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乱的脚步声响彻后宫,大福晋刚刚睡着,似乎还做了一个梦,梦里她看见了先帝,但还没行礼,杂乱的脚步声便把她吵醒了。她皱了皱眉头,心想,后宫除了自己,还有谁敢这么放肆,扰了我的梦。她起身朝门外走去,想看看是谁,给他们些颜色看看。她看到,是阿敏贝勒,还有代善,还有两个自己不认识的人。他们径直朝自己的房间里走过来,神色举止之间透着一股严峻。
“有什么着急的事么?这般无礼,后宫的清静全都被你们给扰了。”大福晋皱着眉头说道。
阿敏躬身施礼说道:“今日前来,确实有要紧事要办。”说着,他把袖子里的“遗诏”掏了出来。
大福晋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遗诏”说道:“你拿的是什么,诏书么?先帝刚去世,谁敢擅自动这个?!”
代善这时说道:“福晋,我们也不瞒你了。阿敏贝勒手里拿得正是先帝下的遗诏,是收拾先帝书房的时候在一排书的后面发现的。看了‘遗诏’以后,我们大家心里都很惊讶。我想大福晋看到以后,惊讶的程度可能并不亚于我们吧。”代善说完,阿敏已经伸手把“遗诏”递给了大福晋。
大福晋慢慢展开“遗诏”,眼睛上下移动着,她的脸逐渐变了颜色,当看到殉葬和先帝的玉玺的时候,她站不住了,身体侧倒在一边。“这是假的!”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
阿敏正色说道:“福晋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遗诏’不可能是假的,笔迹和玉玺都是经过先帝之手的。‘遗诏’假不了,内容假不了,福晋还是赶快领旨谢恩吧。”
大福晋没再说话,她知道现在说什么也都没用了。她识得先帝的笔迹,这份“遗诏”玉玺是真的,笔迹却是假的,虽然模仿先帝笔迹的人很高明,但还是没有逃过她的眼睛。即使这样又能怎么样呢?他们既然敢捏造出先帝的“遗诏”来,还有什么不敢的?自己这次是真的败了,败得这么突然。
阿敏身后的一个人从一个包裹里掏出了一段白绫,俯身递了过来。她接过了白绫,没有说话。刚才那个梦或许是个预兆,她想到了睡时从窗户外斜照过来的阳光,这会儿已经不复存在了。她想把多尔衮喊来,把三个儿子全都喊来,这个愿望也不可能实现了。
门被死死关上了,发出咣当一声巨响。阿敏和代善站在门外,好一会儿听见屋内一声椅子倒了的声音……
乌喇那喇氏死后,多尔衮与多铎年幼,失去了靠山,无力争夺汗位,这一后果已是不争的事实。汗位的继承权已经牢牢地握在了皇太极的手中。
在乌喇那喇氏殉葬的第二天,选择汗位继承人的活动就开始了。皇太极在没有任何阻拦的情况下,顺利地继承了汗位。
每一次皇权的更替,都是一场权利与智谋的角逐。技高一筹的才能荣登九五,君临天下。皇太极能够在这场争斗中胜出,跟他的谋略是分不开的。先王努尔哈赤去世以后,有资格继位的贝勒将近十位。他能够从这么多皇子中找出真正的对手,清醒地认识到能够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恰恰就是那几个尚未成年的弟弟。而且能够看到对付他们的关键就是扳倒他们的母亲。以一个儿子的身份来对付自己的“母亲”,多少都有些说不过去的地方。但是皇太极请出了已经去世的努尔哈赤,他要自己的爱妃陪自己一同上路,其他的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2。 君临天下,皇太极力得政权
皇太极继位后,和代善、莽古尔泰、阿敏三大贝勒共理朝政。皇太极空有一个汗位的名,却没有汗的权利。后金的一切军机政事,实际上是轮流来掌管。战争中所得的人口、财务等都是八旗平均分配。皇太极如果想施行什么政策,往往会被诸贝勒阻挠,此时的皇太极和先前的贝勒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皇太极对这种状况不能忍受,开始想办法解决以上问题,把权利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很快皇太极便采取了一项举措,他认为要想把权利集中起来,首先便是把三大贝勒的权利分散化,设立八大臣和十六大臣。八大臣总理一切事务,遇到重大事情和诸贝勒一起商议。除此之外,在兵权上,三大贝勒的权利再次被分配给十六大臣。把过去有较强自主权的八旗旗主势力,纳入正规的政治体制之内,这样便能加强自己的权利。在先前的四大贝勒共议国政、总揽军政大权的机制结构中,用八大臣、十六大臣的行政机制,代表最高统治者行使日常军政管理职权,相对就削弱了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利,这样一来权利就集中到自己手中。但是,要想巩固自己的汗位,还必须彻底消除三大贝勒的权利。谋划已定的皇太极在静静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天聪四年六月,阿敏率军与明军交战,结果中了明军的围歼之计,一连丢了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座城,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他找个机会率领剩余的残兵仓皇撤回了沈阳。
皇太极得到阿敏兵败的消息后,心中很生气,永平等四城在夺的时候是如此困难,没想到丢的却这么干脆。事已至此,皇太极也只有叹息的份儿。当时商议守四城的策略时,自己就一直反对阿敏的作战方案,反对归反对,自己提出的策略也没能得到其他三位贝勒的认可……想到这里,皇太极脑中突然闪了一下,暗道:一直在找时机,现在时机恰逢其时地来了。连丢四城、屠杀汉民、擅自做主、滥用兵权……皇太极在脑中过了一遍,竟一连想到阿敏罪状有十六条之多,对一个贝勒而言,一条两条,甚至三条都不足以损害他什么,但是十六条呢?情况那可就不同了。他把阿敏的十六条罪状记在了一张纸上,反复揣摩了一阵,最终下了一个决心,利用这十六条罪状剥夺阿敏的权利。
第二天,皇太极召集了诸贝勒和大臣会议,他对众人说道:“永平是我后金的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如今不但丢了永平,甚至连其他三城也一并丢了。如果说胜败是兵家常事,单单一次征战的成败不能说明什么,二贝勒阿敏的罪状还不仅这些……”说着,他把阿敏所犯的十六条罪状一条一条地列了出来,语气铿锵有力,如同重凿一般。诸贝勒和大臣们听得都有些胆寒,心想:这阵势如果谁站出来替阿敏说句话,无疑是自找麻烦。
“所以朕经过仔细斟酌,判处阿敏幽禁之刑,并没收阿敏的全部家财,转赐给其弟济尔哈朗。”简短的几句话,阿敏的权利就被剥夺了,而且还被判了幽禁之刑。在处刑上,皇太极之前早就仔细考虑过,手足之亲,罪大不能致死,也不能充军发配,唯有幽禁之刑较为妥当,这样就避免了阿敏翻身谋权的机会。阿敏的家财赐给济尔哈朗也是皇太极的高明之处。按照常理,阿敏的家财应该充入国库中,但这样做势必会让一些人误解,把家财赐给济尔哈朗,相对还照顾了阿敏。其实,阿敏的兵权才是皇太极最为看重的。
阿敏被判了幽禁之刑,代善和莽古尔泰都很生气,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危机感。代善想,反不如顺,以后做事小心谨慎,处处为他着想,阿敏的事应该就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莽古尔泰和代善的想法正好背道而驰,他的脾气秉性本就很鲁莽,遇到点事就会大发雷霆,小则用语言去反驳,大则就要用行动了。莽古尔泰在会议上本就想大力反驳几句,考虑到人多,反驳的人又是皇帝,就算自己有理也不利,于是他忍住了。
第二年八月,皇太极率兵与明军在大凌河发动了战争,明军的守将是攻占永平四城的孙承宗。莽古尔泰提议应该速战速决,趁着明军修筑凌河坝口,给予沉痛的打击。皇太极当然能够看到这一点,但是却有意地驳回了莽古尔泰的建议,说道:“明军看似在修筑坝口,实则是引诱我军,等我军一到,他们势必会把坝口掘了,我军岂不是要全军覆没了?”
莽古尔泰知道这是皇太极在有意与他为难,心想倒不如索性把话说个明白:“如今三大贝勒被皇上除去了一个,现在还剩下我和代善,皇上是不是还在寻求机会再找我们的麻烦?如果是这样,皇上今天可不要在拗下去了。大敌当前,胜败都在一念之间,皇上还在考虑这些问题,不如现在迅速出兵,等打了胜仗,皇上回去再把我除去也不迟。”
莽古尔泰的这番话太过于露骨,皇太极听得直晃脑袋。他说道:“朕意已定,不能更改了,是你想得太多了。朕看你杀敌心切,并不怪罪于你,只是大凌河现在不能打。”
莽古尔泰急了,一下子把腰刀抽了出来,威胁皇太极道:“现在必须出兵!”
皇太极吓了一跳,同时心中也是怒火中烧,骑着的马朝后退了几步。莽古尔泰催马上前跟了几步,却被皇太极身边的贴身侍卫突然一把从马背上拽了下来,皇太极喊道:“给我绑了。”
大凌河之战自然是后金胜了,这是皇太极早就料到的。但他的心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获胜的喜悦中。在回沈阳都城的途中,皇太极开始考虑莽古尔泰的问题。莽古尔泰没有过多的心机,什么事都表露在明面上。凌河之战前,莽古尔泰之举已经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他没有想到他竟然会提着腰刀逼迫自己,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或许真如他所说的一样,他就算不反抗,自己早晚也要找机会夺了他的权。但对莽古尔泰来说,就不仅仅是夺权这么简单的问题了。他既然敢提着刀来威胁我,那么以后还指不定会做出什么更出格的事来呢!皇太极咬了咬牙,狠心下了个决定。
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御前拔刀罪”,革去了大贝勒的爵位,降为一般贝勒,罚银一万两充入国库,并且把莽古尔泰排除在执政大贝勒之外。莽古尔泰被革了贝勒的爵位,心中自然不甘,几个月以后莽古尔泰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浑身上下长满了毒疮。皇太极马上派御医过去瞧看,开了几服药,果然有所好转,可没过几日,病情开始恶化,九个月后,突然死去。
代善不会犯像莽古尔泰这样的低级错误,并且还按照皇太极的命令去做事。在莽古尔泰没死之前,代善就开始朝皇太极靠拢,但是已经晚了。皇太极废除了两大贝勒以后,心中便没打算留代善。于是在天聪九年九月,皇太极召开诸贝勒大臣会议,列出了代善四条罪状,经过商议革去了代善大贝勒名号,消除贝勒的职位,其家财充入国库。
自此,能够对皇太极构成威胁的三大贝勒势力基本上被消除,皇太极的汗权得到了真正的巩固。皇太极在消除三大贝勒势力之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满足后金的发展需要,建立起一套仿照明朝的国家行政体制。到此为止,后金政治体制中的贝勒亲王会议制度宣告结束,所有的权力开始集中于皇太极一个人的手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君临天下。
3。 反间计,智除袁崇焕
努尔哈赤率领满军在宁远城一战,被袁崇焕在城上设下的红衣大炮所击伤,不久就去世了。皇太极继位后不久,袁崇焕为了争取时间重新构筑以锦宁为中心的防线,采用和谈作为自己的缓兵之计,皇太极将计就计,跟袁崇焕进行谈判。经过多次协商,双方都不肯让步。天聪元年五月,双方拉开了辽西拉锯战的序幕。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西进到了锦州,锦州的守城将领赵率教把城守得很死,皇太极久攻不下。最后皇太极把兵力折转到宁远,准备和袁崇焕做殊死一搏。两军大战了七天,死伤众多,皇太极借口天太热不利交战,下令退兵。
皇太极退兵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朝廷庆祝了一番,称此次战役为“宁锦之捷”。但是在庆功会上,袁崇焕并没有得到嘉奖,反而受到奸臣魏忠贤的诬陷,说他的罪名是“暮气太重”,袁崇焕愤而辞职。不久明熹宗就死了,他的弟弟崇祯继位。崇祯帝继位以后就把魏忠贤杀了,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右侍郎。几个月以后,袁崇焕又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奉命镇守宁远。
袁崇焕守住了锦州、宁远、山海关。皇太极思来想去,决定暂时放弃宁远,西征察哈尔。
天聪六年,皇太极率领大军攻破了察哈尔,随即又统率全军前后进入长城五次。皇太极在拿下敦化以后,势如破竹,连破蓟州、三河、顺义、通州,队伍开到北京城边。
袁崇焕等部急忙把兵力调了回来,扎营在沙窝门。崇祯皇帝下旨,各军一律听从袁崇焕的号令。
皇太极把营地驻扎在通州,是离北京城最近的地方,而离北京城不远的沙窝门已经被袁崇焕挡住了,这是通往北京城的必经之路。十一月十六日,后金大军在沙窝门外与袁崇焕部大战一场。皇太极苦战不能取胜,袁崇焕又有北京城上的炮火的支援。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先行撤兵,另做打算。
皇太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