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1908远东狂人 >

第464章

1908远东狂人-第464章

小说: 1908远东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有限的海军经费用到合适的地方去”,这是民国大总统赵北的原话,总统说一不二,由不得海军指手画脚,于是,德国的战列舰就与中国海军无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几艘德国的潜水艇,以及相应的技术转让与人员培训,中枢政府是打定主意要自己建造潜水艇了。

对于潜水艇这种新式武器,海军内部看法分歧严重,一些人认为这种水下突击兵器是剑走偏锋,如果运用得当,未必不能奏功,但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水下突击兵器是哗众取宠,并不看好潜水艇的战术价值以及战略价值。

黄钟瑛对潜水艇的观点介于两者之间,他虽然认为潜水艇拥有一定的战术价值,但是同时,他也认为这种武器如果用来进行战略威慑的话,未免有些托大了,毕竟,在这样一个讲究重装甲、重火力以及高航速的海军时代,潜水艇这种军舰未免有些不入流,而且那种在海面之下躲躲藏藏的作战方式也难以给人以那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所谓的“战略威慑”,讲究的就是一个视觉冲击,一艘巨大的战列舰与一艘鬼鬼祟祟的潜水艇比起来,显然是前者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作为海军第二分舰队的司令,黄钟瑛虽然并不看好这个时代潜水艇的战略价值,不过他倒是理解中枢的苦衷的,经费的短缺固然是重要原因,国内的工业建设确实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国防军也只能偏重于陆军建设,但是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匮乏也未必不是次要原因,战列舰不比巡洋舰,对于各级军官的要求更加严格,虽然海军努力争取了一些留学名额,可是那只是杯水车薪,中枢更看重的是轻型装备的人员培训。

没办法,这个国家太虚弱了,黄钟瑛深有体会,虽然过去的两年里,工业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可是还不足以扭转国势,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全体国人的奋斗,尤其是军人的奋斗。

“司令,我舰已经进港,引水船发来信号,同意我舰抛锚。”

一名副官走进舰长室,向黄钟瑛报告。

黄钟瑛的思绪被拉了回来,也没说什么,现在军舰由舰长指挥,他这个舰队司令完全不必过问这些琐事。

戴上海军礼帽,黄钟瑛带着那名副官离开了舰长室,登上舰桥,举起望远镜向新加坡港眺望。

此次率领“海圻”号访问新加坡,黄钟瑛是肩负特殊使命的。

前不久,刚刚在青岛与德国访华舰队完成了联合军事对抗演习,之后,统帅堂一声令下,“海圻”号就在青岛港添加了燃料和淡水,然后转舵南行,沿着中国海岸一路向南,以“访问南洋”为幌子,先后访问了菲律宾马尼拉、越南西贡、暹罗(泰国)曼谷,最终赶到了新加坡,这一路过来,各地华侨闻讯蜂拥而至,都想亲眼看一看中国的军舰,毕竟,这是共和时代中国的舰队第一次巡游南洋各地,无论是那军舰上的五色旗,还是那些剃着板寸头的水兵,都给华侨耳目一新的感觉,参观军舰的时候,涕泪齐飞的人不在少数。

现在,“海圻”号终于赶到了新加坡,并将在这里多逗留几日,新加坡是华侨在南洋地区的根据地之一,中枢政府的公报上特意点明,“海圻”号将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招待当地的华侨代表,借此向这些海外游子表达中枢的谢意,当年的革命党人反清起义,如果没有这些南洋华侨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国内的工业建设与实业投资更是离不开这些眼光更加开阔的华人支持。

当然,“海圻”号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访问南洋”,并不只是团结华侨,这艘军舰还有更重要的一项任务,一项战略任务。

现在,就在“海圻”号的底舱和煤舱里,装着数十只大木箱,里头装满了手枪、步枪,都是清一色的日本军火,这些军火并不是为水兵们准备的,也不是为南洋的普通华侨准备的,它们的用途非常神秘,就连执行这个军火运输任务的黄钟瑛也不清楚,他只知道此次行动的代号是“墨斗鱼二号行动”。

唯一清楚“墨斗鱼二号行动”细节的人恐怕只有那位田局长了。

田局长就是田劲夫,军事情报局的局长,“海圻”号在青岛加煤加水的时候,田劲夫就登上了这艘巡洋舰,也正是他将这些伪装成猪鬃货箱的军火箱带到了军舰上,而现在,这位军事情报局的特务头子就在“海圻”号上。

“去,请田先生过来,请他到舰桥上来。”

黄钟瑛向身边那名副官下达了命令,现在田劲夫的身份是一名报社记者,随舰采访,知道他真实身份的人其实也就是黄钟瑛一人而已,就连舰长也不知道田劲夫到底是干什么的。

不多时,田劲夫跟着副官登上舰桥,短袖衬衫、洋装短裤,头戴草帽,左肩背着只公文包,右肩背着一架沉甸甸的新式照相机,确实是副记者打扮,而且洋味十足,很难让人相信他不是一位记者。

“黄司令,这就是新加坡港?什么时候可以去城里逛逛?”

上了舰桥,田劲夫二话不说,先举起照相机,给那港口来了一个特写镜头,这个举动让黄钟瑛会心一笑,虽然不清楚田劲夫此举是否只是在做戏,不过他也明白,对于田劲夫这个安徽人而言,如果想到新加坡城里去逛一逛的话,没有一位福建或者广东方言的翻译是不行的,毕竟,南洋华侨中,以福建籍和广东籍居多,而这两个省份,偏偏又是方言较多的地区,虽然可以通过笔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可是毕竟不是很方便。

考虑到这一点,黄钟瑛吩咐副官为田劲夫找来了几名福建籍和广东籍水兵,让他们换上便衣,跟随田劲夫这位“记者”到新加坡城里去逛逛。

田劲夫倒也没有客气,等军舰抛锚停机,英国海关人员与海军军官在军舰甲板上晃悠一圈之后,田记者便带着那几名方言翻译上了交通艇,跟着黄钟瑛一起去海关办理相关手续,然后,以采访华侨的名义晃晃悠悠带着翻译离开了港口,往新加坡城里赶去。

现在的新加坡是英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据点,英式风格的建筑颇有一些,不过这里毕竟是南洋华侨的重要根据地,中式风格的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如果不看那些满街的英国兵、印度兵的话,田劲夫几乎可以将这里看作是中国的南方地区。

田劲夫与翻译们在城里兜来转去,在确认没有被人跟踪之后,便一路打听,终于摸到地方,在一间中药铺前停住脚步。

抬头望去,那招牌上写着“新福州国药铺”六个金光大字。

田劲夫迈步走进中药铺,那伙计立刻上前打招呼。

“请问,你们掌柜在不在?你去跟他说,我是从国内来的记者,是黄乃裳先生的朋友,是他介绍我过来的。”田劲夫将名片递了过去。

那伙计不敢怠慢,急忙去找掌柜,片刻之后,那掌柜过来,打量了田劲夫几眼。

“先生是黄阿叔的朋友?”掌柜问道。

“这是黄先生的亲笔信,掌柜的看过便知。”田劲夫拿出一封信,交给了那掌柜。

掌柜拆了信,仔细看了看,然后将信收起,向里间一指。

“原来是田先生,鄙人黄秋元,是黄乃裳先生的族侄,福建闽清人氏。这里说话不方便,咱们屋里说话。”

跟着掌柜进了里间,田劲夫吩咐一人看住门口,然后开门见山。

“黄先生,刚才那信你已看过了,不知你的意思如何?”

“既然是族叔交代下来的事情,我这个做晚辈的自无异议。只是不知,此次去新福州的人数有多少?”

“不多,五百余人,其中多数是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少数是朝鲜人。”田劲夫说道。

“朝鲜人?是否就是高丽人?”黄秋元皱了皱眉头。

“正是高丽人。黄先生似有难言之隐?”田劲夫敏锐的察觉了对方的忧虑。

“实不相瞒,前段日子大批高丽人从北方转来南洋,原是说好了,让他们在橡胶园里做工,可是这些人整天游手好闲,远不似华人勤快,许多橡胶园主已是后悔,现在华人也对高丽人有些偏见,现在你要把高丽人弄到新福州去,我怕这些高丽人不学好,惹了众怒。”

第572章 南洋攻略(下)

见黄秋元对高丽人有为难之意,田劲夫淡淡一笑,说道:“黄先生,在黄乃裳先生离开南洋之后,新福州一直是由你暗中主持吧?”

黄秋元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是我暗中主持,南洋不比国内,这里是英国人说了算,自从黄阿叔被英国当局驱逐之后,新福州就由我接手了,不过为了敷衍当地的土人,新福州垦场港主实际上是土王任命的一个土人,不过既然垦场已经诸事妥当,我也就不必在当地主持一切,只是数月过去一次,看看情况,现在这家国药铺实际上也是为垦场购买农具的一座货栈,垦场出产的稻米、烟叶也由我代为销售。”

“黄先生,既然新福州垦场一切事务都已走上正轨,你又何必担心少数高丽不良分子在垦场里捣乱呢?何况,我带来的那批移民都是勤劳朴实的厚道人,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些人绝对不会给新福州垦场带来任何麻烦,你只需要分他们一些土地就可以了,还是跟以前一样,每人五英亩土地,向土人购买土地的钱,我替你出。至于少数高丽移民,你完全不必担心,如果他们干不好,你可以直接给我拍电报,我将他们赶走就是。”

见田劲夫说得恳切,黄秋元也就没再推托,连连点头,然后开始与田劲夫商议具体的安置事宜。

所谓“新福州”,其实只是一块殖民农场,位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地区,那里现在是英国占领下的殖民地,虽然有土著居民,但是生产落后,基本上还是片蛮荒地区,这也就为华人的殖民运动创造了前提,只是与英国殖民者不同的是,华人在当地的殖民活动不是官方的,而纯粹是私人运动,而且相比英国殖民者,华人的殖民运动显得非常和平。

说起“新福州”,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黄乃裳先生。

黄乃裳先生是福建闽清人氏,出身小农人家,同治三年,他年满二十一岁,在福州的一所福音堂做了教士,这个经历对于他的眼界开阔很有帮助,之后,他开始学习八股文,并在二十九岁时中了秀才,进入县学深造,但是同时他仍在学习英文,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在马江全军覆没,此事给黄乃裳极大刺激,从此开始提倡新学,1894年,黄乃裳中了举人,但是就在同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陆海军连吃败仗,这给了黄乃裳更大的刺激,为了宣传新学,他开始创办报纸,并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倡推行“简字”,以期尽快提高国民素质,当时正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酝酿维新变法之时,黄乃裳与维新派很快走到了一起,“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正在京城的黄乃裳也被捕入狱中,后得友人相助,才得以有惊无险。

此后的黄乃裳在“维新”与“革命”之间彷徨,由于清廷守旧派的反扑,他不得不离开国内,远赴新加坡,投奔女婿,在新加坡做了段日子的报社总编辑,因为主张激进,小有文名,那一年,他五十一岁,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华人殖民”的念头开始让黄乃裳先生走上民间殖民的道路。

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黄乃裳最终选择了婆罗洲沙捞越地区的一个名叫诗巫埠的地方作为他的第一块“民间殖民地”,之后,在当地华侨头面人物的帮助下,黄乃裳与诗巫地区的土王签订了一份为期二十年的土地承租合约,这块小小的“民间殖民地”被正式命名为“新福州开垦公司”,简称“新福州”,黄乃裳也就做了新福州垦场的“港主”。

这之后,黄乃裳先生返回福建,在闽清、侯官、永福、古田、尤溪、屏南等县广为招募移民,前后数年时间,共有一千余名华人移民前往婆罗洲沙捞越地区的新福州,他们携带了大量的农具、种子,跟随而行的不仅有农夫,而且还有中医、西医、铜匠、铁匠、竹蔑匠、木匠、纺织匠、猎人、船工,这是一支极具勇气与开拓精神的移民队伍,可以想象,在这样一支队伍的披荆斩棘之下,蛮荒的新福州诗巫地区很快就变了模样,新福州的新气象甚至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注意,沙捞越地区的官方报纸甚至对此做了深入报道。

新福州的创业成功给了华人极大的鼓舞,随之而来的就是诗里街垦场、加帛垦场、民都鲁垦场、新兴化垦场等华人移民区,在这些华人垦场里,学校、道路、工厂、商店一一建立起来,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华人完全可以将沙捞越地区变成一片新兴移民区,而诗巫的新福州将会成为这个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数百年前北美大陆上的那一幕很可能在这个地方重演。

但是历史没有给华人和黄乃裳先生充足的时间,相比欧洲殖民者,华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