中小型国企,甚至某些大型国企,因为社会的改革,都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而这么一看,刘东就对这些国企原本拥有的那些高管,评价不高,认为这些人压根就不顶用。
    但现在一想,这些人如果真的都是酒囊饭袋,他们又凭什么从茫茫的工人大军里面,脱颖而出?这些人才的埋没,有自身的原因,但也有政策的原因。如果以偏概全的认为这些人都是能力不行,那实在是有眼无珠。
    陈志豪和陈洁自然不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让刘东在联想之余,心中掀起了多大的波浪。看到刘东听完自己的话以后就开始沉默,陈洁有些担心的问道:“阿东,怎么了?难道这个方法不行么?你发什么呆啊?”
    陈洁这话,把正在沉思的刘东给惊醒了,看到陈洁和陈志豪关心的眼神,刘东咧嘴一笑,说到:“我真是个白痴,放着那么好的资源不去利用,却偏偏要从更窄的地方想办法。我们之前,真是太不应该了!”
    “什么跟什么啊?老板。你又想到了什么东西?”陈志豪听到刘东莫名其妙的话以后,不解的问道。
    “我是说,我们之前招收人才的门路,是走错了方向。放着大批现成的人才不用,却偏偏要去培养自己的人才,不但浪费时间,还跟不上我们公司的发展步伐。弄成现在这幅模样,实在不应该。陈哥,我给你说,我现在已经彻底的把人才的短缺问题给解决了,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们公司从此以后,就绝对不会因为人才的问题而烦恼。”刘东兴奋的说到。
    “真的?老板,你想到了什么方法,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陈志豪十分感兴趣的问道。
    “陈哥,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吴一平当年是做什么的?”刘东并没有一下就说出心中的答案,反而是考校起陈志豪来。
    “吴一平?我记得他最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在国企里面做事吧?后面老板你看上了他的能力,然后从国企里面把他给挖了过来。现在我们公司工厂这一块,基本上都是由他来负责的,能力很强。”听到刘东忽然问起自己的同僚,陈志豪不知道为什么,但依旧很客观的评价起吴一平的能力来。
    “对啊,吴一平是我当年从国企里面挖过来的。而我们现在缺人,不也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么?之前我们看那些国企,仅仅是看到他们的普通成熟工人,但是却忽略了国企当中的高管。吴一平的能力,放到整个国企当中,并不是那种独一无二的。而就是这样的人,现在都能把我们公司工厂这一块的业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如果我们从国企高管方面入手,岂不是就相当于有了源源不断的高管人才?那时候,我们还怕什么人才缺乏的问题?要知道,国内国企这一块,可是有太多人可以挑的。分给我们公司九牛一毛,就足够改变我们公司目前的劣势。”刘东越说越兴奋,开始憧憬起美好的未来了。
    听到刘东这么一说,陈志豪算是彻底的明白过来,刘东居然把目光看向了国企,很担忧的问道:“要是一个两个人,我们挖过来也没什么,但我们的缺口很大。要大批的挖人,是不是有些麻烦?”
    “完全没有任何麻烦。陈哥,我给你说,这两年的国企,可不像以前了。以前国企红火,想要挖人很难。但现在嘛,很多的国企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我们就算不从那些在职的国企高管挖人,那些不在职的国企高管,都足够我们用的了。这样,我们不但不会和那些国企起冲突,还会为那些过不下去的国企减轻负担,完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刘东虽然不混国企,并且这两年来很少关心国内的事情,但是依照大势,现在很多国企的日子都不是那么好过。
    只要刘东付得起价钱,现在那些已经开始生活困难的高管们,绝对是能挖多少挖多少,完全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刘东他们现在缺乏的是管理型的人才,按照一个国企就有至少一个的标准来看。就算是真挖过来两百个管理型的人才,也不过是跑了两百家国企而已。但以国内国企的数目上来看,两百家,完全是九牛一毛。
第三百五十二章 目标,央视!
    做事情,一旦打开了思路,那么剩下的事情就会变得十分容易。而打开了思路的刘东,也觉得之前烦恼人才不够的事情,实在是个笑话。
    亏得他还自诩为十分重视人才,却连国内现在最大的一个人才库,国企的事情都给忘到了脑后。想想后世多少大拿,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都是呼风唤雨,而追溯到他们的老底时,很多人都能看到国企的烙印。
    可以说,国企这么一个产物,为国家培育的人才,在某个时期来说,绝对是远远的大于学校的培养。而这么大一个人才资源库,之前无论是刘东,还是公司其他人员,居然都选择性的视而不见。要不是这次实在是被人才的问题困扰得连公司的运营都可能出现问题,刘东他们还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想到这个问题。
    而到了那个时候,真正有本事的人,在国企过不下去了以后,都开始自己在创业了,哪里还能轮得到刘东来挑挑拣拣?而现在,恰好是国企混不下去,而还没有一个正确引导方向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进一步观察情况,脱离这个范围的人,毕竟还是一个少数。还有很庞大的一个群体,依旧在国企这么一个氛围当中过着,现在去挖墙角,绝对能收获满满。
    有了这个目标以后,刘东他们接下来就要讨论该如何把这么一群人给拉到公司来。打广告,这是必须的。也只有广告,才能让那些人知道,环亚需要他们,他们应该在一个更加好的平台发展。
    但打广告,也要看看到底在什么地方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现在的广告行业,还没有像二十年以后那样,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无处不在的广告,就算在警车上面弄办证的广告,也不是没有人做过。
    而现在,能打广告,并且还要在很大范围当中都有影响力的渠道,就不是很多了。这年月,在墙头上贴小广告的,都不可能是正经的公司,而且这个方法不但费时费力,传播的范围也很小,完全不能够满足环亚国际的需求。
    那么,剩下的两个比较大众的方法,一个是在报纸上打广告,另外一个就是在电视上打广告。刘东现在就要和陈洁、陈志豪,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渠道。
    陈志豪倾向于在报纸上打广告:“在现在的华夏,电视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如果我们在电视上打广告,肯定会有很多人会漏掉。但是报纸不一样,受众面积很大,很多人都喜欢看报纸,虽然不可能有报纸覆盖整个华夏,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同时在多家报纸上一起刊登招聘信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招聘信息,从而选择进入我们的公司。”
    听到陈志豪这理由,刘东纳闷的问道:“你怎么知道现在华夏的电视普及率并不高?”
    “这还用说?电视多少钱一台?而报纸才多少钱一份?以现在华夏工资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人是买不上一台电视,但报纸可以买很多份。”陈志豪一脸内行的说到。
    听到陈志豪这话,还没等刘东开口,陈洁就问道:“你这消息从哪里来的?准确么?”
    “香港的报纸啊!现在香港很多报纸都比较关心大陆的事情,所以这样的小事他们也会常常报道,我常常在香港看报纸,当然知道这些东西啊!”陈志豪理所当然的说到。
    “香港的报纸?不会是什么八卦周刊吧?他们凭什么说华夏的电视普及率不高?传播范围不大?这纯粹就是扯淡!虽然电视的价格是高,但在华夏也不是没有人能够买得起。要是真没有市场,现在那些国企就没有多少会想搞白电产业了。就是因为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刘东对于那些香港报纸,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他们压根就没有了解到什么实际的情况,就在香港胡言乱语。在华夏,虽然大部分人的工资买一台电视机很困难,要攒个一年半年的才能够买下一台电视。但是在华夏,一个家庭当中,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个人在赚钱。
    两个人,甚至一大家住在一起买个电视,那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么多人的钱分摊下来,平均到每一个人身上能有多少?
    虽然刘东家并不能算是基层,但刘东也知道,在八十年代结婚,要是没有四大件,结婚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家庭,咬咬牙也要把四大件给配齐了,给家里小的结婚用。而八十年代所谓的四大件,不就是电视,石英表,电冰箱,洗衣机么?
    都电器时代了,没有电视你好和别人打招呼?这还是普通老百姓家的想法。如果这都能算得上是电视普及率不高,那刘东就不知道什么才叫普及率高了。香港那些报纸,这年月也没多少是客观报道华夏的,那是能黑就黑,赚眼球才是第一位。他们知道什么?而陈志豪居然以这样的理由,说报纸招聘比电视广告招聘更有优势。
    “那老板的意思是,在电视上打广告?”对于自己被香港的那些假消息给误导了,陈志豪显得不好意思,于是也就不再多争论,干脆听刘东怎么说。
    “是啊,我觉得在电视上打广告更加的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你想想,如果我们公司在报纸上打广告,那就必定不可能是一种报纸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而是需要很多的报纸一起刊登,虽然钱什么的我们不缺,但现在国内那些报纸,对于刊登广告什么的,还不是那么乐意。我们还得费尽口舌的一家家报纸去商量。但是如果我们选择电视广告,那就不需要这么麻烦,直接搞定一家电视台,那我们的广告就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刘东开口说到。
    “有没有那么夸张?一家电视台的广告就能让所有有电视的人都能看到,什么电视台这么强?要知道,在香港就算是tvB都没有这个能力,难道大陆有电视台能做到这一点?”陈志豪不解的问道。
    在陈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