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

第2章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2章

小说: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有些家长看来,爱的精髓就在于真心付出,以自己对子女的怜爱之心,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在有些家长看来,爱的精髓意味着全力以赴,以自己的全部能力,来满足孩子的种种需要,尤其是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欲望。

其实,当我们透过这些说法,看到万千中国父母奉献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家庭教育上出现的重大缺失:

所谓爱的精髓,其实很简单,它只是一种爱的正确表现形式而已。

从家长的职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便已经将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环境中得到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

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在一个家庭中,爱的正确表现形式应当是在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由此促生出一个具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孩子。

这样看起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爱绝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这也就是说,一份高质量的爱,足以令孩子受用终身,反过来,一份欠缺精髓,漫无边际的溺爱,只能令孩子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畸形发展。

然而,就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能够做到“正确去爱”的家长实在是少之又少,由溺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就中国而言,在过去的时代中,每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都极其匮乏,家长为了生活而奔波,从无闲暇顾及子女,甚至于子女也不得不帮助父母来承担家庭生活的重任。

在最近的20年里,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曾经在少年时代饱尝困苦的一代人,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父母,由于这一代父母品尝过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苦难,因此便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子女再为此折磨,。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新一代的父母便很难认真地去思考,如何理智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难以探索教育子女成长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家长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屈从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包办一切事务。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落入这样的怪圈时,其本质就不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爱,更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仅仅是家长在为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贫穷与苦难做补偿,这样的补偿并不是在自己身上体现,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体现,孩子此时所代表的身份,仅仅是万千家长的化身而已。

这种情势的出现,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在这种补偿机制的作用下,我们的家长不再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来完成对孩子的培养,反过来,家长们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着明显的情绪化特点,由此教育出的孩子,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3.自立是成才必由之路

自立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终其一生,可能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对于当下的中国孩子而言,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想要让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必须让孩子从小跟上社会的节奏,从小学会一种“竞争中求生存”的本领。

这也就是说,对于家长而言,其育儿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沿着自强、自立、自主的思路,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所接纳的“社会人”。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达到自立自强的目标不仅意味着完成自身的成长使命,同样还具有社会学与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能够循序渐进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有新生的社会成员作为补充,在这个补充的过程中,新社会成员在完成自立自强目标的同时,也将社会责任逐渐接替到身上,从而达成社会的更新换代。

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这个道理就更加简单,我们在电视中可以看到,那些新生的幼崽,一生下来就要挣扎着学会自己行走,在一定阶段必须学会自我寻食,这正是自立的最好印证。而假如一个种群繁衍出来的后代,无法做到自我生存,那么这个种群也就自然失去了后续的发展空间,等待其的结果,唯有在不断衰败中走向覆灭。

由此,我们就找到了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是孩子成才的必要前提——自立!

反观当下众多中国家庭,由于人性之爱严重缺乏精髓,导致溺爱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从孩子一降生开始,我们的家长就为其包办一切,于是,就在这种大的氛围下,许多孩子慢慢由反抗逐渐变得顺从,以至于习惯起来,最终形成了依赖性,失去了吃苦耐劳的自立精神。

当我们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子女百般溺爱,形成对子女的过度保护时,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就一点点被消磨,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就逐渐退化了。

在美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之后,家长并不去亲自搀扶,而是任由其自己爬起。当家长去市场购物时,往往拉着孩子任期自己行走,绝没有背抱的现象出现。而我们的家长则总是将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生活,事事包揽,小到一粥一饭、晨出晚归,大到升学、就业、结婚,这两种教养态度,无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这两种教育态度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其素质、能力势必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假如将一个中国孩子与一个美国孩子放在同一个竞争的舞台上,孰胜孰负便很容易判断了。

4.给孩子真正的支持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歌德

众所周知的香港富豪李嘉诚,其事业之成功,甚至为全世界所瞩目,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伴随着他事业成功之后出生的,那么,在这样的优裕环境中,他又是如何保证两个孩子能够做到不依父荫,自立自强的呢?

在这两个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李嘉诚对其的自立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每当其董事局开会的时候,总是将这两个孩子叫来参加,并为他们设立专座,在会后还鼓励他们提出会上听不懂的问题,然后给予认真的解答。

同样的,曾经作为美国十大财团首富的洛克菲勒先,也在教子方面保持着相似的态度。

在洛克菲勒的家中,特别对孩子们的零花钱做出了限制,在他的家中,零用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发放的:7到8岁的孩子每周0。3美元;11到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的孩子每周2美元。并且还同时发给每人一个账本,要求孩子们记录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的时候交给他审查。如果去向清楚,用途正当,就可以增发5每份,反之则要扣除。

在看过这两个案例之后,我们的思考就此开始。

关于第一个案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李嘉诚先生为什么要让孩子参与会议?

在许多人看来,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自然希望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商业帝国,能够得到传承与壮大,因此对两个孩子从小进行商业思维的训练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更深层的含义,却是在传授孩子商业经验的同时,向孩子输导一种独立参与的意识,在这种聆听与询问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接受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更能够培养其以自我为核心的人生态度。

反过来,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我们的家长不仅在衣食住行上对孩子大包大揽,即使在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也往往越俎代庖,承担起本应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就像在导读中我们所提到的那样——本应自己走完的野营拉练,却是由家长开着汽车所负担的。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此类的现象,当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呵护中成长时,其独立能力根本无从得到开发,逐渐失去了自信、自立、自强的追求,继而变成了一个个不堪负担的“阿斗”。

关于第二个案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以洛克菲勒的财富,还要对区区几分零花钱做出如此严格的规定呢?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从要一块糖、一分钱开始,慢慢会发展到索要汽车、飞机甚至于许多不切实际的东西。所以当洛克菲勒先生对孩子的零用钱做出限制时,也就意味着让孩子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不是每一个愿望都是可以轻易实现的,更不是可以不劳而获地向家长索取的。

反观我们中国的众多家庭,尽管其物质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甚至于许多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却仍然对、孩子毫无节制地慷慨,以至于最终不但没能换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使其独立性极差,娇生惯养,既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更无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5.让孩子走出爱的牢笼

动手实践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孩子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孩子,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

——徐特立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切后,就意味着变化的开始,而实践的价值就此得以显现出来。

越是不能自立的孩子,家长就越是要主动为其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更多地动手实践,才能够让孩子逐步摆脱对家长的依靠。同样的,只有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靠,其自立、自理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障性力量,家长势必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孩子尽量铺垫较好的生活环境,而同时又要在这个前提下完成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训,一方面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做,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家长少做,如此一来,如何在环境的保障和独立意识培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亟需面对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分清楚哪些事情是应当由父母来完成的,哪些事情是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总结起来,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事情无外乎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通常来讲,孩子处理事务的效率比较低,在许多时候,当孩子还没有及时处理自己的事务时,我们的家长就已经抢先代劳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陷入了习惯性的等待之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穿衣、洗脸都无法独立完成,其原因就在于长时期的等待中,已经使得孩子不仅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更丧失了自立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适合其培养自立能力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的共同特点是危险系数小、劳动量小、简单易行,而这些看似琐碎的劳动,恰恰构成了家务的大部分。

假如我们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事一些此类劳动,那么在孩子轻松完成劳动的同时,既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劳动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由此带来的是良好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

第三类:孩子们的集体活动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往往会遇到许多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比起前两类事情,集体活动特别是集体劳动的意义尤为重大。

除了我们提到的各方面锻炼之外,由于这类事情往往是由许多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成员配合,更能够增强集体观念。

由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家庭教育中溺爱机制的探讨,然而我们的问题远未结束,在看到我们的家长溺爱孩子的同时,另一个非说不可的问题,也正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6.成功真正的动力之源

精神的浩瀚、想象力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加上智力的强化,构成了天才的全部。

——狄德罗

在我们开始这一节的探寻之前,先来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决定一个孩子成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在许多家长看来,智力标志着一个人卓尔不群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准确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想象力、专一的注意力。当一个孩子在这构成智力的五大因素上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之后,就意味着他将会在自我发展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

然而,智力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指标而已,智力不可能代表孩子发展的全部,举凡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家长,无不会陷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