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卫东静静地躺在白桦林深处,面朝北京的方向躺着,他的坟荒草丛生,那棵李思明亲手种下的雪松如今已婷婷玉立,倔强地在白桦林中努力向上生长着。
“卫东,我亲爱的战友,这两天许多人都要走了,永远不会回来的。你知道吗?我们有很多人考上大学了,如果你还活着,你应该也会考上的,对吧?你一向爱学习。大家都走了,没人来看你了,就留下你一个人,你一定很寂寞吧。你放心,咱是哥们,我一定会回来的,将来我要有钱了,就将咱们大兴所有牺牲的战友,全部移到这里和你坐伴,然后修一个大纪念碑,比天安门广场上的还要高还要壮观,你站在上面一定可以看到天安门,可以看到北京大学,我发誓!
卫东,你一定哭了,你要记得你比我岁数大,不能在我面前哭哦。我不骗你,我将来会有很多很多钱,一百辈子都花不完,我会专门为你修一个别墅,最气派的那一种。你别不信,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当年满怀激情而来,在这里受苦流汗,不管为了什么,我们无愧于青春岁月。现在我们离开了,带着希望离开,也带着你的希望离开,有好盼头在等着我们。
你一定不舍得我走吧,以前你就喜欢和我说话,喜欢听我唱歌。我也很留恋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我想我这一辈子恐怕都不会忘记吧。但我必须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我保证那是一个大场面,属于我的大场面。我亲爱的战友,请你祝福我吧!再见吧!”
这几天都有人离开,每次都是一个人间悲喜剧,他们曾经痛恨的这片土地,如今承受着太多的依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李思明和徐大帅等人也要离开了。
“思明呐,到了学校要好好学,将来毕业了要好好干。”连长和指导员带着哀伤的心情说道。和这些知青相处这么多年,早就将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如今他们要走了,怎能不叫他们伤感呢?
“连长、指导员,我会回来的。”李思明说道。
“说什么傻话。你在这里受的苦比别人都要多,现在终于熬出头了,一定要好好干,别给我们大兴丢脸!”指导员说道。
李思明爬上了汽车,远远地喊道:“我会回来的!”
“塞北的狂风,吹硬了我们的筋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五七道路多么宽广。我们革命的知识青年,在火热的斗争中百炼成钢……”徐大帅和张华等人不约而同的冲着连部的方向吼着,唱着唱着泪流满面。
歌声在北疆广阔的平原上,传出老远,终于不见,唯有那七星河冰雪初融的急流,一路向东奔腾而去。
第二卷 白衣飘飘的年代 第一章 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李思明回到了北京,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这是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枯树逢春,有的已经吐出了嫩芽,向人们昭示春天已经到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季节里,这个月的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文革”结束后,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盛会,是拨乱反正的重要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大会闭幕时,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会场上顿时响起一阵阵春潮般的掌声
全民学科学讲科学成了当时中国人的时尚。
这个月的下旬,科学大会还未结束,全国27万大学新生生平第一次走进了象牙塔。他们当中有稚气未脱的高三应届毕业生,有打过铁被火炉熏得黝黑的铁匠,有当过长达10年教书匠的乡村教师,有刚刚洗去泥巴的种田能手,有习惯于机器轰鸣太安静睡不着觉的工人,也有把散步当成正步走的复员军人。
李思明回到北京后,在家里休息了几天,等到报到截止的最一天,才不紧不慢地赶往北大。李思明穿过那很富有古老气息的的校门,徜徉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读书的喜悦挂在每一张脸上,大包小包的人群络绎不绝。
门口立着一位老者,头发全白,清瘦的脸庞但却很有精神,穿着半旧不新的中山装,领口已洗得发白。老者笑眯眯地看着进进出出的学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李思明不由得认真地看了一眼,没想到对方乐呵呵地说:“需要我帮忙吗?”
李思明以为是老校工,说道:“我是来报到的新生,想先逛逛燕园,老先生可不可做个向导?”
“没问题,这北大没有比我更熟悉的了!”老者拍胸脯说道。
未名湖比李思明记忆中的要透明,湖畔的柳条如万千绸缎,在风中摇曳,绰约如纤弱的美人,吸引着一群大学新生来此合影留念。
如果说未明湖是个美人,那么博雅塔则像个历史的老人,没有明艳的颜色,更多的是厚重,阅尽了人间正道沧桑。博雅塔似乎刚从沉睡中醒来,似乎在跟着这春的脉搏一起跳动。
北大给李思明的第一印象就是:青春的北大,厚得的北大。
老先生说他熟悉北大,一点都不是吹的,他知道哪里曾经有谁在此演讲,这个园子里又有什么典故,某个名人又曾住在北大什么地方,让李思明惊奇不已。
参观完毕,李思明小心地问道:“请问老先生贵姓?”
“我姓季。”老者回答到。
李思明立刻致以最崇敬的一躬,高山仰止啊!
关于李思明与季老的第一次会面的故事,在北大人中广为流传,只不过这个版本演变成数种,以讹作讹,大意说李思明受季老先生的勉励而奋发投身到科技事业,终有大成。事实上两人只是逛了一圈而已,李思明后来解释了多次,最后懒得解释,任凭别人去探究。
告别了季老,李思明找到报名处,一排学生模样的人在负责登记、发放教材、分配宿舍和生活用品。这是报到最后一天,绝大多数新生早就报到过了。李思明找到自己的系,将录取通知书往桌上一扔:
“同学,我报到!”
那名负责报到的学生抬了抬头,他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相貌堂堂的,只是让人觉得过于斯文。
“哦,你就是李思明同学。可把你盼来了!”眼镜大喝一声,将一旁另一位正在春光中百无聊耐的同学惊得一跳出。
“这位同学,有什么不对吗?”李思明小心地问道。
“哦,对不起。是这样的,你是今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状元。我听系里的几位老师谈起过你。这报名快结束了,还没有见你来,你为你出了什么事情呢。”眼镜问道。
“哦这样啊。我家里有些事情,来得晚上。”李思明应承道。
“这样吧,我先替你办好手续。然后带你去宿舍,你看可好?”眼镜热情地说道。
“那就麻烦你了。”
眼镜热情地帮他办好手续,领取生活用品,不辞辛苦地帮他拿着杂七杂八的东西,这让李思明有点过意不去。这他都经历过,并不会像其他新生那样感到新奇和兴奋,唯一让他深有感触地是,居然不要学费,每月还给补贴。在交谈中,李思明知道,这眼镜名叫郑彬,人如其名,果然是文质彬彬,现在是系学生会的负责人,算是“中层干部”了。宿舍里没有人,大概是都出去逛去了,要么在校园里,要么去了颐和园。铺好床铺,李思明也跑出去闲逛。
北大最著名的地方之一,要属三角地了,那里是大家的精神圣地,上面发布着各种休息,某教授回北大任教,某地开展某讲座,什么地方有演讲,还有所谓的地下诗歌,更少不了反对“两个凡是”的大字报,大到国际风云变幻小到捡到一支钢笔,五花八门。
“阿明,阿明。”远处有人喊道。李思明回头,见是徐大帅,当然少不了徐丽,杨月居然也在。
“阿明,我猜你一定是最后一天才会来的。”徐大帅笑道。
“你们好。咦,杨月你怎么在这?”李思明看到他们也很开心,不过他很好奇这位当兵的不待在军营,穿着便服当处乱跑?
“你猜猜?”杨月笑道。
“猜出来有奖吗?”
“你就知道贪心!不知道吧?”杨月有点得意。
“你别告诉我,你也参加高考了,而且考的也是北大?”李思明恍然大悟。
“真没意思,这家伙脑袋怎么长的,他一猜就知道了。”徐丽插话道。
“没办法,想笨点都不行!”
“这人怎么这样皮厚。”杨月嘻嘻道。
“杨月你不知道吧,当初我们都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他没有收到。那几天他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见人!”徐丽毫不留情地揭他的短。
“他也知道不好意思?”杨月好像又发现新大陆了。
“阿明那几天,只是身体不太舒服罢了。”徐大帅出来打圆场,不愧为好兄弟。不过徐大帅意识不到他的话让李思明有揍人的冲动,什么“那几天”?
杨月74年入伍,77年一听到恢复高考,立刻脱了军装参加高考。她想凭自己的真本事考上,和好朋友徐丽商量好了,一齐考入中文系新闻专业,继续做战友。这事李思明根本就不知道。
徐丽和大帅走在前头,他和杨月走在后面。
“你不是想当作家吗?”李思明感到奇怪,按她的理想应该是当个作家,考入中文系的文学专业。
“谁说作家必须是文学专业出来的?”杨月反问道,“写作只是爱好,我可早就打听过了,我们新闻专业和文学专业许多课程是一样的。再说,做个专职作家也非我所愿,从事新闻这个工作,也是和笔杆子打交道,还可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明白了,还一套一套的。”李思明服了,“你的大作什么时候可以让我拜读一下?”
“早就写好了,改了三遍了。”杨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回头给你,多提一下意见。写得不好,不准笑话我。”
“哎,你们有完没完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徐丽不满道。她第一次来京,急着要去逛逛。
徐丽的话这两人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1978年的北京,给李思明的感觉像是这个古老的城市仿佛活了起来。在他的眼里,原来的京城是灰色,而现在鲜艳的色彩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笑脸也多了起来。曾经绿色、灰色一统人们的服装,如今纺织品又多了好多款式: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女孩们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发饰上作文章,但又不敢太出格。
电影院里场场爆满,样板戏走下的神坛,一些外国电影走上了前台。看一场电影属于比较时髦的谈恋爱方式,小青年谈恋爱往往托人提早买好两张电影票,带上话梅之类的零食,若是夏天就买两根冰棍,边吃边看,蛮有生活情调的。电影散场后,手拉手去吃一碗阳春面或小馄饨夜宵,既经济又实惠。泡电影院日子久了,恋爱也自然而然谈成了。后世的少男少女们自然对此嗤之以鼻,“老土”!
几人去王府井的北京烤鸭店痛快地吃了顿,当然是老字号“全聚德”,只不过现在叫“北京烤鸭店”,还未改过原来的老字号。几人抹了抹嘴巴,去王府井逛逛。来到这个时代,李思明对自己出生的这个城市根本不熟悉,对逛街也是兴致勃勃,由徐大帅担当向导,这就让徐大帅觉得,李思明比两个姑娘还要喜欢逛街。商场里的货物比往年丰富得多,上海产的商品最受欢迎,上海产的的手表、食品、服装,是眼下的紧俏货。不过商场里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可不太好,鼻孔朝天,在短缺经济下,商场服务员眼下还属于比较热门的职业。
回到北大男生宿舍27号楼,宿舍里的人都在。李思明刚一进来,宿舍里的人立刻热情的招呼。“老刘”当然姓刘,是这宿舍年纪最大的,今年32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待人亲切,李思明感觉他就像老大哥。其他人年纪不等,而最小的是陈剑,今年刚16岁,在这群老大哥中,无疑是最崇拜这些像李思明这样上过山下过乡的同学。77至79这三届大学生,被称为“新三届”,与“老三届”相对应,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他们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李思明回来时,手中多了一份笔记本,这是杨月写的小说,特别嘱咐要自己提意见。小说的名字叫《伤痕》,描写的就是知青,难道这是“伤痕文学”命名的由来?
它说的是一个叫王晓华的女中学生,在母亲被打成“叛徒”后,毅然与母亲划清界限,下乡去了农村。她以为界限分明就会迎来光明,不料“血统论”的幽灵始终挥之不去,她的成长机会一次又一次被剥夺。“四人帮”被粉碎后,母女才能团聚。
要说业余爱好,李思明可以跟你谈音乐、聊电影、说时政。但是对所谓文学,李思明根本不感兴趣,要是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他到是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