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由10块粉红色的木头组成的粉红塔,就是为了训练孩子的触觉和视觉。
儿童的“内在需要”人类成才的规律是什么呢?正如孩子生下来会慢慢变高。蒙台梭利认为,生命是自然的发展的,从受精的那一时刻起,生命就遵循了自然法则,按照大自然预定的计划开始自我活动。而推动发展的正是“内在需要”。
刚出生的婴儿肚子会饿了,会自己去寻找奶香。人类就是在“内在需要”推动下,去寻找所需的东西,实现成才目标。儿童也是一样。因此,独立不仅是儿童成长的目的,也是成长的条件。如果大人一味地代替儿童选择,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容器,他成长的天然秩序就会被打乱。另一方面,失去了主动性的儿童,也会排斥被动的安排,对那些自己并不是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失去探索的兴趣,学习的意愿也就无从谈起了。
大人应该尊重儿童的“内在需要”。在放手之外,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譬如,“内在需要”使儿童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大人可以为之打造一座桥梁,使适应的过程更顺畅。蒙台梭利将之称为“有准备的环境”,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就是一个范本。
教育的黄金时期蒙台梭利认为,生命的开始自受孕的那天,教育也应该从那天开始,而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借助“吸收心智”的内在助力,会无意识地进行外界印象的大量、完整的吸取,以完成从无到有的积累。这时它的大脑会快速发展,年龄越大,启发、培养的工夫就会越费力。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蒙台梭利的观点。
蒙台梭利还非常注意对儿童的感官训练。她提出“敏感期”的观点,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官能都有一定的敏感期,如果这时期他的需求得到满足,官能就会事半功倍地迅速发展。她甚至打破常规,将写字的练习放到阅读之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由和秩序“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则,但这种自由是以秩序为前提的。蒙台梭利允许儿童遵循“内在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和操作教具,但是在玩下一样时,必须把前一样东西收拾好。她不赞成用体罚或奖励来诱迫孩子遵守纪律和学习,认为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5.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斯宾塞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认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里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为此,他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从而揭示了科学教育的本质,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斯宾塞的理念来自于他对孩子天性透彻了解。例如,所有的孩子都会对一些事情感兴趣,他们可能花上一个下午观察一窝蚂蚁的活动,却不愿意花20分钟背一首诗。家长们或许觉得孩子的观察是浪费时间,殊不知,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一样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当斯宾塞发现儿子对蚂蚁感兴趣时,就加入了儿子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他们仅仅是看;第二天,斯宾塞就拿出了“研究计划书”:蚂蚁吃什么?怎样分工?用什么工作?用什么走路?一系列的问题更加勾起了小斯宾塞的兴趣,研究持续了一个夏天,小斯宾塞不仅学到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系统学习的方法。
斯宾塞也强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父母真诚相爱,就无需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友爱和美善;如果家庭气氛平等、和谐,家庭成员彼此赏识,孩子就会学会体谅、关心他人。
斯宾塞认为,要想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就必须培养他快乐、自信、积极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一些误区:
过分的批评“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对孩子恶言相加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也有自尊、自信、自爱,如果他们的这些正常的需求被扭曲,长大以事难免有生理缺陷。
冷漠和麻木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引起父母的主意。对孩子来说,冷漠和麻木是最具杀伤力的行为。
把自己的遗憾交给孩子完成这是很多父母的毛病。他们把自己的选择强加在孩子头上,用自己的希望制造孩子的遗憾,当孩子在父母的道上疲于奔命,成功也就遥不可及。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才能,走自己的路。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你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为什么不看看孩子的优点呢?父母自己不也是很多缺点吗?过分的挑剔只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6.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1955年的一个晚上,日本松下音乐学院迎来了一群尊贵的客人——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为了迎接客人的到来,音乐学院的孩子们——30名幼儿和小学生拉起巴赫的《罗迪协奏曲》。
合唱团的成员赞叹不已。他们想不到一群孩子能把这么难奏曲子诠释得如此精彩。“奇迹!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合唱团指挥者说,“我可以听听小孩子的独奏吗?”
被点到的是一名一年级小学生。他拉了巴赫的《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
下一个被点到的是最年幼的孩子,她拉了维瓦特的《G·莫尔协奏典》,同样精彩。
合唱团员们震惊了,继而被深深地感动。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早在松本音乐学院创立之初,铃木就表示:“我对办音乐学院不太感兴趣,我在东京一直从事的是帮助那些艺术界的人们纠正其存在的某些缺点错语。我想干的是幼儿教育,借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而不是去培养天才。通过多年反复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赞成我的意见,我可以在这方面协助做一些工作。”就这样,铃木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了才能教育运动。这一运动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所谓的“小提琴教育法”,是通过教会孩子们拉小提琴,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从而获得优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在音乐上。铃木所培养的那些在音乐上有出色表现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也同优秀。一项对幼儿园的才能教育训练毕业幼儿进行的智力测验表明,这些幼儿的平均智商在160左右,而一般孩子的智商是100。
然而,这些孩子并不是铃木为了实验而特别挑选的。也就是说,他只是普通孩子的一部分。铃木认为,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特别是幼年期旺盛的生命力决不能被抵制,教育者应该有正确的能力,即开发孩子的内心感觉。这就是铃木的“能力培养法则”。
铃木强调环境、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他的家庭生活必须是欢乐和充满爱心的。那么,孩子的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呢?铃木的回答是,到那个时代文化能力的最高点。“假若将石器时代的幼儿由现在的我收养教育的话,大概不需要多少时间,那幼儿将会被培养成为能演奏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的青年。”铃木如是说。
铃木很注意体会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认为,大人应该与孩子“交心”,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孩子们喜欢张扬而不喜欢责备,喜欢从游戏中学习,喜难遵循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喜欢由易到难的深人,这些都是自然、科学的规律。而大人们的功利心态、怀疑态度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7.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随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已不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持这种新教育观的教育家不在少数,多湖辉就是其中一位。
与众多理论见长的教育家不同,多湖辉更重视教育的实践性。他认为,增强孩子能力最好的办法,不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还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教育孩子的方法。
多湖辉的著作颇丰,下面仅就他的观点举例介绍:
教导孩子思考怎样让孩子的大脑变得聪明?多湖辉认为,人的大脑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譬如我们每天习惯的刷牙吃饭,可以不用什么思考就能处理。“节约思考组织”使得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但也容易使人陷入墨守成规的陷阱。对于孩子来说,后者是尤其可怕的。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如果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大脑不仅会“生锈”,还有可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就应该寻找机会让孩子的大脑进入思考的状态。
如何与孩子交流多湖辉曾经在美国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四五岁的男孩问一位男子:“你为什么赤着脚走路?”男子注视着孩子的脸,慢慢地说:“这是我的哲学。不想隔着鞋,是想与地球直接接触”孩子像是理解了,于是小声说:“噢,是哲学。”男子像对待大人一样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一方面感到自己受到尊重,一方面也切身体会到了“哲学”的意义。多湖辉还建议人们用反问的方法回答孩子的问题。譬如问小男孩:“你认为我为什么要赤着脚呢?”这样就会给孩子思考的余地。大人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果问:“那边是什么?”孩子就会开始观察和思考,给出多种答案。
允许孩子失败多湖辉曾经讲过一个“沉默儿童”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一句话也不说,大人怀疑他神经出现了问题,就带他去看医生。没想到,孩子神经很正常。他说“我在学校一有差错同学们就嘲笑我。因此,我想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多湖辉借此告诫家长,不要使用“不许失败”的论调,应该允许孩子失败,然后告诉他“失败了也没关系”。实践证明,“可以失败”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很多人都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变不利为有利的。对于那些愿意尝试的孩子来说,即使家长知道可能会失败,也不妨让孩子试看。
后记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什么?
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人家都有”的教育、最奢侈的教育,还是最适合教育?
如何才能让孩子从自身的局限、文化的困境逃离,进入属于他自己的最广袤无垠的天地?
也许真理并非绝对存在,但我们希望通过以上10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的探讨,可以使我们离她更近一些,也希望本书能够对中国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在我们的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以一首教育家陶行知的诗与读者共勉,感谢您读完这本书。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全书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