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血火河山 >

第144章

血火河山-第144章

小说: 血火河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来了,李国勇微微叹了口起,小毛奇将施利芬临终前所说的“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地遗言忘得干干净净,不是参谋本部军官出身的人小毛奇是个生性多疑且又天生悲观之辈,他根本不具备施利芬那种作乾坤一掷式的自信、决断、冒险精神和非凡气魄。

威廉二世看来注意到了李国勇的表情,他询问道:“我的朋友,您有什么意见吗?”

李国勇摇了摇头,以威廉二世固执。自以为是的性格来看,再怎么劝说也是无济于事的,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现在施利芬还活着,小毛奇还不敢怎么大动,等1913年施利芬去世,德军失败的命运在小毛奇手中将无可避免地发生。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些变动,”

小毛奇继续说着他的建议:“我考虑将右翼减去20个师投入左翼,这样将使我们的力量更加趋于平衡。”

威廉二世明显更加欣赏小毛奇的计划。他专注的听完后说道:“我的将军,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德国军队的命运将掌握在你的手中。”

李国勇注意到了蒋百里听着听着皱起了眉头,几次想要说话却又生生地闭上了嘴,似乎也一样很不满意小毛奇做出地修改。但碍于德国皇帝在场和德国军官特有的骄傲,身为客人的他也的确不好发表反对意见。

“我的朋友,我今天让您来并不是听这些将军们地滔滔不绝,恕我冒昧,在军事上。您也许和我一样都是外行,我今天想对您提出一个请求。”

威廉二世比较为难的说道:“您知道,德国人口不多,军队资源也一直比较吃紧,一旦欧洲大陆爆发战争,德国兵源始终是个问题。我知道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你随时随地可以武装起几百万的军队,所以如果能得到中国方面的人力支援,我和我地军队将对您和中国表示万分的感谢。”

听到德国皇帝说出了真实目的,李国勇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能让高傲的德国皇帝开这个口,也算是难为威廉了,只是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的确,如果有中国庞大地兵源支持。德国将十拿九稳的取得战争胜利。不过,中国人自己打仗是一回事,把兵力交给德国人使用,在欧洲的土地上为了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争去流血又是另一回事了。不光自己不答应,就是国内也肯定反对,但要怎么样拒绝这个要求呢?

看着李国勇沉思的样子,威廉二世和小毛奇都显得很紧张,中国元首点头或者摇头,将对未来的战争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

“好吧,”李国勇开口了:“我可以派部队到德国来,在战争爆发时由中德军官共同指挥,但不是现在,我想我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样吧,从1910年开始到1913年,我将往德国派遣100万军队,是的,整整100万!我想在此之前,只要欧洲国家尽力克制,应该不会有大地武装冲突。”

威廉二世兴奋的一把抱住了李国勇,一迭声地说道:“我最最亲爱的中国朋友,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德国人民会牢牢记住中国人民这段伟大的,无私的感情的。”

好容易等威廉二世发泄完毕,李国勇淡淡地说道:“陛下,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条件,您得知道100万军队啊,我不是皇帝,所以很多事情说了不算,都得通过我的内阁来决定,不带给内阁那些人些好处,他们是很难通过这一提议的。”

威廉二世理解的点了点头:“你说吧,我将竭尽全力答应您的条件。”

不慌不忙的又喝了口酒,李国勇说出了想法:“这次我给德国企业带来了很多合同,大把大把的银子从我的口袋里掏出不说,我还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中国还不发达,国库里也没有多少钱,本次纯放出访我再带回去一张大大的帐单,我简直无法想像中国的国民将怎么看待我,指责我。”

威廉二世马上就明白了李国勇的意思,这是要以人力资源来换取债务的免除,但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这对于德国来水都是一笔换算的买卖。威廉二世微一思考,很快爽快地说道:“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将利用我的影响力来完成您的要求,必要时可以由德国政府或者皇室来为中国买单。”

李国勇笑了:“和您合作真是件愉快的事。”

一出皇宫,蒋百里赶紧问道:“元首,您真的打算这么做?这么做将会使政府和军方承担很大的压力。”

“我有病100万中国士兵的鲜血绝对不会为了德国人去流。”

李国勇看了眼爱将,说道:“方震,虽然我们肯定要插手未来的战争,但我不会笨到在欧洲的土地上一开始就部署百万中国士兵。”

蒋百里似乎没有明白李国勇的意思:“难道您只是在敷衍威廉二世?”

李国勇又摇了摇头:“也不是,部队肯定要派,毕竟牵扯到白花花的银子,但不是中国军人。”

说到这他就沉默起来,蒋百里想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元首的真实想法。看到总参谋长愁眉苦脸的样子,李国勇淡淡笑了笑,也没有过多解释,很多想法在他看来目前还只是个设想,要达到目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了方震,我看你好像对小毛奇的计划很不满意?”李国勇换了个话题。

这个提问马上让蒋百里从沉思里拔了出来:“是的,施利芬计划虽然大胆绝伦,但将会大地给德国胜利,按史里芬的意图,左翼两个集团军在开战初应且战且退,引诱法军深入东进,使右翼更便于旋转,猛击法军后背,但现在完全相反了。小毛奇实在太谨慎细微了,让一个一贯谨小慎微的人,去勉强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制订的冒险计划,其结局可想而知。”

这才是我的将军,中国最优秀的总参谋长,李国勇这么想道。

第二百三十七章 … 伦 敦

德国人的欢送仪式甚至比欢迎仪式还要隆重,德国护航舰队直接将中国人送到了北海外海才停了下来,集体鸣响了喇叭向中国朋友表达着尊敬。

一路上的航行再次见到了英国人的战舰,他们似乎等待了中国舰队很久,在它们交换着的引航中,几天后中国舰队缓缓驶进了英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透过朦胧的雨雾,码头边一艘古代样式的风帆战舰高耸的桅杆和帆索出现在中国官员的眼里。

赵灿薛是在英国的留学生,对这艘战舰非常熟悉,在他的介绍下,李国勇才知道这艘老式战舰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胜利”号,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旗舰。即使在今天看上去,“胜利”号仍然称得上是巨型战舰。它身长,20多米,宽20米,前桅、主桅和后桅共有37片大帆。作为大炮巨舰时代的产物,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大炮。在上面三层甲板的两舷,一共排列着104门大炮。听赵灿薛介绍说英国海军将领经常在“胜利”号上召开重要军事会议。

从16世纪末,英国摧毁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英国从三流弱国的岛屿之邦,一跃而成强大的欧洲第一大国,英国依仗其海上霸主地位,从海外攫取了相当与其本土面积110倍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而“胜利”号古舰,似乎正在那炫耀着英国海军的这种“荣耀”

“老子要打进英国,第一件是就是炸毁‘胜利’号。”李国勇低声嘀咕了一句。

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内的英国战舰全部悬挂满旗,水兵在舰上列队站坡。向中国军舰致意。大概足足有200多名英国高级军官、当地要员和知名人士在码头举行欢迎仪式。

亲自来朴茨茅斯欢迎中国贵宾的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内南爵士第一个迎上了从“李牧”号上下来的中华帝国元首李国勇,说道:“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句古希腊的成语,‘片刻相见有时胜过终身相处’欢迎您到英国来,元首先生。”

和英国人对话可比与根本就听不懂的德语要轻松多了。李国勇笑着说道:“中国也有句成语,叫相见恨晚,我看我和您就是相见恨晚啊。”

中国国家元首地出访英国,是英国目前除了印度第2次民族起义以外的最重要的新闻。在此之前,当地报纸都以重要的篇幅进行了报道。

不少旅居在英国地华侨一早就赶到了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在李国勇的建议下,赵灿薛同意华侨登上“李牧”号参观。

一位80多岁地老华侨,带着两个儿子、儿媳和三个孙子,一家三代从伯明斡赶来上舰参观,他抓着赵归薛的手说道:“今天我带着全家都来,就是要让儿孙们看一看中国的军舰。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国家,要让他们记得自己永远是中国人!”

许多华侨一踏上“李牧”号,一边抚摸舰炮,一边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我只知道洋人地军舰开到中国去,现在我终于看到了祖国的军舰也能到洋人的国家来访问了。”

马车上。班内南爵士的第一句话就是:“元首先生,现在需要您的军队再紧急往印度增加一到两个师地兵力,印度的局势又出现了反复。”

印度的情况通过电报李国勇了如指掌。帝国的26师在段棋瑞指挥下进展顺利,段棋瑞攻陷了康普尔,控制住了恒河大桥,切断了印度起义军队和后方的联系。留驻在康普尔的印度人被驱逐到了恒河边。印度起义者从勒克瑙冲出,与26师激战,最终因战斗力相差悬殊,往南败退。勒克瑙同中印度地联系被切断,形式危急。其后,段棋瑞由康普尔向勒克瑙发动新一轮攻击,印度士兵忽略了阵地的侧翼和伙房,各堡垒间缺乏联系,段棋瑞从东西两面集中了两个旅的主力和八十多门大炮夹攻。两天后攻克勒克瑙。

而英军的进攻却受到了印度士兵的顽强狙击。为了保证加尔各答与德里以及旁遮普的交通,英军同时向巴特那、贝那勒斯和阿拉哈巴德进军,并大举进攻德里。

德里的防御工事坚固,据守德里的5万印度士兵拥有大约200多门和充足的军火,据城坚守地他们,先后挫败了英军的锡克、巴坦、廓尔克和克什米尔等部队,让英军遭遇了重大伤亡。恰逢此时,英国部队中又疾病流行,士气受到严重挫折的英军在从德里退却的路上,又遭到起义者的四处打击。陷入困境的皮特中将一连向国内发了十几封请求援兵的电报,但此时英军主力都远离印度,不得不转而向中国寻求帮助。

“可以,我可以再向印度派遣2个师,紧急救援皮特中将。”

李国勇沉吟着说道,这么做他是有所考虑的,印度起义虽然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那是在英军主力没有开进印度的情报下所取得的;而且印度的高层大封建主,大地主起义的决心从来都不坚决,只要形式稍有不对,马上就会倒向英国殖民者,掉转头来镇压起义。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帮英国人一把,也可以为将来取得政治谈判的资本。

班内南欣喜若狂,中国能够出兵真是件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靠近印度,出兵方便,士兵的素质又经过无数次战斗的考验,值得信赖,这能让英国减少很多麻烦。

“非常感谢您,元首先生,英国人不会忘记这次友谊的。”

班内南兴奋的表情全部写在了脸上,不过还依然保持着绅士的文雅。

李国勇笑了下:“没什么,中英联合舰队有过成功的合作,我相信在印度我们也一定能取得成功,具体的部署我将让我的总参谋长蒋百里和你们商量。”

自从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继承王位后。白金汉宫就成为历代君主地专用之地,英国君主常在这里召见首相、大臣、接见和宴请外国元首,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在班内南爵士的带领下。穿过长方形院子进入到了主宫殿。此时,仪仗队奏响了中英两国国歌,不—会儿随着“天佑女王”的乐曲,英国国王。印度皇帝阿尔伯特。爱德华。维丁走了出来。

六十岁才登上英国王位地爱德华七世少年时放荡不羁,风流成性,不为维多利亚女王喜欢,甚至不允许他过问国家和王族事物,不过登基后的爱德华还是颇显示了一些自己在政治上地才能,正是他一手促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同盟。爱德华七世喜欢交际。为人和蔼可亲,极受英国人民的欢迎,甚至英国为此还流行着一句谚语:“如果你不想发生战争,就要有爱德华这样的一位好国王”果然,见到了李国勇。爱德华轻轻拥抱了下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年轻的元首朋友,您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地衰老,我象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

爱德华看了一眼一边非常严肃,一派绅士左派的班内南爵士。压低了声音说道:“正和爱尔兰一位美貌漂亮的女演员厮混在一起。”

李国勇差点笑了出来,人人都说爱德华七世没有架子,好开玩笑,果真名不虚传,可惜这个国王只剩下了三年的生命。

“八年前我当江苏巡抚地时候,也总爱和美丽的女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