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态度暂时还只是内倾性的一种人生姿态,它一旦有了广大同志,便是实体性的社会力量,就精神变物质了。阳明当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只能是〃沉潜〃期,也当然只是〃潜龙〃在〃勿用〃时期的沉潜。他语意深长的教导这三个首批上了〃名册〃的学生要沉潜进学,〃深潜刚克,高明柔克〃,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平静地到贵州龙场驿站去报到。尽管古代效率极低,时间感觉与现代大不相同,但依然〃事不过年〃。年终总要〃总结〃上报。阳明深谙〃度〃的微妙,他一定要赶在年底之前到达戍地。刚发展的三个同志进京了,他只有领着仆人一级的同路人开拔。
自然走得很慢,他从姚江坐船,抵达钱塘江,然后经江西广信「今上绕」、分宜、苹乡,进入湖南的醴陵,然后沿湖南的湘江,经过洞庭湖,朔沅江西上,经沅陵、辰溪等地,然后由沅江支流沅水,进入贵州玉屏。
〃山行风雪瘦能当,会喜江花照野航。〃看来,他还能强颜欢笑。因为这是他主动选择的道路,似乎没有多少理由怨天尤人。〃野航〃也是文人本是流浪汉的宿命,所以在野航中他能找到一种本真的感觉。野航,正是这条〃夜航船〃的本质。据说,幸福就是本质的自我实现,阳明也许找到了一种归宿感。
有趣的是,他在这种时候总能赶巧碰上和尚道士之类的朋友聊聊一些宿命的问题。他在江西玉山县的东岳庙中遇到旧相识〃严星士〃。一番神聊之后,王用轻松的语调说:我的出处行藏不用算卦,我是决心要与那些沙鸥去同群的。言外之义是我现在去偏僻的地方应皇差,只是为了避祸而已,为了避免更大的打击降到亲人头上而已。我本人是毫无功名心的。但,他真想做一个眼前这种岩穴之士么?其实未必。
不过,漫长的水路的确不能激发他〃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他又到了当年过访娄一斋的广信。他当年志在成圣,如今是个〃犯官〃。遥想当年的豪气,他此刻只有哭笑不得的无奈而已。成圣之路必然逻辑的包含着发配之路么?
对这个话题他已无言。他未能在年底以前到达贵州。〃元夕〃之夜,他还与广信的太守在船中〃夜话〃呢。他当年就模仿过苏东坡的《赤壁赋》,现在依然情愿销溶于江风明月之中。他很感谢蒋太守热情地接待他这个准配军。这种古君子风让他感动得表示要继续寄诗给蒋先生。尽管他说到了湖南就寄诗过来,但现存的诗篇没有。也许是蒋个人保留着而终于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
他在官场中口碑很好,又加上他是〃反潮流〃的英雄,沿途总有士大夫请他喝酒夜话,这颇能抵挡赴谪路上的孤苦寂寞。夜泊石亭寺时,他写了两首艺术水平也颇高的诗,给眼前的朋友并兼寄在别处的老朋友:
烟霞故国虚梦想,风雨客途真惯经。
白壁屡投终自信,朱弦一绝好谁听?
忧伤之中透露着沉潜的坚持,坚持之中又难掩抑无法克服的悲凉。这应该是他最真实的心境。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他必须往前走。刘瑾不相信眼泪,大明朝也不相信眼泪。他的情绪还是那么不稳定。当他只面对自己时,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可以使他感觉好起来: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琴瑟在我御,经书满我几。
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
……
悠然天地内,不知老将至。
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
在江阔云低雁断叫西风的〃野航〃之中,古老的《易经》居然使他欣喜起舞,顿忘形骸,大有何似在人间之慨。这显然是只能与智者道,不能与俗人语的〃精神舞蹈〃。发完少年狂之后,他又敛衽端庄的静坐,心游万仞神骛太极,去冥想大化玄机,生生之易理。结论是:
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
要调理自己的精气神,去吻合生生易道,去〃辩证〃地迎接世界的挑激。于枯寒处悟见〃生意〃,又能〃晦〃处安身,负阴抱阳。只要精气内完,外物奈何于我?………这等于说我是神仙我怕谁?
这种超越飘逸的心境固然不常有,但一年之内有这么几次就足以保持精神胜利的〃元气〃。就有了抵御外界风寒的心力。正好这种精神法宝代有高人来作灯传。王在〃萍乡道中〃正好遇见一个祭祀周敦颐的镰溪祠。他自然虔忱地进谒。他对周圣人的评价要高过朱子。因为周子不支离(仅留下6248字的东西),有神性,兼容儒道释三家,而又能一本于圣道。周也因此而成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于此,略述周子,能了解王到了什么火候。周的家乡因周的特点而有许多能显示周的精神的小地名,如安心寨,圣脉泉,道山,更不用说什么极有仙风道骨的濂溪,濯缨亭,濯足亭,钓游桥,五行墩等等。阳明的隐逸气,道士气,正是周这种儒生风味的道士气。阳明的诗天然的象周,也许并未刻意追摩,只因〃心〃似,故声气便自然如出一辙。
周的《濂溪书堂诗》:〃田间有流水,清池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照沈沈。〃通篇都是这种调子,写法。比阳明的还清淡,甚至更准确地说是平淡乏味。要点在于其意境,即其中包含的人生哲学,人生境界,是冰雪文,是平常心,是拒绝滚滚红尘超然物外又不弃世的真道学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王一直要从颜回处学习的〃道行〃,是王一直标举〃颜氏之学〃的内心原因。
王谒濂溪祠的诗写得很好,确实是神到意到之语: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他毫不掩饰的承认自己是周的私淑弟子。也承认自己是心丧道此地。但只要以濂溪为榜样,何愁前路无光风霁月?但心路与世路颇难一致,是世路大呢?还是心路大?就看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了。
他随路宛转,再走似乎坐不成船了(已闻难去艰舟辑),他现在开始爬山,至少在诗中还从容:〃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但心头〃胡不归〃的旋律不灭不绝,象猪八戒总想回高老庄一样。他真想〃东归〃回阳明洞去,但同样怕想,只要一想同样沮丧(沮杖藜)。回去又怎么样?而且是想好了才出来的。只有〃意淫〃过嘴瘾:〃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他沿途投宿的地方多是道观寺院,这一夜,他宿在萍乡武云观。至少,他写诗的时候多是住在道观寺院之时。
其《赴谪诗》的下一首是《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他有点感叹破船偏遇顶头风了:〃风雨偏从险道尝,深泥没马陷车厢。虚传鸟路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我现在走的就既不亚于蜀道,也不弱于太行山路。在山上大约也只有寺院可投宿。他还是靠伟大的《易经》来抵挡漫长的黑夜………用鲁迅的话说是〃夜正长,路也正长。〃是否人生在旅途,读《易》最相契?反正,阳明是迷上了《易》………〃还理羲编坐夜长〃。
〃醴陵西来涉湘水〃,跨越了今天属于江西的山地,他来到湖南地面。他身体不好,走水路为宜。舍鞍马而坐船,就算今日之坐卧铺了。自然走水路实在绕了远。而且,也许,他在磨蹭等刘瑾覆亡的消息。凭着他的《易》学水平和政治智慧,他现在对刘瑾的灭亡已〃知数〃矣。这也是读《易》便欣喜气畅的原因。他这次漫长的跋涉,从另外的意义上说,是作了社会考查。所到之处,民情汹汹。因为刘瑾的财政改革只是〃横征暴敛〃而已。因为他改革的目的只是为了皇帝花钱方便,并不以国计民生为意。依靠的力量是全国各地的宦官,搞得是所谓〃体制外造血〃,从百姓和百官中挤出来的血,首先充实了宦官的腰包。阳明与各地的地方官接触时,准确地说,敢跟他接触的地方官都对刘瑾的政策怨气填膺。阳明的史学虽说不太厉害,但极明史理,他知道一个倒行逆施的政权必然是短命的,尤其是宦官弄权更不可能长远。
到了长沙之后,他情绪很好。有把握时,不需要什么代偿性补充机制时,人往往就情绪好。他的学术名声因传奇性的政治遭遇而流传远播。湖南的学子有向他请教的。这其实搔着了他的痒处。心学家染有〃好为人师〃这种〃人之患〃。湛若水笑王〃病在好讲学〃,算知音之言。他此刻虽然〃旅倦憩江观,病齿废讲诵。〃但他不顾病倦和自以为年事已高(〃齿〃,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牙痛),勉力跟问学的青年讲贵在立志的重要性。先〃静〃下来,培养颜回,曾点的境界,明白大厦之材必出幽谷的道理。不要急功近利,〃养心在寡欲〃,他举经典性的例子:〃孔圣故惶惶,与点乐归咏;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闳。〃这种意志自现在确立之后,他终生奉行不渝。这是对治明人好名,奔竞大于沉潜的毛病而特别标举方针。他勉励长沙的学子,宋学的基地就在你们湖南,周濂溪,朱熹在湖南留下了良好的学风,学统。应该立志继承这一宝贵的〃圣脉〃。明白的理性,深沉的勇气。永远是士人最可宝重的〃气〃。
极重师友之道的阳明,也的确是为了〃道宜日相求〃而与好学之士论学往还,而不是来游取虚名的,更不是来游山玩水的。他满怀着对宋儒的尊仰之情,决心西探岳麓:〃昔贤此修藏,我来实仰止。〃这个志在成圣的人由青年变成了中年,现在总算找着了成圣的门径,在患难之中,尝到圣学的精神疗救的滋味。越发深信不疑了。他屡次提起曾点和颜回,再三表示要向他们那样潇洒走一回。〃渴饮松下泉,饥餐石上芝。〃他现在更多地想的是〃处则为真儒〃的一面,但也合理的包括〃出则为王佐〃的另一面。随时而起,待机而动。资之深者,左右逢其源。岳麓山虽说颇当我情,但即是求道,何必唯在此山?一靠近〃圣脉〃,他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晚冀有所得,此外吾何知!〃儒学对于真诚的儒生还真有这种宗教升华功能。
据诗中所写,岳麓书院已经破败,房屋不能蔽风雨。但阳明的心情很好,雨过天晴,他能为目睹朱子和张拭讲学的遗迹而高兴。他不让热情的周生通知赵太守他们,但后来赵太守他们还是赶来,并一起在山上喝酒到城里起了灯火。
长沙的赵太守,王推官,最后又到船上与他拜别。他赞扬他们在保持儒学气象方面做的有益的工作。但也坦白地说出,这块斯文重地,已今不如昔。并提议在这鱼目混珠的年头,首先得洁身自好,哪怕是〃迂疏自岩谷〃,也要守住儒士的下限。从长沙出来,开始很快,〃瞬息百余里〃,〃舟人共扬眉〃他却于欢畅时感到了危机。果然,天黑时在进入沅江之后,飞舟触石,差不多散了架。就别提多狼狈了。还得说,这个人命大。象康有为渡海外逃时,早一会儿晚一会儿,都会被追捕捉住,却偏能逃生一样,王也是几次大难不死。活该他们成就一番不世之功业。眼看就要到天心湖时,突然风雷大作,他们又一次险乎送命……善于顺势御马的王果断地决定暂停泊于岸边,然后沿岸边缓行。他说〃虎怒安可撄〃?暂避其锋后,他们顺利地像箭一样到达了武阳江。生火做饭,暗暗庆幸劫波余生。
王的结论是:
济险在需时,侥幸岂常理?
尔辈勿轻生,偶然非可恃!
第六回 物归原处容易找
1.通驿
他一到贵州龙场,就大作起“去妇叹”来。然而,他在《瘗旅文》中,却说他之所以未死于这瘴毒之地,原因盖在于他未尝一日心戚戚。他不可能真“入火不热,入水不湿”,《去妇叹》一写就是五首,用的是楚地“故事”,显然是再发一回屈原式的浩叹。除了说明此时阳明的心情外,了无意趣。无非是些妾命如草,泪下不可挥之类的悲鸣。个别语涉讥诮处小有意思,余殊不足观。这种弃妇的悲鸣,从屈原到龚自珍都一律可鄙可厌。这是儒家最反感的以妾妇之道事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那些得了手的谄谀之徒的差别在于他们被一脚踢了出来。阳明的学生没有删去这些有辱师风的既谄且惨的文字真是失职得很!尤其是阳明在初步悟道之后,还发这种无道的臭气,真是打不走的看家狗了。去妇云云,就是丧家的乏走狗而已。狗的本质,众所周知就是〃奴性〃。大讲要当“主人翁”的心学,还去不掉狗性,这种心学也只是狗的心学而已。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狗学了。这,自然只是“一度”现象。偌持续如此,还真如他本人所说,早就死在这瘴厉之地了,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世界观的改造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他在湖南的圣学气象居然能被瘴厉之气刹那间包裹起来。成圣的不易之处正在自身。圣道如青天,凡人独难上。一日不能“克己”则一日不能“复礼”,孔老夫子,早就深有体会。“自己”诚然是最难战胜的。
这个反复,激起了一个可喜的反弹。一日不能成圣,则难免一日反复。
而且,说来也是,突然被抛到一个标准的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