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机密-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但没有任何配合,反而让我远离他的计划。等到他发动计划,你们就派遣杨修去向曹氏出卖——杨修,是你们刺向董承后背的那把刀!你们到底为了什么?就为了争权夺利?”
伏寿轻叹一声,把被子裹得再紧了一点点:“陛下你虽然性子软弱,眼光倒是不差。同胞兄弟,果然都不是废物。”
“这么说你承认是你们出卖了董承?”
“是,但绝不是陛下你说的争权夺利,”伏寿紧皱眉头,“事情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我本来想稍后再向你解释的。”
“哦,又有我所不知道的谋划了。”刘协嘲弄地插嘴。
“董承必须死。他是汉室最危险的一个不安定因素。这个人太过自负,目空一切,除了他们那一小撮人谁都看不起。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轻佻莽撞的家伙会把我们都带入死地。”
“这也不能成为你们出卖一位汉室忠臣的理由!”
伏寿猛然靠近刘协,咬牙切齿:“醒醒吧!这不是你一团和气的河内,这是许都!你当汉室复兴只是一场忠臣的游戏吗?这是一场战争!而且我们处于绝对的劣势。没办法!只有最无耻、最卑鄙、最聪明的人才能活下来,我们必须无比谨慎地移动每一步棋,一次失着,就会万劫不复。在这种没有退路的战争里,董承那愚蠢自负的忠诚,只会成为负担!”
刘协被突如其来的气势吓住了,张了张嘴,居然无法反驳。
“你知道杨家为何要出卖董承么?”伏寿喘息了一下,继续说道,“雒阳系当初的首领,是杨彪杨大人。可是董承却在暗中策谋,刻意把杨大人与袁绍的姻亲关系与许都安危联系到一起,结果导致杨大人入狱,几乎死在里面,董承则堂而皇之地以雒阳系领袖而自居。争权夺利的,到底是谁?”
“也许他是有别的用意。”
“是的,他有!董承复兴汉室的法子,就是把他们那一撮人都拔擢上高位,密谋一次简单的宫廷政变,一劳永逸。为此,他不惜得罪以杨家为首的世家大族。”
刘协哑口无言。他长在河内名门司马家,对这些大族的实力知之甚详。那些家族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根基却极为牢固与广泛。若无当地名阀支持,别说县丞郡守,就连一州刺史也未必坐得长久。
“就连曹操、袁绍,都要极力拉拢这些世家。董承却愚蠢到同时得罪了曹氏与大族,想靠几个精英来逆转局面。把汉室绑在他的马车上,早晚是倾覆之局!”
“可是……即使如此,也不必坐视他们被曹氏诛灭啊。你刚才也说了,汉室太弱小了,需要每一点细微的力量。董承积攒下来的势力,难道不可惜?”
伏寿的脸上浮现出坚毅的神色:“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必须切除不稳的肌瘤,把姿态放得极低。有董承的汉室,既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扳倒曹操,又容易招惹曹家的警惕,就像是一条破船,偏要高悬红灯去闯强军的水寨。这一次事败,汉室明面上的势力一扫而光,曹操才会觉得我们根本不配做威胁,以退为进,我们才有空间扳回局面。潜龙在渊,腾必九天,这道理陛下你该知道。”
刘协摇摇头,他承认伏寿说的有道理,可他还是无法接受这些残酷的法则。
“这个皇帝我当不来,对不起。我没办法和你们一样,把人当成棋子一样随意舍弃。你们这么搞法,我的兄弟也不会赞同的。”刘协说。
伏寿眼圈突然一红,她昂起下巴凛然道:“你大错特错了。这都是陛下生前定好的方略,除掉董承的计划,从陛下秘发衣带诏开始,就已经发动了。每一个细节,都是陛下亲自拟定,我们只是遵照执行,履行他的遗志罢了。”
“又是这样!每次都是他的生前遗志!难道害死董妃和他的亲生骨肉,也是他生前的意思吗?”刘协愤怒地喊道。
“那是个意外,”伏寿蹙起眉头,“我们没有预料到,董承居然在起事之前,没有把他女儿疏散出许都。大概是他太自信,根本没考虑过失败的可能。”
“那你刚才和我敦伦呢?难道也是我兄长的意思吗?”
伏寿的身体陡然变得冰冷,她咬着嘴唇:“是的,这正是陛下的意思。你以为我真的那么贱,在丈夫死后几天就跟别的男人欢好?”
刘协意识到自己说得太过分了,他咳嗽一声,想表示歉意。可伏寿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他,语调冰冷:“看来陛下果然只适合在河内打猎游玩,许都对你来说太残酷了。陛下他看错了人,明天我们会想办法把你弄出许都,以后汉室如何,就与你无关了。”
刘协呆立在原地,这时他才感觉到屋子里彻骨的寒冷。
2
许都这一日的朝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不光雒阳系官员和中立官员都到齐了,就连曹公在许都的人都一个不缺。他们各自揣着心思,跟自己信得过的人轻声细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惊疑和忐忑。
昨天晚上许都的动静,大家都听见了,只是恪于宵禁都不敢出门去打听。到了今天早上,各式各样的猜测与流言飞速地在城内散布开来,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孙策带着武陵蛮军飞进许都;有的说张鲁的信徒设下法阵;甚至还有传闻说吕布根本没死,昨天晚上那恐怖的马蹄声,就是他麾下那支陷阵营在肆意冲撞。
不过所有的流言,结局都是曹公获得了胜利。否则此时站在皇帝身边的,该是董承,而不是荀彧。
赵彦站在群臣之中,肩膀微微颤抖,面色十分苍白。他昨天晚上从狗洞逃离董府,一口气跑回家里,用被子蒙住头号啕大哭了一场,哭到几乎吐出血来。
到了今天早上他步出府门的时候,已全不见昨夜的惊慌与悲痛,整个人像是被炉火烧得炽热又猛然浸入冰水中淬炼了一般。当他从陈群那里听到董妃已经去世的消息时,眉毛连动都没动。
“少君,我已哭净了后半生的懦弱,可以全身心地去完成你的嘱托了。”赵彦在心中向着她起誓。
他抬起头,向高高在上的皇帝望去,发现今天的皇帝与往常不同。刘协颓然跪坐在案几之后,右手有气无力地斜撑着身体,眉宇之间缭绕着愁苦灰败的气息。
不是病容,而是愁容,那种心事极重、几乎要压垮精神的愁容。
“车骑将军如此轻易就覆亡,陛下如此失望,也是难免的吧?”赵彦心想,但他马上记起董妃的叮嘱,不免又多看了几眼,这时才发现到底哪里不对劲。
原本与皇帝形影不离的伏后,居然缺席了。
赵彦记得自从到了许都以后,皇帝经常生病,所以几乎每一次觐见臣子,都要有伏后陪伴侍候,为此没少惹董妃嫉妒。可是今日如此重大的朝会,伏后怎么不来呢?
有问题。
赵彦在脑海里拼命思索,似乎有一根极其模糊的丝线游动四周,能感应得到,却难以切实捕捉。忽然一只大手拍在他肩膀上,让赵彦的思绪一下子散乱开来。
“彦威,你今天怎么回事?”
赵彦回头,原来是孔融,连忙低头行礼:“少府大人,我偶感风寒,身体有些不适……”
“昨晚的事你都知道了?”孔融压低声音问。赵彦点点头,没说什么,孔融愤愤道:“这个老糊涂,居然独断专行,这么大的事居然都不与我商量。”
赵彦道:“车骑将军想来是怕累及大人吧。”
孔融道:“他这个人我最了解,好大喜功,又看不起别人,总以为自己肚子里那点货色能治国平天下,如今看到了?”
赵彦对孔融的说辞有些不满,忍不住反击道:“少府大人难道认为车骑将军做错了?”
孔融冷笑:“他做对做错,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被荀彧和满宠轻轻一巴掌拍下去,拍了个烟消云散。他这是把汉室当自己的赌资往盘中押注呀。赌赢了,就是霍光;赌输了,就是李固——左右他都不吃亏。如今好了,他成全了忠臣之义,陛下倒要给他殉葬。”
说完他重重地跺了跺脚,似乎十分愤恨。赵彦听完,心中一震。孔融这番话,让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本虚无飘渺的那根线头,终于被捏住了。这位孤高的少府大人,似乎比想象中要有头脑得多。
两人正谈着,忽然上面一声金缶脆响,朝议正式开始。
皇帝和大臣们草草地走了一遍朝议的仪程以后,满宠率先站出来,请求奏事。刘协懒洋洋地抬手准了。满宠便把昨晚发生的一切一一道来。
满宠的声音阴森森的,而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仿佛在朗读前朝旧事。在汇报中,一些细节被刻意掩饰,但整个事情的全貌还是被勾勒得很清楚。
很多人看到满宠站出来,都大为惊讶。要知道,董承“叛乱”是件大事,一般应由皇帝向臣下颁旨说明,或者由尚书令代为宣布结果,以安群臣之心。如今居然是一个小小的许都令站出来,以奏事的形式向皇帝汇报,这其中的味道,颇值得思索。
“哼,一看就是荀文若的安排,他倒有心思。”孔融在人群里撇了撇嘴。
董承叛乱一起,任何人都会联想到汉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这两者被有心人联系起来,诛杀董承就成了对汉室宣战,政治上会很不利。
荀彧让满宠打破惯例,自下向上汇报,明摆着就是想把汉室从这起事件里摘出来。是的,汉室对这起叛乱事先毫不知情,一直到许都卫消弭乱象,主动报告,皇帝方才“欣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是相当之大。
而且满宠的许都令身份,暗示这不过是起治安事件,幕府不会扩大打击面,追究其他雒阳系官员的责任。这样一来,汉室既不会被董承牵连,曹操的敌人也拿不到任何话柄,还顺便安抚了朝廷官员,一举三得——这是典型的荀氏平衡之术,谁也学不来。
在这个朝廷里混的,都不是傻瓜。大多数人在愣怔片刻之后,都解读出了幕府释放出的善意。有些人如释重负,有些人面无表情。孔融忍不住喟叹道:“荀彧这个家伙,如果把这些心思都用在辅佐汉室上,那该是另一番气象呀。”赵彦却没接下去,而是死死盯着满宠,不放过他说的任何一个字。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帮助他完成董妃的嘱托。
满宠的汇报很快就结束了,然后谦恭地退了回去。荀彧向皇帝询问意见,刘协无精打采地摆了摆袖子,冷寿光乖巧地递来一杯药汤,他接过杯子慢慢啜饮,意思是我不管了,你们随意。
荀彧知道皇帝情绪不高,他不知昨晚龙榻上那半幅没写完的书法,还以为陛下仍旧在为董承之事郁闷。这件事荀彧无法劝慰,只求皇帝不要失心疯般站出来说傻话,一切就都好办。
群臣此时都在议论纷纷。满宠的报告里除了提及董承一党的下场以外,还透露说有一位汉室良臣,赴许勤王,大家都在猜测到底是谁。
荀彧站出一步,清了清嗓子:“陛下有旨,宣宣威侯建忠将军张绣、宣义将军贾诩觐见。”
这两个名字在群臣中炸响,除了事先知情的几个人,其他人人面色都是大变。
曹操与张绣之间的仇恨谁人不知,可如今张绣居然厚着脸皮跑来许都,还帮着曹操干掉了董承,这其中转变,许多人都反应不过来。一直到张绣和贾诩登入殿内,大臣们才想起来,在张绣身后,还有那么一个可怕的老头子。
贾诩的宣义将军印绶,早在长安就缴还朝廷了。现在荀彧宣这个号,无疑是对他在平叛中扮演角色的肯定。
荀彧、满宠、张绣、贾诩,董承居然要面对这么多对手,实在是太不自量力了。殿中的大部分人,都闪过这么一个念头。一时间殿内变得极其安静,百多双眼睛都集中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张绣走在前面,昂首挺胸。他昨夜退出城之后,约束人马后退三十里,然后换上布衣,单骑再入许都,得到了荀彧的亲切接见,安排他今日亮相,算是昭告天下。
而贾诩还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走几步就要喘上一喘,似乎随时可能倒在地上。可没人觉得这很可笑,有些雒阳系的老臣清楚地记得,这个老东西在长安时给人一种行将就木的错觉,可他们许多同僚如今都死了,他却仍旧活得很硬朗。
两个人一快一慢,相继步入殿内。
刘协抬眼看了看他们,注意到贾诩胸前那口龙涎,好似还没擦掉,仍有洇记。他现在心乱如麻,也无从去想贾诩这么做是嘲弄还是尊敬。
张绣和贾诩跪倒在地,向皇帝施礼。他们还没站起来,殿外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童声。
“杀吾兄者,可是正在此殿中?”
这一声令群臣悚然,连刘协都忍不住抬起头来,朝外面看去。只见外面有一个小孩子,身披白色麻衣,腰系草绳,右手还举着一根铭旌木杆朝着这里走来。那铭旌比他个头还高,只能半举半扛,十分吃力。守卫皇城的卫兵们纷纷退开数步,谁都不敢阻拦。
“二公子?”荀彧低声惊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