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655章

小市民的奋斗-第655章

小说: 小市民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能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一放下手中电话,沃洛达格便兴奋的向自己的下属介绍刚刚收到的战况,在喀山击败沙皇阿列克谢的走狗以及中国侵略者之后,苏维埃已经赢得生存。

八月革命后,邓尼金与科尔尼洛夫等人在北高加索组织效忠临时政府的 “志愿军”;1917年11月出任 “志愿军”司令,并开始在其盘踞的地区建立地主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1918年,当阿列克谢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时,邓尼金也同时呼应,在沙皇军队越过乌拉尔后,邓尼金兵分三路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和察里津。7月3日,邓尼金发布进攻莫斯科的命令,10月中旬甚至一度占领图拉,离莫斯科只有200多公里,甚至比沙皇军队更接近莫斯科。

尽管效忠临时政府的军队更接近莫斯科,但是在乌米扬诺夫等苏维埃高层看来,最大威胁仍是来自喀山的沙皇军队以及中国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高层作出了先东后南的战略决策,同时乌扬诺夫在《真理报》上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必须全力粉碎傀儡阿列克谢的号召。在南线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直到在喀山击败沙皇白匪军后,红军便开始从喀山抽调大量军队南下作战,仅不过一个多月,就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乌拉!”听到这个消息的红军官员们兴奋的大声吼叫着,伴着唱片机内的音乐声,这些官员像发了疯一般抱起一旁穿军装的女兵,跳起舞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发泄他们此时的兴奋。天知道曾经在长达半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在惶恐不安之中度过,如果该死的沙皇或是临时政府赢得了这场战争,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只有一个……绞架!就像阿列克谢军队从伊尔库茨克出发后,近卫军所过之处,所有被怀疑与苏维埃合作的人、红军伤员、犹太人均被处决,成千上万人被吊死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电线杆上和树上。

没有人愿意在绞架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中很多人加入社工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寻找死亡。天知道,他们还没有享受够自己的特权,两个月前红军击败沙皇,现在又击败邓尼金,一直悬在他们心头的达摩斯之剑,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沃洛达格同志!我们应该为红军的这场伟大胜利献礼,在这个月,争取把煤矿产量增加到1800吨。”在最初的狂欢之后,一名体型粗胖面貌粗鲁的军官开口提议道,为胜利献礼是现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流行语,为了庆祝喀山胜利,图拉兵工厂的工人在上个月创造了一天生产3800支步枪的新纪录。

“现在已经是四月五日,那些反革命分子每天需要工作十四个小时才能达现在的产量,提到1800吨几乎比上个月增加50%,我担心……到时会死更多人!”另一名军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尽管刺刀和子弹可以提高人们的积级性,但是现在已经达到了极限,煤矿内近3000名反革命分子和中国战俘已经用尽了全力。

“食物!现在战俘一共有二十个挖煤队,把他们编成四组,每组产量第一名可以得到最后一名的食物!嗯!一大半食物,第二名可以得到第四名一半食物,第三名则需要将三分之一的食物分给第一名和第二名,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不是需要食物吗?那就让他们用自己的工作去交换,每组挖煤队这个月必须要再完成80吨的产量,如果低于这个产量,全队一百五十人一起枪毙!”沃洛达格思考了几分钟之后做出决定,至于会死多少人沃洛达格并不介意,俄罗斯从来不缺乏反动分子,正如乌米扬诺夫同志曾经说过 “社工党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只要有刺刀支持就行了。

“还是大城市的贵夫人、贵族小姐漂亮!”看着办公室内几名如娼妓一般的女兵,一看到她们的长相,沃洛达格就感觉厌烦,该死的!为什么自己这里没有关押资本家、贵族的夫人小姐。离开这个位于紧靠北极圈该死的基纳律煤矿,是沃洛达格被派到这里之后的唯一意愿,没有谁愿意在这么荒凉的地方陪伴那些该死的反革命分子呆一辈子,而离开这里的前提就是让自己的功绩进入上级视野,就像产量大幅度提高,只有这样自己才有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的可能。

“指挥员同志!莫斯科电报!”就在这时,电报员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从莫斯科发来的急电。

京城街头已经可以看到几分春色,街道上已经看不到身着厚实棉祅、大衣的路人,春天暖洋洋的阳光使京城街头越来越热闹,似乎京城并没有什么改变,除了紫禁城的那位外。他被赶了出来,曾经数百年的皇家禁地紫禁城可能在最近被改成博物馆,除此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的地方。

位于京城外二区大耳胡同75号的北方贸易公司,自挂牌以来一直是调查部调查的重点,贸易公司经理巴米耶夫表面上是在华经商的俄罗斯人,尽管还有一个苏俄利益代言人身份,但只有少数人知道,但实际上却是苏俄在华间谍,今天贸易中心大门紧闭,而调查部设在附近的观察站似乎也不像过去那般关注这里,这里和往常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

“……和谈是可以,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能满足的话,我想我们没有恢复和谈的必要,必须无条件归还远征军阵亡官兵遗体,同时释放所有被俘边防军官兵。如果我们得不到满意答复,和谈绝不可能开启,边防空军对俄罗斯的轰炸也不会停止。”最近被报纸封为 “除满急先锋”的吕仁轻声说道,言语之间皆是不屑之色。对于巴米耶夫递来的文件他根本连看都没看,内容无疑是要求中国收回对沙俄支持之类的条件,笑话!可能吗?巴米耶夫此时的自满无非是所谓喀山大反攻的 “辉煌胜利”,但是他们真的胜利了吗?

在外人看来边防军输给了红俄,可吕仁却明白其间内幕,如果真的想打赢这场仗,或许早在几个月前战争可能都结束了。早先舆论议论纷纷 “全面撤出欧俄”的命令,表面上看来边防军和俄罗斯失去了大片土地,实际上却是出于平衡红白俄、减轻中国压力的考虑。不撤出欧俄的代价是白俄和边防军需要在没有天险的平原地区驻守大量部队,反而撤到有天险可依的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一带,却可依天险而守,近卫军、护国军就足以担起这个责任,至于边防军精锐可以抽开身来专注于国内事务。

“吕先生,我想现在进行和谈对贵方更为有利不是吗?在西伯利亚,你们已经泥足深陷,和谈是你们唯一的选择!”巴米耶夫自信满满的说道。虽然中国空军的轰炸已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东线部队补给困难,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红军可以承受,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国内早已出现反对这场战争的声音。

或许策划一次罢工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工厂工人发动反战罢工的话,对于中国资本家无疑会是一次警示,这样,实际上是资本家代言人的国会议员必定会给政府施压,如此一来中国政府为了保持政局稳定和国内经济稳定,恐怕只有接受自己提出的条件。

作为契卡 “国外工作处”派驻中国的特工站站长,在中国建立侦察、间谍网是巴米耶夫的主要工作。一年多以来,在巴米耶夫和同僚努力下,在中国吸收了大量低成分家庭出身以及所谓进步人士,对苏维埃政权及无产阶级革命赞同并支持,甘心与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司马等大军阀统治及白俄匪军做坚决斗争的成员,甚至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人选委以重任,这些人经巴米耶夫推荐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某些地区负责人。

在西北发动罢工或许并不可能,但是在华北、上海、武汉发动罢工却并不困难,尽管这种做法违背了捷尔任斯基提出的,初到中国时,其主要任务就是 “蛰伏与隐匿”的指示精神,但是在这个时候,巴米耶夫不得不考虑利用各种手段加强自己手中的筹码。

“既然你们认定我们是泥足深陷,不妨继续用大炮和刺刀说话,我相信边防空军对于轰炸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一定充满兴趣。”吕仁冷笑着反驳巴米耶夫,如果不是为了接被俘人员回家,和谈根本没必要,从乌米扬诺夫筹划喀山反攻之后,中苏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和谈的必要,剩下的仅仅只是仇恨。

“乌米扬诺夫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6个月之后不释放战俘,那么它就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一个堕落的国家。既然贵国口口声声这般宣称,我想应不至于扣压我国远征军俘虏不是吗?现在我们相信,应该有1364名远征军在你方战俘营中,释放被关押战俘是你们表达和谈诚意唯一途径。同时,只有我国战俘归国,我们才有理由让国民接受贵方的和谈,如此才能展开进一步搓商不是吗?”

显然作为职业外交官的范鸿飞比吕仁更圆滑一些,乌米扬诺夫曾经的宣言尽管所有人都明白不过是块糊弄民心的口头表态而已,但在范鸿飞看来有这种表态总好过没有,接远征军被俘人归国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不归国,就没有和谈。在范鸿飞看来,先生这次将释放战俘作为先决条件,恰恰让俄国人意识到战俘或许是他们手中筹码。对这场谈判的前景范鸿飞并不乐观,谈判往往并不能取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第二百三十七章 统一前奏

从十九世纪中期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战争延绵不断,政局动荡,国势渐微。眼见皇位不保,清廷被迫变法以延帝祚,虽苦心经营,亦难挽颓势,终于在督抚的胁迫和革命党起义这两股力量冲击下一朝瓦解。在导致清帝逊位的政治角力中,督抚、他们手里的新军及他们所代表的地方势力起到从内部瓦解朝廷的作用,不容小觑。

实际上,在辛亥起事前十一年,大权在握的督抚们已经不露声色地与清廷分庭抗礼,庚子年的 “东南互保”与造反无异,清廷竟无奈忍受了朝臣的羞辱,地方势力的兴起与他们摆脱朝廷控制的能力逐渐增强,成了晚清政治的一大特色,它奠定了清末宪政预案中地方自治的民意基础。

共和后,尤其是在袁世凯逝世后,地方势力进一步壮大,使得中国出现兵权在省,立法与财政权在省,中央政府无兵无钱,国家政治重心在省一级。此时的共和中国,实际上成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在共和八年之前,人们谈及共和中国,使用某省、某派,而共和八年之后,人们才看到了 “一个中国”。………共和一百年《历史杂评》评论员清教徒STG44《时代的进行曲》。

“……从清末督抚到民初都督,再到共和五年的督军,虽然几经易名,但督军制这种集地方军政财各项大权于一体的特质始终未变,这种地方统治制度犹如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必然因为地方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而成为左右或威胁中央的敌对势力,事实上也果真如此,当督军们感到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他们会暂且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和调遣,而一旦他们感觉有足够的实力和中央抗衡,则可能随时通电脱离中央、动辄拥兵自重,自立门户,或以独立威胁或左右中央政局。

而各省督军彼此之间则常常会因为势力的不均衡而不断发生摩擦,动辄兵戎相见,在他们相互火并中首当其冲遭殃的是老百姓。因而,督军制的存在就像生长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一颗毒瘤,是国家民族水深火热的渊源。所以,中国必须先废督而后裁兵,非废督则兵不能裁,非裁兵则民不堪合,兵不裁则无和平,无和平则难统一,废督裁军势在必然。”

在国务院会议室内吕仁激动的提出 “废督裁军”的建议,如果说现在京城谁的风头正劲,恐怕当数身为国家统一委员会主席的吕仁,在全国,恐怕无人不知这个在国会之中带头提出驱逐满清皇室出宫的吕议员。

“中国只需要一个领袖!黎元洪无能,段琪瑞刚愎,孙文空谈,至于政界名流,个个行祸国殃民之举,试问诺大中国谁人能担起兴国之责,除司马先生外别无二人。”数月前二届国会选举时,吕仁在接受西北广播电台专访时侃侃而谈,更是以其尖牙毫不留情而名闻国内。

一句话把中国政界上下得罪个透顶,这种话恐怕只有吕仁能说出来,不过大多数亦明白其说的是句大实话,尽管对于最后一句并不能赢得他人赞同。而现在更是因第一个提出 “驱逐清室、没其旗产”,而享有 “中国排满急先锋”之 “美名”。其在舆论眼中,在复兴党内几乎与身为党务秘长的杨永泰平起,被视为复兴党内激进派的代表人物。

“废督裁军!”听到这个名词蔡锷先是一愣,随即朝司马看了一眼,见其并不惊讶,随即明白在此之前司马已经知道此事。废督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