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年少天纵1931 >

第4章

年少天纵1931-第4章

小说: 年少天纵193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大概就是那时和现在的区别吧(又扯远了)

汉辰的瘸腿汉辰的咳血

都让我十分十分的纠结

不知道是我没记住还是怎么的……总感觉我没看到紫陌对汉辰的腿的最后结局是个啥。

其实这些伤再重也重不过心里的伤

那一种只能建立在“家法”的“爱”

我想很少人能理解吧(所以尽管汉辰对汉威的爱多少也是建立在藤条上的,但我始终觉得这跟杨焕豪对汉辰的不一样)

一个父亲可以不理会孩子那无可奈何的求饶

一个丈夫可以不在意妻子那痛彻心扉的哭谏

甚至在自己最好的兄弟都觉得应该心软的时候

他都不曾停手

却独独因为一声哭

一声来自他四岁儿子的哭声

他可以瞬间忘记他大儿子对他无上家法的抗拒

他可以瞬间不在乎他的大儿子是不是有辱他杨家的门风

只是因为他心疼的小儿子哭了

他就可以立马变回一个“合格”的父亲

是~他对汉辰苛责可以简单归结到“爱之深,责之切”上

可是~这么说来~他对汉威就不爱了?

还有“玉雕”事件

一尊玉雕,何以大动肝火

又何以让汉辰去承受来自两个弟弟的侮辱

尽管当时汉辰是故意做出这件事的

可也确实没有必要让汉辰

从心底里觉得冷吧~?!

尽管杨焕豪用“家法”让小七让汉辰成为人种龙

成为光耀杨家门楣的孝子贤孙

可真正实际上他们两个获得过什么快乐吗?

两个都想离家出走

一个成功,一个未遂

那么这个结果又是谁希望的呢?

用这种方式教诲出来的人真的是何等让人遥不可及吗?

汉辰是拥有了或许子卿不曾拥有的无敌于天下的用兵作战能力

可子卿不也一样能够觉出这世间的个中道理

不也一样为了历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些东西,那个粗犷的胡大帅可从来没有用鞭子告诉过胡子卿!

(不知不觉怎么觉得在申讨杨家家法的感觉了~~~)

这个小说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触

有对人生的,有对国家的,有对朋友的,有对家人的

没看完小说时,对小说总是心心念念

真当看到那文末一个“完”字时却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历史终究是要落幕

只是在那时代沉浮的爱恨情仇终究是飘散向何方?

人生也总是要走入黄土的

只是那曾经在生命里上演过的一幕一幕是否早已换得最后的嫣然一笑

※※※

第一次写那么长的评论,其实想说的真的好多好多,估计写出来也能赶上紫陌一章两章的字数了,但是人就是这么的有惰性。有些东西,语还是觉得自己消化消化就好了,毕竟我只是浅尝而已~!

孤独英雄扬汉辰

【作者:荣】

※※※

当我们看着汉辰时,总能看到一个成熟稳重、处世不惊的男子汉,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总是淡淡一笑,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但在这一切一切的后面,我们又是否能体会汉辰怀材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也是否能感受到他付出了那么多,换来却是自己最痛爱的弟弟板下指向自己的枪的心碎;是否能体会到儿子亮儿要与自己断绝父子关系时,他的心痛和无助;是否能体会他对那从不给自己任何温馨父爱的父亲的怨恨;又是否能体会他饱受自己最尊敬的师傅的不信任的痛苦和冤屈……

他是英雄,这样的英雄地位在我心中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无所谓是幕前还是幕后……但是谁规定了英雄一定要饱受孤单和寂寞?谁规定了英雄一定得不到幸福?谁规定了英雄一定要忍受那一张张不信任的嘴脸、要忍受委屈和痛苦的煎熬?

威儿在我的心目中,是令人觉得可爱心痛的。对于弟弟杀一个叛国哥哥的事情,我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汉辰怎么会去叛国呢?对于威儿这种的不信任和不成熟,我感到异常失望。为什么会去怀疑和自己一起生活了这么久的哥哥?难道真的相信和一直这么痛爱自己的哥哥是汉奸?可怜汉辰忍辱负重但还要遭受弟弟的误会……

看到陌陌最新更新的几章里,威儿真的是一夜之间长大了,却让我觉得有点陌生。尤其是看到他说“哥哥,此行香港若真诊察出小弟患了绝症,那还是自此彼此抱怨的离开总比日后抱憾的牵挂要了结得干脆;若小弟此番死里逃生,就会誓与国家共存亡,自此更名隐姓去投军做个抗日军中马前卒,总比去国外苟且偷生的痛快。但无论如何,你我兄弟都难在一条船上了,大哥对小弟的厚爱,来生再报了。”的时候,我的整个心就像被浇了柠檬汁一样心酸。其实,威儿长大了是值得高兴的,毕竟他总有一天要离开哥哥的身边,不能什么都是汉辰为他安排好。可是,长大不一定要保持距离呀,这样的话,两兄弟真的是互虐呀~所以,本人还是衷心希望威儿能和以前一样,这样汉辰和他自己都不用过得那么辛苦了。

当汉辰立在窗前看了大河发呆,心想是不是自己这个扮演大哥和父亲的角色的演员太失败时,我陷入了思考,仿佛突然看到了他那张忧郁,孤独的脸,我的心彻底被他折服了。

当他平静地说出那句:“若是治罪,就治我杨汉辰的罪。若有人想隔过汉辰动舍弟,就请先从我杨汉辰的身体上踏过去!”时,我相信,很少有人不为他说的所感动。我甚至觉得我可以为他去死。

当汉辰无奈痛苦地向汉威叹道:“你想让我怎么拼,让这几万民众跟日本鬼子的洋枪、大炮、飞机去肉搏?无异是白白送死……我杨汉辰对他何长官扪心无愧,可毕竟人心隔山,造化弄人……”时,我突然感受到,原来有许多事是不由我们选择的。

我们往往只看到英雄伟大的一面,受人尊敬的一面,流芳百世的一面,但却忽略了他们孤独的一面。多少的英雄不是埋于土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是荣誉?是歌颂?还是那些所谓的冲动?我相信都不是。

无人陪伴的英雄是孤独的,汉辰深深地知道自己生不逢时的无奈,所以,很多时候他都选择了沉默。彩虹再绚烂也终归化作透明的空气,英雄再英勇也终归和逃兵一样化作一樽坟墓。“人生自古谁无死”,但与其生老病死,汉辰还是选择了做个不让人理解和得不到信任的抗日英雄。但是,英雄的伟大之处在于:如果要他重新选择,相信他还是会选择做一个英雄!哪怕永远只是个幕后英雄!哪怕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信任!哪怕永远是个得不到幸福的孤独英雄!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有一天,人们偶尔想起这个作过伟大贡献的英雄,或许他的意义也就不是那么大了。

哎,汉辰啊~

何去何从

还要不要把理想看得无比神圣

还要不要把奉献视为无上光荣

还要不要在自私的俗世

作一次牺牲

孤独的英雄,英雄的孤独。

P。S:其实我追文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一直没有发过长评挺过意不去。这是我第一次发长评,不免有许多谬论,还请大家不要见笑;若有心赐教,小女子定当感激不尽。

卿如瀚辰 倾我挚诚

【作者:麒麟】

※※※

生是党国人,死当党旗裹身。

英雄都是自己毁灭自己的。

鲜血一般鲜艳的火光中,只留下他淡然一笑,傲然的身影。

杨汉辰,一个沉静睿智的一方霸主,一个淡薄刚毅的乱世君子;他曾经是万人追捧的翩翩公子,他曾经是执着于理想的热血青年,他最终化为了永恒的星辰。

弱冠之年,在多少纨绔子弟陷身于纸醉金迷粉蝶环绕的时候,独独见他力挑大梁。于内,授弟算学,讲文习武,形影相依,完全担负起了长者的责任;于外,少承父业,苦心经营。可以想象,军中多少元老,政坛多少枭雄,老帅死后,谁不想蠢蠢欲动,然而,就是在那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最终坐稳一方,领袖群雄,自然中间的几多波折、几许失意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少年英雄在磨难中长成。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天下事瞬间物转星移,沧桑变换。凭借了少时的千锤百炼,他可以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纹。即便如此,他深明“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的道理,一切皆要侍时而动。与其莽动中明珠暗投,不如藏胸中百万雄兵,静观潮起潮落,坐看云卷云舒。这原是他的本意,只可惜世上事皆不由人。城下之兵可以驱逐,然好友的挚诚,天下归一的大势决定了他的归宿。

何文厚有慧眼能识英雄却不能知英雄。不管是长官的猜忌,利诱,还是打压,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变的依旧是他独特的个性,虽有赤子之心却决不催眉折腰事权贵,众人笑其不识变通,却不知他心中自由一片天地。

民族危亡之时,百姓饱受战争的蹂躏,颠沛流离,背乡离井。他比谁都清楚保家卫国是军人之责。然而在战场上他心有余力不及。同僚不知支援,只知掣肘;长官也是焦头烂额无暇他顾。所以他选择了假意投诚,忍辱负重,反戈一击。非英雄中的勇士不会有这样的决心。名士重名节大于生命,于谦无畏粉身碎骨只为留清白在人间。其实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生死于他,已无足轻重。所累的是世人的冷眼,家人的责难。然而他一如往昔,只求心中坦荡,俯仰无愧,至于众人的评说,且留于身后。

他不畏艰辛,敢逆潮流而行;他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胸襟开阔,宁可人负于他而不负人;他文韬武略,讲韬略算无遗策;他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他大义凛然,为正义敢闯龙潭虎穴。

当别人在强权前,趋炎附势,费力讨好,在国难时,中饱私囊,苟且偷生时,他藐视世间浮华名利,不惧一切庞大势力,只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

洪水火海中,山崩地裂,眼前的他镇定自若、岿然不动。

天边风起,他的眼神如浩瀚星辰刺穿数里迷雾,他的身影阻断万里尘埃。

请华夏的先辈们为证:几人修得如此赤胆忠骨?谁人修得如此真情真性?

※※※

泪奔之下,敲击键盘而成的评论,一把心酸泪,满纸荒唐言

话说麒麟还是很纠结于生死的,不能免俗啊~~

无论如何,感谢紫陌大人的辛勤耕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眼泪,都是值得回味的~

家国天下最后一代的孝子忠臣

作者:偶然

※※※

第一次看《代人受过》的时候,没能看下去,看了几章,好象是两兄弟的故事,却又归在耽美类,自然有些狐疑。接着被汉威挨大哥汉辰的那一顿毒打吓上一跳,——其实后来在《天下风雷》中看到汉辰和杨小七遭受的夏楚捶笞,才知道汉威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无论如何,封建军阀家族这些不把子弟当人待的严酷家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几乎便要以为紫陌弄的是SP文。再接着扯出幼弟的身世之谜,又以为是家族恩怨的戏码,于是便扔在了一边。怎么着第二次起头看了起来,已经记不大准,好象是看到小七叔的往事那段,有了些感觉,然后胡孝彦出场,故事逐渐从豪门恩怨走上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才发现远不是讲一个家族故事那么简单。再后来,格局见大,气势亦见沉重,杨汉辰的风采越来越夺目,及至“正气歌”,眼泪终于涌出,到最后“南高峰对北高峰”、“便凌云去也无心”,辛酸的滋味一直贯穿至小说完结。从那时起就想写一篇评,可是却总感觉无从下笔,好象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昨天在仪陇参观朱德故居纪念馆,却不知怎的想起了这个小说,也许是因为听到讲武堂,也许是想起了成王败寇,也许是记起有人说过,那段历史我们只记住了进步的共产党和反动的国民党,却忘记了还有一些夹在中间的历史风云和挣扎往事。于是回头来又翻看了一次《代》文,还是觉得小说写得好。都知道民国文其实不好写,沉重不说,囿于当代历史观教育的单线条,也很难写出“曲径通幽”的创意。但《代人受过》和《天下风雷》这对姊妹小说却可算是另辟蹊径的作品了。

《天下风雷》的开篇,军阀家的大少爷与奶妈的女儿私奔,打算投奔自由与革命的故乡法国,这就是一个出走的“娜拉”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两人第一次的争吵中嘎然转向:秋月要求汉辰登报声明“与军阀大帅脱离父子关系”,而汉辰却守住了这条血脉的底线。历来革命精神、进步青年,都要求与封建家庭决裂,否则就是懦弱、不坚决甚至虚伪——秋月就是这样指责汉辰的。而在小说中,那些让人胆战心惊、不把人当人待的家法折磨也在为主人公们的离家提供了充分依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