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26章

我的人学-第26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那种一般的诗的感情,而是正像自己的心与身体的关系一样,虽然自己也说不太好,但它是由牢牢的某种东西维系起来的〃(同前书)。

虽说是夫妻,毕竟是完全陌生的两人的结合。至于子女,早晚也是要独立,离开自己的。只是听凭好恶或感情上的选择,结合在一起,说不定迟早会出现破裂的。

为了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能包容和维系住夫妻或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东西,自己也能从中汲取养分,同时有助于人的成长的这种精神土壤,才真正是比任何东西都更为贵重的。我认为在这一层次上的妻子或母亲的存在所占的比重,要比想象的大得多。〃像自己的心与身体的关系一样,虽然说不太好,但它是由牢牢的某种别的东西〃——娜达莎无疑已经是真实地感受到这点了。

这种精神土壤,在我国的古代,用〃缘分〃或〃天〃这类词语来表示。在这里有着夫妻彼此信赖、彼此协力、登上人生坡路的生命,在克服几多考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爱的羁绊的重量。在每次的凛冽的风雪中加深了爱情与信赖,体会到更深的羁绊与生命的一体感,这才可以称得上是人的真正的爱情。这会和那种想要培育人与人、或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羁绊的心态相联系;进而超越夫与妻、父母与子女的爱情,终于到达热爱人、热爱生命这种精神的土壤。

我觉得,娜达莎的精神变化,从人与人,尤其是从女性方面发出的〃信赖〃感,表现为无比的纯美。这可以用大海的形象来加以形容。大海有时以它无限的包容力,将清与浊同时吞掉;有时又以慈怜来哺育万物,具有引导失意走向甦生,引导对立走向调和,引导离反走向结合的巨大力量。这样,那种低层次的风浪又算得了什么?大海,这永不可能动摇它那深湛宁静的大海!——我从凝视着彼埃尔的娜达莎的眼睛中,深深感觉出女性那种坚定的〃信赖〃的力量所蕴含的无比的美。

第一节 民众才是真正的力量

变革时代的先驱者

——乞丐起义与厄格蒙特序曲

前些天偶然打开电视,正巧看到NHK(日本广播协会)

台的〃名曲展播〃。这天放映的是贝多芬的厄格蒙特序曲。据说贝多芬共写了十二个序曲,其中以一八一○年完成的厄格蒙特序曲最为有名。

二次大战刚结束时,我住在东京的大田区。那时在狭小的公寓里,深夜欣赏贝多芬的唱片曾是我一大乐趣。当时正是第二任会长户田的事业陷入苦境之际。我每天同他艰苦奋战,同时自己又染上肺病,身心极度疲劳。在此困苦之中,贝多芬的雄壮乐曲给了我巨大希望与勇气。我感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正如〃暴风雨中的青春〃,眼下不正是走向光辉胜利的序曲吗?!

据说,贝多芬有感于歌德取材十六世纪荷兰独立运动的剧本《厄格蒙特》,才创作了这个序曲。后来贝多芬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充分表达了对歌德的敬意。他写道:〃我由于热爱那个诗人,才创作了那首曲子。〃(《贝多芬书信集》,小松雄一郎译,岩波文库版)

在荷兰独立运动中,为了民众,为了信仰,献出生命的领导人厄格蒙特,以及团结在抵抗强权运动的核心乞丐党周围的民众群像,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许多群众运动的启示。

十六世纪,欧洲发生了震撼全土的重大事件: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新教兴起,出现新教与旧教的尖锐冲突。在这严重的形势下荷兰发生独立运动。

十六世纪前半期,荷兰与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方部分领土,属于同一国家,名叫尼德兰国,受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统治。一五一六年查理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尼德兰便成为西班牙属国。翌年,德国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也逐步传入尼德兰。当时的尼德兰已发展成工商业中心地带。新教主张〃勤奋工作,为神所知〃的道德观念,这自然深得民心,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尼德兰的统治者也同德国一样采取了镇压新教的方针。不过,查理原是尼德兰人,了解当地民情,所以他的镇压并不十分严重。一五五五年,查理五世退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继位,情况发生巨大变化。

腓力二世把大约一百年前扑灭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时使用的审问异端者的宗教裁判制度,重新搬到尼德兰,对新的〃异端者〃进行残酷镇压。因此矛盾速迅激化。

终于在一五六六年发生起义。那些对国王腓力二世愤怒已极的数百名尼德兰中下层贵族,一举冲进布利尤色宫。

他们向国王请愿,要求〃废除宗教裁判制度〃,〃召开解决宗教问题的联邦会议。〃就在此时,一个国王的近臣侮辱他们说:〃这些人不过是一群乞丐而已。〃这就是乞丐党一名的由来。

他们此时正为自己组织的名称犯愁,听了这个,便饶有兴致地反其义而用之,把一个侮辱性的称呼,变成自己的光荣称号。据说当时他们还举杯高呼:〃乞丐党,万岁。〃后来就在这名称之下,集结起反抗暴政的力量,进行了名垂千古的斗争。

我深觉公然把乞丐这一蔑称反过来当成自己的荣誉的作法是颇有气概的。凡事大度,不把对方放在眼中也很重要。我想,不管对方如何攻击自己,恶语也好,侮辱也好,全然不过是向天唾吐的小人行径。我们应当具有才能和度量使自己永远挺起胸膛,阔步前进。

具有历史意义的〃乞丐党〃成立了,起义开始。但是斗争异常炽烈。

第二年,一五六七年,西班牙国王立即派去阿尔发公爵进行镇压。阿尔发建立〃除暴评议会〃(血的评议会),展开恐怖的镇压活动。因此,以厄格蒙特为首的八千多个贵族和市民惨遭杀害。在这场狂暴之中,十多万民众被迫逃到海外。

乞丐党受到沉重打击,幸免的人大都流亡国外。那些流亡者在国外组织〃海上乞丐党〃,继续革命。潜伏下来的人化名为〃森林乞丐党〃,展开攻打教会、袭击修道院等激进的游击活动。在这场苦难之中,斗争呈现出真正的独立战争特色。

一五七二年,〃海上乞丐党〃占领布里尔。进而攻下佛兰德尔和德伦特两个州的各城市。以此为契机,抵抗运动逐步取得成功。一五八一年,北部七个州发表独立宣言,荷兰共和国获得自由、独立。

不经历苦难,便不会有凯歌。〃乞丐党〃在迫害面前没有屈服,终于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核心〃。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在〃乞丐党〃背后,最活跃的人物有厄格蒙特和奥兰治亲王威廉等人。看来,厄格蒙特很富于智慧,在战场上勇猛果敢,是个有魅力的人物。他反对西班牙暴政的行动,正是代表民众的呼声。

后来歌德在戏剧中对厄格蒙特作了感人的描写。剧本大约在厄格蒙特逝世二百年后的一七八七年九月完成。当时歌德三十八岁。

他笔下的厄格蒙特是一个热爱自由、正义的革命宗教运动盟主。他在群众中有崇高威望,〃天下人全都热爱厄格蒙特伯爵。〃

戏剧中的厄格蒙特责难那种由于无谓的不安与恐怖,浪费眼前大好时光的人,他说:〃只有享受眼下的瞬息时间,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还说:〃我已站在高处,还可以走到更高地方,而且不能不走。我感到希望与力量,我还没有到达最高顶点。〃(《歌德全集4》,内垣启一译,潮出版社版)

歌德通过这些语言的设计,表现出厄格蒙特勇敢的个性。

〃构成主人公特征的是刚勇,这是他的天性,是他一切行动的基础。〃(同前书)

厄格蒙特最后中了阿尔发公爵圈套,被俘后遭判死刑。但是他的信念一直丝毫未变。他的情人克莱露芬拼死设法营救,最后失败,绝望之余服毒自杀。在厄格蒙特赴刑场之前,牢房中出现克莱露芬的幻影,为他的正义之死祈祷。厄格蒙特最后指出:爱国志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说完〃我要为自由而死。〃之后,大踏步走向刑场。厄格蒙特走上断头台,戏剧即将拉幕,此时他高呼:〃为了营救出你们最热爱的人,愉快地死去吧,就象我现在这样。〃(同前书)

厄格蒙特就这样,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留下铮铮的壮语。

歌德的亲密朋友、历史学家、德国剧作家席勒在《荷兰独立史》(丸山武夫译,岩波书店版)中写道:〃我认为尼德兰获得自由是最引人注目的世界大事之一,也是使十六世纪成为最光辉世纪的原因之一。〃

他在书中还热情地赞扬了荷兰的独立史是〃群众强大的美好纪念〃,它说明一个人的勇敢能发挥出多么巨大的力量;

觉悟的民众能够创造多么伟大的成果。

一个人顶住逆风站立起来,该有多么困难!另一方面,支持这个人,与他齐心协力,又需要多大勇气!在现实中,抱着不安与踌躇,无所作为地被历史洪流吞没者数不胜数。面对这种现实,席勒竟称赞为〃群众强大的美好纪念〃,足见其内心激昂之情。

〃恶魔为了自己的繁荣,最需要的是善良人们保持沉默。〃

这是第十七次帕格沃什①会议宣言的一句话,是今天这恐怖的核武器时代,充满和平愿望的呼声。

①帕格沃什会议——全名〃科学与国际问题会议〃。1957年在爱因斯坦等呼吁下,在帕格沃什召开。以后在世界各地召开多次。一直沿用此名。

任何时代的〃序曲〃,永远是由〃先驱者的勇气〃与〃民众团结的力量〃合奏而成的。上述历史观点概括了时代的根本潮流,我们决不应当忽视。

 扭转法国革命进程的妇女

 ——鲁库勒夫人的果敢行动

法国大革命距今已二百年。这次革命震撼整个欧洲,宣告了封建桎梏时代的结束。同时这次革命产生了〃人权宣言〃,树立起〃自由〃、〃平等'、〃友爱〃的思想概念。这个划时代的宣言已成为今天民主主义的源泉。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次革命使受压迫的底层群众的能量爆发出来,成为扭转历史的主要角色。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出现了一幕幕动人的群众场面。

拉法耶·萨巴契尼的《斯卡拉母修》(加岛祥造译,潮夕库版),就是一部以法国革命为背景的、激动人心的热血小说。

革命前的法国,特权阶级的僧侣和贵族高高在上,被称为第三等级的平民们处在受歧视被剥削地位。然而这种暴政最终仍是被民众打倒了。在这部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插入唐·吉诃德向风车冲锋的一段情节。

小说主人公安德烈·路易勇敢地起来向权力者宣战。他的义父凯路卡第公爵讽刺他的行为是盲动。义父说:〃你读过唐·吉诃德吧,在他冲向风车时,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在你身上发生的事,就和那时一样。〃路易反驳说:〃如果风车过于强大……,我就要设法在风的身上下功夫。〃

他把风车比作特权阶级,风就是群众。用刀枪不能把风车打倒。可是一旦风吹起来,风车就不能不转。可以说法国革命正是民众掀起的风暴。它迫使风车不停地转动起来,后来又把人道主义的熏风吹进整个欧洲。

在这场吹动历史陀螺旋转的风暴——法国革命的前夜,一个普通的不出名妇女登上历史舞台。

鲁库勒夫人是个经营小杂货铺,同时兼作缝补工作,勉强维持生计的市井妇女。就是这位妇女却走在法国革命的最前列,数年坚持向〃巴斯底要塞〃进行斗争,终于打开这要塞的沉重大门。

我年轻时也曾读过关于这位妇女的书,很受感动。大约二十年前我写下题为《献给保卫生命尊严的人》的诗篇:其中有下面一段:

为了早日实现真正的团结、幸福与解放。

你以身保卫生命的尊严。

持久和平与繁荣,并非垂手可得。

却铭刻在你们纯洁、坚强、伟大胸怀之中写此诗时,我心中充满对这位保卫生命的尊严,弹奏出革命序曲的法国妇女的敬意。这种感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巴斯底〃,原是城堡之意,最初是保卫巴黎的要塞。十七世纪,路易十三时代,把它改为监狱。后来由于一些反独裁的著名作家被囚于此,它便被视为绝对王权的象征。

一七七九年左右,巴黎有三十多个类似的牢狱。民众随时有可能不经任何审问被捕入狱。根据国王签发的命令书规定,巴斯底狱有任意逮捕之权,它成为封建专制的根基。

这样,从十七世纪中叶起,被关入巴斯底狱的无辜群众,包括为了信仰而献身的殉教者在内,总共达五千人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只要群众不敢斗争,就会出现当权者、为政者任意横行的局面。最终遭受痛苦与悲惨命运的还是民众。

因此,为了人人都有一个美好人生,就必须脚踏实地进行努力,扩大人民友好范围。

要实现人类这些最起码、最切实的要求——〃不许发动战争〃、〃要在地球上消灭'悲惨'与'不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