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顿。天空下着微雨,在华盛顿的军用机场上,阿登纳受到副总统理查德·尼
克松、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以及国防部长
查尔斯·威尔逊的欢迎。
当时美国对德政策趋向还很不明朗,美国政府和国会内的孤立主义思想
很严重,许多有权威人士正在建议美国应当拒绝卷入欧洲防务,国会为此争
论不已。阿登纳非常明白美国政府这种微妙的处境,在讲话中他小心谨慎,
极力避免助长这种孤立主义的倾向。
副总统尼克松是个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人,他明白德国对美国欧洲政策
的意义,当然舆论影响也很重要,所以他特意将其欢迎词所要表达的中心,
确立在认为阿登纳访美是“德美两国人民之间关系的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开
始上,他从历史上追溯德美关系,提醒美国人,德国人一开始就曾帮助过美
国建立国家。他举出了德国的冯·施托伊本男爵①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曾给华盛
顿将军以有力援助的事。他说:“美国人既没有忘记斯托伊本,也没有忘记
数百万的德国人,他们到我们这里来,为增强我们共和国的力量和内部团结
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这种长期的传统友谊悲剧性地中断了一段时期。我们
两国因诉诸武力而彼此疏远了。今天,我和我们千百万同胞一起祈祷,愿我
① 弗利德里希·威廉·冯·斯托伊本男爵是一名普鲁士军官, 1777 至1778 年冬,在福吉谷他曾服役于
乔治·华盛顿军中,主管大陆车队的训练工作,并取得卓越成效。美国在阿登纳下榻的布莱尔大厦附近的
公园中,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们本着古老的传统精神,跨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和平和友谊的新时代。”
尼克松的讲话令阿登纳心悦,他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好感。国务卿杜勒
斯也发表了一篇同样热情的欢迎词。他说:
“。。在过去八年中,美国政府和人民站在那些勇敢
和卓有成效地设法清算过去的遗产和建设一个新德国的
德国的男男女女这一边。他们正站在一个新德国的大门
口,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并以真正的伙伴关系同所有热爱
自由、愿意保卫这种自由权利的国家联合在一起的新德
国。我真诚地希望,我们在华盛顿的会谈将促进我们的共
同事业。并对形成和实现一个新的自由国家人民的大家庭
作出贡献。”
阿登纳感谢美国人的真诚,也借答辞表达了他的决心。他说:“德国人
民将站在自由世界一边,站在为维护各国人民的权利和正义这一边。联邦德
国将是在走向自由和和平道路上的忠实热情的伙伴。”
阿登纳将访问的一大重点放在努力弥合二战创伤带来的德美关系裂缝
上。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阿登纳向冯·斯托伊本男爵的塑像敬献了一个花
圈。阿登纳又向美国提出要在阿林顿国家公墓无名战士墓前献花圈。他将其
看作是战后历时8 年艰苦工作的顶点,希望借此克服仍然对德敌视者的巨大
心理障碍。美国政府把这次活动安排成了一次非常隆重的仪式。
这次活动在美国引起空前的反响。阿林顿国家公墓的无名战士墓是美国
政府为在二次大战中死难的士兵塑建的,阿登纳以这样的方式向美国、向全
世界表明他将结束敌对时代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他对二战中纳粹德国所犯下
罪孽的深深忏悔。这把他在美国访问引向高潮。
多年以后,在他的回忆录中,阿登纳对这个历史性的场面作了下面的描
述,他说:
“到达墓地时,我受到一位美国将军的欢迎。他伴送
我走到墓前。我们后面跟着三位掌旗的美国人,当中一位
执的是一面德国国旗。墓前广场上排列着美国武装部队各
军、兵种的连队。当我和那位将军走向墓碑时,德国国旗
紧跟着我。这时墓地上鸣起了二十一响礼炮。在响彻云霄
的号令声中,我在墓前献上了结有黑红金三色彩带的花
圈,这个花圈是献给两国人民死者的。一个美国军乐队奏
起了德国国歌。我看到我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位在流泪,我
也深受感动。从1945 年彻底崩溃的年代起,直到1953 年
德国国歌在美国荣誉公墓上空响起的这一刻止,经历了一
条漫长而又艰巨的道路。”
这次访问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令美国人大为感动,作为一个忏悔的战败国的总
理,同时又是作为欧洲事业的热情捍卫者,阿登纳在美国受到了热烈欢迎。
他随时随地都在使美国人感到他对美国坚守欧洲的感谢和他准备参加以美国
为领导的自由世界的决心,这种态度使美国人感到他甚至比英法的领导人更
为亲切。他接受了华盛顿乔治城大学授予他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学位证书
中称他为“自由的先驱者和欧洲统一的朋友”。他在授予学位仪式的致词中
说,他将努力致力于自由世界反对无神论极权主义破坏势力的艰苦斗争之
中。在美国全国记者俱乐部为他所设的早餐欢迎会上,他向无冕之王们表示:
“我们要自由。我们厌恶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把德国人民的未来紧紧地
同西方民主国家联系在一起。。。我们准备为了共同保卫自由而贡献我们的
一切。”在他参加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会谈时,他得到了政治家们的热
情赞扬,称他是“致力于那种使世界上的人能更多地相互了解活动的领导者
之一。”他的言行时时表示出他对人们所寄予深切厚望的领悟。
阿登纳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他与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会谈极尽人意。这
次(同新政府领导人的)会谈使阿登纳获得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即白宫的新
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西欧防务的必要性,并将全力支持欧洲防务与欧洲一体化
建设。在有关德国统一的问题上,阿登纳得到了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坚决
支持。美国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称美国将尽力促使在和平和自由的情况下
重新统一德国。在历时三天的会谈中,双方自始至终都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
在进行,并且在观点和目标方面取得了广泛的一致,真正加固了德美友谊的
纽带。
此次访问成为阿登纳同艾森豪威尔政府友好合作的开端,他同杜勒斯的
个人友谊也从此确立起来。正是这次有意义的美国之行,加深了德美双边的
真正了解,阿登纳在大洋彼岸找到了他欧洲政策和德国统一政策的真正拥护
者,而美国则明白认识了一位在欧洲抵御苏联进攻的坚强斗士。此后在阿登
纳执政期间,总共七次访美,每一次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人对这位
新德国的领导人具有相当的好感,他们为他的正直、刚毅、顽强不屈的个性
和精神折服。这些访问也使他在美国政界和新闻界拥有了许多朋友,通过他
们他了解了美国,也使美国了解了联邦政府的意向。这些成为今后德美关系
巩固不可或缺的基础。
警惕俄国人!
“这是从国际革命、世界革命的观点出发的,因为这
一链条的主要环节是德国,因为德国革命已经成熟,而世
界革命的成功多半取决于德国革命。”
——1918 年10 月22 日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莫斯科苏维埃、工厂委员会和工会联席会议上的
报告,见《列宁全集》1956 中文版第28 卷第106 页
他们不折不扣地按列宁的口号行事:“谁有了德国,
谁就有了欧洲”。
——《阿登纳回忆录》(一)
就像阿登纳自始至终都在呼吁欧洲团结,促进德美关系一样,阿登纳自
始至终都在不懈地告诫西方世界要警惕俄国人的阴谋。
从冷战一开始,阿登纳就是西方冷战政策的坚决拥护者。他认为俄国人
在战后的目标就是要继续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沙皇的侵略扩张政策,要向西
方推进,要在欧洲占有或征服新的地盘。对德国,阿登纳认为,俄国人表示
得很清楚,首先他们决不会放弃已经取得的德国领土,而且他们还有野心致
力于进一步吞并整个德国,西方无论如何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1952 年,俄国抛出了中立化、非军事化统一德国的方案。联邦德国和西
方国家中中立主义的观念陡然盛行,阿登纳从苏联人政策的各个方面对西方
分析,呼吁这只是俄国人的一次狡猾伎俩,是引西方上当的圈套。阿登纳非
常同意美国驻莫斯科外交代办乔治·凯南当初对苏俄的看法,后者认为苏联
人对理智的逻辑不感兴趣,却会屈服于武力的逻辑。阿登纳说,占有苏占区
和柏林从各个方面来看苏联的政策都是相当重要,俄国决不会放弃。首先苏
占区和柏林是苏联可以对西方施加决定性影响的一个重要阵地。其次,如果
苏联松手放开,其后果即使不是苏联在东欧建立起来的整个卫星国地带全部
瓦解,也是要引起卫星国的严重的动摇。阿登纳指出,即使西方与苏联的和
解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也只能是在时机成熟时才会实现,而在眼下看不到
这种可能性。阿登纳不辞劳苦地寻找途径向西方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有关这
一切。由于阿登纳的坚持,西方国家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坚持了阿登纳提出
的在自由与和平中统一德国的主张。
1953 年春天,斯大林去世,这使得一向高度极权的苏联内部受到一次强
烈的震动。苏联最高领导层一度出现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不稳定事件,这使得
苏俄在外交政策上放松,显示出了一种比较容易接近的态势。西方国家以一
种开朗的心情关注着来自克里姆林宫失去最高权威后的一切变动。4 月份,
艾森豪威尔主动向苏联提出了一个和平倡议。5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又就建
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在英国下院发表了演说。
为了给相互谅解指出一条可能的途径,丘吉尔在讲演中提到了洛加诺公
约。一次大战后,德国是借助于它冲破凡尔赛条约约束的。邱吉尔将洛加诺
公约作为解决德国问题的一个办法提出。
这种微妙的变化立刻引起了阿登纳的担心,长期以来在东西方关系中他
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西方盟国越过联邦德国去与苏联搞谈判妥协,这不仅
将损害联邦德国的利益,而且会使得他的德国统一政策失去基础。按照阿登
纳的构想,德国统一必须要在西方足够强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只有西方
足够强大,才能迫使苏联按照有利于西方的意愿条件统一德国。否则,不以
实力为谈判基础而和苏联搞妥协,必将损害德国的利益。5 月15 日,飞抵伦
敦的阿登纳在唐宁街10 号与丘吉尔就他对当前形势的担心进行了详细的交
谈。尽管丘吉尔保证英国不会越过德国去进行谈判,但阿登纳的担心却仍然
不能解除。
阿登纳也完全有理由作这样的担心。因为西方三大国并不是联邦德国,
他们的国家没有分裂,他们是战争的胜利者。在波茨坦,西方在与苏联讨论
时就是这样讲的:让我们以牺牲德国为代价而相互达成一致吧!正是这样,
德国分裂了。以一项大国的共同政策加于德国的危险自1945 年以来就一直存
在。在联邦共和国建立以后也是如此,阿登纳从一开始起,对外政策的目标
之一就是要竭力摆脱这种危险。最后的对德和约尚未能达成,西方国家只在
口头上而没有在法律上,承担同联邦德国一起为实现德国在自由中统一而努
力的义务。因此,阿登纳政府不得不经常强调这一点,以重新得到这样的肯
定和保证。阿登纳打了个比方,说联邦德国随时处于四大国磨盘上,如果它
被卡进磨盘当中去,它就完了。所以他必须随时警惕这一点。
艾森豪威尔的4 月声明和丘吉尔5 月11 日演说之后,苏联方面通过《真
理报》社论发出了一个信号,说“苏联一向愿意极其认真地考虑任何旨在保
证和平与促进各国之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尽可能紧密联系的建议”,美英法
三国决定召开一次三国外长会议。阿登纳感到大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十分动荡
的局面中,这种形势要求德国人特别小心谨慎,因为它将直接涉及德国问题
和德国的利益。阿登纳决定要赶在西方三国外长会议之前,再次通知西方三
国重新确认重新统一德国的立场。1953 年5 月29 日,阿登纳向艾森豪威尔
总统递交了一份备忘录。6 月10 日,根据联邦政府的倡议,阿登纳向联邦议
院也提交了一份决议,再次确认和平和自决是重新统一德国的先决条件。
1953 年6 月17 日,在东德和东柏林地区暴发了一次起义,使得阿登纳
的要求在西方国家看来合理而及时。
这次起义直接的导火线是民主德国的部长会议在1953 年5 月28 日作出
的一项决定,其中规定将生产定额平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