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

第36章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6章

小说: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檬隆

第二点体会是现代企业制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很久,很多成型的东西是拿来就可以用的。为什么王石好像总是不务正业,今天登山,明天飞伞,后天航海,其实我想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不要看我在干嘛,而是看万科这几年发展得怎样。她的势头越来越好,管理越来越顺利,就是因为万科选对了一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品牌,建立了一套制度,培养了一个团队。公司做得越好,王石越能放手,越说明万科正严格依靠现代企业制度来走。

去年我刚从珠峰下来时,有媒体问我是不是强人?我说你看我不像强人吗,不强的话怎么上珠峰。我的个性当然很强,我对企业也可以采取强人的管理方式,但很显然,这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违背。现代企业更需要的是团队,是组合,你个人能力再强,也强不过团队。大师一人包打天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们需要汲取的是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分工、团队合作,以及人性化管理。所幸的是,万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脱离了中国“人治”的怪圈,保持了未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刚才项兵院长讲人才组合一定要实现世界性资源的组合,特别以欧盟为例。从中国来看,我们何尝不是一个联盟体呢?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差异性非常大,这个也给企业选择人才非常大的空间。我们是否考虑一下各种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呢?万科早期业务多元化,也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当时我们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也强调举贤一定要避亲。在万科的同事中,没有我以前的战友、亲人和同学。这也是促成万科透明度很高的原因。

但我要告诉今天在座的各位,万科现在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万科管理层来自江浙的多了起来。这是不是意味着搞市场经济、做现代企业、培养职业经理阶层,在中国目前各地的文化背景下,江苏人、浙江人比较适合?值得研究。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觉得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融合度的竞争。

万科发展到今天,特别幸运,选对了行业,为什么?按照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前五位的地产商占市场份额的总和应该是16-20%。也就是说,算术平均下来每家企业至少有3%。万科2003年市场占有率是0。99%,假定按目前的发展速度,10年后万科达到3%的话,营业额至少是1000亿人民币左右。换言之,地产行业的前景非常好。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断言说联想、海尔的今天就是万科的明天。有些问题是有解的,但有些问题按照现有的思维方式是无解的。我觉得多元化与专业化之争是有解的。1998年《北京青年报》做了一个报道:《海尔的加法,万科的减法》,当时东方集团也参与了讨论,说海尔是加法、万科是减法,我们是乘法。6年过去了,这些观点得到了检验,比如徳隆的倒下,说明做乘法的难度是很大的。

中国企业家都很热衷于谈论韦尔奇的GE,无非两点,一是GE多元化的成功,大家都有把企业做大、建立企业帝国的梦想;另外就是GE的运营战略和管理水平。多元化与专业化之争还在继续,在过去的十年中,万科的专业化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在下一个十年,万科专业化的具体内涵就是精细化,这是非常明确的目标。现在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粗放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批创业者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我觉得补上专业训练这一课,比如说MBA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不能指望一批MBA能在短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冲击,但我相信这是衡量企业能否走到下一个10年、20年的硬指标。

我非常同意魏新教授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看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很大,前景很好,但这不是核心,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如何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万科恰好处于高速增长期,一定要投入相当的物力、财力、人力构筑基于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核心竞争力。不然我们很难实现20亿、30亿甚至更多的利润增长,很快就会遇到极限,就像联想、海尔今天的困境一样。

在企业发展上,我们奉行西方的模式,实行拿来主义,但我们体内是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样的企业能做多久,包括我在内,没人知道。亚洲四小龙腾飞的时候,曾经把经济上的奇迹与儒家文化联系起来,但企业模式上又说是来源于西方的思想,这是不可能的。

我相信在座的多数都出过国,请问你们在国外能不能连续3天不吃中国菜?我相信一定不多,我可以连续两个月不吃,因为要学西方,就得彻底适应,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企业的下一步,我们要考虑文化的适应性问题。韩国三星、日本SONY都是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而这两个国家以前都属于儒家文化圈的范畴。中国能否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创造性地诞生一批优秀的企业,是我们这代人将要遇到的最大挑战。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56节 中国企业能否主导产业链

《万科》周刊

魏新

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大家都知道中国企业伴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推动着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么20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这样一个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中国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成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议题。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惊讶,一个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我们到国外去,感觉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不一样了。中国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当中,逐步由配角走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逐步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中国企业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

未来的中国企业还会不会是本土经济的主角?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企业不会成为主角?但是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真的不一定是主角,比如像拉美国家,现在的经济主角已经不是本土企业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中国会不会也出现拉美国家已经发生过的产业转型的危机?使中国企业沦为本土经济的配角,或者像拉美国家一样出现一种衰退期,这些问题是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谈一谈中国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不能主导中国的产业链。

第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的困境。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中国制造”。大家都知道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规模的制造基地和生产企业,经济学界有一个提法叫中国制造基地,加入WTO之后叫“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会成为世界制造的基地。这个现象我们该怎么看?

应该说,这类企业直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大概有几点:中国的GDP有了飞速的增长,在每个地区有这样一个企业,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影响,增加收入,增加税收,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把国外制造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中国来了。问题是,这种制造行业的转移,包括西方的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在苏州的工业园区,大概世界500强的前几位都在那里,这种制造中心的转移实际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资本追逐物美价廉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些资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拉美国家,现在又从拉美国家转移到了中国,无非是看中中国的物美价廉。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看到的都是它给中国带来的好处。

第二个问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当然早期是这样,大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在美国看到的所谓的“MadeinChina”,意味着是质量很差的电子产品。现在不一样,中国制造的产品,其质量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不相上下,我们的电子商品一点也不差。问题在于这样的产品是我们制造的,但是上游的核心技术不是在我们手中。在专业的领域,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处于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自身成长的条件很脆弱。

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处于低端产业,这对于中国企业是非常不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1998年写道:关于暴利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很可能会把一个国家的产业锁定在低端产业的格局中,每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得到持续的增长,因此,这个国家摆脱贫困的机会非常地渺茫。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企业基本就是这样,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中国制造业就要仔细反思——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在1995年的出口首次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但实际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从机电产品贸易模式来看,在机电产品高速增长的2000年,出口加工贸易的占到75。4%,普通贸易只有23%,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加工家电装备行业上。

实事求是来讲,在我国国内外市场上占优势的企业中,它们的优势主要是提供零部件的生产,无论是技术开发和品牌推广这两个重要的环节,中国企业都属于起步的阶段,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方正激光照排,到现在为止被政府仍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我们非常清楚,在这个领域我们确实是世界第一,但是非常可惜,我们的领域受整个经济大盘的制约,在许多领域上都没有做到应有的业绩。这是非常遗憾的。

当然,这方面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仔细研究一下韩国,你就会发现为什么韩国有现代汽车集团、三星电子集团,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的企业。

第三个问题,中国企业的忧虑。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比如说,我们该怎么看拉美化现象?我和牛文文谈过这个问题,后来《中国企业家》出了一个专题叫“拉美化之忧”。从表面上看,中国制造处于兴旺发达的时期,但我们还要想到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透过拉美化现象,我们应该更清晰地看到潜在的危机。

上世纪70、80年代,拉美国家的一些政策虽然使经济有了一定增长,但更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损害和影响国家的工业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受资国经济,形成大量的利润转移,如巴西,100%的汽车工业,57%的化学工业,70%的家电业,60%的电力工业,50%以上的银行工业,都被跨国公司分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经营的过程中,国际垄断资本逐步把利润吸走;另一方面,它们短期为这个国家带来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增长,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就导致这些跨国公司的资本转移,往哪走?往中国走。

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不选中国而选拉美呢?因为资本输入的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要非常地安定。他为什么不到非洲呢?因为非洲这个社会不安定,在打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环境非常好,所以国际资本到中国来,这就导致了拉美国家经济急剧衰退——而我们也应该对中国的前途表示忧虑。

第四个问题,从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来看,以服装、机电产品为主,前者是劳动密集型的,后者也集中在加工环节。在出口导向的外资企业中,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大部分集中在“跨国公司的供货商”的角色,恰恰说明了中国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生产基地。这一点我们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这种低水平、无技术或者是低技术的生产,能否让中国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20年之后,非洲国家不打仗了,转向发展经济,他们的劳动力就比我们便宜得多了。到时候产业全会往非洲转移,中国的经济就会变成和拉美国家一样的下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主要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这是中国企业倍感痛苦的一件事儿。中国的诸多产品,像空调、电视机、PC机、VCD、DVD、手机、汽车等等,从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企业通过产品制造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外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提供商提供了产品。韩国的汽车厂商,资产都是自己的,品牌是自己的,而中国的路上跑的都是外国品牌的车,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五个问题,政府扶持本国产业的必要性。专利的获得手段有两种:自己研发;通过资本获得。以往中国拿市场换技术的做法是失败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要反省一下过去的产业融资,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们把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