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1908远东狂人 >

第131章

1908远东狂人-第131章

小说: 1908远东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跳如雷的日本新闻界立即发出威胁,叫嚣要大举增兵华南,除非中国立即将汉冶萍转让给日本商人经营,否则,中日再来一场“甲午战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这一次,日本军方就不仅仅是要谋求“直隶决战”了,它们想要的是“中原合战”。

虽然这只是日本新闻界的叫嚣,但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日本政府和军部放出的探空气球。

列强迅速做出了反应,美国和德国先后表示,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对中国采取单方面的军事行动,两国舰队随即在黄海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而日本的盟友英国则出人意料的保持了缄默,稍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的外交部门进行了多次电报磋商,但目前为止尚无任何消息传达给新闻界。

在这种奇怪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尽管日本报纸上窜下跳,尽管袁世凯政府一封又一封的加急电报拍到武汉,但作为共和军行动风向标的《先锋日报》仍然口气强硬,拒绝向日本做出任何让步,而且不断制造舆论,煽动革命军尽快收回汉口日本租界,并驱逐所有在鄂日本人,废除前清时代与日本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商约,停止供应日本大冶铁矿石,停止向日本支付一切赔款。

明眼人都知道,看这副架势,共和军总司令赵北似乎是铁了心要与日本硬抗到底了,报纸鼓吹了两天之后,赵总司令立即派兵驱逐了驻在大冶铁矿的日本监督和卫队,而且还包围了汉口日租界,在洋商跑马场边架起大炮,扬言要收回汉口日租界。不仅如此,共和军甚至还派兵把守住了汉口英国租界的出入口,不论洋人华人,进出一律要接受士兵的监视,与此相配合,数万革命群众每日都在英租界外举行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继续激怒这头欧洲蛮牛。

日本与英国在前年刚刚续签同盟条约,共和军如此做法,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叫“横挑强邻”,自讨没趣,就连以前的共和军支持者也纷纷提醒总司令,不要招惹英国人。

但共和军一意孤行,面对英国公使的抗议、袁世凯的责问、革命势力的质疑,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也不把日不落帝国放在眼里,就好象英国已经衰落了似的,这让英国朝野上上下下暴跳如雷,英国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着汉口英国租界的“悲惨世界”,激发起了英国国民的强烈愤慨,叫嚷着要派兵“教训那个中国无赖”,舆论压力之下,英国首相不得不发表公开讲话,宣称,如果共和军继续采取敌视英国的立场,英国政府就将拒绝参与中日冲突的调停,甚至威胁要派遣主力舰队来华,进行武力威慑。

“够了!够了!赵总司令,你就高抬贵手,让中国人喘口气吧。”某些革命派控制的报纸发出了悲鸣,一转前几日的强硬立场,开始寻求单方面与日本谈判。

“赵北,何许人也?会党头目而已!戊申兵乱,沐猴而冠,跳梁卖乖,先挑日本,再惹英国,其真以为列强无人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望袁大总统速定决心,解我中华之危难,解我黎民之倒悬。”这是君宪派报纸的哀号。

当然,这些反对总司令的声音很快被更多支持总司令的声音淹没,蕲州“春分通电”虽是打得嘴仗,但却是中国近些年未有过的强硬姿态,对于压抑了许久的国人来说,不啻久旱逢甘霖一般,精神之振奋,绝非区区报纸上的跳梁小丑可以掩盖。

“日军一日不撤,共和军便一日不可懈怠!中华脊梁,唯共和军而已!唯赵振华而已!”

“百年国耻,一朝尽雪!列强尤可欺,国人当自强!”

……

颂扬声中不免夹杂着一些阿谀奉承之辞,对此,赵北只是一笑置之,大笔一挥,在《先锋日报》上写下一篇未署名的文章,以一名随军记者的身份,将共和军西征四川的艰苦情形向公众揭示,特意点明,此时与共和军做对的,除了少数不明情况的守旧人士之外,其他的多数都是收了日本政府黑钱的走狗文人,对于这些人,应该坚决的打倒。

文章一出,更是热闹,在某些“有心人”的指点下,一些热血青年涌上街头,将那些鼓吹解散共和军、赵北下野赴日本道歉的报馆一一捣毁,主笔不是被打就是被挂上“汉奸”的牌子游街,虽然各地军政府很快将这种乱相弹压下去,但整个社会如同快要爆炸的火药桶,随时都会再来一次革命。

二次革命?

冷静下来的人们将目光投向湖北,投向那位总司令。

总司令也不负众望,趁热打铁又写了几篇文章,仔细分析了日本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对日作战战略,指出,一旦中日现在开战,就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只能采取“拖”字诀,把日本拖死!用这种同归于尽的决绝,迫使日本知难而退。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连篇累牍的吹捧德国的崛起历史,号召国民向德国学习,用民族和国家主义拯救这个古老的民族。这些文章都是他用真名发表,末尾都无一例外的写了一句很煽情的话:

“男儿投笔应从军,当兵就当共和军!”

口号一喊,群情汹汹。

“当兵去!投共和军去!”

“铁血中华,需要铁血男儿!中华的脊梁,就是共和军!”

在口号的激励下,天南海北的青年纷纷打点行装,踏上征程,他们唱着军歌,挥舞红旗,目的地只有一个:武汉。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更有来自遥远异国的华侨、华人,他们的加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为共和军注入了一股最具战斗力的新鲜血液,虽然他们不可能全都走上战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学识不会没有用武之地。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造警钟鸣?……”

嘹亮的军歌声中,共和军的精神已经传遍中华大地,这种精神将引导这个民族走向新的征程!

这段征程必然洒满鲜血,也必然光辉无比!

第174章 黄州阴谋

天气愈发暖和起来,前些日子的几场春雨一淋,江堤上已冒出几点新绿,点缀在那深褐色的泥土中,随着微风轻轻摇摆。

经过前段时间的努力,长江堤防已得到很好的加固,虽然未必能挡得住同治五年那样的洪水,但抵挡一下全流域的春汛还是可以胜任的,现在春汛尚未结束,守在堤上的劳工们还不敢下堤,住在草棚里,吃着军政府拨下的干粮,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发生溃堤险情,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敲响铜锣,用这种原始方式指挥乡亲们撤往高处,往年这个差使是各地各行其事,由各地方头面人物主持,而现在,则是统一由军政府辖下的防汛委员会统筹全局,借助有线电报网,上游的春汛情况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放上防汛委员会的案头。

防汛委员会就设在黄州城里,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共和军的总司令赵北就是防汛委员会的委员长,现在他正指挥部队准备迎击日本长江派遣舰队,所以就近将防汛委员会设在共和军前敌指挥部的旁边,用他那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指导着委员会的工作。本来,总司令是想把指挥部设在更靠东的蕲州城的,但考虑到他的安全,参谋部全体成员一致反对,于是只好驻跸黄州,顺便将防汛委员会也设在了这里。

不过现在,这位共和军的灵魂人物却不在防汛委员会指导工作,也没在指挥部统筹全局,而是领着一帮参谋军官在江堤上视察。

与留守在江堤上的民夫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从后世电视上学来的经验都用在了这上头,效果还是不错的,把几个老农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到底,是没见识过这种场面。

跟随在总司令身边的还有十几个青年学生,他们都是前几天刚从武汉的干部培训学校调过来的,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当不了兵,只能从事民政工作,现在都是防汛委员会的“委员”,将来还要送他们去外国深造,学习水利,为共和中华的未来工业建设出谋划策。

从工棚里出来,赵北顺手将一把靠在工棚边的铁锹提了起来,看了看那铁铲,然后交给身边的那群青年,说道:“看看,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连铁锹上都刻着洋文,好歹咱们中国也有几千年历史,炼铁的灌钢法、炒钢法咱们早就在应用,洋人还在用铜锅的时候咱们就已经用上铁锅了,可是现在却连农具也要从外国进口,工业之落后,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又道:“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在诋毁外国技术,相比咱们古代的技术,洋人的技术现在确实先进,这洋铁锹之所以能够取代中国的铁匠铺,就是因为价格便宜,质量过硬,农民们都愿意使用,为什么洋货比土货便宜呢?就是因为工业化。等将来送你们出国深造,希望你们记住这句话: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强国力量!”

青年们用力点着头,默默的传看着那把铁锹,心里有种沉甸甸的味道,仿佛那不是一把农具,而是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

见这些青年已经上道,赵北正欲继续往下说,却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扭头一望,看见吴振汉领着一群军官骑马赶来。

吴振汉在堤下翻身下马,走上土堤,将一封电报递给总司令,说道:“汤乡茗的通电,督促日本政府尽快撤走舰队。他的舰队走到江西湖口就没再走了,和九江游弋的日本舰队隔着鄱阳湖口对峙,不过也没开炮,双方都很克制。”

“汤乡茗到底想干什么?”

赵北接过电报,扫了两眼,揣测着汤乡茗的真实用意。前几天得知了汤乡茗麾下江防舰队西进的消息,当时总司令还很是高兴了一番,以为又可以扩充一下共和军的海军实力了,但现在看来,事情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

“发报给小池口,叮嘱他们密切留意汤部动向,如果汤部与日本舰队交火,共和军炮兵部队也立即予以支援,必要时可直接前往江西作战。再给阎锡山、李烈钧拍电报,叫他们调遣部队沿江摆开,必要时与我部协同作战。”

赵北向一名参谋口述了命令。现在这种时候,他确实没有太多心思去琢磨汤乡茗的心思,汤部舰队投奔共和军最好,即使投奔不成,他也不会太过遗憾,毕竟,养海军是一件奢侈的事,仅仅是“海琛”号的维护费用就让总司令头疼不已,更别说是一支舰队了。

“百山啊,这电报你派个人送来不就行了,怎么亲自跑一趟?”

见总司令发问,吴振汉无奈的叹了口气,从口袋里又摸出张电报,说道:“看了这封电报,你就明白了。”

赵北接过电报,扫了几眼,随即淡淡一笑,说道:“不就是同盟会的通电么?他们跟咱们划清界限,那最好不过。”

这是一封通电,同盟会拍发,在通电里同盟会声明共和军之行动并不能代表南方革命派,同盟会也不会为共和军单方面行动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对于蕲州事变,同盟会主张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同时提醒国民不要抵制日货,以免招致外国武力报复。

吴振汉迟疑着说道:“职部担心啊,如果同盟会与总司令决裂,咱们军队里那些同盟会的干部是否会受到影响?”

吴振汉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两天来,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革命者逐渐从武昌转移到了黄州和蕲州,叫嚷着要与日本决战,可要真的全面开打,中国的赢面只怕连一成都不到,那些热血青年或许可以说是阅历欠缺、不懂军事,可是这位总司令却也为何显得如此卤莽?安庆首义、兵变黄泥港、九江易帜、湖北光复,革命路上的每一步,总司令走得都是那样的正确,可却在对日本的态度上是如此的让人无法理解,难道他真有把握日本不会扩大事态吗?

为此,吴振汉不止一次的委婉劝告总司令,希望他能见好就收,不要彻底激怒日本人和英国人,就连远在四川的蒋方震、蓝天蔚也拍来电报劝说,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进言没有起到效果,赵北依然我行我素,所做的唯一让步只是解除了对汉口英国租界的“武装监视”,以免将英国人彻底推到日本一边。对此,下属们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部队里的反日情绪持续发酵,看着越来越多的反日报纸在湖北境内公开发行,谁也不知道这场由日本人自己挑起的反日运动会走向何处,更猜不到总司令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如果说是为了唤醒民众的话,未免太过冒险了些。

虽然高级将领中的部分人并不赞同这种唤醒民众的方式,但总司令的威信是不可质疑的,毕竟,这是军队,不是茶馆,下级服从上级是铁律,这是共和军的信条,也是战斗力的保证,没人胆敢向铁律发起挑战,更何况,基层官兵坚定的站在总司令一边,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甚至还自行发起了“对日作战请愿”活动——————这当然是时政宣讲员的功劳。

对“蕲州惨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