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哲道:“在协议中,有一条就是不可抗力的条款。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协议是可以自动失效的。而国家政策就属于不可抗力的一种。”
“我明白了。”林振华道,他快速地在脑子里盘算着,看是否有人能够扭转一下这件事。美国那边,斯皮舍尔的福特以及Gart公司的贝琳达与他的私交都很好,也许可以从中斡旋一下吧,总不至于让泰戈一下子把合作全中断了。其实,资本家都是逐利的,只要他们还能获得利润,应当不会去掺和这些事情。
想明白了这些,林振华接着问道:“那么第二点是什么?”
“第二点,咱们打算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可能都会受阻。汉鲁机床公司那边与斯皮舍尔公司的数控机床合作,有可能会中断,关键芯片的进口肯定会受到美国政府的干预。还有,从ALK引进的30万吨乙烯技术,估计也会流产。据我得到的消息,德国方面在这次制裁行动中,甚至比美国还要积极。”
斯皮舍尔方面的合作,林振华的担心也不多。至于ALK这边的表现,倒是在林振华预料之中的,他淡淡一笑,说道:“这也不奇怪了,他们要不积极,倒反而让我觉得奇怪了。”
事实上,一直到21世纪,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时候,德国仍然是反华情绪最强烈的国家,林振华对此深有体会。实在很难理解这些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德国自己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却时时站在道德的高处对别人指手划脚,难道真的忘了自己做过的丑事了?
“目前,我们接收到的30万吨乙烯技术资料只有一半左右,后面的一半,对方已经明确表示要暂缓提供了。不过,万幸的是,我们前面拿到的这一半,是最为关键的技术。这也得益于你的远见啊。”项哲说道。
在与ALK谈判的时候,林振华其实已经想到了今天的事情,所以他特别要求ALK方面必须在这一年的3月份之前把最关键的那些资料提供过来。现在看来,他的预见的确是十分准确的。
ALK可以毁约,但前面已经提供的资料是无法再收回的。这种关键技术,只要汉华这边掌握了,ALK就无法阻止汉华加以使用。
“由于ALK方面的毁约,目前江北石化的乙烯改造项目已经停止了。”项哲继续说道。
林振华道:“这也许,反而是咱们的一个机会吧?德国人不干了,咱们接过来干。”
“自己接过来干?”项哲觉得有些意外,“振华,你真的觉得这件事还能继续做下去?”
“那是当然,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德国人不干,难道我们就不用乙烯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发挥我们的积极性,我们要让别人看看,我们是压不垮的。”林振华说道。
395 迷局
看到林振华似乎对一切都尽在把握的样子,项哲真的有些意外。
这一次的事件发生后,项哲所认识的人大多感觉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也担心政策会发生变化。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他们此前做的很多事情都要付诸东流了。
此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也是令项哲感到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裁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从蜜月一下子变成了敌对,项哲不知道中国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够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同。
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担忧,项哲这一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作为一名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尽量地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让公司的业务有条不紊地继续运行,但在他的心里,始终都是有一片阴影的。
让项哲觉得奇怪的是,林振华对于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仿佛浑然不觉。项哲对他所说的各种困难,他丝毫也没有放在心上。像江北石化的乙烯工程改造这件事,自从ALK撤出之后,已经陷入了僵局,林振华居然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承接过来,就如同从来不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
“振华,我觉得,你是不是对于这次事件不太了解啊?”项哲说道,“要不,我再给你讲一讲?”
林振华摆摆手道:“老项,你不需要讲什么,事情的前因后果我都了解。不过,事情没有像你想的那样悲观,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很快就会有转机的。”
“振华,你是不是太乐观了?”项哲提醒道。
林振华微微笑道:“老项,我倒觉得你太悲观了。我还是那句话,中国已经不是15年前的中国了。至于国际环境,我相信西方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对中国的制裁最多持续两年,最终就会草草收场了。倒是我们需要利用这两年时间,练好内功。等到世界的大门重新向中国打开的时候,我们就得杀出去,把他们今天欠我们的东西,都拿回来。”
“但愿你是对的吧。”项哲说道。如果不是与林振华合作了多年,而且屡屡见识到林振华的准确预言,项哲是不会接受林振华这番陈述的。但现在,他还是多少有些半信半疑,而且发自内心地希望林振华所说的事情能够实现。
林振华的信心,当然是来自于他对整个历史走向的认知。的确,在当时中国遇到一些困难,但最终还是坚持下去了,经过10年的韬光养晦之后,终于迎来了经济腾飞的21世纪。林振华知道这段历史的脉络,因此他也就成了这个时候心态最为乐观的一个人。
“江北石化的事情,先放一放,我们回头再议。老项,你说说看,我们目前还有什么困难?”林振华说道。
项哲话到嘴边,看着林振华满脸轻松的神色,忍不住叹了口气,说道:“唉,你现在这种乐观的心态,我跟你说了也没用。”
“别别别,老项,我装得严肃点还不行吗?”林振华笑着说道。也难怪,他现在的心态,与项哲的心态的确是差异太大了,项哲愁得要死,而他却没心没肺的,这让项哲如何能够说得下去。
项哲苦着脸说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咱们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事实上,从你最早在汉华机械厂承包劳动服务公司开始,咱们公司就属于改革的先行者,许多事情中央还没有出来政策,咱们公司已经先做起来了。直到现在,我们也仍然是这种情况,有很多事情做得非常大胆。公司的股权结构,我们都是明白人,就不用我说破了吧?”
项哲的意思,是指汉华重工的股权结构在明面上看是轻化厅为最大股东,但实际上林振华却通过自己的几个死党而拥有真正的控股权,所以汉华重工本质上说并不是一家国企,而是一家私人股份占多数的民营企业。这样的猫腻用来蒙骗中央部委是没问题的,但公司里的高管们谁不知道这一点呢?
林振华道:“这个算是公开的秘密了,有什么问题吗?”
项哲道:“如果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咱们公司的这种治理结构是没问题的。但我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政策有可能会收拢,对于各种不合适的生产关系要进行整顿。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振华,我担心你本人也会受到一些牵连的。”
林振华不屑地说道:“我做事问心无愧,不怕任何人来查我。老项,你还是说说这对于咱们公司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吧。”
项哲道:“还是会有影响的,比如说,咱们的用工制度,我们使用这么多农民工,会不会被定义为剥削?此外,咱们的奖金发放在所有的国企中也是偏高的,到时候会不会被指责为金钱挂帅?”
“你说的这些,好像都是过去年代里的说法了吧?”林振华好奇地问道。
项哲忧郁地说:“是啊,这些说法,都是这些年被否定掉的,我担心这一次的事件过后,会不会死灰复燃啊。”
“老项,你能够想到这些,是非常难得的。”林振华表扬道,“不过,在中央的政策没有明确表态之前,我们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汉华重工这么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这个目标,我想永远都不会错。至于会不会有人对我们的做法说三道四,我觉得,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现在国家也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这些搞经济工作的人站出来,为国分忧。如果我们也心存顾虑,袖手旁观,国家能指望谁呢?”
项哲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振华,听你这样一说,我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了。你说得对,咱们做的事情是经得起检验的,不用担心别人说三道四。唉,现在想想,我这些天也的确有些庸人自扰了,其实,咱们只要坚持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就算有人刁难,又能如何?”
“这就对了。”林振华道,“老项,打起精神来,重新制订一套公司发展的方案。美国人毁约了,德国人不来了,咱们就自己干,而且要干得比过去还好。”
“好,我现在就去做方案。”项哲一扫此前的颓唐神色,打起精神离开了林振华的办公室,回自己房间做方案去了。
项哲前脚刚走,秘书王均贤便又领了一个人进来。林振华抬眼一看,发现来人居然是茂乔齿轮公司的总经理冯茂乔。冯茂乔当年带着5台机床,从安徽老家千里迢迢迁到浔阳来给汉华重工做配套厂,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专业化齿轮公司,去年还从美国拿回了800万美元的订单。尽管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但冯茂乔还是原来那个土得掉渣的样子,说话也还有些怯生生的。
“冯总,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林振华客气地招呼道。
冯茂乔连忙说道:“林经理,你可别叫我冯总,叫我老冯就可以了。我们茂乔公司,在外人看起来还有点规模,和咱们汉华重工比,那就是一个小公司了。”
“你们公司可不小,我听说你已经从5台机床发展到50台机床了,鸟枪换炮了。”林振华开玩笑地说道。
“一共是68台机床。”冯茂乔认真地纠正着林振华说错的数字,很显然,他对于自己的家产是非常自豪的,所以不能容忍别人把这个数字说错。
“居然有68台机床了!不错啊,比当年我们汉华机械厂的机床还多呢。”林振华恭维道,“这要放到旧社会,你也算是一个大资本家了吧?”
听到“资本家”三个字,冯茂乔的脸色顿时变得黯淡下来,他讷讷地说道:“林经理,我今天就是想来向你请教这件事的。前几天我也来找过你,听说你在非洲还没有回来。今天听说你回来了,我就赶紧过来了。”
“你要请教什么事?老项他们帮不了你吗?”林振华奇怪地问道。
冯茂乔道:“项经理一向给我帮助很大,不过,我现在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请教你比较可靠。别人的话,我都信不过。”
“嗯,老冯,你说吧。”林振华道。
冯茂乔道:“林经理,我想把公司捐给咱们汉华重工,你看合适不合适?”
“捐!”林振华几乎要跳起来了,“老冯,你没喝醉吧?不对,你肯定是喝醉了,我坐在这里都闻到你身上有酒味。”
冯茂乔郁闷地说道:“我是喝了一点酒,这几天心里有点难受,所以就喝了一点酒。不过,我现在跟你说的,可不是酒话,是非常清醒的话。”
“非常清醒,你为什么要把公司捐给我们啊?”林振华不解地问道。
冯茂乔面有难色地说道:“林经理,我听人说,上面马上就要开始查资本家了。像我这样有68台机床的公司,还雇了200多人,铁定就是要被定为大资本家的。我听说,雇20个人就要坐牢的,我这雇了200多人,这万一查下来……”
“你这都是听谁说的?”林振华道,“谁告诉你说资本家就要坐牢了?”
396 捐献企业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从诞生那天起,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原罪的阶级。鄙视商人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资本家更成为一个罪恶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的资本家开始出现了,他们依靠敏锐的商业眼光以及冒险精神,从改革大潮中淘到了第一桶金,成为这个社会上最为富裕的一个阶层。然而,他们的心里始终都存着一种不安的感觉,他们最担心的一句话就是“政策要变”。
国家这两年在对经济领域中的混乱现象进行整顿,这就更加剧了这些企业家们心中的疑惑。在当时,如冯茂乔这样由于担心遭受牢狱之灾而打算把企业关掉或者捐献出去的民营企业家,并非少数。据说,后世大名鼎鼎的吉利汽车老总在当时拥有一家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在一片治理整顿的声浪中,他也匆匆忙忙地企业捐给了乡政府,然后自己逃到深圳上大学去了。
“老冯,你放心吧,政策不会变的。”林振华对冯茂乔安慰道,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向冯茂乔解释好,毕竟不是谁都能像他一样洞悉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