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汉风1276 >

第246章

汉风1276-第246章

小说: 汉风127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特尔部族的战士们,一齐笑了起来,白灾的严寒,就是成吉思汗本人,也不可能仅凭身体来抵挡啊!
    鸭绒服?蒙立克等东宁府来客,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哈丹巴特尔看出了客人们的疑惑,他笑着把外套递给客人:“看,这就是南方大汉出产的鸭绒服,用最细密的布织成,中间装着鸭子的羽绒,我们把他套在衣服的最外边,甲胄的内侧,最能保暖,即使最猛烈的风雪天,也能让你感受不到雪花的冰凉。”
    “还有棉衣和呢绒!”一个调皮的小伙子叫道。
    蒙古人都是开朗好客的,即使敌人,当他以客人的身份坐在毡房里,主人也不会刻意敌视,见客人们疑惑不解,那小伙子干脆撩起自己的衣襟:“看,除了外面的鸭绒服,我还穿了件大汉商人卖的棉衣,对,大汉还能用羊毛纺织呢绒,宝音穿的就是。”
    他身边一个憨厚的小伙子就是宝音,听到这里,笑呵呵的道:“是啊,我爹爹用三十斤羊毛换了这件呢绒衣服,他说这玩意轻薄,穿在鸭绒服底下,比棉袍子贴身,骑马射箭不碍事。可我姆妈说,要是再冷些,呢绒顶不住,还得换棉袍子……”
    宝音说话实在,一开口就知道他是个十分听爹妈话的大孩子,客人们都嘻嘻哈哈的笑了起来。
    “兔崽子,胡咧咧什么呢!”哈丹巴特尔瞪了他一眼,搓着双手道:“鸭绒服加棉袍子,外面再冷都不怕,就是回到营帐里热得冒汗,非得脱了外套不可。”
    听了这话,千户蒙立克还只是苦笑了一下,毕竟他有件从汉地弄来的棉袍子,将就将就也就算了;叶怜丹、哈撒里这几位百户官牌子头,在风雪中跋涉了大半天,五脏六腑都几乎冻住了,此时又羡又妒,眼睛都快发红了,心说要是我有件鸭绒服,有这棉袍、呢绒衣,老子才不嫌他热,再热老子都要一古脑儿套在身上!这见了鬼的白灾天,哪怕热死,也比挨冻强上百倍!
    宋末元初,江南闽广种植棉花的都不算多,那时候棉衣差不多和二十世纪的貂皮大衣一个价,人们穿的不是丝绸就是麻,塞外的蒙古军哪儿有许多棉衣穿?叶怜丹等人都是套件麻布衣服或者粗布单衣,中间裹夹着布片、羊毛毡片甚至乌拉草,在风雪中待一分钟,都像是大刑伺候一般,也怪不得他们见了鸭绒服,眼睛瞪得比牛还大。
    不消说,这大汉出产的衣服,自然是和汉人通好的乃颜汗,和他属下部族才买得到了,蒙立克自知买不到这东西,感慨良久,坐到了毡毯上。
    忽然他又发现了新大陆,营帐侧后,安置火塘的地方,没有火塘,而是一个两尺高、一尺粗细的铁桶,正冒着红红的炭火,桶上面还有铁皮卷的长长的烟囱,一直伸到蒙古包顶上,通到外面去。
    他指着铁桶,“尊敬的主人,这也是南方汉人弄来的东西?”
    “对,这是蜂窝煤炉子,只需要三五块煤,就能烧上一整天,烟气从烟囱里出去,营帐里没有一点怪味,还能调整底下的火门,让火变大变小。”显然巴特尔很乐意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幸福生活,他干脆蹲下巨大的身子,把煤炉子底下的火门开打关小,果然,随着流入炉中空气的多少,火焰也跟着变大变小。
    草原上最缺的就是干柴,特别是白雪覆盖大地的时候,现在有了蜂窝煤炉子,白灾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如果说鸭绒服、棉袄和呢绒给外出的人们御寒,那么蜂窝煤炉子就让营帐里温暖如春。
    巴特尔指着炉子,得意的说:“炉子和烟囱加起来不到一百斤,开春了,咱就拆下烟囱,往马车上一扔,到明年冬天继续用!”
    叶怜丹和哈撒里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同时想到了,寒冷的冬夜里在丞相行营的门房里值守,如果有这么个蜂窝煤炉子,只怕滴水成冰的冬夜,也会变得不那么难熬吧?
    唉,汉人,这是汉人才能造的好东西啊,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弄到呢?或许,穿上普通牧民的衣服,去定远堡买一个?
    “远来的客人呵,贫瘠的辽东草原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招待你们,且尝尝我老婆的手艺,烤的小羊羔儿肉还算地道。”
    哈丹巴特尔的妻子从毡房后面走出,她是个粗手大脚的妇人,脸蛋上两团四季不消的红晕,正是典型的蒙古女子特征。
    和客人们一一见礼,她指挥妇女们把菜肴端出,就笑着退出了毡房。
    客人们全都失礼的盯着菜肴,根本没人注意到女主人的离开,哈丹巴特尔笑了,既好强又好客的主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天呐,果然是南洋的香料!我闻到了肉桂、豆蔻和丁香,那迷人的美味!”叶怜丹抽吸着鼻子,陶醉在烤羊羔儿肉的美妙气息当中。
    哈撒里揪着他的衣襟,佯怒道:“好你个叶怜丹,居然吃过南洋香料!”
    “不,我的小哈撒里,我可没吃过这种美味,我只是二十年前在诺敏万户的厨房里打杂,闻到过它的香味!”
    蒙立克则痴痴的盯着托盘中的一只细瓷碗,在周围盛装牛奶的大铜碗中间,它就像一个高傲的公主,精致非凡。
    但蒙立克并不是沉迷于青花瓷碗的漂亮花纹,而是被碗中装着的东西惊呆了:月牙儿的形状,橘红的颜色,那是一碗橘瓣!
    天呐,这是江南才有的东西,汉人书上说过,橘子在淮南才是橘子,过了淮河就只有小疙瘩(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天寒地冻的辽东,哪儿来的橘子?
    他惊讶的看着巴特尔,心头一阵发毛:难道这个大块头,有千里之外搬运物件的妖法?
    巴特尔神神秘秘的一笑,拿出个跟铜碗差不多大的铁疙瘩:“朋友,这是大汉运来的罐头,不仅能让咱们在隆冬吃上橘子,还有南方的青豌豆、鲸鱼肉、糖水荔枝、糖水樱桃,好多种哩!”说罢,他拿出个弯弯的小刀,就像变魔术似的打开了罐头,是满满一盒的青豌豆。
    隆冬季节的辽东,竟然能吃到青豌豆和橘子,简直跟做梦差不多啊!叶怜丹盯着红的绿的罐头食品,连吞了好几口唾液。
    可蒙立克的脸,渐渐的板了起来:“亲爱的巴特尔,我承认你的生活非常幸福,但我不得不说,这是你出卖蒙古民族换来的!”
  第349章 以华变夷
     哈丹巴特尔并没有生气,他惊讶的看着蒙立克,“远来的客人呵,你为何这么说?我们效忠乃颜汗,就如同你效忠伪汗忽必烈,各为其主,谁也没出卖蒙古民族!”
    “这些,鸭绒服、呢绒、棉袄、蜂窝煤炉子、南方的醇酒、南洋香料、罐头……”蒙立克指着各种各样稀奇而昂贵的物品,严肃的反问:“不是你们投靠南蛮子大汉,获得的奖品吗?我们不能接受你的宴请,因为这是敌人收买蒙古叛徒的东西!”
    哈丹巴特尔举起双手,神色庄严的道:“向长生天起誓,我们获得的所有汉国东西,都是公平合理的交换而来!”
    公平交换?别说蒙立克不相信,叶怜丹、哈撒里等人没一个相信,他们看着哈丹巴特尔的眼神,充满了鄙夷和不屑。
    北方草原上从来贫瘠,唯一的出产就是牛羊马匹,可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牛羊,根本买不起价,何况严寒的冬季,草料匮乏,牛羊必然大规模的死亡,所以各部族都会在秋季宰杀大部分的牛羊,那个时候,牛羊肉简直比泥土还便宜。
    穿皮衣、喝牛奶、吃羊肉,这就。是蒙古牧民年复一年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南方精明的汉族商人,换取鸭绒服之类的昂贵商品呢?
    不,巴特尔在说谎,蒙古人靠自己。的双手,绝对换不到这么多的好东西!如果不是抢劫所得,就只有一个解释!
    用同族的鲜血,向外族换取财。富,这不是蒙古勇士的行为,这是对蒙古、对成吉思汗的卑鄙背叛!
    被客人们用这种眼神盯着,宝音等年轻牧民可受。不了,一个个抢着叫道:“首领巴特尔说的没错,这都是咱们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每一样都是用双手挣来的,干干净净,决没有侮辱蒙古武士的名声!”
    巴特尔低沉雄浑的声音在帐中响起:“你们可以怀。疑一个蒙古武士的诚信,但你们不能怀疑一个部族的荣誉!”
    “那好吧,我想听听你们是用什么和汉人交换的,。羊肉?牛肉?”蒙立克的话里带着揶揄的味道,叶怜丹、哈撒里的脸上,就露出了会心的嘲笑。
    牛羊要是能换。来这么多好东西,整个蒙古高原上的部族,还用得着在冰天雪地里苦苦挣扎吗?成吉思汗还用得着带领蒙古人开疆拓土,去抢劫富庶的汉人、金人吗?笑话,天大的笑话!
    “这有什么奇怪的?”巴特尔声音里已然带着些不耐烦了,若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早把他们轰走了,忍着气说道:“正如你们吃的橘子、青豌豆,是南方才有的新鲜水果蔬菜;汉人在定远堡建了罐头厂,常年收购牛羊,做成罐头运到南方。”
    那调皮的青年牧民补充道:“而且现在大汉的船顺着西北风,四五天就能到琉球,他们把活牛活羊也运了去,现宰现吃。一个月前我送羊子过去,听汉人说,到了冬天他们最喜欢吃涮羊肉!”
    傻乎乎的宝音,这时候也来了点机灵劲儿,又一次扯着衣服说:“除了牛羊肉,牛皮和羊毛他们也大量收购!看,我这件呢绒衣服,就是我爹夏天剪了羊毛,用羊毛换的!”
    羊毛,汉人收购羊毛做什么?蒙立克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虚心问道:“羊毛在夏天还是个累赘,羊儿热得不行还换毛呢,脱下来的毛除了小部分压制毛毡子,其他的都扔掉,这东西还能换钱?”
    “当然能换钱!”青年牧民们七嘴八舌的道:“汉人用羊毛做成呢绒!”“他们还纺毛线,我在定远堡看见汉人女子用两根大针,将毛线织成了毛衣,汉军的兵,穿在内衣外面、外套底下,又贴身又暖和!”
    “神奇,真是神奇!汉人竟然把没人要的垃圾,变成了宝贝,怪不得辽东各部族富庶呢!哈丹巴特尔,我向您道歉!”蒙立克还在感叹,不料巴特尔还有更让他惊讶的:“嗯,除了牛羊,北面东蒙古草原上的盐湖,那里面出产的白碱面,汉人也高价收购呢!一斤碱面能换三个蜂窝煤,套上大车来回七八天,辛苦一场运回来千把斤碱面,送到定远堡,整个冬天烧的蜂窝煤就有了!”
    蒙立克眼睛瞪得老大:“碱面?汉人要那么多做什么?我记得那玩意做馒头放点,可南方汉人吃白米,不怎么吃馒头啊!”
    “哈,这老兄就不知道了吧!”哈丹巴特尔已经摆脱了叛徒的名声,态度也好了许多,他从柜子里小心翼翼的取出个装饰华丽的匣子,解下腰带拴着的一柄小小的银钥匙,把那匣子打开。
    客人们睁大了眼睛,摒住了呼吸,等着看他珍而重之的拿出,究竟是什么不得了的宝贝。
    巴特尔开启匣子,当盖儿翻开的一刹那,客人们不由自主的惊呼起来:“琉璃宝盏!”
    蒙古帝国东征西讨,抢劫了苍天底下上千个民族的财富,武士们虽然很穷,但他们在尊贵的那颜府邸里见到过西域的青金石、高丽的珍珠、波斯的猫眼石和细兰的祖母绿,这琉璃宝盏,人们也见过那么一次两次的。
    巴特尔的收藏品,显然比那些那颜老爷府邸中的珍品更加出色:四只酒杯、一尊酒壶,淡紫色的质地,高贵典雅,上面的花纹似乎天上的云彩,又似大海中的波涛,隐隐有流动的感觉,在明黄色的绸缎衬托下,显得华彩灿烂。
    “这、这是珍奇的异宝啊!”蒙立克的话音,已然带着微微的颤抖。
    巴特尔非常细心的把盖子盖上,重新锁好,放回柜子里,再把钥匙挂回腰间,最后才神秘的一笑:“但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
    一般的蒙古人,都认为琉璃是跟玉石、水晶差不多的天然材质,用手工慢慢加工成为器物的,但为什么巴特尔在提到汉人收购碱面的时候,才捧出琉璃宝盏呢?蒙立克脑中灵光一闪,迟疑的道:“不会,不会是碱面吧?”
    巴特尔大拇指一挑:“睿智的客人,您答对了!据说制作琉璃的材料,就有碱面。”
    天呐,羊毛可以制作毛衣、呢绒,鸭子毛做成鸭绒服,碱面做成价值连城的琉璃盏,汉人为什么总能变废为宝?他们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吗?
    客人们呆了半晌,人人神游天外,都想去定远堡,甚至更远的南方汉地去看一看,但作为征服者还是作为平民呢,会不会,会不会成为俘虏……没人能说得清楚。
    “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