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59章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59章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车轴应该不需要太大的硬度吧?

矿工们砸矿石的这些天里,我还是继续在研究炼铜炉地结构,也能想到应该给炉里鼓风。可是怎么做呢?

首先是进入炉体的风道必须得耐高温,这就只能用陶器来做了,所以我让陶工们抓紧烧制一根陶管,内空直径在5厘米左右,长度有1米出头的样子。我打算烧出来以后把一头插入炉壁内,另一头接风箱。

然后是做一个风箱,这个在后世见得多了,但做起来也费了不少力。

箱体是木制的。用窄木板拼成一个直径25厘米左右的圆筒,长度有1米2的样子。活塞是在一个直径20厘米的木柱上捆上几层羊皮,直到感觉在箱体内拉动时有点涩阻。

最麻烦的是进出风口地制作。理论上应该是采用单向瓣膜结构,但做起来才知道难度——瓣膜应该怎么样固定在风箱端面上?

瓣膜是用精制过的羊皮做的。去掉毛并压薄过,但固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风箱端面上挖了两个圆孔,直径都在5厘米以内,其中一个连接鼓风的陶管,另一个连向风箱外地空中。连接陶管之前,我拿着几片羊皮,看着那两个孔犯了难。

要是在后世,有上百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用强力胶、用铁钉、用铁丝……对了,我不是有一点点炼好了的铜么?

用铜斧小心地砸那些产出来的一点碎铜。造出了几颗铜钉,才把固定瓣膜的事情搞定。

后来想一想,其实也可以在板上穿孔,用鹿筋栓上固定的。

4月底的时候,估计各城的庄稼应该已经出苗了吧,而我的新炉也已经安装出到位了。

炉外三米处,地下用粘土做了许多方槽,用于接收铜汁,制作铜锭。方便以后制作不同的铜具。

一根陶管从炉门上边一点点伸入到炉壁内。陶管地另一端接上风箱的出风口,接头处用兽皮裹上,再封以粘土。风箱是固定在砖架上的,以防在拉动的时间伤害到和陶管的接口。

这一次为保险起见,我先在炉底铺上近80厘米高的木碳。再倒入被砸碎的铜矿石,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2厘米,但只放了力20来斤碎石就没放了,上面又盖上木碳。

炉外5米远的地方放了大量地木碳和碎矿石,希望能在炼矿地过程中实现持续加入矿石和木碳。

打开炉门点火后,我把炉门立即关上——现在不需要要用它来供风了,风箱已经投入工作,骑兵们轮流拉动风箱送风。

按我的要求,拉风箱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否则会供风不足或损坏风箱。

这一次的火势明显比上一次来得快也更猛,半小时内已经全炉通亮,我也不惜血本,看到炉面上的碳有明显下降,就立即让人投入更多的木碳。

不到一小时,炉门处已经有铜汁渗出,并立即凝结,但由于温度太高,只能处于半凝结状态,刚好把炉门地间隙封住。

一个半小时过后,我和木壳将炉门拉开,一股红亮的铜汁从炉门处流出来,沿陶槽流入坩锅中,我看了一下,大约六七斤的样子,赶紧倒入土槽内。只够铸一块铜锭。

后面紧接着从炉门出来的却是炼完铜后的炉渣,我就直接让它流到地面不管了,只有少量的堵在炉门处,我用陶棍刨了出来。

炉中碳火还旺,我让人赶紧投入矿石和碳,重复刚才的过程,但这一次却只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流出了铜汁,看来比较高的炉温缩短了预热的时间。

一天下来,到晚上熄火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7块铜锭。

守在冷却中的铜锭边,我在反思这一天的得失。

看来方法是对的,但碳的消耗太大,明天已经不能开炉了,得炼碳。

煤的应用应该可以降低对木碳的依赖,但要是处理不当,煤的残留物比木碳可要多得多,会不会又堵住炉门?

还有,矿石的颗粒应该还要再小一点,才能进一步缩短炼化的时间,也不容易在炉门处堵塞。

那不是得把矿石打成粉?

没有机械,这个要求太高了一点,但把颗粒砸得更小一些应该是做得到的。

最重要的是,没有锡,就不能得到青铜,没有青铜,铜的应用实际上范围很小。

不管了,青铜先不论,让我们先迎接黄铜时代的到来吧!

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一辆牛车,当年的失败还在让我耿耿于怀!

第一百零八章 … 原始之城

黄铜时代已经进入萌发阶段,但我却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业村。”

木驼带信过来,姜由的部族可能在5月底要建好村子了,族人已经在做搬迁的准备,粮食的分配需要我回去安排。

5月初,我把炼铜工作和铸斧工作都交给了木壳,由他暂时负责在我离开期间的生产。后勤方面不用担心,马齐会不断把粟米运来,最多只需要偶尔狩猎补充一下肉类就行了。

木壳最高兴的是我让马齐派10名专业厨师过来。

原始世界最早的一批重工业生产一线人的员,开玩笑,那当然得优待啊!

中旬我带着几名骑兵赶回村子,姜氏族人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姜由在新基地和太昊神山之间往返不停,正在安排不同姜氏部族在新基地的居所。

看到我出现,姜由正想下跪,却又脸色变了变,没有跪下去,在那里红着脸挠头傻笑。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他作为姜氏大族的族长,气指颐使惯了,不像以前带族人初投太昊时那般低调了。连木驼也少有再找他玩摔角游戏,一方面是姜由忙,另一面也是因为木驼感受到了姜由在族人中的无上尊崇,不好意思再跟姜由摔摔打打。

但姜由对我的尊重还是从言行中流露出来,等我在大帐内稍事休息,他已经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在帐外站候。看我安排完神山的族中大事,便扯着木驼一起进来,请我到姜氏的新基地去看一看。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我随他们到了20公里外的基地。

还在两公里开外,我就勒住了马。

这是什么东东?

这早已经不是我当年来看到的土坯墙村子了,前方是一道堆砌的石墙!高度达到近4米,尽管长度才500米左右,但那气势是惊人的。

这才是真正的原始风味!

走近细看。所有的石块都未经打磨。全是火爆法烧采地石片和石块。在太昊城,这样地结构也有,却只是用来做地基地,姜由把这项技术移植过来,用来做城墙了。

我转头看了看嘿嘿傻笑的姜由,想起了那柄铜斧。

这小子是天生的原始创造者,我不过是后世附体过来的质品罢了。

走进姜氏城中。可以看到多处地城墙还没有完工,族人还在紧张地搬运石头,墙厚足有一米左右,工程量还是比较大。城内布局与大元诸城或太昊城都截然不同,同样条块分明,但80%以上都是居住区。各小部族分别占了一块地,将本部族的族人和畜栏规划在一起,基本上是以“小部族私有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还有20%是广场和祭祀“建筑”。

说是“建筑”其实有点名不符实。也就是几块巨石堆积在一起,每一块都在2吨以上。最大地那块不会小于5吨,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运回城里的。

最大的那块石头上清楚地镂刻着姜氏的图腾,让我看着有些啼笑皆非,主体是一头牛还是一只羊我没有分辨出来,但兽额上却刻了一只鸟,好像还是一只鹰。

这是什么怪兽?

不过从整体上看,这里的风格和我的太昊城设计相比,我不得不佩服姜由这个原始设计师,他设计出来地东西要朴实得多了,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

要是拿到后世的建筑设计比赛上去,姜由的得分肯定比我的高,评委们对我的设计给出的最大批评意见肯定是:风格跨时代的东西太多,不够统一协调。

就算是开发考古旅游资源,这里也会比挖掘出来的太昊城游客多。

看到我的赞佩,姜由的一张粗脸沁红,面有得色,不理木驼的嗤之以鼻和到处挑刺,对自己的设计风格信心满满。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600吨粟米源源不断运往姜氏城中。前面姜氏在太昊消耗的粟米我直接就忽略掉了。

5月底,迁族的日子到了。

太昊族的族人多半早已经搬进了太昊城去住,神山上和神山脚下,反而是以姜氏族人为主,趁夏季的大雨还没有到来,姜由祭过了姜氏祖神,带大队人马,放下建设工作全体来到太昊神山。

我和太昊族的长老团站在图腾壁前的石台上,看着姜氏族人将所有留在神山下的牲畜赶出畜栏,所有的帐篷捆好放在牛背上,扶老携幼,踏上归族之途,不禁都有些喘嘘感慨。风余亲身经历了风氏一族的长途迁移,更是感同身受,泪湿眼眶。

姜由守着族人们收好所有东西后,走到台前,双膝着地向我跪下。

不知道这算是跪我还是跪在我身后的祖神,我只得接受。

姜氏族人见此,都放下手中的东西,除了看护牲畜的人以外,齐刷刷地跪在姜由身后,近4000人黑压压地占满了石台前的这片地。

我走到姜由面前,他以额叩地,行了叩礼,才让我扶了起来。

姜由冲我笑笑,扭头大步走远,他的族人也纷纷起立,跟在他的身后去了。

从此这片大地上站起了一个强大的部族,经年之后,威震八荒!太昊族人的子孙后代,多因此而受益匪浅。

送别了姜氏,我才有时间住回太昊城。

在我离开的这近半年的时间里,木驼按贸易城的经验对太昊城进行建设和管理,一座全新的太昊宗庙也已经建成,占了城中间最显赫的位置,连广场在内总面积达到了8万平米左右,主体建筑几乎就是抄袭了大元神庙的样本。

但木驼也有心细的一面,在宗庙的神位上,正中间安排的是太昊的祖神,侧面一排才是各部族的图腾,并当仁不让地将墨龙摆在第一位,第二位的才是风氏的“原始龙”。据说风余当时也是微笑不语,没有发什么反对意见。

不可小看这一安排,至少,大元族在太昊一族里的定位就这样明确了下来,就算将来有所变更,也无法将大元族视为外来族人了。

有了这个定位,我这个族长的腰杆硬了许多,接下来要对太昊一族动大手术了。

第一百零九章 … 狂鸟之灾

按太昊城的规模,目前已经入住的4000多人只占了不到10%的面积,除了匠作区与商业区那块,还有木驼大力建设的军营与畜牧区,城中就只有太昊宗庙有点人气了,其他地方都还空着。

太昊三年的春播已经考虑到了目前的族人居住情况,所有的粟地都在距离太昊城5公里的范围内,共计达到20000亩,再过三个月,丰收已经在望。而上一年的粟米还有近1千吨!

有了这些粮食和太昊城的容量,我开始下达一个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指令:全面推进太昊族的城市化建设!

从第一次见到太昊族人那天起,我就对因多年内斗而远离神山,四处飘泊无依,生存处境比较困难的太昊小族充满同情,另一个方面更是因为认识到这样的生存条件对部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危胁。一次大一点的猛兽袭击,或者一场洪水,说不定就将一个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小族从大草原上抹去了。

在这个时代,对我的文明大计来说,再也没有比人口更重要的资源了。

我要拯救这些小族。

当然,姜由的做法也是让我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他对族人的照料无微不至,近半年的时间时一直在大草原上搜寻所有失散的姜氏族人,将他们聚在一起并建起新城以容身。这恐怕也是他在族中享有尊崇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这个族长不能当得比他差劲吧?

“什么?族长要把所有的小族都拉进太昊城来?”长老团的老头子们在私下里很有些不以为然——建城没有他们,耕种没有他们,凭什么住新城,享用粟米饭就有他们了?

“不是所有的小族,是那些人数在200人以下,没有大族可以依附,生活困难的小族!”我知道有些长老们的想法。

都是太昊祖神的子孙,无处可依时。由太昊族收留也是天经地义地事。

木驼得令,率骑兵们分为10人一组的小队,向神山附近100公里范围内进发,四处搜寻失散的太昊族人。

幸好太昊祖神庇护,这个夏天没有太大的洪水,为木驼他们的行动提供了方便,到8月份,秋收尚未开始。太昊城中已经挤进了近10000人,总人口达到14000多人。在紧张的住房建设工作中,我没有把所有的小族按原来的部族分别看待,而是统一作为太昊族人。分散安排到居住区中建房,并将他们地牲畜统一关入了太昊的畜栏。

得感谢私有制还有没全面实行啊,否则就会有人找祖神投诉我了。

可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老天要为难我一下子。

9月初,我正在和风余商量秋收的事情,为建设中地粮仓不足而伤脑筋,打算把一部分粮食存入居民区和宗庙里,元方跑进来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