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

第85章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第85章

小说: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弄权而已,故事的丰富性较诸客氏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就为祸之烈、个性张扬之充分而言,客氏皆属登峰造极,“独一无二”。

{45}《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46}朱长祚:《玉镜新谭》,卷九,爰书。

{47}印鸾章:《明鉴》,卷十四,熹宗。

{48}沈起凤:《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49}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同治癸亥二月初六日,茨邮咏史新乐府。

{50}史玄:《旧京遗事》。

{51}《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52}{53}“宦者赵进教、徐应元、魏忠贤三人,相为嫖友。”(《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宦者奸淫。)

{54}{55}《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56}《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禁御秘闻,客媪始末。

{57}{58}{59}参见任道斌:《出版说明》,《甲申朝事小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60}《熹宗实录》,卷十四。

{61}《熹宗实录》,卷十五。

{62}《熹宗实录》,卷十一。

{63}《熹宗实录》,卷十五。

{64}《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65}《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同治癸亥二月初六日,茨邮咏史新乐府。

{66}{67}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识掌。

{68}《明史》,列传第二。

{69}《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禁御秘闻,客祸绝嗣。

{70}《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至天启四年止。

{71}{72}《酌中志》,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73}《明清史讲义》。

{74}《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75}《玉镜新谭》,卷一,原始。

{76}《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77}《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78}《玉镜新谭》,卷一,原始。

{79}《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丐阉。

{80}《玉镜新谭》,卷一,原始。

{81}《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82}《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83}相关引述,出处均同上,不赘一一。

{84}《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85}{86}《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87}《明清史讲义》。

{88}《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89}《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90}《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页,人民出版社,1972。

{91}“党争”详情,后面还将单独叙述。

{92}《三垣笔记》,下,弘光。

{93}《明清史讲义》。

{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95}{96}《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97}《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至天启四年止。

{98}《玉镜新谭》,卷七,建祠。

{99}《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100}《明史》,志第四十九,职官二。

{101}《三垣笔记》,附识上,崇祯。

{102}《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103}《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104}《玉镜新谭》,卷七,败局。

{105}《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十一月。

{106}《崇祯长编》,卷三。

{107}《明清史讲义》。

{108}吴应箕:《东林本末》。

{109}{110}刘承干:《三垣笔记跋》。

{111}{112}《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113}《熹宗天启实录》(梁本),卷四十一。

{114}{115}《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16}《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117}《国榷》,卷八十六,熹宗天启四年。

{118}《熹宗天启实录》(梁本),卷四十三。

{11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20}{121}《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22}《国榷》,卷八十六,熹宗天启四年。

{123}《三朝野记》,卷二下,天启朝纪事,三年癸亥。

{124}《启祯野乘一集》,卷一,叶文忠公传。

{125}{126}{127}{128}{129}《熹宗天启实录》(梁本),卷四十七。

{130}《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131}他就是前面叙严嵩事时,路过严嵩老家意外发现严嵩乡声极好的那个大学士。

{132}《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33}《酌中志》,卷十一,外廷线索纪略。《东林点将录》的详细名单,见《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天启四年止。

{134}《三垣笔记》,上,崇祯。

{135}《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36}《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137}{138}《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13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40}《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41}《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42}《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3}《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144}《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5}{146}《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47}《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8}《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4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0}《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1}《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2}《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3}《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4}《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5}《熹宗实录》,卷六十。

{156}《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7}《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8}《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9}《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60}汪楫:《崇祯长编》,卷九。

{161}{162}汪楫:《崇祯长编》,卷十四。

{163}《周忠介公烬余集》(周顺昌),卷四,附录,周茂兰鸣冤疏。

{164}以上叙述,并见《酌中志》,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165}同上,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

{166}{167}《崇祯长编》,卷一。

{168}文秉:《烈皇小识》,序。

{169}{170}《烈皇小识》,卷一。

{171}{172}《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十一月。

{173}《烈皇小识》,卷一。

{174}《崇祯长编》,卷十二。

{175}《崇祯长编》,卷四十五。

{176}《明清史讲义》。

{177}《烈皇小识》,卷一。

{178}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二,崇祯九年丙子,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179}以上袁崇焕事及引文,均见《烈皇小识》,卷一。

{180}《三垣笔记》,中,崇祯。

{181}《烈皇小识》,序。

{182}《烈皇小识》,卷八。

{183}《烈皇小识》,卷三。

{184}《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

{185}《烈皇小识》,卷二。

{186}{187}{188}《烈皇小识》,卷四。

{189}《明季北略》,论明季致乱之由。

{190}史惇:《恸余杂记》,东林经济。

{191}《明季北略》,流寇大略。

{192}《明史》记为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之间事。此处因叙事材料引自《明季北略》,故从之。但《明史》说似更合理,盖因十一年自成大败于洪承畴,仅以十八骑逃至商洛山中,里面没有李岩。

{193}以上叙述,据《明季北略》,李岩归自成。

{1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195}《明季北略》,陕贼剿降略尽。

{196}以上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197}{198}《清史稿》,列传二十四。

{199}《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

{20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风变地震。

{20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元旦文武乱朝班。

{202}《明季北略》,卷之十五,崇祯十二年乙卯,王承恩哭梦。

{203}《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

{204}《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初十徵戚珰助饷。

{205}《甲申纪事》。

{206}《三垣笔记》,中,崇祯。

{207}《明史》,列传第二。

{208}《三垣笔记》,中,崇祯。

{20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明睿议南迁。

{210}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四章,《北京的陷落,南迁之议》。

{21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附记南迁得失。

{212}南迁之议,见诸多书,如《明季遗闻》《明季北略》《国榷》《烈皇小识》《绥寇纪略》《甲申传信录》《三垣笔记》《牧斋有学集》等等,但各家所记,在时间与细节上颇为不一,致有人对此事的经过,整体加以怀疑,谈迁《国榷》即引杨士聪之说:“邦华等未尝具疏,亦未尝奉明旨,他人何由而沮之。坊刻数本皆称光时亨沮之,厥后爰书以此而成。”我的看法,彼时危在旦夕,一切混乱,秩序荡然,这种情况下,造成史实细节的不确定(档案失佚无所本,而多由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追述,比如杨士聪指出的,谁都不曾见过李邦华的那份奏疏)是很正常的。类似的例子,曹化淳究竟开的哪座城门,各家记述也不一。对于这种非常时刻之下的历史记述,态度上有一定保留,可以,但像杨士聪那样一笔抹杀却又不必。

{213}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中,虞渊沉下。

{214}《甲申纪事》。

{21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六报贼焚十二陵。

{216}《甲申纪事》。

{217}《烈皇小识》,卷八。

{218}{21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七贼围京。

{220}《甲申纪事》。

{22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日申刻外城陷。

{222}《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三月甲辰。

{223}《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夜周皇后缢坤宁宫。

{224}《甲申纪事》。

{225}各家文字不一,撮其要者如是。

{226}《北归记》。

{227}《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28}{229}《烈皇小识》,卷八。

{23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31}《国榷》,卷一百,思宗崇祯十七年。

{232}{233}《甲申纪事》。

{234}{23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奸淫。

{236}《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7}《甲申纪事》。

{238}《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后记

写明朝,在我首先是“有趣”。这是我个人对历史的介入点。人们对一段历史的重视程度,一般与其盛弱兴衰的面目成正比。这再正常不过,反映了历史的功利的一面。历史本来就是功利的,“以史为鉴”这句话所以成立,即因它后面的功利逻辑被普遍认可。一般中国人,对了解汉唐以及康雍乾时期的清朝,肯定更为热心,因为它们强盛,最能满足我们光荣与自豪的感情。不过,历史比较好玩、有嚼头、耐人琢磨、发人深思的段落,通常不在强盛期。例如:魏晋和两宋相较先前的汉唐,都有些虚弱、绵软;然而,魏晋的情形比两汉有趣得多,两宋的内容其实也比唐代丰富,似乎都更能产出异样的思想与人物。以明朝的国势,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收缩期。单就版图看,跟之前的元朝、之后的清朝比,实在小得可怜。二百七十八年中,处境一直窝囊,休说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军动辄随意进出,摇撼京城,就是数千人、几百人的倭寇,也能够纵横东南为所欲为。明朝对于我们也许不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时代,然而它的意义,却只有两三个朝代堪比。它是中国帝制的晚期,文化上有一种集大成和尘埃落定的味道;同时,中国向近代的转型,不始自清末,实从明代开始。因此,明朝虽不显赫,却韵味十足。从二十年前选定明代文学为毕业论文题目起,我对明代的阅读即不曾中断,愈陷愈深,作为业余爱好延续至今。如今写此书,与职业、饭碗、职称无关,纯由兴趣来。

本书动笔的真正时间,应该追溯到2004年的夏秋。当时写了朱元璋,以《太祖元璋》为题呈交《大家》杂志副主编李锦雯女士,承不弃,于翌年第一期发表出来。原本,我尚无持续和集中从事这方面写作的计划,只是觉得兴之所至时,不妨写一点,下一篇还根本不知何时才会动笔。不久,敦煌文艺出版社物色类似的选题,找到李国文老师。国文老师因为看过《太祖元璋》,有不错的印象,乃以鼓励后进的热情,专门垂电,为我和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