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140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140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普忙命人送赵匡胤回房去休息,诸将看赵匡胤已经退席,也收起了酒杯,聚在一起商讨起他们即将要做的大事。

赵匡胤带着酒意和衣睡倒,不一会儿便沉沉地进入了梦乡。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忽然被外面嘈杂的声音吵醒,他朝窗外一看,外面天色已经开始泛白了,但距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赵匡胤整理好了衣服,听到门外的嘈杂声越来越大,带着兵器、铠甲撞击的声音,便推开门一看,不禁吓了一跳。

只见赵匡胤卧房的门前,整齐地罗列了禁军队伍。为首的几人是李处耘、刘守忠、王政中,他们一个个全副武装,铠甲在身兵器在手,似乎一直都守在门外一样。赵匡胤忙问:“这是怎么了,你们在做什么?”

李处耘朗声说:“将军,我们大家投身军旅,是为了保家卫国。所以纵使现在新年出兵不能和家人团聚也无悔。只是我们出生入死,却不知道皇上是否了解我们的功劳和辛苦。现在主幼国疑,我们力破死敌,加官晋爵的却是京师的官员,这样的苦楚皇上又会不会理解呢?”

一席话让随从的诸多将士都纷纷点头,刘守忠说:“李将军所言极是,现在四海未平,纷纷觊觎我大周的江山,试问孤儿寡母又怎么能撑起大周的天下呢?因此,我们大家意欲拥立赵点检做天子,带领大家北征,将军一向体恤将士们,相信您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赵匡胤闻此一言,大为惊诧地看着他们说:“你们可知道这样做是谋逆!是死罪!现在世宗归天才不久,你们居然想要让我取代天子,这不是陷我赵匡胤于不义吗?先帝对我是有恩的,我怎么能做出这等有悖于天理人伦之事?”

李处耘说:“三军为了拥立皇上,已经在外面等了一夜。您不为自己考虑,也请为大家想一想,他们冒死举事,身家性命都在于您的一念之间了。请您深思。”

赵匡胤环顾四周,只见众将士都全副铠甲,手中的兵刃在晨光中发出冷冷的光,神情紧张又疲惫,看来真的是枕戈待旦了。一阵微风吹来,将驿馆的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似乎是在催促着赵匡胤快点作出决定。

掌书记赵普从人群中走出来,对赵匡胤说:“赵点检,周主年幼福薄,撑不起这一片江山,将士们的心血只会白流。现在三军将士皆同心拥立你,成败荣辱在此一举。您如果体恤大家就同意我们的请求,如果您不能接受,那我等只能回到京城被凌迟处死,身首异处了!”

赵匡胤看着大家,眼中尽是无奈。他的弟弟赵匡义与高怀德走过来说:“将军您不忍看着我们大家死,就请答应我们的请求吧!”说着,高怀德抖开手中的包袱,赫然是一件金光灿灿的龙袍。不容赵匡胤迟疑,高怀德便将手中龙袍披在他身上。

赵普见状,高声说:“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吾皇万岁!”说着倒身便拜,众将士也随着赵普的一声高喊呼啦啦拜倒了一片,口中山呼万岁,在陈桥驿馆之中发出震天的声音。

赵匡胤眼看着将士们都跪拜在自己的眼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承蒙诸位如此信任我赵匡胤,想要拥立我为帝。但此事事关重大,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要求,我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众人忙道:“任凭皇上吩咐,属下无不遵从!”

赵匡胤说:“此次拥立之后,我有三个条件你们必须要遵守:其一,符太后和当今的皇上虽然不能掌控整个国家,但他们毕竟是我的主子,世宗又曾经对我有恩,所以就算此次举事成功,也不能惊扰他们。其二,现在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是我的比肩同侪,曾经共同侍奉过先帝,为了确保朝政不乱,你们也不能冒犯。”

众将士闻言皆道:“将军所言极是,我们此次举事是为了大家,小皇帝和百官万万不能惊扰。但不知第三条是什么?”

赵匡胤说:“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黎民百姓都要生灵涂炭,城中不管人畜都会被屠杀一空,百般抢掠,以至于民不聊生。我们不同于那些草莽,我也不想成为用鲜血铺就道路的皇帝,所以这一次回到开封城中,不管是朝廷的府库还是士庶之家,所有的人都不能去侵掠,力求不惊扰任何无辜百姓。既然你们推举我做了皇帝,那么我的这些要求能够做到的人重重有赏,如果违反了我的命令一定严惩不贷!”

众人皆道:“将军体恤民情,是我等的福气,岂有不遵从的道理!”

赵匡胤看大家都从命,脸上的神色也逐渐开朗,对赵普说:“既然三军肯遵从于我,那现在我们就班师回朝吧。”

赵普说:“谨遵圣谕。不过还有一些小事我需要安排一番。”说着,赵普来到前列,开始部署诸将开展计划好的行动:“马军都指挥使张令铎负责集结军队,刘守忠和刘廷让对驿站内外加强防备,客省使潘美立即策马入京知会石守信和王审琦,做好万全之策……”

一番布置之后,这一支十多万的精兵立刻进行了重新编组,令装备精良、军纪严明的队伍前行。整齐的队伍肃然行进,赵匡胤率领着众将策马直奔回开封。

这一场兵变在平静之中便实现了它最为关键的一步,一切都按部就班,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虽然千古以来不断有人争论赵匡胤是否有意策划这一次拥立,但很多细节都显示出这件事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乱世之中的柴家母子没有能力将这些野心勃勃的将领统于麾下,所以赵匡胤的出现也是时势所造就。

赵匡胤在陈桥驿的一番言论,显示出他不愿意成为五代那些君主的后继者的决心。他要求将士们遵守训令,不侵扰百官、黎民,不以抢掠为目的,表明他不愿意走过去的老路,一番谆谆告诫既是对于自己的地位的承认和确立,也是对于自己的行事风格的强调,同时也表示出赵匡胤对于此次举事充满了信心,更充满了期待。他向往着建立一个法度健康的政权,使诸将都能通过正常的方式、渠道建功立业,因为他所要的不是稍纵即逝的不稳定龙椅,而是国家的长治久安。

9。 夺权:风云变幻,鸡犬不惊

作为柴荣曾经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赵匡胤和柴荣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体恤民情,不希望发生战争。出身于普通士族的两人年轻的时候都曾经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在乱世之中,柴荣知道只要自己一死,手握重兵而又觊觎帝位的武将们肯定不少,以李重进、张永德等人的权势肯定也会对柴宗训母子不利。他在最后的时刻还是选择了最信任赵匡胤,将殿前都点检一职交给了他。如果柴荣是对于“点检做天子”的谶语有所忌惮而要撤销张永德,那么继任点检之人也会检验这预示的真假。所以,也许柴荣在临死之前已经相信了这句话,也明白后周的江山势必会旁落他人之手,如果这一切是真的,他宁愿希望是落在和自己志趣相同的赵匡胤手中。

在陈桥驿重新编制了禁军队伍的赵匡胤,想到世宗在世之时对自己的亲切嘱托,神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赵普在旁看到,便进言说:“皇上,世宗曾经立志要平息战乱,让天下变得太平清静,但是未能如愿。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一目标达成,不也是回报了先帝之恩德了吗?”

赵匡胤点点头,说:“先帝在世之时,时常教诲我要爱惜百姓。这一次我若得遂心愿,一定要遵照他的想法,将他未竟的事业完成。”

赵普说:“要想成功,目前的情势最为关键。现在军队已经修整结束要回到开封,有四件事是最重要的。”

赵匡胤忙问:“哪四件事?请先生明示。”

赵普说:“虽然在陈桥驿军心整齐,但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现在拔营回京,这一路之上要多加小心,一定要严明军纪,不能发生任何变故。”

赵匡胤闻言,便命人传令给负责前锋的慕容延钊,要求他确保返京这一路上几十里地一定要确保将士们听从调度。等到了开封城外,赵匡胤又命所有的将士都回到营房,不许到处走动骚扰百姓,甲士归营确保安稳。

在石守信和王审琦的配合下,开封城门很快便打开,让赵匡胤等入城。赵普说:“现在我们要面对的就是第二件事了。”

赵匡胤问道:“现在将士们只是守在城外,只有一小部分人随从我们进京,难道先生还觉得不稳妥吗?”

赵普说:“现在京城之人看我们,已经是叛军了。京城禁军的皇帝是姓柴的,但我们的部队皇帝是姓赵的,所以在他们眼中我军就是敌人,万一相遇,必定要生出不少事端。这些争执虽然不大,但却会成为引发争斗的由头。所以应该极力避免两军在街头相遇发生冲突。”

赵匡胤说:“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客省使潘美回京向石守信等人报信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安排好了京城的卫士。虽然韩通等人也执掌着一部分禁军,但相信不会引起纷争。”

赵普说:“如此甚好,但还是要小心为妙。”

赵匡胤说:“那么,还有两件事分别是什么呢?”

赵普说:“接下来的两件事至关重要,一是符太后和皇帝,二是文武百官。”

赵匡胤说:“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这件事了。”

两人商议了一番,确定好了计划,赵匡胤便骑马回到点检将军府,闭门不出。

这一切其实早在举事之前,赵普、苗训、石守信等人已经做好了安排,现在只不过是根据当前的情势来稍微做一些调整。赵匡胤作为这件事情的主谋,已经成为符太后和小皇帝的头号敌人,虽然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但躲在府中不露面,而让拥戴他的众臣去进宫面见太后和皇上,也算是一种迂回的策略。

赵普等人作为赵匡胤的使者来到皇宫,符太后和皇帝已经又惊又气,看到赵普等人不由得泪如雨下。赵普等她一番痛斥之后,便耐心地分析形势,让符太后明白在这种乱世之中小皇帝是掌握不了这么大的局面的,还不如就此禅让。与其将帝位给其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将领,还不如交给敦厚的赵匡胤。赵普说:“点检将军深受先帝重恩,君臣契合,情谊深厚,所以一再命令三军不许与太后和皇上为难,要善待世宗一族。如果皇上愿意禅让,将军许诺保柴家一门荣华不断,分封柴宗训为郑王,分封符太后为周太后,享受皇家供养。”

在赵普的一番劝说之下,符太后抹干了眼泪,将小皇帝抱在怀里,无奈地点点头。

躲在府里忐忑不安的赵匡胤听到赵普带回来的消息,长舒了一口气,说:“我终究是不用做出对不起世宗的事了。”

但赵普却说:“此时还不能高兴得太早,现在才到了最难的一关:文武百官还都在朝堂之上,他们是否会拥戴您可还不确定呢!”

赵匡胤说:“此事就让我来亲自处理吧!”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赵匡胤来到崇元殿。因为早朝的时候听闻赵匡胤叛国,众臣都集聚在这里商议着对策。宰相范质羞愤交加,激动地抓着王溥的手臂说:“仓促点将,这都是我的过错,我的过错啊!”手指甲抓着王溥的胳膊都开始流血,而范质却还浑然不知。

赵匡胤来到大家的面前,竟然泪流满面地对范质说:“我受了世宗的恩惠,才有了今天。但没有想到被将士们所迫,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事,实在是惭愧至极!”

众臣眼看着大殿之外一众带刀的勇士环立,范质也一样嗫嚅不言,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赵匡胤身边的近侍罗彦瑰见状,抽出明晃晃的佩刀指着范质,厉声说:“我等没有人做主,今天非得拥立天子不可!”

范质一看那直指眉心的刀锋,扑通一声便跪拜在地上。众臣见状,也都伏拜在地上,山呼万岁,恭请赵匡胤登上崇元殿接受禅让。

不一会儿,百官就已经排好了次序准备开始禅让大礼,此时范质才想起来最重要的禅让诏书还没有准备好,而翰林承旨陶谷却笑着说:“宰相不必惊慌。”说着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就写好的禅让诏书,范质看着这早有准备的诏书,只好哀叹一声,宣布仪式开始。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登基称帝,以宋为国号,改元建隆。

赵匡胤称帝作为有史以来政权交替之中的一个典型,而被史家称道,因为这次政变不仅没有让百姓遭殃,更是有史以来流血最少的一次政权交接。一改五代以来改朝换代势必殃及百姓的传统,真正做到了鸡犬不惊。赵匡胤跟随柴荣多年,学习到了他的治国方略;而宋的很多武将文臣也都是后周遗臣,因此,可以说柴荣为宋三百多年的江山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赵匡胤从小行走江湖,善于随机应变,对待朝臣又使出浑身解数,这些为了避免纷争而做的努力可以看出他本性淳朴,不愿看到流血,不愿打扰百姓,希望天下太平。从这一点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