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氏家族全传 >

第32章

宋氏家族全传-第32章

小说: 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请。他们的卧室在二楼,门前一溜阳台,视野开阔,室内陈设则是一式西洋床具用品,令来蔼龄大为满意,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她兴致勃勃地又下楼来仔细欣赏梁柱上的图画。只见左侧横梁上是一老者垂钓,旁有一书生跪地拜谒,宋蔼龄看了半天,疑为张良拜师。右侧画一粗壮汉子舞弄拳脚,旁边一群人围观,宋蔼龄猜想定是拳打镇关西的鲁提辖了。一文一武,倒也符合教育方向,宋蔼龄不禁颔首微笑。看到柱顶上时,宋蔼龄的笑意却收敛了,原来那上面画的是一个荷锄仕女。宋蔼龄把孔祥熙叫下来,皱着眉头问道:“你这会客室门前画个葬花的林黛玉是什么意思?难道原先没有我时,你成天就想着来个什么小姐姑娘的和你相会么?”一句话问得孔祥熙哭笑不得,竟一时结巴了。他赶忙说:“夫人你……你误会了,我这画的不是林…林黛玉…林小姐……林姑娘,我的用意是要表现女子参加……参加生产劳动,新的时代妇女要和男子一样参加生产……”宋蔼龄杏眼一瞪:“你骗鬼去!新时代女性咋是这样装扮?”孔祥熙又佯装细看一番,赶紧想了词说:“夫人有所不知,在这乡下地方,要推行新东西很难,而你把它说成是古已有之,就容易多了。我这画就是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女子参加劳动,铭贤学生不过是照古行事而已。”看宋蔼龄不深究了,孔祥熙就来了兴致,指手划脚地说:“这天下大事,总以教育为本,教育兴则人才出,人才盛则国势强。民国以来相继有人邀我出去做官,我总舍不得丢下自己亲手创办的这所学校。我要培养一批能文能武、达智权变,有为国为民思想的人才,兴国家富人民……”宋蔼龄又不耐烦了:“好好,你就当你的校长,当一辈子校长吧。可你自己前一阵子跑到日本、跑到上海干什么去了?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想培养下一代人,就是所有的人都成了大学者、大教育家,可谁来担当国家大任?” 孔祥照此刻却一下子口齿伶俐起来:“我是教而优则仕,学校办好了,也可以出去做官。但不论我做到多大官,这校长我一生不能丢,一生都要兼的!”

后来,孔祥熙倒真是说到做到,直到他当上了国民党行政院长,铭贤校长也一直兼任,从来不肯交给别人;其间只有宋蔼龄代理过几天的校长,不过时间也不长。

孔祥熙离开太谷几年,学校的教学虽未受到什么大影响,可财务上却遇到了一大堆问题。孔祥熙一回来,就忙着听汇报,想办法筹措经费。宋蔼龄闲来无事,免不了到校园里各处转转走走。一日她又走到学校图书馆门前,上面那块“亭兰图书馆” 的赫然大匾引起了她的沉思:为什么别的学校图书馆都和学校同名,这里的图书馆却另起了一个名宇,而且这“亭兰” 二字实在猜不出什么意思。她问一个陪同的教师,这教师哪知会出什么风波,就实话实说:此乃孔校长一片孝心,亭兰二字各是校长父母名字中的一个字。校名既为了铭外国传教士之贤,不好改动;这图书馆之名当然可以自己另起。说完那教师还为孔校长的高明得意地笑了几声。宋蔼龄不听便罢,听后就想开了:他用自己父母的名取了图书馆的名,日后永垂青史,那我的父母呢?我的父母比他的父母……这对老农民可不知强过多少倍。不行,这里也必须留下纪念。她打定了主意,就在校园到处找合适的地方。恰巧这时一座教学试验楼将近竣工,而且位置以此相对,宋蔼龄立即找孔祥熙,仔细看了设计图纸,规模不在图书馆之下,高度和图书馆相同,就提出自己要为这座试验楼取名字。孔祥熙说:“试验楼咯,取啥名字嘛?” 宋蔼龄说:“图书馆为啥能取名?” 孔祥熙就明白了,赶忙说好好,你取你取。宋蔼龄说,那就叫“嘉桂科学楼”好了。孔祥熙略一沉吟:“嗯……这试验室改成科学楼倒很贴切,只是么……‘贾桂’乃法华寺里的奴才,连让坐都不敢的人,用来命名科学楼合适么?” 宋蔼龄顿时急了:“我这‘嘉’是宋嘉树的嘉,‘桂’乃倪佳珍的桂,你有意作践我父母是不是?”孔祥熙噢地一声,连说得罪得罪!陪了半天礼,看宋蔼龄不吭声了,以为这下总算是摆平了,不想宋蔼龄还不满意,非要把科学楼加高不可,明明是要压孔祥熙一头。

孔祥熙虽说愿意奉承,但图纸早已设计好,马上就要完工,稍有改动就得费大周折。孔祥熙便以经济原因搪塞,宋蔼龄又发起火来,喊道:“没钱你整天给我摆什么谱?吹什么首富脚富?没钱明天把城里老院卖了,反正我只住这里的花园洋房,不住你那欧洲古堡!”孔祥熙被逼不过,只好下令加高;不意又遭到设计人员抵制,加高以后整个建筑就不谐调了,留下那样的丑陋作品是要坏他们名声的。最后达成妥协,只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了一砖,不仔细观察感觉不到。不过在宋蔼龄看来那意义就不同了,一砖高也是高,还是宋蔼龄压住了孔祥熙。

原先,孔校长讲授课程并没有多大反响,而他本人当作游戏性质的体育课中的“操练”,却引起社会的注意。当时,其操练实际上是军事持枪训练,学生们手持木枪,按照从美国搬来的士兵持枪动作进行活动。同学们欢迎的原因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现代型中学还没有这一课程,大家感到很新鲜。太谷商会却是大惊小怪,以为太谷来了什么“军事家”,特地盛邀孔祥熙为商团教官,警察局也屈驾上门,聘他为顾问。一夜之间孔祥熙成了当地的知名人士,他也将计就计,当起“军事教官”和“警察局顾问”来。

当时孔祥熙在办学之余,不忘经商,此人身上充满经济细胞,具有经商的天才和遗传因素。他所选择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销售煤油。多少年来中国人习惯的晚间照明用料主要是植物油和蜡烛,孔祥熙看到了煤油的价值,无论是从价格或效果上看,煤油均胜过油和蜡。果然不出他之所料,煤油销售利润不薄。他再凭着经济头脑,用25000英镑的代价以“祥记公司”的名义,购得在山西全省经销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产品的代理权。当时这一垄断经营给孔祥熙带来很大经济效益。经销亚细亚火油是他第一次独自经商尝试,且有两条经验可得:选准投资方向和垄断性经营。在以后的赚钱生涯中,尽管有更多的致富之路,可那两条法则他没有放弃。

财大气粗,友交八方,财通四海。一时间,孔祥熙又成为财神式的人物。

宋蔼龄在铭贤学校的生活是繁忙的,但也是充实的。她那时已身怀六甲,既要随时准备迎接长女公主孔令仪的诞生,又要协助孔祥熙处理校务,在师生面前树立起“夫唱妻和” 的贤淑形象。

当年孔祥熙把铭贤学校一直看作私有财产,为收买学生。笼络人心,他极力装出一副师生之间平等相处的样子,经常讲:“师生有如家人父子,能多聚集,总要多方聚集,能多会晤,总要多方会晤,能多探讨,总要多方探讨,能多畅叙,总要多方畅叙。” 宋蔼龄不反对丈夫此番论调衷心赞成,而且身体力行,瞄准机会就往学生中间凑,还不时邀请部分师生到校长公馆做客便餐。每逢这时,宋蔼龄总是身扎围裙,亲自上灶掌勺,做出拿手的西餐来,让大家品尝。当时一群出身山西土财主家庭的富家子弟,山珍海味都已吃过,就是不曾见过西点西餐,在校长家里他们才算真正“大开洋荤”,吃的是西式糕,喝的是咖啡、可可。校长一家的“恩惠”把那群学生感动得五体投地,众学生遂决定集资买一个金手镯赠给宋蔼龄。

“师母,这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请您收下啊。不过,不要忘记再加几个好菜啊。”

“好、好、好!” 宋蔼龄当即接过金镯:“咦,好漂亮啊!我可不敢要。你们现在是学生,花钱还是父母身上的,父母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等你们日后有了成就,你们纵是给我一座金山,师母也敢收。你们说是不是?” 宋蔼龄虽然喜欢敛财,但却有女人心肠。

“师母,这酒就不好喝喽。”

“礼不收,酒菜还是要吃要喝的。” 宋蔼龄仍热情劝道。

孔祥熙见一时僵持不下,忙出来斡旋道:“师母不收我收下,大家喝酒吃菜。”

“还是校长开通。” 大家哈哈笑起来。

宋蔼龄也笑了起来。从此学生们一见到宋蔼龄便围住她“师母”、“师母”地叫个不停,直叫得这位师母大人春风满面,喜不胜收。校长先生在旁更是笑口常开。

2.宋师母亦能掌教鞭

当年在铭贤学校,宋蔼龄不仅仅是校长夫人,大家的师母,同时还是一位执掌教鞭的“良师”。尽管这段教书经历不长,但宋蔼龄以自己的勇气博得了学生的爱戴。

孔祥熙夫妇从日本回到太谷后,主要精力放在增设大学预科方面。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开学在即之时,原先应聘的一位美籍教师突然变卦,表示不能来中国任教。这下就使师资力量尚感不足的铭贤学校,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如果再从外国请教师就得推迟开学,即便从中国沿海地区聘请一位教师来代理,也没有了时间,就在孔校长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帮学生来到校长室。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何须费工夫!校长,我们为何不请现成的老师……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学院的校长夫人出来给我们任教呢?”

“好主意,好主意。就这样定了。” 孔校长当即连连称好。

当孔祥熙回家找宋蔼龄商量时,“我能行吗?” 宋蔼龄起初有点犹豫。

“那就试一试吧。”

就这样,宋蔼龄这位年轻女子拿起教鞭,走上了当时尚尽是男子的学校的讲台,主讲英语;同时指导卫生和环境卫生课。第一节上课时,她有点卡壳,但在同学们鼓励下,一周后也就自然了。两个月后,她已名扬全校了,很多教师纷纷来听她的课。随着第一个孩子罗莎蒙黛(孔令仪)呱呱落地,宋蔼龄也结束了作为大学教师的那段生活经历,退出了令人尊重的教席。

当后来谈到那段经历时,宋蔼龄说道:“我根本不配做这种工作,我相信即使在一所普通学校里教书,我也不够格。我之所以能够教书,只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也想为我丈夫分忧。我记得在一次英语课上,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在一个英语复合句里,有时候不能重复使用一个名词?我当时回答说:‘噢,这是不言而喻的!’这段时间虽短,但却使我终生难忘。从人之生到人之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

宋蔼龄教书之暇,又要帮助丈夫整理文读、润色文章。丈夫一度曾亲切地称她为“一字师”,宋蔼龄不服气地反驳说:“何止是一字师呢?你真是得了好处卖了乖,那篇檄文也是‘一字师’吗?”

宋蔼龄指的那篇文章,乃是当时在《民国报》上发表的讨袁(世凯)文章,洋洋万字。文章中孔祥熙写道:

吾公(指袁)将谁欺?欺天乎?他人数吾公以十大罪状,或八大罪状,熙不再深责,即以称帝而言,已属罪在不赦。何况其他?尝思吾公之称帝,不是不智,即为不仁,不智不仁,两者必居其一。然一再思索,二者竟兼而有之,此吾公所以为国人所弃绝而誓不两立也!接着孔祥熙又指出:

吾公不图报效,不图尽责,乃欲推翻共和,自立称帝,丧心病狂,一至如此,尚何言哉!惟事已至此,熙为吾公计,为吾公子孙计,亟应悬崖勒马,幡然改图,通电自责,退栖山林。且将吾公承认之二十一条,宣布取消。如此尚不失为勇于改过之英雄,国人亦必能见谅,而与以自新之余地。否则,若执迷不悟,冒天下之大不违,以断送吾炎黄子孙之大好河山,则身败名裂,在指顾问耳,何暇作皇帝迷梦焉!

当时孔祥熙那一篇讨袁檄文,通篇义正辞严、语锋犀利,发表之后颇受各界瞩目。港台报刊杂志评价它是孔祥熙一生之中,对外公开披露他政治主张的第一份通电。当时人们只知道那份电报给孔祥熙涉足政坛、扶摇直上添色不少,可以不必过问那位首倡上书并参与谋篇布局、润色斟酌却不曾署名的人亦即宋蔼龄;而孔祥熙则不能不感激给他带来鸿运的“贤内助” 宋蔼龄了。当年曾有人这么形容他们同时代的汪精卫、陈壁君夫妇,“真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汪精卫没有陈肇君,难以成为汪精卫,陈壁君没有汪精卫也成不了陈壁君。” 如今将这段精彩的评语换下名字,移植到孔祥熙、宋蔼龄夫妇身上,不也恰到好处吗?

当年在山西太谷,传诵着一首尽人皆知的民谣叫做:

说铭贤,道铭贤,

铭贤美名天下传。

自从来了孔校长,

铭贤一夜变了天。

这是人们对铭贤的褒赞;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