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

第4章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4章

小说: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到底是不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如果说:此窍非彼窍、那么,人身有108个穴道,无论守那个窍,它都离不了穴道的部位。试想,某一穴道闭塞,其他穴道仍然流通,或者其他穴道闭塞,某一主穴流通时,它何以又不能做到“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假使说:此窍亦非这些穴道的窍,它是无形无相无定位的道窍。这便是心理的构想所造成,它就属于“存想”的范围,而并非在生理上真正有一个窍可守了。可是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其实,丹田的名称,也是宋、明以后的道家才开始流行。(有关三丹田的道理,已在本书的《丹田与脉轮是什么》一文有所说明,在此不赘述。)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即此之谓。有的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气”。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不能守此下丹田的部位?或者可不可以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就的师长)指导,有时反而危害无穷。例如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它有关疾病,如阳萎、草泄等人,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其它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心教以守下丹田的一窍,流弊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成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当心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入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此点尤须特别注意。总之,学习静坐与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治疗学、生理治疗学、物理治疗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调地说,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它已进入于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利用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如果不通此中最高原则,而自作聪明,妄加修证,真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何必弄到“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的悲惨下场呢!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因为讲到“存想”与“守窍”,就顺便说明一下“守窍”于“丹田”的情景。我不是说“丹田”绝不可守,也不是说“守窍”的方法是不对的。也许有人看了上述这些道理,反而骇怕却步,那都大可不必。“守窍”有“守窍”的需要,“丹田“有“丹田”的作用,但不可以不通原理,便乱来乱守,其实,“守窍”的方法,也便是“存想”的蜕变。“存想”的作用,便是使“精神统一”,使心理与意志绝对集中的一种方法。上文已经提过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便已指明这是由心理意志的集中开始,最后达到“精神统一”的境界,它所以利用人体生理的部位,作为初步入手的法门,大致说来,有两个原因:

(一)人人都爱惜这个躯壳身体的寿命,不管多么丑陋,多么难堪的身体,只要生成是属于自己的,便会构成绝对自私而占有它的牢固观念。因此以修此肉身而达到长生不老为标榜,于是人人便肯用功向学。

(二)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的确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体两面。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以道家利用身心的关系入手,并非是毫无道理的修法。“守窍”的作用,它的重点,便在一个“守”,所谓“守”,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譬如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摆在前面,要你专心一志“守”住,那时,你便可以废寝忘餐。甚至,也可以忘记自己的身心而竭诚“守”住这堆金银财宝,这就是“守窍”的最好说明。

可是要学静坐与修道的入;对于“守窍”的工夫,真能做好吗?老实说,十个静坐修造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做好,大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换言之,他一边感觉到这一部位,那是生理神经感觉的反应,但一边却胡思乱想,或浮念纷飞,那是心理的散漫,有绝对不能集中的苦恼,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精神与意志,它是一个很神妙的东西,你愈想要它集中,它愈会散乱,我常用“力学”的原理来解譬,也就是说,当“向心力”集中到极点的时候.“离心力”便在“向心力”中发出自然的反应。相反的,当“离心力”达到极点的时候,“向心力” 的作用,也便自然而生。等于你握拳握紧到极点的时候,你的手指神经的反应,就会自然放松。所以道家把这个精神和心理意志的作用,比方它像水银(汞),它的性质,总是趋向流动散开,甚至于分散到无孔不入的情形。因此,要想利用“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

 20、守窍与炼气

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但无论“守窍”与“练气”差别异同的作用是如何,

它都离不开“存想”的关系,一般从事修道或静坐的人,不管从“守窍”入手,或“练气”入手,都认为气与静坐、气与道、气与长生不老的健康之术,是有绝对的关联。尤其专炼“气功”与专修“瑜伽术”的人,对于“气”,更为重视。从清末到现在六十年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普遍流行,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因此,许多学静坐的人,一上座,便吐故纳新似地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做到“气沉丹田”,以便可以入道。

此外,还有许多修炼各种不同的气功,乃至各种不同道术的人,经常来问用什么方法,或如何修炼才能使“气机”凝住在“丹田”?或者问怎么样才能把气机停留在某一处?关于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经常会反问他们:譬如有一只中空的皮袋,或者有一个中空的皮球,你把空气打进去了,希望这股“气”只停留在这只皮袋或皮球的某一处,你能做到吗?无可否认的,都会答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事。由此答案,也就可以了解人的形体,内在虽有百骸与五脏六腑,但是它仍然犹如一只中空的皮袋或皮球一样。“气机”内行,它是无所不通,无一处而不周流自在的。“气机”只是停留在体内的某一部分,除非是内部的生理机能已经有了障碍,生了重病的人才能如此,一个正常无病的人,绝对不可能如此的。

如果说:有些从事“守窍”或“炼气”的人,的确可以做到,并非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那是自己心理意识所造成的错觉作用,而并非真有一股“气”停留在那里。同时他所感受到,以及在形体上所看到的,那也只是神经血管充血的作用,与心理意识引导精神集中的关系,而不是“气”的留滞。因为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分时,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生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待在那一处。那么,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虚,炼神还虚”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吗?不然!不然!那也是实有的事,只不过是否真能确切了解,真能体会到“气”是什么?那是最要紧的问题。

21、什么是气

“气”是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道家,关于“气”字,大约有三种写法,它也代表了三种意义。

(一)“'上无下灬'”字:这是古文的气字,上面的“无”,就是无的古字。下面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古代道家的丹经道书,提到了“气”,便常用这个“'上无下灬'”字。也可以说,无火之谓“'上无下灬'”。

但是怎样才是无火呢?须知道家的思想学术,与中国古代的术数。总是脱不了关系的,尤其与五行、天干、地支等名相术语,更是息息相关。在五行之中,心属“火”,所以无火之谓“'上无下灬'”。做到息心清静、无思无虑之境,才是真“'上无下灬'”缊氤的境界。

(二)“气”字:也是古文的'上气下米'字,籀文、篆书大多都用这个“气”字。强调些说,这个“气”字,也就是代表自然界的大气。

(三)“'上气下米'”字:是后代通用的气字,但从古代道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这是人们吃食米谷之后,而有生命呼吸作用的“气”。

唐、宋以前,道家修炼的方术,有专门用“服气”的方法。那是专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道术,它与印度古代瑜伽术中修气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又分化为后世各种修炼气功的法门。这些炼气方法的最后目的,都是凭藉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生理潜能的“真气”,那才是“气功”与“身瑜伽术”的极果。如果永远只是停留在呼吸气机的功用上,那就永远得不到“气功”与“身瑜伽”的最高成就了。

那么,“真气”它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在“瑜伽”术中,又有别名称它为“灵能”,或者形容它是“灵蛇”。至于西藏的密宗,则另称它为“灵力”,或名为“灵热”。总而言之,它就是佛家唯识宗所讲“暧”、“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的功能。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借用现代语来说,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可简称它是“能”。但是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就是物理学上“能量”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或者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物理学上的电能,或认为它就是电,那都是观念上的偏差,不可妄用。因为它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作用。不过,这样一说,又很容易牵涉到哲学和科学范围的论辩里去,所以暂置不论。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依照以上所讲,“静坐”与“气”,好像根本是没关系似的。这又不然,在中国文化中,“静坐”只是一种统称的名词,例如佛家的“禅定”、“止观”、“思维修”,以及“瑜伽术”、“催眠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等,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习“静坐”,它总是靠我们这个身、心的作用。所谓方法上不同的差别,也只是心理造作意识的感受不同而已。至于这个身体发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譬如一株松树,可以用人工把它培养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但是它本身的生命组织,由种籽开始萌芽,渐次抽条挺干,渐次分枝布叶,并无不同。

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现象,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现象与程序,例如年龄老少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身体强弱的不同、有病无病的不同。再由此许多异同的差别,引起各人感受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不同的想象,最后,仍然还离不开“存想”的作用,如果稍已涉猎过道书和丹经,对于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