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顺治十四年 >

第73章

重生顺治十四年-第73章

小说: 重生顺治十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许是君王征询的口气。也或许是黑暗。给了某种他勇气。

畅所欲言的勇气。

“关于贵妃娘娘的谣传。均衡也在市井听说过一点……堵不如疏。衙门倘使因为这个抓人。是为下下策。其结果不外是坐实流言。激起百姓更大的好奇心。谈论的人只会更多。话经百人口添油加醋。最后只能越传越离谱。若是有心人加以利从中捣鬼。不但对贵妃娘娘不利。时日一久。怕是对太子甚至是皇上您也会造成不利地影响……”

“既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流言。不如另找一件事。引开大家的注意力……”

“废除圈地法?”

顺治皱眉。这问题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不小。

老实说。他不止一想过这个问题。也不止一次与臣下讨论过。朝中的声音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争议一都有。

汉大臣对此当然是…双手赞成。满大臣大多却是坚决反对到底。不但反对。更有甚者。因为圈地伊始。多尔辖下的正白旗占了最好的如今两黄旗的势。吵吵嚷嚷

当初圈占不公。要重新换过。

陈旭日低声道:“皇上现在最苦恼的。应该是财政吧?打仗要钱。赏要钱。招抚要钱。兴建宫殿要钱。修建先皇陵寝要钱。安顿京师流民要钱……”

“朝廷地收入。无非是赋税漕运盐课铸钱几项。其中赋税是国库收入来源重中之重。可眼下。各地百姓不堪战乱流离失所。圈地造成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流民。大部分熟地掌握在王公亲贵们手中。地所的归个人。朝廷赋税从何来?”

顺治眉头皱的死紧:情况确实就是这么个情况。朝中臣子虽多。却是一个个就知道跟自己伸手。庞大的费开支是省不的的。臣子的钱粮要按时发放。每天。各地都有雪片般地折子上来。遭了水灾的河口决堤的。遭了蝗灾旱灾的。粮食;产乃至绝收的要拨款救灾否则将激起民变……一桩桩一件件。没一样省心的。自己却到哪里寻钱来?

这个时代。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军队等国家机器的以正常运转依靠地主要是农民阶级地赋税。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最是让顺治头疼。

所谓“无地则无民。无民则无赋”。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土地农民与国家赋税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民逃地荒引起的;税不足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朝廷的统治。再加上连年用兵。巨大的军费开支更使的处于窘境的朝廷财政捉襟见肘。流民安则转盗为民。流;散则转民为盗。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务之急。是如何招背井离乡颠流离的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去。尽快整顿恢复业生产成为此时各项事务的重中之重。

早在顺治六年。朝廷即颁布荒。诏谕全国:“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加招。编入保甲。'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并且把劝垦之多寡作为考核当地官政绩的一项容。同时。朝廷还不断接受地方官员的建议。推出一系列有利于“令垦荒”的政策。如放宽起科年限。对招垦种的流民由国家提供耕牛农具种籽等等。为了使农民回到地上去。用心良苦。

然而成效却是有限。南方战乱始终不息。西藏蒙古新疆准葛尔部罗刹国……边疆地区还要求稳…

母后……教训他。动便是张口“太祖”闭口“太宗”。好似自己样样做的不如先人。给祖宗丢脸了。岂不知太祖太宗时。他们困守关外。所虑者不过区区数十万人的生计。情况岂是跟现在能比的?

他已经竭尽全力勤勉于政事。朝中上下臣子不少。真正能为君分忧的却是寥寥无几。反不如扯后腿的为多。

生活中唯一可以给他欢喜安慰的爱人。又不母后欢心。在后宫中倍孤立……

……思及这些。顺治真想抛开一切。皈依佛门。求的个一世清静。

怔然半晌。收回杂乱思绪。顺治作精神道:“你既看的如此清楚。有何妙计教朕?”说着话。心里实是升起一丝期盼。

这个少年是天神为子选定的守护神。先前既授予了救人的法子。和预防天花的神奇办法。|——有没有可能。天神在这方面也给了些有用的指点呢?否则凭他一个十岁孩子。从没有接触朝政琐事怎么就会有这么清醒的认知?

越想越是这么回事。

PS:不好意思。没写完。先附一段充字数用的。现在改。。。

在陈旭日看来。人的需求有三层。第一层需求是决吃穿住行等温饱问题。第二层需求是安全。第三;需求是精神。

现在的现状。老百姓整天考虑的是第一层。许多读书人在一二层徘。精神上的爱国等等。只是少数人有主要精力兼顾的。总而言之一句话。第一层需求没有解决好。后在两层需求都是空话。

顺治问他:什么才叫做成功。做人才算成功。

陈旭日稍做思索。这个问题他也千百次问过自己。论是前世。还是在这个陌生的时空

不是每次都有答案。也不是每次答案都相同。

现阶段。他认为的成功么——

“我希望在我的身边。可以有那样一群人。或者几个人。不管我是君王还是乞丐。都跟随我。爱护我。无怨无悔无所求的陪伴我。”

拥有了江山。却失了一切。信任。爱。温暖。真诚。肝胆相照的朋友。彼此扶持执手偕老的爱人……缺少了这些。做人就很失败。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十一章 千层浪

月底,顺治在南苑下旨喻六部,宣布从即日起,禁止圈地,禁止肆意侵占百姓耕地,今年无故圈占的熟地,着令见旨后即时予以返还。同时禁止投充,禁止汉人带地投充到王公亲贵门下,逃避朝廷赋税……并做出郑重申明:若敢阴奉阳违,不尊上意者,各地衙门接到类似举报,定严加惩处,决不姑息!

这道旨意在最短的时间,遍传群臣,并通过各种渠道,使得京师内外普通百姓也听到风声。

一时间,舆论大哗。

官署衙门里,简亲王济度和巽亲王常阿头,彼此脸上都露出隐约的不满之色。

常阿皱眉道:“皇上从前也表示过禁止圈地的意思,最后都因为行之不通,不了了之。这次的旨意来的太突然了。”

济度冷笑几声,拂袖道:“这有何奇怪?咱们这位皇帝在南苑,身边围绕的多是一帮子惯会卖弄口舌的汉人,不生出点是非来才是怪事。等着瞧吧,这才刚开始,以后这样的‘惊喜’,有得见了。



“皇帝是越来越不像话了!”这话在嗓子眼转悠几下,没有说出来。

常阿手指在桌子上叩了叩,不长时间里,他已经接到许多官员隐晦表达的抱怨意思,“您看,我们是不是走一趟南苑,跟皇上掰扯掰扯?这事做的实是过了,不但禁止圈地,合着那些带家带口连地一起投到大伙门下的做法也不准了?咱们又不偷不抢,哦,堂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都是朝廷的有功之臣,连收奴才的权力也没有了?这也太过分了罢?”

“跟咱们这位皇帝陛下讲道理,你讲得通?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了,果不其然。”

“嗯?”常阿有些疑惑。早就料到了?

“你想想。去年年初。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仅仅一个月多点。皇上下令。太庙匾额之上再也不得出现蒙文。已经有地一律挖去!这道莫名其妙地荒唐旨意。可不就是冲着科尔沁蒙古地?他就不思量思量。仅仅在不到半年之前。蒙古地诸位王公还专程到北京来朝见。尽管静妃被废。新立地皇后和几位蒙古后妃都受到皇上地冷落。他们仍然向皇上表示愿为我大清效忠。愿为大漠屏障。以安边疆!你说。他就是不念着皇太后地情份。但凡有点……就不想想。科尔沁蒙古是我大清最重要地军力支援。他怎么能如此毫无忌惮地这么做?”

济度嗤之以鼻。恨恨道:“一味亲近汉臣。张口闭口满汉一家。到底满汉一家还是满蒙一家?我看他是昏了头。去年对蒙古出手。今年可不就轮到对自己人动脑筋了?好哇。他不是要严惩吗?你我倒要睁大眼睛。仔细看看清楚。他到底要严惩哪个。怎么个严惩法!”

“您地意思是……”

“京里边。各家王府今年都添了新庄子。新进地土地不在少数。找人大概齐归笼一下报上去。”

济度在心底寻思:“这道旨意出来前。自己等人事先没有得到风声。可见。必是皇帝身边地人给出地主意。到底是哪个呢?圈地、投充是祖制。太祖太宗以来一直都这么做。当初连多尔衮在这上面都要妥协。皇帝真是昏了头了。”

“嗯,必是哪个汉臣多嘴了。哼哼,这些个汉人,除了对生孩子和吃东西很有一套,简直一无是处,只剩下一张巧言令色或是指桑骂槐的嘴,贪婪**,骄奢淫逸,最拿手的就是窝里烂跟窝里斗……”

在济度看来,汉人缺乏真正的血性男儿,不像他们八旗子弟,人人持弓能射,上马能战,虽转战千里,毫不言累。所以满蒙亲贵对付汉人只要会两手就行了:一手是招降纳叛,一手是残酷镇压。大清的未来命运取决于满蒙,不在汉人方面,大清若想长治久安,无他,不过是搞好满蒙内部的团结稳定,加强政治联姻,而且务必要防止迅速汉化。

“这一点,自己看得明白,可恨,偏偏是那个最该明白的人,脑子一团浆糊。他犯糊涂且不说,就连那安亲王岳乐也不是个省心的,助纣为虐,还自以为聪明……最可恨的是,福临也倒罢了,占了个好出身,坐上那个位子,岳乐他算什么?哪点比得上自己?凭什么他也能压了自己一头?宗人府他把持着,议政王会议也坐了头把交椅,真真可恼可气!”

唯一可堪安慰的,皇太后是个明白的,为此不惜和皇帝撕破脸,也要靠一已之力对他施加压力。

济度对常阿道:“如今只能寄望于三阿哥了,皇上亲自教导的四阿哥,我看……”他突然刹住话头,

,唔,四阿哥做了太子,民间关于董鄂妃的传言四起,皇帝来这一出,莫不是竟存着借西风压倒东风的打算?

这主意不像顺治想出来的。看来,眼下倒很有必要查查,到底是谁在中间乱嚼舌头了……

紫禁城,重重宫门掩映的后宫,也在最短的时间里知道了顺治的旨意。

后宫女人不涉政事,并不等于说她们不关心政事,朝廷政令就真的与她们再无干系。

恰恰相反,前朝与后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来就是割舍不断。父兄在朝中的升廷,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女人在后宫的待遇。

这等妨害满蒙亲贵,关系到家族利益的旨令,她们自然要有所关心。

这其中反应最大的,当属皇太后孝庄。

孝惠皇后从慈宁宫出来,面上有些郁郁郁寡欢。

原是陪着太后商量后天给太妃庆生的事宜,突然间内侍来报皇帝的旨意,使得皇太后很是不满。

孝惠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就那么一门心思的要提倡满汉一家?他喜欢读汉书,喜欢亲近汉人,喜欢亲近汉妃……他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像一个满蒙好男儿!

“皇后这是往哪边去?”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迎面走来,主动出声招呼着。

往慈宁宫方向瞧瞧,满脸堆笑道:“皇后刚打太后那边出来?我这正打算过去坐坐,陪太后说说话,一个人没胃口,吃什么都不香,也想不出吃什么好,我还琢磨着午后叨拢太后一餐饭来吃……怎么,太后这便歇下了?”

孝惠给她问好,她嘴拙,不会说那些伶俐话,只老老实实回道:“母后适才觉得有些不适,打算在床榻上闭目打个盹……大贵妃如果不嫌弃,中午到我那儿吃饭可好?淑敏邀了英秀一起,您不是最喜欢英秀这孩子?正好让她陪您说说话。”

懿靖大贵妃眼睛闪烁几下,想想自己刚得的消息,唇角翘翘,嘴里却是答应一声,当下转了方向,与孝惠皇后一起往坤宁宫去。

“太后身体又不舒服了?可请了太医?太医怎么说?别是中暑了吧?”

“大贵妃请宽心,母后只是偶感不适,想是没什么大碍。苏苿尔在旁侍候,不当紧的。”

“哦,”懿靖大贵妃走了几步,扯出绢帕擦试额边沁出的汗迹,一边用手放在颌下扇风道:“不怪太后觉得不适,这天可是越来越热了……近来太后身体看着大好了,不知道打算什么时候启程往南苑避暑?”

“这几天满心只打算给太妃庆生,母后倒没有说起这个。”

“若是太后没这个意思,皇后也得抽些时间去南苑才好。”

懿靖大贵妃面上一派关切,低声道:“皇后无子,也就罢了,偏偏认了三阿哥做养子,这中宫嫡子没能立做皇储,实在有失皇后体面。咱们大清制,皇子未立之前‘子以母贵’,继位之后才是‘母以子贵’,论地位尊卑……唉,不说这些了。不过哪,四阿哥做了太子爷,皇贵妃明正言顺成了后宫里第一尊贵之人,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