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

第16章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第16章

小说: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总要求孩子们直接面对面地同陌生的大人交谈,渐渐地,他们克服了畏惧心理。他们可以大方地同别人交谈,有时候甚至还开些玩笑。现在经营公司的彼得,一想起这些往事总是说:“我现在做生意时使用的谈判技巧,都是从那时候学来的。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进行商务谈判了。”

彼得的话不是在开玩笑,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彼得在同陌生人谈话时不再紧张不安了。而且他总是主动同别人交谈,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孩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社会的。

同陌生人接触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通过这些细小经验的积累,可以更加有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同外面世界的接触,在同陌生人的交谈中获得交往的经验,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在同社会的接触中,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后,妈妈可能还会担心孩子,但是,孩子应该迈出面向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后,孩子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 交流……全身心地去感觉

“妈妈您不知道”、“妈妈别管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听到这种话时,心里一定有些酸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开始有了一层隔膜。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孩子到了青春期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对于这种陌生感越来越不知所措。于是,总是尝试着通过谈话来消除这层隔膜。“今天学校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和朋友们相处得好吗?”但是,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

妈妈平时不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经常对孩子唠叨:“你是我生的,我还不了解你?”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了。发生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妈妈。

“我一直在努力和孩子交流,为什么说错误在我呢?”

让我们来听听在孩子学习时妈妈同他们的对话吧。“作业做完了吗?”、“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在培训班学的内容复习了吗?”这种关于学习的内容占了谈话的80%~90%。

如果从妈妈的立场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妈妈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所以妈妈张口闭口都是在和孩子谈学习。但是孩子却不认为这是交谈,对孩子来说,这只是妈妈在命令自己去学习。

这样周而复始,孩子就不愿再同妈妈进行交流了。如果同妈妈的谈话都是令人厌烦的“学习”,孩子宁可自己一个人深浸在空想之中。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妈妈仍在试图同孩子进行沟通。但是,“同妈妈无话可说”的想法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的脑海里。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孩子会拒绝同妈妈对话,甚至回避同妈妈的接触。

怎样才能做到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呢?妈妈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同孩子进行沟通的习惯。为了同孩子进行友好的沟通,妈妈在认识上必须做一些改进。

妈妈不是老师

在韩国,妈妈总是想成为孩子的老师,于是她们会为孩子检查功课、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复习在学校和培训班的功课……而这些都应该是学校老师的职责。

为了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妈妈第一个认识上的转变应该是意识到“自己不是老师”。

妈妈要履行的职责和老师的职责是不同的。老师的职责是授课,老师在学校里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而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老师讲课。如果妈妈在家里也像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话,孩子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家里,孩子更希望有人听听自己的想法。

我是一名教授,但在家里我不会教孩子们在课堂上应该学的知识,我通常是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去学习。在家里,我的身份不是一名教授,而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妈妈。孩子们也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孩子。我在家里努力忘掉自己的教授身份,使自己更像一个妈妈。我的责任就是听孩子们说话,将家庭营造成一个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

妈妈总觉得孩子在回避同自己的谈话,但我认为孩子其实很愿意找人交流。但遗憾的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培训班,甚至在家里,孩子只能充当一名倾听者,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同别人交谈。所以妈妈不能像老师一样,总是不停地说给孩子们听,而是要经常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可以交流的对象。

       由孩子提出谈话的主题

韩国的妈妈们在同孩子交谈时,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这成为同孩子交流的一块绊脚石。

一般情况下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比妈妈差很多,无论孩子多么善于表达,也说不过妈妈。妈妈不要总想通过对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孩子会认自己是在被迫听妈妈讲话,没有交流的诚意。

交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在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的同时,首先要听取对方的想法,同孩子的交谈也是如此。

孩子在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地方时,就很难再对别的东西感兴趣。举个例子,孩子想看漫画,但是妈妈却让孩子去学习,孩子能听妈妈的话吗?这种情况下,对妈妈的话孩子只会“左耳进右耳出”。

如果妈妈愿意坐下来倾听,孩子才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孩子才会有兴趣听妈妈讲话。他认为自己已经表达完了自己的意见,应该听听妈妈的想法了。在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妈妈同孩子的沟通就容易多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相信交流的话题不是以妈妈而是以自己为主的。

       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我的孩子直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第一个寻求我的意见。但是,我从来不会给孩子答案,而是通过同孩子的交流,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

我们家在吃完晚饭后,有1个小时的对话时间。说是对话,其实就是随便地聊天。聊天的主题多种多样,聊同班的朋友、所看的书、听的音乐……总之,和自己有关或者关心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聊天的话题。

在这段时间内,我通常什么也不说,只是饶有兴趣地听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他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这时候他们就要征求我的意见。通常我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只会给出一些提示,最后的结论还是要由孩子们自己得出。

习惯了这样交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把问题藏在心中。他们感到无论是什么问题通过交流都可以解决。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在事情恶化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同家人的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有趣的是,在习惯了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后,孩子们有些不便说的问题,也可以大方地说给别人听了。爱丽丝就连找异性朋友的事情都来找我商量。

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美国,和异性交往都是很敏感的话题。但是,爱丽丝却主动寻求我的意见,这是因为她没有经验,所以她觉得有必要听取一下我的意见。我对爱丽丝说出了我的想法,当然,最后还是由她自己来做决定。 

☆ 兄弟姐妹之间的爱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身边的人是你坚强的依靠。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们。其中,兄弟姐妹们是你生活在这个世上最长久的依靠。几乎在相同的时间来到这个世界,从小就一起生活,在遇到困难时,兄弟姐妹总会义无返顾地支持你、帮助你。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们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我总是为孩子们牵肠挂肚。但是,三个孩子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多少消除了我的担心。

兄弟姐妹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互相给予妈妈所不能给予的东西。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但是,即使父母再怎样无私地付出,有些东西也是无法给予孩子的,这些东西只有同一代人才能互相给予。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代沟。无论父母多么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这个年代的苦闷和烦恼有些是父母永远也理解不了的。而处于同一时代的兄弟姐妹则不同,父母做不到的兄弟姐妹可以做到。

维持竞争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教两个孩子钓鱼,两个孩子中,弟弟的钓鱼技术比哥哥好。长大后,两兄弟各奔前程。哥哥成为一名成功的学者,弟弟成为一名记者。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我经常羡慕哥哥,爸爸总是表扬你。”

听了弟弟的话后,哥哥说道:“不是这样的,其实爸爸更喜欢你。你钓鱼的技术更好。”

我经常想起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父亲通过钓鱼,来维持两个兄弟的竞争关系。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

哥哥从钓鱼技术好的弟弟那里产生了危机感,为了战胜这个危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而弟弟因为父亲更加赞赏哥哥,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好胜心,加倍努力拼搏。

事实上,兄弟间既是同伴又是竞争者。兄弟间在形成兄弟关系的同时,也开始了竞争。他们竞争最重要的砝码就是父母的爱,这样的竞争是从双方的比较开始的。

“妈妈喜欢弟弟那样做”、“哥哥那样做会受到爸爸的批评”,双方开始从行动上做比较,然后选择是去模仿还是改掉。

兄弟间这种自然的竞争,可以激发上进心、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是自己选择的竞争,更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就像两个水平相似的长跑运动员一起跑步,可以创造更好的纪录一样。

这时候,父母的作用十分关键。父母从中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因为孩子们一味的竞争可能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因此有必要把竞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彼得曾经在全国性的大会上获得过优秀发明奖。获奖后,彼得非常高兴,因为长期以来,他一直生活在姐姐爱丽丝的阴影下。

彼得故意在姐姐和妹妹面前把奖状递给我。在大家传看奖状时,我注意到,爱丽丝只瞥了一眼,就递给了我,脸上冷冰冰的。

我只淡淡地表扬了彼得一句,然后对爱丽丝说:“我们的爱丽丝上次不是也得了奖吗?当时妈妈没有表扬你,真抱歉!”

爱丽丝马上释然了。晚上吃完饭后,我抽空把彼得悄悄地叫到跟前,^奇^抱在怀…书…里在他耳边说:“你知道妈妈现在有多么高兴吗?我真是为你而感到自豪。”

我这么做,使爱丽丝确信妈妈对她的一贯肯定,而彼得也感受到了妈妈为他而自豪。爱丽丝从彼得那里已经有了危机感,但是在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后,她会继续努力地学习。彼得知道了自己的努力会令妈妈十分开心,也更加勤奋了。

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爱丽丝面前一个劲地表扬彼得,彼得就会产生自满的心理,而爱丽丝也会因为彼得的骄傲而感到失落。

有的父母故意让孩子们进行比较,这样会给每个孩子造成伤害。被比较的对象会因为父母的关注而感到压力。而比较的对象,则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而丧失了自信,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应该让孩子们自然地去比较,而不能刻意引起他们之间的竞争,也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否则,孩子们不会正确认识自己,而是更关心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孩子们对细微的事情非常敏感。我每天在孩子们入睡前都要给他们读半个小时的书。我把每个孩子的房间门都打开,坐在走廊里给他们读。有一天南希对我说:“(奇*书*网。整*理*提*供)我的房间离妈妈最远了,请您往我的房间这边移一点。”

彼得听到南希的话后,大声说:“别肆耍也盘坏铰杪璧纳裟兀 ?/p》 

紧接着,传来彼得的一阵笑声。我只要一歪头就可以看见彼得房间里面,原来彼得是捂住耳朵故意说听不到我说话的。结果孩子们因为这个问题竟然吵了起来。不知道又争论了多久,南希最后哭了。

这时我这才知道,原来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他们安静下来之后,我对他们说:“彼得、南希,你们来这里量一下,妈妈在离你们相同远的地方读书。”

一直默不做声的爱丽丝听到这话也忽然叫了起来:“为什么把我漏掉了,也要从我的房间量一量。”

在以后为他们读书的时候,他们总要因为这件事而争吵。

于是我不再估量距离,而是找出尺子,让孩子们直接去测量。孩子们找到一个都满意的位置后,把椅子搬过来,还做了一个记号。

“从今天开始,我就在这个位置读书,这样公平吧?”

我一边读书一边想了很多。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