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25-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邵捷春点了点头道:“贤弟的本事,为兄是信得过的……”
第64章 贺文龙上任盐井卫
“老爷,再走几里路,就要到盐井卫的县城——盐井镇了。”书僮在贺文龙的耳边道。
“哦?”贺文龙对身后的六十名衙役沉声道:“都给我小心点,这盐井镇失去朝廷管制已经数年,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很可能有山匪恶霸占着镇子,给我拿出必死之心。”
“是!”衙役们齐声应道,但是他们的“必死”之心显然不太坚挺,这一声“是”字,回答得有气无力,歪七倒八。
贺文龙摇了摇头,苦笑着继续向前走,他在两天前从西昌向南出发,将张子元和猛如虎抛在了西昌。当小马超看着张子元那张满是怠慢的脸出现在城外时,小马超的表情就如同现在的贺文龙一样,充满了苦笑。
“哈,老爷,这里的路修得好平。”书僮突然发现一条黄土大道,笔直地横在前方,向着他们将要去的盐井镇方向延伸而去:“这是盐井卫以前修建的官道吗?怎么修得这么宽大?”
贺文龙心里也大感好奇,这盐井卫不是荒僻之处吗?怎么修着这么漂亮的官道,看这宽度,比起成都府旁边的小县城还要修得好,这不是扯蛋么?贺文龙跳上官道,用力踩了踩地面,黄土路很结实,不像是假的。
这时一辆牛车从旁边经过,牛车是两头牛拉着的,车头上坐了个普通百姓打扮的汉子,拿一根树枝赶着牛,牛车上拉着满满的一车煤。
明朝民间允许私人挖煤,所以贺文龙倒也不奇怪,他在来上任之前也调查过盐井卫的情况,知道这里有个叫盐边的村子是产煤的,见这百姓拉着这么大一车煤向盐井镇跑,他忍不住招呼道:“这位乡亲,麻烦问个事。”
那村民见来了外乡人,穿一身文士袍,面相倒也和蔼,笑道:“先生请问。”
贺文龙道:“请问这盐井卫还太平吗?有没有什么恶霸土匪作乱什么的?县城可安好?”
“您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那乡民笑道:“你看我拉着这么大一车煤向镇子上送,就应该知道镇子里太平着呢,若是有恶霸土匪作乱,谁还没事到处拉煤。看您这样子,是要去县城吧,跟着我这车走,一会儿就到。”
“这几年一直都太平着?”贺文龙心里奇道,难道这就是古圣贤说的无为之治,没有人管的地方反而太平?
“那倒不是。”乡民笑道:“以前有个叫焦鹏的恶霸,把乡亲们折腾得要死不活的,不过半年前,现在的镇长老爷来了,他把焦鹏抓去挖煤,这镇子一下子就太平啦。新镇长老爷还教咱们怎么种庄稼,种茶树……今年的田地长得很好,眼看就是个大丰收,哈哈!您是来经商还是怎么着?您这时候来盐井镇,可真是来对了,要是早半年来,您也得受那焦鹏的气。”
“哦?”贺文龙其实是个清官,很关心民生,他忍不住心里想到,这新来的镇长听来倒是个好人,他叫书僮和衙役们跟在牛车后面,顺着黄土大道走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那赶车的乡民聊了起来。
“这新的镇长老爷向你们收税吗?”贺文龙问了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没收!”那乡民笑道:“不过镇长老爷说了,如果这镇子以后收归国家管了,就一定要交税,说什么每个人民都有建设国家的义务……不过税收应该要合理,什么收入低于多少的不用交,收入高于多少的要多交什么的,呃,听不懂,反正仔细一听就是,我们这穷镇子的人交不了多少。镇长老爷是个好人,他说的应该没错!”
“啊!这可是个有见识的人啊。”贺文龙听到那句“每个人民都有建设国家的义务”顿时感觉找到了知已,这是爱国之士,等我上任了县令,一定要好好和他聊聊。
不久之后,牛车来到了盐井镇的镇门口,破败的镇门此时已经焕然一新,用上好的古木制成的木板大门涂着桐油,看上去精神焕发。贺文龙大感有趣,他能猜到这是新来的镇长干的。
一进镇子,就能感觉到这个镇子充满了活力,街上的行人都带着笑容,言谈举止都充满了自由自在的感觉,看到他们这群外乡人,并没有排斥的表情,这和大多数的偏远小镇完全不同。
街上商号很少,看来这个镇子的商业并不发达,这里又是穷山恶水,农业也不发达,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快乐?贺文龙感觉有些奇怪。
这时一个汉子打着赤膊从贺文龙旁边走过,他肩上扛着个不大不小的袋子,全身肌肉结实,但是上面流畅着汗水,显然刚刚工作完,正要回去休息,这人也是满脸含笑。贺文龙忍不住拉住他道:“这位壮士,忙了什么活儿呢?”
汉子笑道:“我在镇长的堡里给炉子添了一天的煤,现在正要回家休息呢。”
“添煤烧炉?”贺文龙上上下下地瞅了汉子几眼,道:“烧炉添煤可是累活,你还这么开心?”
汉子扬了扬手上的袋子,笑道:“这一袋盐,是我今天的报酬,哈哈,这可是好东西。我这一天活儿,干得值得。”
“这个镇长,不简单啊!”贺文龙对着自己的书僮叹道:“这镇子失了官府管制,在一个镇长的管理之下,居然如此太平,人人脸上见得笑容,真是不简单。咱们赶紧去县衙门安顿下来,然后我要登门拜访他。”
“大王,朝廷的人来了。”李逸风走进了郑晓路的书房,恭敬地道:“来了六十二个人,其中六十个是衙役,背上背着水火棍,袖子里装着铁尺。有一个官员,但穿着便服,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官,还有一个书僮。我们在三里外就发现了他们,为了避免引起麻烦,我们将守镇子的士兵都撤了,现在都躲在堡子里,只派了几个人远远地监视着他们。”
“好,先摸清楚他的来意,再想办法对付。”郑晓路嘻嘻笑道:“朝廷的人既然来了,看来凉山地区已经被朝廷控制住了,你去将镖师兄弟请来,咱要托他回一趟成都,将成都的消息送些回来,两眼一抹黑的呆在这里半年了,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好。早点摸清楚情况,我也得安排这里的镔铁块运回红崖子山,我们的粮食和抢的焦家的粮食都快要吃完了,也需要补给。”
贺文龙好不容易在镇子的角落里找到了县衙门,这座县衙门因为年久失修,又无人居住,不但已经摇摇欲倒,而且还结满了蛛网,布满了灰尘。
还好这些事早在贺文龙的预料之中,他随行带了许多东西,包括食物、笔墨纸张、各种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六十名衙役一起动手,将衙门给前前后后的打点了一番,县衙门终于算是再一次屹立了起来。
有了自己的庙堂,贺文龙感觉自己的腰杆子就有点挺了,他穿上县令的官服,赶紧发了个安民告示,上面说什么朝廷还没有放弃你们,朝廷又回来了,以后会有更好的生活……反正就是这一类的官话。不过贺文龙悲哀地发现,镇民们对他发的安民告示一点都没有兴趣,没有人来歌功讼德,也没有人来他的衙门向他请安,甚至连上衙门来喊冤的人都没有……
不对啊,再怎么不服王化的县城,也应该有人喊冤才对,贺文龙郁闷地想,算了,过几天再考虑这问题,今天先去拜访一下这里的镇长吧,要当好一个地方的县令,和当地的豪门大户搞好关系也是必需的一步。
贺文龙出了县衙门,一边问路,一边向着昔日的焦家堡,如今的镇长办公室走来,刚走到办公室大门外,突然就听到一声凄厉的大喊:“冤枉啊,老爷,您要为我申冤啊!”
贺文龙大喜,哈哈,终于有人喊冤了,看来我穿着县令的衣服在街上这么一走,效果就有了。他张大眼睛,四面八方一找……想看看是哪位乡亲在喊冤。
只见一个小老头儿,正跪在镇长办公室的门口,对着里面大呼道:“老爷,您要为我申冤啊……”
啊!这老头儿居然不是在向我喊冤,而是在向镇长喊冤?贺文龙只觉心中的热气有如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哗地一声,降到了冰点……搞了半天,我是在自作多情啊。
“镇长老爷,我家的桃树,长得又高又大,从墙头上伸进了隔壁王家的院子里。王家的三娃子,说是树梢既然伸进去了,就是他们家的,他们就把那树梢上结的桃子全摘走了……我冤枉啊,老爷,您得给我做主,把那些桃子要回来啊。”那老头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老头儿旁边跪着一年轻人,正是隔壁的三娃子,这年轻人大声道:“镇长老爷,我家院子和这李老头儿的院子有墙相隔,以墙为界,有眼睛的人一看就明白,他家桃树长进我家院子里了,自然就是我家的了,我摘他几个桃子,天经地义,请老爷作主啊。”
贺文龙听得脑壳一痛,这种案子是最难扯的,天知道要怎么判,一般碰上这种事,两边各打几板,然后糊弄一下就算完,连他也不知道到底该帮哪一边,不知道这位镇长老爷究竟要如何断这案子……
贺文龙只见镇长办公室里走出一年轻人,满脸含笑,贼闷兮兮,他对着李老头儿和王三娃子笑道:“你们两人真是小气,不就几个桃子嘛,争来争去有个啥意思。李老头,你那几个桃子,俺买了,这是一锭银子,你拿去!”
“王三娃,那几个桃子现在是老爷的了,不过嘛……既然它长进了你家院子,老爷就送给你吃了,但是,你总得对着帮老爷种桃子的李老头儿说声谢谢吧?”
王三娃见镇长老爷发话,哪有不遵,赶紧向李老头儿道:“谢谢您老人家送我桃子吃。”
郑晓路嘻嘻地笑道:“好了,冤情还有没?”
“没了!”李老头和王三娃目瞪口呆,这样断案子的,这世界上绝对仅此一位,再无第二个。
“没有冤情了就回家洗洗睡,别在我这门口堵着,一会儿煤车又要来了!”郑晓路笑道,他挥了挥手,正要转身返回自己的房间。
突然见街边冲出一个穿着县令衣服的读书人,正是贺文龙,他双手空空,满脸怒容,对着郑晓路大声道:“好你个镇长老爷,居然如此胡闹断案,视我大明律有如无物,可恶,实在可恶!我要和你理论……”
第65章 奢崇明驾到
镇长办公室里,仆人们为贺文龙奉上绿茶,将六十名衙役依次儿的请到偏厅里休息。这绿茶是盐边村产的新茶,味道不错,清香扑面,郑晓路捧着茶杯,像喝白开水一样咕咕地喝着,完全没一点形象可言。
贺文龙对茶道倒是有些研究,喝着这绿茶,感觉全身舒爽,但他的心情却说不上非常舒爽,他压了压火气,心想,对着本地乡坤发火终究不妥当,于是沉声道:“这位镇长老爷如何称呼啊?”
“嘻嘻,在下姓王,名叫小满。”郑晓路随口乱扯道,这名字也是他向盐井镇的镇民们宣称过的名字,凡是招摇撞骗,郑晓路一律挂着王小满的名牌。
“哦,王老爷,本官首先要感谢你将这镇子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使我天朝上国的臣民不至于颠沛流离,但是……本官对你这办案子的方法,实在不能苟同……如此办案,实为儿戏!”贺文龙愤愤不平地道。
“哦?”郑晓路笑道:“那县令大人觉得这案子该怎么判?”
贺文龙脑壳一痛,那种案子实在难断,他想了想,道:“若是我来断这案,应该打那王三娃十个板子,令他把桃子还一半给李老头,然后命令李老头将自己的桃树修剪一下,不要再伸入王家的院子……”
郑晓路哈哈大笑道:“你这么一判案,这王家和李家,岂不是各打了五十大板,双方都不快活。以后他们还能好好相处吗?说不定两家从此成为仇人。我这样判案,皆大欢喜,这两家说不定从此握手言和,成为好朋友。”
贺文龙道:“你这是拿钱收买,这样做不对!如果整个国家都这样断案,国库支出难以计数!”
“切!”郑晓路冷笑道:“国家的钱,不就是人民给的么?拿国家的钱来让人民快乐,有何不可?一人五十大板,不如一人发五十颗糖!”
贺文龙脑门一汗,道:“你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国库哪有这么多钱来搞这些小道。”
“哈哈哈!”郑晓路大笑道:“若让民富,则国自然强,若是国强,则民跟着富。国库没钱……国库没钱那是因为民穷,收不上来税,既然如此,国家更应该想法让民富起来才对。”
“诡辩!”贺文龙怒道:“想法让民富虽然是应该的,但和判案子又有什么关系了?你把两件八竿子扯不到一起的事拿来扯……”
“也不算太扯吧。”郑晓路笑嘻嘻地道:“若是民富了,还在乎两个桃子吗?乐呵呵地送给邻居又有何不可?正是因为民穷,才会斤斤计较几个桃子……我既然还算富裕,就用我自己的力量来化解这些纠纷,把一人五十板子变成一人五十颗糖,我的镇子自然就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