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 >

第13章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13章

小说: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想人生》“境界”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带回家后,总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考虑来考虑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决定把宝玉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于是,他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要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宋人忙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如果我收下了,你没了宝玉,我也会因此而失去清廉的美名,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我们还是各自保留自己的宝吧!”

子罕的一句“以不贪为宝”,不禁让人茅塞顿开。“究竟什么是宝”,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说:“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底意义,则可有不同。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对大多数人而言,宝玉无疑都是至为珍贵的“宝”,但对子罕而言,不贪才是他心中的“宝”。但想要永持此宝,谈何容易。有多少人能够在诱人的利益面前,始终秉持“不贪为宝”的心?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延寿寺街上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正在为购买的《吕氏春秋》付款,不小心掉的一枚铜钱滚到了书生的脚边。书生斜眼扫了一下周围,就把铜钱踏在脚底。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后,书生俯身拾起了脚下的铜钱。

凑巧,书生踏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书生看了很久,然后起身同书生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上书铺的书价低廉,所以进来看看。老翁冷冷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一天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十天。

第十一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了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被弹劾的奏章,革职了。”“大人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他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上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

不贪为宝,不应只是嘴巴上一句美言而已,更应成为人格与操守的一部分。无论有前人后,面对从天而降和横财,即便只是一个铜钱,也不应有贪恋之心。一旦贪念起,长期的坚持便顿时灰飞烟灭,如在同一桶牛奶里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一样。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不贪为宝”,千万不要因身外之物而丢弃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

超越功利境界并非易事,但冯友兰先生做到了:面对幸与不幸这些命定的遭遇、面对祸福无常的悲喜得失,皆能从容应对。冯老更于宁静中探寻到了应对功利境界的至高之法:积极地与命斗、各适其适、不为忧虑恐惧所累……

幸与不幸,皆是命定的遭遇

“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

——《理想人生》“论命运”

命运是一个奇怪的事物,没有人能够真正捉摸得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对人言者二三事。”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常常无从把握。世事沧桑变化无常,万物在变,人在变,思想在变,感情在变,确如哲学上所言:变是永恒的主题。

冯友兰先生也赞同此理,他说:“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其中虽不免有宿命论的成分,却也不无道理。就拿冯老的人生来说,便是徘徊于幸和不幸之间的典型。

幼年时期,对冯友兰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母亲吴夫人,这位通识文墨、做过学监的女子,便是冯友兰先生中的大幸。吴夫人思想开通,教书识字的同时,还助子女三人找到各自的兴趣,并促其发展。无怪乎冯友兰先生会称自己的母亲吴夫人是封建社会的“完人”,是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了。

抗战爆发后,身处西南联大的冯友兰先生,也和当时的绝大多一样,不得不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这段时间他的遭遇无疑是不幸的。面对飞涨的物价,他的工资虽然已加到几百万,但还是不到半个月就花得没影了。他只得和其他教授们一起卖文、卖字、卖图章,却也生意清淡得可怜,基本上对改善生活毫无用处。这又可以说是他遭遇的不幸。

吴夫人这样的母亲、抗战这样的形势,都不是个人能够选择的,就像冯老所言,是没有理由可说的幸与不幸。在这些命定的遭遇面前,冯老始终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应对:他尊敬自己的母亲,并一直保持着对母亲的深情;他不为贫穷所苦,尽力做自己所能做的,并将这种颠沛流离的环境化作了创造力与创作力。人生需要的,便是如冯老般面对命运的从容。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笑话: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紧不慢,在雨中踱步。旁边大步流星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人们在面临风雨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其实深谙从容的智慧。既然已成定局,何必长久地为此耿耿于怀呢!

有一个阿拉伯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亏光了所有的钱,并且欠下了债,他卖掉房子、汽车,还清债务。此刻,他孤独一人,无儿无女,穷困潦倒,唯有一只心爱的猎狗和一本书与他相依为命,相依相随。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一座荒僻的村庄,找到一个避风的茅棚。他看到里面有一盏油灯,于是用身上仅存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油灯,拿出书来准备读书。但是一阵风忽然把灯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这位孤独的老人陷入了黑暗之中,对人生感到痛彻的绝望,他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边的猎狗给了他一丝慰藉,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来,他忽然发现心爱的猎狗被人杀死在门外。抚摸着这只相依为命的猎狗,他突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于是,他最后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一切。这时,他发现整个村庄都处在一片可怕的寂静之中。他不由急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尸体,到处是尸体,一片狼藉。显然,这个村庄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个村庄一个活口也没留下来。

看到这可怕的场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转,啊!我是这里唯一幸存的人,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此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幸存者,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

幸与不幸,总是时不时地跑来敲我们的门,就像抛起的硬币一样,你永远无法预测即将来临的是哪一个。生命即是如此,是一种无法强求的机缘。许多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从容中不期而至。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就会笑在掌心。人生就是如此,从容淡定中,就是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与命斗,其乐无穷

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

——《理想人生》“论命运”

“人定胜天”,人们不断地发出如此的呐喊,一方面想证明自己身为万物主宰的巨大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在为面对无能为力之事时提供勇气与希望。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人们努力想要改变与战胜的,只是可以改变的环境,而不是毫无预兆的命运。他说:普通所谓努力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照定义讲,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

显然,于冯友兰先生而言,虽然人的一生中,总是难免会遭遇一些无法预知与掌握的“命中注定”之事,但人也不应只是任由命运的发展,而毫无作为,毕竟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力范围之外的,像环境,就是人们可以掌控与改变的。因而,人还是应该竭尽全力地去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使可控制范围内的人生,变得尽可能的顺遂。如果将一切都交到环境的手中,便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有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碎片后,便狠狠地啃起村夫的双脚来了。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驻足问他,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没有办法啊。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赶走它,但是它太顽强了,几乎抓伤我的脸颊。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呵,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绅士说:“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性命呀。”村夫听了,尖声叫嚷着:“真的吗?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

绅士回答:“我很乐意,可是我得去拿枪,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

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无论如何,我会忍下去的。”

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但就在绅士转身的瞬间,兀鹰蓦然拔身冲起,在空中把身子向后拉得远远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然后如同一根标枪般,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头,深深插入。村夫终于扑死在地了。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鹰也因太过费力,淹溺在村夫的血泊里。

或许人们会问:村夫为什么不自己去拿枪结束掉兀鹰的性命,却宁愿像傻瓜一样忍受兀鹰的袭击呢?在这则故事中,兀鹰只是一个比喻,它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各种危险与困难的环境,人们很容易将其视为命运的安排,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其实,眼前遭遇的事情到底是命运还是环境,人们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在没有结论之前,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默默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像一个旁观者般眼睁睁地看着人生转变;二是用尽全力地去尝试改变,不论是命运还是环境,也不论努力之后是否能有想象中的结果出现,起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与命斗,其乐无穷”的激情时,即便环境再恶劣,不利的因素最终也能被克服,甚至成为人生前进路上的重要一环。

伊米莉只会说一点点可怜的法语,却毅然决然飞往法国,去做一次生意旅行。虽然人们曾告诫她:巴黎人对不会讲法语的人是很看不起的,但她坚持在展览馆、在咖啡店、在爱丽舍宫用法语与每个人交谈。伊米莉一点也不怕结结巴巴,不担心出丑。因为她发现,当法国人对她使用的虚拟语气大为震惊后,许多人都热情地向她伸出手来,为她的“生活之乐”所感染,从她对生活的努力态度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他们为伊米莉喝彩,为所有在不适的环境中仍有勇气做想做的事情的人欢呼。

无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