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好孩子是教出来 >

第12章

好孩子是教出来-第12章

小说: 好孩子是教出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成长寄予厚望,同
时又十分同情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所承受的压力。在现今,独生子女的教育让父母们叫苦连天,其实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本
质差异,这是国际上多数学者的共识。差异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任性、脆弱,都是不良教育导致的。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努
力向上,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会使孩子身心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普
遍存在厌学、考试焦虑和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的问题。

那么,没有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一个孩子在没有压力也没有
支持的环境下是难以成长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压力使他前进。没有相应的手段对孩子进行塑造,他的自控能力及其他潜力都得不到发
挥。

当一个孩子承受低压却获得巨大的支持力时,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因为缺乏挑战,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被宠坏了的孩
子,任性而脆弱。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有一定的压力感,但同时,你也要时时刻刻地给他支持与帮助。适当的压力与一
定的支持,既让孩子充满挑战的信心,又可以给他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成长起来,也比较能掌握自己的情绪。


能对自己行为和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人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也如此。一个孩子如
果缺乏鲜明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意识,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适当的控制,任性放纵,为所欲为,就能导致人格偏离和违法犯罪,造成对
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最终就会影响到他的健康成长。

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孩子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在
前进的过程中,却渐渐地拉开了距离。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即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
于孩子们在自控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所存在的差异。不少孩子在稚嫩的心中怀抱着雄心壮志,但如果不着力于自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不是坚忍不拔地把自己的志愿付之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经不起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引诱,结果,或半途而废,或望洋兴叹,
久而久之,便会积淀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将一个平凡孩子培养成天才的老威特曾在他的教子心经上提过这
样一个故事:

威特6岁时,我带他去村里的的牧师家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儿子弄撒了一点牛奶。
按我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威特很爱喝牛奶,加上牧师全家都非常喜欢他,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
的,此外还有美味的点心。威特的脸红了,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我假装没看见,牧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
,沉不住气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肯喝。牧师家的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
就不能喝了。”牧师家的人都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顾吃我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威特还是不喝,于是
,牧师全家推测,威特一定因为怕我责备才不敢喝,就向我发起了进攻。

这时,我让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牧师全家说明
了原因。他们听了都说:“一个才6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我解释说:“
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

但牧师一家还是不相信
,我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不过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我就离开了。


他们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
知道的。”但儿子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
,你不吃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

儿子回答说:“没关系。”牧师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叫进去,儿子激动地流
着泪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
,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儿子听我这么说,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否会和
牧师家的人一样,可能认为老威特的教育太严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教育确实很严格。通常,严格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
与压力,但他的教育却没有。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因为他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小抓起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方式,并不
会感到难以承受。孩子之所以害怕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刚开始时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孩子,就像建城墙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老
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老威特正是抱着这样的教育观点,从一开始,就对孩子严格要求。如果作为父母,都没有
贯彻这项教育的决心,那就不要学习这样的方法,因为如果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诗人
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老威特
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并贯彻始终。

而从威特的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培养少年儿童自控能
力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意年龄特点

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特
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小学生中低、
中、高年级的学生也都各有特点。培养自控能力,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
循序渐进。对学前儿童的培养,主要是在行为上,着力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则要注意在观念上打基础,并引导他们化知识为
内在的信念和意志,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

(2)注意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即施教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父母教育子女切忌高高在上或与子女对立,总想在子女面前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对教育丝毫没有好处。人的个性是
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同胞兄弟姊妹,甚至是亲生子女,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也因时间、地
点、环境,年龄而各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个方面,从而审慎地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
方式,教育孩子。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较好的
效果。

(3)从被动的教育逐步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教育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知道,有些事能做,
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害;有些行为对自己可能有害,但对别人却有好处;在一定的场合有些话可以说,但
换了地方有些话就不能说。

在教育中,父母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要让他知道必须要做对的事情,而做了错误的事情,
他可能就会受到惩罚。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对孩子进行教育,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促其对美丑善恶的认识。然后
,再不断地进行“知其所以然”的启迪,让孩子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这种教育久了,孩子心中的道德的“天秤
”也就逐渐地形成了。

(4)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严格地说,自控能力属于心理素质。在同一种
环境和条件下,有些孩子就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有些孩子则不能,这显然与他意志品质的有无有一定关系。心理训练一开始主要是借
助日常小事进行。比如帮孩子制订合理的规矩:何时起床,何时就餐,何时到校。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克服自己
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然后,由这些日常小事进而扩大到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有一位母亲就是这样来训练孩子的。她每
天接了孩子都要经过一个果园,面对果园里面举手可摘的葡萄,孩子想摘下一串,但母亲不为所动,并晓之利害。有一天,母亲故意
隐蔽在暗处,想考验一下孩子一个人时候的反应,可孩子经过此地,仍如从前一样不为所诱惑。坚持这种抗诱惑的训练,孩子的道德
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

培养自控能力在一定条件上,还需要家长的表率力量。一个整天沉溺于赌场
的人,其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放纵,而一个骂不离口、拳不离手的人,本质上又是恶行的一种失控。这样的人再去要求孩子约束和控制
自己的言行,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想要孩子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家长必须先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部分自控:习
惯决定孩子的命运(4)

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在心理
学上,它意味着行为被肯定后就会反复出现。一开始,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刺激,随后,当同样的良好行
为出现时,不要每次都给予鼓励,逐渐减少积极刺激的次数,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

激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曾用过此法。不过,激励孩子也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否则就难
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比如,有的家长总是一味地用美言来激励孩子,但孩子却是毫无“胃口”、“油盐”不进;有的家长喜欢以
拔高目标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结果却常常使孩子望尘莫及、心灰意冷;有的家长总是在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激励孩子,最终往往闹得
双方“反目”,形成一种难堪的僵局……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态。然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只重视智力,
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却是不少家庭教育失之偏颇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的习惯是从童年开始的,儿童时期是人的发展的
基础时期,也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有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
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
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后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故中国俗话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其含义之一就是儿时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一般而言,孩子的品德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知、情、意、行。从道德
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中包括道德习惯,而且道德习惯是一个最终的发展结果。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
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它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的“质
”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孩子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也包括孩子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父母和家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由于孩子对人世间做人的道理还处于朦胧状态,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靠对孩子严格
的要求和反复训练。

(2)要以理服人,巧用激励

“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自控行为的多
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
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
有重要意义。

比如一位奶奶同时带了几个孩子,她每天中午对孩子说:“如果你们都安静地睡觉,等起床后我就给你们点
心吃。”

当孩子起床后,他们就得到了点心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