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发达地区由于企业的成长而产生了内在经济,由于同一空间点聚集的企业数量增多而产生了外在经济。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无疑会增加发达地区对非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
吸纳效应就这样产生并一步一步得到强化。若任由吸纳效应自由发展,它就会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不断增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吸走了外围地区大量的资本、劳动力、专业技术人才以及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等,给经济落后地区造成不良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会造成两极分化。
吸纳效应提醒我们,若想让落后地区奋起直追,形成新的发展,就不能只依靠这些地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扶持。譬如目前北京一些大型企业向天津、唐山的转移,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的倾斜、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力宣传等。就是为了给“环渤海”地区及落后的西部省份积累基础条件,通过这些体制的、人为的方式使他们摆脱被吸纳的命运,并有机会使自身经济步入增长的快车道。到那时,它们便会形成新的吸纳效应,从而可以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自己积累有利因素,自行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70。涟漪效应:不断扩散的经济波纹
“涟漪效应”本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提出的心理学观点,指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所以,“涟漪效应”又被称作“模仿效应”。但在涟漪效应被引入经济学后,其意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技术、信息、经验和新观念等在经济区域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中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影响逐渐减小,像池塘中扩散的涟漪一样的现象,所以又被称作“衰减效应”。
涟漪效应是个看似与吸纳效应相矛盾的理论,吸纳效应说经济发达地区会不断吸收其他地方的各种要素,积累自己的发展优势,而涟漪效应则说发达地区的发展会像涟漪一样传播开来,带动其周边地区跟着快速发展起来。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从实践来看,涟漪效应和吸纳效应确实同时存在。以北京为例,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农民工涌进北京,资本、技术则更不用说,看看北京遍地的高楼、看看一天天增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知道资金、技术一直没有间断对北京的青睐。这些现象都说明北京的确具有极强的吸纳能力。但涟漪效应也在北京周边体现得非常明显。首先,北京标志性的环形高速公路已经扩展到了第六条,北京的地铁已经铺到了各郊区县。以前的农田变成了高楼,靠天吃饭的农民转眼成了“地主”。北京庞大的消费群体不但拉动了各郊区县的旅游业、餐饮业,他们的住房需求甚至将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业拉升到了中等城市以上的水平。庞大的消费规模,使郊区工厂林立,且从来不用为产品的销售问题发愁。可以说完全是北京的涟漪效应致富了当地农民。
当然,涟漪效应之所以称为涟漪效应,就是因为它波及的范围有限,会围绕着核心渐行渐缓,呈衰退趋势。这首先是因为技术、信息、经验和新观念等在扩散过程中,会遇到本土经济、传统观念和旧经济体制的顽强抵抗,使得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以减速的形式向前运动。
其次,经济中心的扩散力也会随着运输成本的提高而渐趋衰退。假设有两家工厂分别设在内蒙和河北与北京交界处——燕郊,两者生产的产品质量完全相同,成本也一样,北京也需要这种产品,那么,肯定是燕郊工厂的产品更好卖。因为它的运输成本低、运输时间短,所以价格低且补货容易。
最后,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去进行生产和经营。只要能够基本满足必需的技术要求和经济效益,各种经济活动都会倾向于就近组织,要素也容易与空间上相近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联系。而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各种经济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相应地减小。这就是发达地区只能带动周边邻近地区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依然以燕郊和内蒙古的工厂为例,假如两家工厂同一时间生产出产品,并第一时间运往北京。估计当内蒙古的卡车把货拉到北京的时候,燕郊产品已经上架开始销售了。这样一来,投资者当然会想到到燕郊建厂进行生产,于是燕郊的工厂日渐增多,一派繁荣,而内蒙古的工厂则可能会倒闭或转产。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涟漪效应与吸纳效应一点儿也不矛盾,两者之间反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首先,由于吸纳效应的作用,发达地区的各种要素不断聚集,在满足了自身发展需求的情况下仍有要素剩余。这时,各种经济活动就会采取由近及远逐步推进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空间,于是涟漪效应产生了。之后,涟漪效应使更多的企业因分工与协作而提高经济效益,并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而那些彼此相距较远的企业,因展开分工与协作的机会不多,在发展上获得相互促进作用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于是,更多资源被吸引进这些地区,从而使吸纳效应进一步加强。
71。支配效应:最强的就该当家长
20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就是“支配效应”。后来,人们总结其观点指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或企业处于支配地位,另一些企业或部门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部门或企业对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部门或企业可施加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这种影响又被称为“主导产业部门效应”。
所谓主导产业就像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其他产业或部门就像家庭中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当然是极大的,而且这种影响常常不可逆,因为孩子通常无力影响父母。主导产业或部门对被主导产业或部门带有一种抚育情怀,就像父母喂孩子吃喝、保护他们,把他们拉扯长大一样,因此主导产业或部门对被主导产业或部门起到的效用常常被称作拉动作用。
通常来讲,主导产业对与其具有前向联系或后向联系的一定关联度的产业或部门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支配效应,都能通过彼此间的商品供求关系以及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对这些经济单位产生支配影响。当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部门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要与若干相互关联的部门共享荣枯。主导产业既是相关部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又以相关部门的发展为其进一步扩充的条件。主导产业部门的成长及其对相关部门与周边地区的影响,从产业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主体。如果将整个区域经济比作航空母舰,主导产业部门就是其中的核动力,对整个区域经济以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带动作用。
但是,主导产业是怎样形成的呢?谁来决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必须存在吗?就像每个家庭都必然存在一个家长一样(如果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中也必然会有一个站出来充当家长的角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存在必然性。
由于社会、经济、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是不平衡的。每个区域内都会存在一定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而经济增长的势头通常会集中在比较发达的中心地区或大城市,比如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上海,区域若再缩小一点如广州的深圳、福建的厦门等。由于这些地区或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能以较高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它们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积极影响,以涟漪效应向周边扩展,并同时形成吸纳效应。吸纳效应与涟漪效应综合起来,就能体现出这些地区的支配作用。世界各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先后发展起来的,不可能出现完全均衡的发展情况,因而总会有一些地区和产业处于支配地位,这一规律无法打破。
此外,发展主导产业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要求该地区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部门或特色产业。因为只有存在这些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才能利用它们广泛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在它们周围聚集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部门和各种服务性行业或企业。在形成聚集之后,社会基础设施也可以逐步建设齐全,这必将促使区域经济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利用自己先天的优势发展主导产业的确是个快速且可持续发展的好办法。例如,松辽平原产石油,大庆油田便成了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结果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山西煤矿多,山西便很容易围绕采煤业发展区域经济。假设山西人放着地下的煤不挖,也搞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估计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小煤窑问题,但山西会是什么样子呢?
当然,谁都不傻,有石油当然要建油田,煤矿多当然先挖煤,这是每个人的正常反应,同时也说明了主导产业形成的必然性。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自然就会形成主导产业,人们需要做的只是想办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使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地发展。
72。犬獒效应:红海中的生存法则
据传,藏獒的产生是极其残酷的。在幼小的藏犬刚刚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互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才有资格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如此残酷血腥的生存法则令人听之毛骨悚然,可能大多数人宁愿养十只犬也不愿让它们去残杀。但如果我们陷入了这种环境,就没有选择余地了。实际上,市场就是企业间的“獒斗场”,只有成为“獒”的那一家才能生存下去。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同在,而竞争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竞争意味着死亡的危险,也意味着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在残酷的市场上,只有主动迎接竞争的挑战,才有机会成为最终的强者。
竞争是鼓舞斗志、维持成功的真正力量。有很多人苟且偷生,毫无竞争之志,而社会的残酷性决定了这类人只能成为被他人驾驭的对象。小小的一个地球,生活着几十亿人,这决定了我们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脱离不了竞争。而在战争不占主流的今天,市场上的竞争就是最为残酷和典型的。市场经济是天然的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才有高效率,竞争才能出效益;没有竞争就如同死水一潭,企业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凡缺乏竞争力者、竞争中的失败者,就没有存活的资格。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身是爱迪生公司,至今已逾120年。这个长寿企业的经营秘诀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竞争。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公开宣称,凡不能在市场上维持前两名的企业,都会面临被拍卖或裁撤的命运。随着企业的拍卖或裁撤,原来的企业经营者就会被解除职务。这是市场的竞争法则,没有同情怜悯,没有抱怨哭诉。
竞争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同时还能带给企业动力,保持企业的活力。著名企业家唐纳·肯杜尔就认为:在生意上遇到强劲、精明的竞争对手,是用钱都买不到的好事。因为无论竞争对手的目的是什么,无论竞争对手的实力强于自己还是比自己差,都会迫使企业努力前进。正如唐纳·肯杜尔所言:“他们虽令我跑得更累,但也跑得更快。脚踏实地地竞争,最足以保障一个企业的生存。”
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蓝海战略”,说的是避开残酷血腥的竞争“红海”,开创一片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若真能开创没有竞争对手的事业、独占市场自然是再好不过。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就算侥幸开出了一片蓝海,只要这里有利可图,就会有人进入,有了第二个进入者,就产生了竞争,蓝海就会变成红海。所以说,蓝海不可能长久存在,红海才是市场的常态。而如果一旦有竞争者进入就及时撤退去开创另一片蓝海,不但太累,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任何一个企业想长久生存,就必须有与对手生死相搏的勇气,不敢竞争的企业是可悲的,也是无法生存的。
竞争使人激昂向上,使企业充满动力,因此聪明的企业家不但敢于和对手竞争,还会在内部创造竞争环境,将企业内部的员工培养成“藏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