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们的孩子按照道德教育的准则,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后,家长就务必要给予其公正而又及时的评价,其目的就在于用语言的艺术,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回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来,继续尚未完成的教育任务。
比如说,家长可以尝试着鼓励孩子,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一些必要的责任、有义务遵守一些必须的道德准则。与此同时,我们的家长还可以继续对孩子进行示范,教给他们如何可以更好地处理事务,让他们既对自己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更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养成其积极、认真的生活态度,培养其全面的道德观念。
反过来,假如我们的家长未能及时地做到正面引导,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过是可有可无、左右兼可的赘余。这样一来,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事情时,他们便很可能采用截然相反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将是道德缺失的开端。
9.自尊与他尊
无论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还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肯定,即自尊与被人尊重,都将是快乐的,更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佚名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讲,道德的核心全部体现在“尊重”这两个字上。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尊重构成了道德的一切基础,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必须先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社会道德准则。同样,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在对孩子的道德培训中,实现互相尊重,特别是实现对孩子的尊重,就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五条法则。
就家庭关系而言,孩子拥有与家长完全对等的人格,基于这一点的存在,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家长,必须要实现对孩子的尊重。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家长在家庭之中的地位,势必要保持一种必要的权威性,假如和孩子在地位上过于平等,在家庭环境上过于民主,是否会对这种权威性造成损害呢?
关于这一点,其答案是肯定的。
很清楚的一件事实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尊重孩子与维持家长权威性构成了冲突。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事务的认知,缺少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念。这也就是说,许多孩子的是非观念,都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违道德观念的不良行为,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而这时就需要家长以权威性的面目出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把孩子的行为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如果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过于淡化这种权威性,对孩子的行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么孩子便很可能无法认识到其行为的错误。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孩子和家长才在家庭生物链上处于不同的层面。
而这一点的存在,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必须在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学会在维护权威与实现教育目标中做出准确的权衡。
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必须要了解这样一点:家长给予孩子的尊重,决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你最好的朋友,而是通过实现对孩子的尊重,将爱赋予孩子,将人与人互尊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我们进行这样的工作,所为的就是让孩子成为关心他人的杰出社会成员。
正因为如此,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保障孩子们能够拥有健全的道德观念,家长就势必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出一些可能在感情上较难接受的决定,帮助我们的孩子从迷惘中走出。
一旦我们孩子了解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了解到家长赋予他们的高贵人格时,了解到家长对他们心中秘密、目标、愿望与需要的重视时,也就意味着一个良好家庭关系的开端。而对于孩子的道德观念来说,这种良好的家庭关系,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假如家长不能在家庭生活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便很可能会对家长产生对抗的态度。这时,当我们的家长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其效果便难免大打折扣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孩子无法从家长那里得到尊重,无法找到个人价值的认同感时,那么他们就必然会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寻求弥补。而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孩子们甚至会以一种倨傲的面目出现,以求得身份上的优越感,这样一来,便很难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
正因为如此,想要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就必须在家庭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实际生活的接触,来让道德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人,那么家长就必须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尊重他们。
10.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而这正是爱,正是主动。
——穆尼尔·纳素
在我们开始这一节的探寻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著名学者龙永图先生,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龙永图先生在日内瓦开会,在会议的间歇,当他上完卫生间正准备离开时,龙永图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听见在他旁边的一间厕所内一直发出一种声响,而且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于是,好奇的他就轻手轻脚地打开门想看个究竟。门打开了,见一位小男孩正在吃力地试图放水。因为该男孩太小,所以他够不着水箱的拉绳,于是他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做努力。
这件事情令龙永图感到十分感慨,在这样一个小孩子的身上,却发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责任感。对于他而言,上完厕所放水冲洗,是必须尽到的责任,因此尽管这件事对他来说存在着困难,却仍然坚持着去独立完成。
当我们看完了这个故事之后,是否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呢?
毫无疑问,责任心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础,更是能力培养的催化剂,当一个人认清了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与社会应当负的责任时,也就意味着他必然会因此而遵守一系列规范、拥有自动自觉履行义务的态度。
反过来,一个缺乏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很难谈得上拥有什么高尚的道德标准,也就自然难以指望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履行社会成员的义务。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今日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责任心的缺失。
假如我们的官员拥有责任心,腐败现象就会自然终结;当医生拥有责任心的时候,举不胜举的医疗事故就不会发生;建筑商拥有责任心,那些层出不穷的“豆腐渣工程”就会大大减少;记者拥有责任心,那些炮制出来的假新闻也就自然会烟消云散……
正因为如此,有关责任心的培养,已经成为道德教育中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就找到了道德教育的第五条法则,这就是在家庭道德教育之中,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中,由于独生子女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家长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由此促生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现象。
在家长的庇护下,我们的孩子往往不用做任何事情,所有的问题都有家长替其包办解决。正是在这样的包办代替下,孩子自身无任何责任可言,久而久之,其责任意识就被逐渐抹杀或淡化了。
然而,就孩子的天性而言,尽管其能力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但是他们已经能够并且乐于去做一些事情,而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
除此之外,榜样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前面的探寻,我们已经了解到榜样在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样的,由于孩子的自我独立判断能力较差,他们往往需要通过观察“权威”人物的行为,来作为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并且通过模仿而习得相应的行为方式。
因此说,在对孩子的责任心教育中,家长自身的责任心水平在儿童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
我们可以想到,一个负有责任心,关心他人,做事认真负责,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注重自己对他人承诺的家长,无疑为孩子树立了一个积极、良好的正面榜样;反过来,一个缺乏责任心,做事拖拉,自私自利的父母,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造成其缺乏责任心的后果。
由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家长就必须强化道德教育中有关责任心培养的意识。除了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发展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其进行责任心教育之外,还应当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注意对儿童积极的责任行为的强化。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孩子在道德观念的形成中,不至于有所缺失。
本章后记
古语云:“治国先治学,治学先修身。”而当下的中国社会,也正在积极倡导“以德治国”的思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才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将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培养,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上来。
当我们完成了对这六大法则的探讨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一轮探寻的终结。
事实上,这六大法则的发现,只是相当于打开了一扇如何进行孩子道德教育的大门。在此之后,无论是我们的家长,还是社会上的教育工作者,都务必要继续对道德培育的方法进行探寻,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行为,认真地向孩子表达道德教育的期望,努力地挖掘更完善的教育方法。
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不仅意味着孩子的进步,更意味着家长道德价值观念的加强。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将进一步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已经教给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这中变化的出现,无疑意味着为整个家庭、整个社会增添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唯有如此,我们才真正地找到了一条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观的途径,当我们伴随着孩子走完这条道路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将会培育出一批富于道德的新公民。而在那个时候,塑造一个充满关怀与温情的社会,将不仅仅是一句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话。
·第九章 生活训练短缺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通常情况,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导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羞于谈钱”的国度。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从生产生活方式来说,人们的普遍观念是“重农轻商”;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人们尊奉的是“勤于教子,耻于经商”、“君子不言利”、重义轻利”。这使得“金钱”这个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被”异化”,甚至“丑化”,追求金钱成为腐朽、堕落的思想。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羞于谈钱”仍然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针对少年儿童的金钱和理财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片空白。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钱,担心跟孩子谈钱或者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会使孩子“钻进钱眼里”,或者给孩子造成阴暗、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使得很多孩子从小不能对金钱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花钱”,以至形成畸形的消费观。
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社会,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便作为一个天然的“消费者”来到这个世界。因此,与物质和金有关的教育——孩子的理财教育,便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每个家庭无法回避的一项任务。
本章从介绍、分析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错误的金钱观和不合理消费行为开始,根据孩子的心智和行为能力水平,为家长们如何开展并实施理财教育,提供一系列细致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
1.孩子的畸形消费谁之过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美国著名财商教育家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讲述了的关于他“一贫一富”的两个爸爸的故事,这不失为家庭理财教育的经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