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诱惑-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放弃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去追逐政客或者市侩的那一点点可怜而自私的欢乐。
老荣抑扬顿挫的话语像是在布道,又像是在朗诵一首秋天的诗。
我孤身一人来到了海格特山坡上的马克思墓地,这里可以俯看整个伦敦。秋雨迷茫,这座城市的建筑物密密麻麻,碧绿的泰晤士河水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地穿越市区,将伦敦整齐地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上有27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桥,将两岸的城区连成一片。桥上行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桥下船只穿梭往来。河两岸花草树木相辉映,古老的议会大厦、白汉金宫、伦敦塔以及那座著名的威斯敏士特大教堂等建筑掩映在橡树丛中,显示了大英帝国辉煌和兴衰的历史。
疏疏落落的秋雨敲打着我的心扉,使我突然生出许多无名的愁绪,我感受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忧郁。我当时想,长眠在这儿的马克思一定也会有这种感觉。虽然,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立志把自己的一切都献身于最能为人类服务的事业,他感受到的“将不是可怜而自私的欢乐”,他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但是,孤独感是任何一个历史伟人都可能产生的一种通感。那是某种特立独行,洞悉古今,独自跋涉在历史长河中进行着某种前无古人的艰难探索,而被世人误会、不为人理解的天涯孤旅般的感觉。天空在这多少有点凄凉的墓地洒下淅淅沥沥的雨丝,创造了某种哀悼的气氛。远处的景色迷迷蒙蒙,近处的景色却因雨水的洗涤,而显得空灵清秀。
凄风苦雨中的白桦树、梧桐树、菩提树飘摇着发黄的秋叶,与远处郁郁葱葱、浓荫蔽天、顶天立地的松林形成色彩鲜明的反差。
带着秋色的寂瘳,天空的阴沉,我向伟大的马克思默哀,献上一束素洁的白菊花。
马克思那花岗石砌成的墓碑呈方柱型,碑的顶端安放着10英尺高的马克思铜像。墓碑的正面刻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下方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在秋风斜雨中的碑座底端,一束束金黄、洁白的矢叶菊在秋风中摇曳。
雨还在下着,我一个人站立在风雨中望着马克思的铜像出神。墓地的背后青山环绕,茂密的松柏、水杉高大、猷劲、挺拔,在风雨中昂然组成一道深沉黛绿色的帷幕,回护着墓地的宁静。我收起了雨伞,任凭风雨的吹打,我的耳畔但闻萧萧的风雨,我的身体沐浴着大自然降下的雨露,让脑海自由地翻滚,纵横驰骋,感受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古意,那种俯仰天地、目极八荒式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油然而生,腾起一种穿越国界和历史时空的孤独之感。天、地、人仿佛在一瞬间浑然一体,使我想起了那“自古圣贤皆寂寞”的著名诗句。
远处威斯敏士特大教堂传来沉闷的钟声,显示着时间仍在运动着,历史在前进。已经是格林威治时间17时正了。在那座宏伟的皇家教堂里,埋葬着许多名人显贵。而马克思一家,包括他的爱妻燕妮,忠诚的女管家琳蘅,他的外孙哈利。龙格都静静地躺在普通公民归宿的墓园。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是和普通民众生活在一起的。而他的两个因贫困而夭折的孩子则在伦敦的其他公墓中。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海格特山坡的马克思墓地,默然地在风雨中回顾着马克思的一生。从德国边陲的小城特利尔到英国的伦敦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度过了62个春秋。然而在40多个寒暑中,他在贫寒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就是**者的一生,一个没有国籍的人,一个属于全世界劳苦大众的伟人的一生。
尽管他完全“能够成为一位求教盈门的年轻教授,一位年轻进步的部长”,然而他选择的是“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他成了一个求乞者,他接受朋友的馈赠。思想战胜了他的智慧,征服了他的信念,理智与思想锻造他的良心;这是一串链条,他无法挣脱它;这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只有屈服于它,然后才能战而胜之。24岁的马克思所写的,用于40、50岁的马克思身上,听起来,有点像神秘的预言,预言已经应验;在接连不断的惊怖中,这预言发挥着旧约的作用。在西方的思想史上,
为追求纯粹,不仅他自身也使全家像受到诅咒一般蒙受匮乏和困苦。”“在伦敦的公墓里,躺着两个宝贵的、纯洁的见证人——古多。弗兰西斯卡和埃得加尔‘马克思。只要卡尔。马克思对现实作出小小的让步,他们就能得到拯救。可马克思相信的是一个与时代流行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现实,而且不知道什么叫妥协。”①
老荣背诵着伯尔的文章,在开往特利尔的旅游车上,心情沉重地回忆着往事。老皮皱皱的脸上浮现出忧郁的神情。
车内回荡起轻盈的悦耳的口哨声,那是一首德国民歌《莱茵河畔》:
河流细说千百样旧情河流细说声声叮咛凝视你忧郁的眼睛你的心可曾平静河流像替我轻奏曼陀玲悠悠地细诉心中恋情摇着那小小花伞看山色青青菜茵河畔像图画那样美莱茵河畔清新的意境……
郑东正和着自己口哨的录音带,用手指有节奏地敲着坐椅的扶手,用他那低沉、浑厚的男中音轻轻地哼着,双目注视着前方碧波荡漾的摩泽尔河。不知不觉特利尔已经到了。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98
天空慢慢放晴,被雨水冲得瓦蓝瓦蓝的。柔和的阳光照在绿水泱泱的摩泽尔河上,发出粼粼波光。河水蜿蜒绕城,发出“哗哗”的声响。
河的两岸青山连绵,风景优美。古老的摩泽尔河大桥是罗马时代的古建筑,显示了特利尔悠久的历史。
小龚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特利尔的历史:“特利尔是古罗马时期最繁华的城市,它是高卢地区的政治中心,其地位和意大利的罗马,埃及的亚历山大,以及联结欧亚的君士坦丁堡相当。有6个罗马皇帝在这里加冕登基。这里有许多古罗马时期留下的遗迹。”
他用手指了指眼前的摩泽尔河的大桥说:“这是公元2世纪的建筑。远处城南的罗马城门以及耸立在市中心的君士坦丁教堂绿色的尖顶、拱形的门窗就是典型的歌特式的建筑。绿树覆盖的丘陵环绕着整个城市。”
车子驶进长街,来到特利尔市中心,龚先生告诉大家:“这就是著名的卡尔马克思大街。这街原来叫布吕肯大街。马克思故居就在大街的10号。”
这是一幢极为普通的三层小楼,淡黄色的墙壁,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德国莱茵河地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门上镶嵌着铜质马克思浮雕像,门边镶着的铜牌上用德文刻着“卡尔“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这是故居的标志。这是各国共产党人的耶路撒冷,来到这里不能不怀着虔诚的心情来感受这位世纪伟人的风采。
老荣、郑东目睹这幢矗立在市中心的巴洛克式精致的建筑。可以想象当年马克思家庭的富足。他的父亲是特利尔城著名的律师。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文学家或者是法学家。然而为了人类的利益,马克思却选择了政治经济学,踏上了社会**家的道路,这是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不归路,马克思死在探索真理的路上,至死也没有落叶归根。特利尔在他崇高而远大的追求中,只是人生的起点。
陪伴他踏上这一条充满危险、贫困、艰难之人生道路的还有特利尔城的一位贵族小姐,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女公子燕妮。这是一位美丽动人而有良好教养的非凡女性。她的父亲是位学识渊博、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的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官;她哥哥则是普鲁士王朝的内务大臣。一个权倾一时的贵族之家却冒出了一个具有大家风范而又充满着平民意识的小姐。这位小姐注定要背叛自己的贵族家庭,与马克思博士一起走那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
郑东和老荣缓缓踏上这幢落满阳光,充满温馨的小楼。当你感受着马克思一家的命运时,你的精神不能不得到净化。
故居纪念馆第一层为接待室、咨询处及举办不定期展览的展厅。第二层6个展室,以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业绩,同恩格斯的友谊。这里陈列着中国党政代表团赠送的绘有马克思头像的瓷盘。一幅大型油画挂在这里,这是中国画家张文新的作品。
画面上的马克思在书房里高昂着智慧的头额,思考着人类的命运。这是他在英国梅特兰公园路的书斋。靠墙放着装满书籍的书柜,书柜上一包一包的报纸和稿件,直摞到天花板。靠着窗子的两张椅子,放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书籍和报纸。在房间正中光线最好的地方,是一张非常扑素的写字台。马克思在这里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他的休息就是在室内不停地走动,不停地思考。
像画中的那样,他凝视着窗外雾气沉沉的天空,双手相抱,手指夹着劣质纸烟思考.在室内来回走动:以至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是穿越历史迷雾,在荆棘丛中开拓的一条小路,他最终倒在这条路上。诚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是世界的公民,我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工作。”“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愿意自己堕落,就不应该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应该整天整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像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一样,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
凝视着这张中国画家的油画,郑东在那儿出神地想。
三楼的展览室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马克思著作,有中国翻译家翻译的《哲学的贫困》、《法兰西内战》中文本,有各种文本的《共产党宣言》。在琳琅满目的《共产党宣言》各种版本中,有陈望道译的流传中国的最早版本和周恩来在延安时期用过的版本。
在众多的《共产党宣言》中文本中,有一本当年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翻印的版本吸引着老荣和郑东。
这是一本纸质泛黄,装帧粗糙,唯一一本油印版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先生在上海时由俄文转译的珍贵版本。书的封面是标准的钢版体美术字,中间是用红色油墨拓印的马克思木刻像。封面的左上角有一个小小的依然清晰可辨的签名。老荣细看那签名竟是A省出版厅老厅长“高洪”的名字。
这一发现使老荣兴奋莫名,他异常激动地对郑东说:“看到了吧,这本《共产党宣言》虽然也许是各种版本中最粗糙、最简单的一本,但那是中国一个年轻的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说完,老荣讲起了油印版《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99
1938年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冬十一月,溪城沦陷。之前日军曾遭驻茅峰山中国守军顽强抗击,最终日军以飞机大炮攻破防线。溪城惨遭浩劫,日寇陷城之日,溪城内外大火烛天,先后烧了7昼夜,所有繁华地区商店民房都付之一炬,古茅峰寺因是守军谭儒文师长的城防指挥部所在地而被炸成一片焦土。上海成为“孤岛”。
一个16岁失学青年提着简单的行李,夹着一把雨伞,告别了年迈的祖母,只身来到上海求学谋生。
青年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前清秀才,自幼家学严谨,曾经下功夫攻读经、史、子、集,也曾经得祖母指点而工于书法、绘画。在8岁上下父母先后去世,家道中落。
慈祥的祖母贤德、善良、知书识礼,原为大家闺秀。27岁时丈夫因病去世,膝下仅儿子一人,孤儿寡母,家无恒产,又无固定的收入。她为别人做针线,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拉扯大儿子。儿子25岁上病故,给她留下4个年幼的孙儿,那青年为长孙。年迈的祖母担起了抚养孙儿的重任,家境越来越窘迫。
1939年那个闷热的夏季,清溪湖水翻腾着热浪,岸边垂柳上的“知了”发出阵阵的嘶哑的叫声,清溪古城的城头上插着血红的太阳旗,日寇的铁蹄践踏着这座千年古城。到处是残墙断垣,山河满目疮夷。青年终止了学业,含泪穿着父亲留下的青布长衫,提一只藤箱,离开了破败的小院。
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窄小的巷子两边,爬满牵牛花的篱笆墙内依稀一丛碧绿的芭蕉开着血红的花,在这个山河破碎的年头发出生命般的绿色。院内的大槐树下,是一幢青砖黑瓦的平房。年迈的祖母依在门框上,眼含热泪看着青年瘦长的身影,消失在小巷的尽头,踏上了艰难的人生旅途。太阳渐渐西落,暮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