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吹贸隼矗氡乩钚⒐б彩切闹杏惺?伤尤换故浅涣算鄱牭募也c鄱牭比徊环谑蔷堇砹φ钚⒐餍砸阅狈醋锩鄱牼偷卣妒祝媳ǔ⒌幕方诙际×恕6源宋颐遣荒懿惶岢鲆晌剩豪钚⒐臼裁刺鸥üu的诬告,凭什么如此轻率地把“谋反”罪名安在阚稜头上并抄没他的家产?即便他本人相信阚稜的确参与谋反,可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他凭什么不经过朝廷同意就擅杀一个朝廷命官、平叛功臣?如果李孝恭背后没有朝廷撑腰、没有天子李渊事先授意,他敢这么做吗?再者,王雄诞是因为不愿参与反叛而被辅公祏杀害的,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按说他应该算是李唐的忠臣和烈士,可为何连他也被视同谋反?这一切实在有悖常理。
最后,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事实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当年就为杜伏威平反昭雪,“诏复官爵,以公礼葬,仍还其子封”(《新唐书·杜伏威传》)。李世民如此急切地替杜伏威平反,起码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起事涉多人的冤假错案绝对不可能是李渊朝廷的无心之过,而是借辅公祏叛乱的机会痛下杀手,一举剪除以杜伏威为首的“江淮小集团”。
众所周知,杜伏威是隋末最早的割据势力之一,在江淮一带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杜伏威归附了唐朝,但是他和李唐朝廷之间的相互猜忌是在所难免的。正因为此,杜伏威才会在刘黑闼、徐圆朗等人复叛后赶紧主动入朝为质。李渊表面上不动声色,对入朝的杜伏威恩宠有加,事实上内心的忌惮是极为强烈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内心越是忌惮,表面上就越要表现出对杜伏威的恩宠,二者其实是成正比的。而辅公祏公然复叛后,在江淮大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势,李渊就更加感到这股江淮旧势力是帝国南部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与其担心这个江淮小集团中还会有人继辅公祏之后造反,倒不如借此机会赶尽杀绝,一劳永逸地根除后患。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杜伏威很可能是死于谋杀,而整起冤假错案的幕后制造者就是——大唐天子李渊。
武德七年三月,李孝恭和李靖在芜湖击败宋军,并迅速北上,一举攻克梁山(今安徽和县南)的三座军镇,随即进抵博望山,将博望山和青林山的所有宋军堡垒全部攻克。冯慧亮等人狼狈逃回丹阳,宋军被杀和溺毙于长江者数以万计。
李靖所部率先攻至丹阳城下,辅公祏怯战,放弃丹阳,率数万人马向东逃窜,准备投奔左游仙驻守的会稽。其时李世勣的军队也已赶到,在后面紧追不舍。当辅公祏仓惶逃至句容时,数万大军已经相继逃散,最后只剩下五百余人。
三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失魂落魄的辅公祏带着残部逃到常州,部将吴骚等人在馆驿里密谋,准备逮捕他投降唐军。生性多疑的辅公祏察觉,于是连夜抛弃妻儿,只带着数十名亲兵再度逃窜。一行人逃到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时,遭当地流民袭击,辅公祏被生擒,旋即押赴丹阳斩首。唐军分兵搜捕辅公祏的残余党羽,随后全部诛杀。
至此,江南彻底平定。李唐王朝“北自淮,东包江,度岭而南,尽统之”(《新唐书·河间王孝恭传》)。稍后,朝廷撤销行台,改称大都督府,李孝恭以平定帝国半壁之功,被擢升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都督府长史。李渊在人前人后不住地夸奖李靖:“李靖真是萧铣和辅公祏的克星啊!”
就在江南这最后一波叛乱平定前夕,河北怀戎(今河北怀来县)自称燕王的高开道就已先于辅公祏走向灭亡了。
从背后向高开道捅刀子的人,是他最信任的义子——侍卫队长张金树。
武德七年二月的一天,张金树发动兵变,包围了高开道的府邸。高开道自知在劫难逃,就把妻妾和子女全都召集起来,和他们一起饮酒,甚至还命乐工奏乐助兴。这凄凉的绝命酒整整喝了一夜。等到案上杯盘狼藉、人人酩酊大醉的时候,东方的天空也已渐露曙色。高开道手里拿着一根绳子,摇摇晃晃地在大堂里走了一圈,把妻妾子女挨个勒死,然后就上吊自杀。
当天早晨,张金树命令部队全城戒严,并把高开道的其他义子全部砍杀,然后砍下高开道的头颅,遣使向唐朝投降。
二月二十日,李渊的受降诏书和任命状迅速抵达怀戎。
几天前还无人知晓的毛头小子张金树,就在这天摇身一变,成了大唐帝国的北燕州都督。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
旧人不哭。
因为旧人已经成了尸骨。
累累尸骨堆成阶梯,造就了新人脱颖而出的高度。
人皆如此,王朝何独不然?
自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邹平人王薄在齐鲁大地唱响那一支振聋发聩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到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开道和辅公祏等人的相继覆灭,一个历时十三年的天崩地裂、血雨腥风的时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回首来时路,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只能说——
这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
这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
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贵贱、穷通、生死、荣辱、成败、利钝、得失、福祸……这些貌似矛盾对立的两极事物,往往在某些阴差阳错的瞬间相互易位,迅捷如同闪电。而你在如烟过眼的短暂一生中,能见证什么叫做星移物换、沧海桑田;你也能在某个刀光闪过的短暂一秒中,见证什么叫做人生如梦、刹那永恒。
这是一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时代。
这是一个一切皆具宿命的时代。
历史的大棋盘乍一看风起云涌、龙盘虎踞,可就在你不经意的转身与回眸之间,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你只能遗憾,为什么不能让一切从头再来?
当命运的弈局开场时精彩无比,你自以为手段精妙,纵然走不出吞吐天下的乾坤步,至少搏一个逍遥一方的玲珑局。可你却英雄气短,一步走来一寸灰,到最后你也许会伤感,为什么没有人在一开始就告诉你——小心,落子不悔!
【看似天下太平】
日月双飞箭,乾坤一转丸。
公元624年的阴历三月,春暖花开,万物生长。新生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一连串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终于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除了依然盘踞在朔方(今陕西横山县)的梁师都之外,四方群雄皆灭,天下复归一统。李渊父子及其政治军事集团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新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恢复了瘫痪已久的社会秩序,重建了大一统的政治权威。
一切似乎都已走上了正轨。
然而,当这个横空出世的新王朝正以一种生机勃发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却已经在帝国的权力之巅酝酿。
风暴起源于两大水火不容的集团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博弈。
从武德初年起,围绕着帝国的最高权力,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就一直在寸步不让地暗中较量。到了天下大致平定的武德五年以后,这种暗流汹涌的政治博弈就逐渐演变成公开化的激烈斗争。而齐王李元吉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作出了自己的政治抉择,加入李建成的阵营,联手对付李世民。
李元吉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投靠李建成,并非出于他与长兄的感情,而是因为他同样怀有个人的政治野心。李世民图谋取代储君之位,而李元吉同样也在觊觎皇权。假如拥戴战功显赫、威望卓著的李世民夺嫡继位,那他李元吉永远也别想有出头之日;而如果是与东宫联手翦除秦王,回头再除掉太子,在李元吉看来则是易如反掌之事。说白了,李建成在李元吉心目中就是一块通向皇位的跳板,因此他才会义无反顾地投靠东宫。
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爱情生活丰富多彩,后宫嫔妃成群,终日莺歌燕舞,其中尤以张婕妤和尹德妃最受李渊宠幸。太子和秦王为了能让嫔妃们的枕头风对天子的各种决策施加影响,增加自身的博弈筹码,于是不约而同地把PK的阵地从外廷延伸到了后宫。
对于这些年轻的嫔妃而言,天子李渊年事已高,随时可能龙驭宾天,所以,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并长保富贵,她们必然要在年长的皇子中为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寻找未来的政治靠山,因此也必然会自愿地加入太子与秦王的这场政治PK中来。史称:“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据说,太子与齐王甚至还因之与张婕妤和尹德妃传出了宫廷绯闻:“或言蒸于张婕妤、尹德妃,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资治通鉴》卷一九○)
而在交结后宫、争取内援方面,李世民当然也不会无所作为。但是他更为谨慎,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让妻子长孙氏在后宫开展活动。“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李建成)猜忌滋甚。后(长孙氏)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可见当时的后宫嫔妃也分成了亲太子和亲秦王的两派。但是太子和齐王最终还是在这场后宫之战中占据了上风,因为他们与张、尹二妃关系非同一般,而她们恰好又对天子李渊最有影响力。所以当李建成与张、尹二妃拧成一股绳之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对李世民出手了。手段是故意制造事端,引发冲突,从而离间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
太子集团的离间计非常成功,可以从下面这几件事情中明显地看出来。有一次杜如晦骑马从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的府门前经过,尹府的下人忽然冲出来,把杜如晦拉下马一顿暴打,并且折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尹阿鼠还指着杜如晦的鼻子咆哮:“你是什么东西,敢过我家门而不下马!”然后尹德妃就恶人先告状,向李渊哭诉说:“秦王左右欺凌妾家。”李渊不分青红皂白,回头便斥责李世民:“我嫔妃家尚且被你左右的人欺凌,更何况小老百姓?”李世民极力解释,可李渊却不肯相信。
还有一次,李世民把长安附近几十顷的良田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太子集团马上采取行动,由张婕妤去向李渊求情,替自己的父亲讨要这块田产。李渊不知此田已赐给李神通在先,于是二话不说颁下手诏,把地赐给了张婕妤的父亲。在武德中后期,太子令、秦王教和齐王教可以与天子诏书并行,具有同等效力;有司对此无所适从,最后形成了一个惯例,以先收到的为准。既然如此,李神通手上有秦王的赐令,当然不肯把土地让出来。张婕妤抓住把柄,对李渊说:“皇上赐给妾家的田地,被秦王夺走,转赐给李神通了。”李渊勃然大怒,立即把李世民叫来一顿训斥,最后说:“我的手诏不如你的手令,是不是?”
通过这些刻意制造出来的摩擦,太子集团达到了目的。李渊对李世民越来越失望,曾经对左仆射裴寂感叹道:“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武德五年以后,随着天下的逐渐平定,李渊便经常在宫中大宴群臣。每逢此刻,李世民就会思念自己早逝的母亲,感叹她不能亲见父亲君临天下。一念及此,总是黯然神伤、独自垂泪。正在兴头上的李渊时常在无意中看到秦王那张郁郁寡欢的脸,愉快的心情总是一扫而光。
秦王这种不合时宜的触景生情,很快又成了心怀叵测的嫔妃们尽情攻击的靶子。宴会过后,嫔妃们就不失时机地对皇帝说:“如今四海升平,陛下年事已高,唯一的养生之道就是娱乐。可秦王却总是哭泣败兴,正是因为憎恨妾身们。陛下万岁以后,妾身母子们必不为秦王所容,到时候恐怕一个也不会剩下了!”说到伤心处,这些嫔妃们一个个哭成了泪人。
最后她们说:“皇太子为人仁孝,陛下将妾身母子们托付给他,方能保全性命。”
李渊看着这群美丽的嫔妃梨花带雨的脸庞,听着她们伤心凄恻的啜泣,不禁悲从中来,陪着她们长吁短叹。他无奈地发现,自己和次子李世民之间的那条裂痕,如今已然塌陷成一道巨大的鸿沟!
面对这种历朝历代似乎都难以避免的政治隐患和亲情危机,他至今也找不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此外,建成、元吉与世民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也让他感到莫大的忧虑和恐慌。
怎么办?
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历史上那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悲剧在自己面前重演吗?
第二章 政变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