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虎狼 >

第124章

虎狼-第124章

小说: 虎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这个情景,他们大骂着说这么多天了李自成这个泥腿子还没死,果然是有奸猾的人捣鬼,说着就要把几个监管衙役也送官。
  争执间昏死过去的李自成苏醒过来,他听明白争执的内容后,就拖着脖子上的厚枷挣扎着爬回太阳底下,悲愤地喊着:“让我晒死好了,别连累了其他人。”
  围观人群中的刘宗敏怒不可遏,冲出来打碎李自成的木枷,其他几个青壮年也跟着跑过来,拥着李自成逃出县城,从此落草为寇,他们转战中原的征途就是从此开始的。
  “李某平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最恨的就是那些勾结官吏、为富不仁的土豪缙绅,只恨不得把他们刀刀诛绝,”李自成没有对许平讲这段历史,而是自顾自地说着:“去年我闯军攻打洛阳,攻破城池以后,我从福王的王府里抄到六万两白银,但是从洛阳百官的家里却抄到了一百二十万两!”
  在闯军抵达洛阳城下的那一天,城上的明军士兵已经断粮三天。身后就是繁华无比的洛阳城,不要说王府和百官的官邸,就是囤积着大量菜蔬和米面的洛阳市集离城头也没有多远的路,但就在这咫尺距离之外,洛阳城楼上的保卫者竟然已经有三天没能吃上饭!
  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饥寒交迫的士兵哗变,绑住他们的监军,打开城门把闯军迎了进来。
  “吕维祺这狗官!”李自成说到这个为士林传颂、被誉为士林楷模、国家英烈的人时,脸上全是鄙夷之色:“我大军攻到洛阳的前三日,福王应吕维祺的请求给了他五千两银子,让他发给洛阳守军当赏钱。结果吕维祺把钱拿到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给自己扣下两成的例钱,然后再拨下去。先是文官一层层地克扣,再经过总兵、副将、参将一路盘剥,五千两银子最后只剩了二百两,发给一万多名官兵。”
  “二百两?”许平忍不住插嘴问道:“既然只剩下二百两,那又何必再发?”
  “买酒!”李自成答道:“我问过几位狗官,他们都想如果把福王府赐给守城将士的银子尽数贪墨会无法交代,所以无论多少总是要留一些下去的。”
  许平听的只是摇头,二百两银子买来的酒,不知道够不够一万多官兵每人喝一口的,而且当时军队既然都断粮三天,那便是一人给一坛子美酒,又如何能平复官兵们的怨气?
  “当我抓到吕维祺后,我就当面质问这狗官:吕尚书今日请兵,明日请饷,为的是剿灭我们这些盗匪,怎么,向朝廷请来的士兵今天却都投匪了?你请来了几百万两的军饷,怎么手下的兵丁们连一口饭都吃不上?”李自成说到这里不由冷笑几声。当日吕维祺面对质问哑口无言,李自成随即就命令把他斩首示众。
  李自成说这段话的时候许平不住地点头,等话语停顿时许平说道:“原来如此,我说开封的情况为何会变得如此古怪。”许平告诉李自成:周王没有把守城的银子发给文臣,而是让周王世子当城门兵马使,负责朝廷粮饷的发放:“开封城中不但军饷,就是王府的赏赐也一律经过周王世子的手发到军中。”
  “城上的官兵现在能吃饱喝足么?”李自成问道。
  “是的,”许平告诉李自成开封的守军至今衣食不缺,也没有发生过哗变。
  这些事情清治虽然有所耳闻,但从未了解得这么详细,他摇头叹息道:“吕尚书也是满腹经纶的才子,登朝拜相,见过大场面的人,怎么如此不智呢?他不可能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没有听说过啊。”
  听到清治道士的疑惑后,李自成立刻问道:“大师可见过胡蜂?”
  “见过。”
  在蜜蜂辛苦采蜜的时候,马蜂就在它们周围盘旋,偶尔一个俯冲去扑捉那些正在辛勤劳作的受害者,这种场面让中国的古人颇为感慨,常常喜欢用蜜蜂自比,而把马蜂视作那些入关劫掠中国农民的异族,蔑称其为“胡蜂”。
  “少年时,我每次见到螳螂擒住胡蜂时都会大声叫好,还会蹲下来看胡蜂是怎么被螳螂撕成碎片的。有一次我曾见到一个被螳螂捉住的胡蜂,它的嘴里还叼着一只蜜蜂,就在螳螂撕开那胡蜂的肚子时,胡蜂仍在啃食它嘴里的蜜蜂。”李自成长叹一声:“我常常觉得,这些死不足惜的贪官污吏,就如同那只胡蜂一样的贪婪。”
  闻言清治只有摇首不语,许平则深有同感地附和道:“大王所言极是。所以我军上下协力,为的就是不让河南百姓再受官府荼毒。”
  这话让李自成突然想起自己的来意,他楞了一会儿,低声问道:“许兄弟想必知道刘懋刘大人吧?”
  “刘大人?”李自成对刘懋的称呼让许平吃惊不小。这个名字他当然听说过,而且远非一次。刘懋是裁撤驿站的倡导者和主持者,李自成就是在刘懋的那次变革中失业的。因此,朝中的官员每当提起李自成和闯军时,必然要提到刘懋的名字,而且没有一次不是破口大骂。本来许平认为李自成一定会痛恨刘懋入骨,想不到竟然亲耳从李自成嘴里听到对刘懋的敬称。
  许平略一迟疑,问道:“大王不恨刘懋,可是因为若无此人便无大王的今日么?”
  “呵呵,”李自成的笑声中颇有些苦涩味道:“如果不是刘大人当年裁撤驿站,我李某可能一直是驿站一卒,等到天下大乱以后,我也多半会被编入军队里。如果没有刘大人,现在说不定我正拿着刀朝着流民们挥舞,也说不定已经被义军宰了。
  “是的,我很感激刘大人,不过并不是因为我今日的地位,而是因为驿站裁撤之后我李某才是个人,而不是畜生。”李自成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渐渐变得几乎听不到了。

  第二十四节 谅解
  在回家乡之前,李自成是驿站的驿卒。崇祯三年,朝廷裁撤驿站,时为一员驿卒的李自成随之失去糊口的生计。这个许平早已经知道,不过李自成要讲的是他在驿站时的工作。
  看到李自成好长时间没有说话,许平估计闯王必定有一段难以回首的往事,于是他没有不耐烦或是发问,而是很有耐心地等待着。许平看到李自成几番张口,都没有发出声音来,反倒是他的胳膊在难以自制地抖动。月光照在李自成的脸上,许平看到一副复杂的表情,闯王的那只独眼里也满是难以言喻的苦痛。
  “裁撤驿站以前,刘大人的奏章我就听说过。”李自成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讲述他的故事:“等我识字以后又找来仔细地读,三边驿政每年要花六十八万两银子,刘大人说,其中的八成都是官员用来干自己的私事,公务连两成都不到。”
  可能是因为没有说到伤心往事,所以李自成的语气显得流利自如,没有如同许平预料的那样磕磕巴巴,他给许平讲起刘懋的那次改革:“其实刘大人说的还是太客气了,哪里有两成公务?根本就没有干任何公务,至少我在的驿站就是这样。我的,还有周围的几个驿站,按册面上写的应该有八百个驿卒,一年的饷银和马草银加起来是一万多两,可是实际上只有五十个驿卒,一年的钱不过五百两。平日没有传递过几次公文,全是供着官员们往来吃喝。”
  说到这里李自成停顿了一下,许平忍不住问道:“五百两怎么供得起?”
  “当然供不起,再说,都拿去供应官员,我们自己的肚子怎么填饱?”李自成的手臂又开始哆嗦,经过一次漫长的沉默后,李自成继续说下去,他的音调变得低沉,必须要竖起耳朵才能听清楚:“我们只能去驿站周围的百姓家里拿。”
  三人之间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李自成那变得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还有他艰难地吞咽口水的声音。
  “驿马早就没有了,我们养不起马,如果有官员要换马的话,我们也只能去拿百姓的马,拿回来慢了还会挨鞭子。”李自成的头垂向地面:“许兄弟,你肯定没有听说过我的这些事,我做的这些事几乎从来没有和人讲过驿站旁边住着一户寡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家里没有男人,只养了两匹马,她就靠着把它们租给农家度日。平时,我们驿站的兄弟是绝不会动她家的马的只是只是”
  李自成想说,那次是一个退休的尚书过境,不要说尚书本人,就是陪同的地方官都是驿卒们得罪不起的大人物;李自成还想说,因为尚书大人的排场很大,周围的百姓刚一得到风声,就带着牲口及时逃走了;李自成更想为自己辩护,牵马并不是他的主意,甚至李自成还曾极力替那个寡妇向同僚求情。
  但是最后李自成一个字都没能说出来,因为几个驿卒终究还是把寡妇家的马牵走了,李自成本人也硬着心肠不去理会那女人撕心扯肺的哭喊声:“那女人哭得是那样的凄惨,今天好像我还记得她的哭声。”李自成只感到自己的心里一阵阵地揪紧,那天寡妇拖着一个同伴的腿不放他们走,没想到那个瘦弱的女人竟然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同伴半天都挣扎不开,一个同行的驿卒用鞭子抽那个女人的头,只把那个寡妇打得血流满面,可她还是不肯松手:“我们最后把她打晕了过去,才带走了她的两匹马。”
  听着李自成的故事,许平忍不住又回想起自己在山东的往事——他奉命攻破的那个寨子,被带走的妇孺抽噎着不肯离开死去的丈夫和父亲的尸体,士兵们不得不一个个地把他们从亲人的身旁拖走。一开始新军的士兵还有些下不了手,但撕扯片刻后,新军的士兵因为收到抵抗而怒火上涌,开始用武器殴打百姓,迫使他们服从。
  “换给那寡妇的两匹病马,没两天就死了。”李自成的语速变得越来越慢,艰难地把故事继续讲述下去:“那个寡妇拖着伤病向邻居们借米,可是周围的人都很穷,她过不下去了。于是就把女儿买了,换回一匹一匹小马驹想养大。”养那匹小马的时候,寡妇跑到李自成所在的驿站,想讨一些草料回去,驿站里的明军对这个遍体鳞伤的女人也有些歉疚,就帮她割些草料,李自成还曾给她家送去过几次:“可不幸的是,那个马驹也死了。”
  虽然这是大明治下每一天都不知道要发生多少起的惨剧,但每一次听到这种故事时,许平还是感到难以忍受。
  “她把自己也卖掉了,和她女儿一样,跟着过路的商队走了,卖身的钱给了儿子的姑夫。”那个寡妇给儿子做了件新衣,送到他姑姑家去了,那个女人走了以后,李自成常常看到孩子在外面哭,他姑丈对他不好,每当这时李自成就会想到是自己一伙儿把这户人家害得如此下场:“等我识字后我看过刘大人的奏章,他说裁掉驿站能够给国家省下六十八万两银子。可是等驿站裁掉了,朝廷照样找百姓们要这笔银子,来年陕西大旱,朝廷还是连十万两银子的赈济款都不给。”
  提出赈济灾民以避免动乱的杨鹤,因为朝廷拒绝给他十万两赈济银而失败,陕西的赋税仍然继续收取。走投无路的灾民,和抗粮抗税的百姓合流,山陕一带战火四起,不愿意出十万两银子赈灾、不愿意免税的朝廷,决定从加征二百万两银子的练饷派军队镇压。
  “企图断人财路的刘大人被骂得体无完肤,很快就丢官了,横死在异乡。他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地方官不给他发丧。大家畏惧官府,甚至没有一个人敢去给他抬棺材,哪怕就是过往的客商,也没有一个人敢替刘大人料理身后事,没人敢把他的遗骨运回故乡,听凭刘大人的棺材暴露在路边,被日晒雨淋。”李自成的话语里满是感慨:“可是我还清清楚楚记得驿站被裁的那一天,周围的百姓奔走相告,几十里内到处都是鞭炮声,一连放了三天,比过年都要喜庆。”
  “大王,明廷君昏臣奸,等异日大王得志,当能给刘大人一个妥帖的定论。”不知不觉中,许平对刘懋也用上了敬称。
  “昏君无道,民不聊生,我李某起初只是想带着兄弟们找一条活路,但到了今天,如果说心中仍然没有异志,那当然是欺心之语。”李自成落寞地笑了笑:“只是我若是败了,那文人们笔下的刘大人就是一个祸乱天下的奸佞;我若是成功了,那文人们就会把刘大人的所作所为叫做‘为王前驱’。无论如何我都不可以替刘大人说话,我每称赞他一句,只能是更加重他的罪名。至于百姓的鞭炮声,他们是永远不会写在史书上的。”
  “因为他们写下来就是在骂自己。”许平转向清治:“看来只有指望大师了,我们三个人里,只有你有机会把闯王今天的话记下来,或许可以作为野史流传。”
  “贫道不是文人,写的文字连野史都算不上。”清治摇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刘居士所求的也不会是青史流传吧?”
  许平点点头:“这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