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40章

甲申天变-第40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早就分不出哪个是官哪个是匪,在这***世道里,不吃人就要被别人吃掉。什么道德尊严,什么国家民族,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好使,大家都在为了同一目标而挣命――生存。

极度的贫穷让刚刚进入河南的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人间还是地狱?

路旁不时能看见还带着血丝的人体骨架,曾有好几次见到聚集在一起的当地人架起大锅,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这一次被丢进锅里的应该是谁……

人竞相食!

让所有跟随赴死军的人们头皮发麻夜夜噩梦。

过了黄河之后,架锅烹人的场景已经很少见到,因为这里的贫穷更甚。

道路上时常见到晃晃悠悠的身影,这些随时都会死去的人们早饿的脱了形骸,干瘪的肌肤紧紧贴在骨架上,活生生就是一具能够行走的骷髅。

这些“骷髅”根本就不再怕生人,也不惧被别人投进大锅吃掉,因为如果他们找不到食物的话,也活了多少时辰了。

“骷髅”的体力已经不能对别人造成任何伤害,他们最多能够漫无目的的缓慢移动,试图找到掩埋在尘土之下的骨骸。

夕阳西斜,好几个这样的“骷髅”就在赴死军目力所及的眼皮子底下晃悠,偶尔有个找到一块骨骸,立刻如获至宝的抱住啃咬吮吸。那些一无所获者已经没有了争抢的力气,只能颓然的看着幸运的同伴,胸膛喘的好像风箱……

看着这些十有八九见不到明天太阳的“活骷髅”,一路跟随赴死军的乡亲们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幸运。

若不是跟随赴死军,若不是跟随神通广大的李大财神,谁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下“活骷髅”?

在进入河南以前,李四还利用天灾人祸所造成的贫穷大肆招兵马麦。

在极度贫穷和混乱的大背景下,有钱有粮就是最大本钱,才敢扩充队伍。

就在李四这种近乎牵强的理论支撑下,赴死军在迁徙过程中滚雪球一般不断壮大,和当年李自成的发家史如出一辙。

只不过李自成利用的是贫穷――跟着我一起干吧,有饭吃。而李四利用的是富足――这里有饭吃,跟着我一起干吧。

进入河南以后,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惊人的贫穷还是让李四无法想象,赶紧停止了赴死军的快速扩充。

因为这里太穷了,只要撒出一碗米,就有铺天盖地即将饿死的人前来投靠。

赴死军养不起这么多的生命,只能先确保自己的生存条件。

基于这样的思想,整个迁徙队伍停止了任何形式的扩充,而是一门心思的南下,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另外一个桃源。

现在太子和那些学官们配合的很,虽然他们不可能帮上什么大忙,起码不会再搞什么小动作,甚至还帮着打理些琐碎的小事。

赴死军似乎走上正规了,这让李四欣慰不少。

这一带已经不大可能存在什么威胁,似乎可以放心前进。

但是就在这看似没有任何危险的地带,就在这个夜晚,赴死军第一次遇袭。

长路漫漫荆棘征程

第七十二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

由于跟随赴死军迁徙的百姓太多,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秩序井然。尤其是在晚饭的时候,大伙儿都在忙着招呼家人或者干脆蹲在角落里吃饭,难免给人可趁之机。

就在这个当口,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小群半大孩子,疯了一样冲向装满滚烫米粥的大锅。

这些孩子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接连越过数名赴死军的围堵,在人们的惊呼声中旋风一般撞开正在按照秩序排队领取饭食的人群,冲到大锅旁边,伸手就往锅里捞米粥吃。

米粥虽然已经熄火,依旧滚烫的冒泡,这些半大孩子根本就不惧那骇人的温度,探手就往锅里抓……

早有赴死军的当值过来,只三两脚就把这些小饿死鬼一个一个全都踹倒……

暂时的混乱引起李四的注意,过来一看才知道是这些小饿死鬼来抢饭吃。

“胆儿不小哇,都能包住天了。”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是骨瘦如柴,胳膊腿儿纤细的好像叉子柄,裸露出来的胸膛就象在肋骨上糊了一层纸,随着呼吸剧烈起伏。瘦弱的身子纤细的四肢,使得脑袋显得更加巨大……

典型的营养不良。

即使是被赴死军士卒圈住,这些孩子仍然试图再次跑到大锅处抢吃食,接连被踹了几个筋斗之后,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这才多少老实一些。

一共十三个孩子。

被打到在地的孩子们连呻吟呼痛的意思都没有,只顾着吮吸沾满饭米粒的手指。

“十三个人就敢来我这里抢饭吃,”听着孩子们“吧嗒吧嗒”吮吸手指的声音,看着孩子们满身是污垢的瘦小身子,李四冷言说道:“分明就是找死。”

在这个乱世,在这个中原,粮食就是最最高贵的财富,一碗米饭足以让许多人变成野兽。

李四一到场,众人尽皆礼让,明显是这群人当众的头头儿,乱世之中杀死几个抢粮的孩子和捻死几只蚂蚁差不多。孩子们也知道现在的世道,抢粮食就是最重的罪过,既然这群人的头目都说话了,性命估计是保不住的。

奇怪的是,这群孩子没有一个出声讨饶的,就连那么一丁点的意思也没有,完全无视李四的阴沉话语,自顾自的把满是污垢的手指吮的干干净净。

看着这群孩子干净的不像话的手指和污垢的同样不像话的身子,这种反差触目惊心。

“杀了俺们?中,”孩子一说话就带这浓重的河南口音:“临死之前,大老爷能不能赏一碗粥吃?俺就是下到阴曹地府也感念大老爷的恩德……”

如此乱世,也不知道孩子们在鬼门关前打过几个来回,随时随地降临的死亡让他们把死亡看的很淡。对于他们来说,死亡远没有饿肚皮更可怕。

人命如芥的时代。

“盛粥,给他们。”

十三碗稀粥端上来,这些小饿死鬼狼一样的扑过来,以惊人的速度把粥碗凑到嘴边。

“呼噜”两声,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滚烫的米粥就进了肚子。这根本不是在喝粥,完全就在灌……

为首的那个孩子则小心翼翼的把饭碗端起,象捧着十世未曾相逢的珍宝一般,细细的嗅着米香味,感受着米粥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生命气息。然后迎着就要落下地平线的夕阳,把手指伸到碗里,再慢慢提起,让滚烫的米粥沿着自己的手指落下……

直到把饭碗都舔的干净光洁,孩子们才摸着依旧干瘪的肚皮,脸上露出最满足的纯真:“过瘾呀,吃饭就是过瘾,有了米吃也不白在这世上走一遭,你们杀俺吧。”

李四自认不是多愁善感之辈,在这样的场景面前也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震撼。

是什么让这些半大孩子如此冷漠?冷漠的完全无视自己的生命。是极端的贫穷,是这天杀的世道,还是其他的什么?

“你叫什么名字?”李四问。

“镇南。”

“你?”

“七斤,我叫七斤。”

“你呢?”

“我……我没有名字,他们都叫我死狗。”

……

李四上前几步,俯下身子,轻声说道:“每天两碗粥,四个馍,跟着我吧。”

十三个孩子以为自己听错了,稍微愣怔一下,才反应过来,以不可想象的速度爬跪在李四的脚下,声音都是呜咽难闻的叫喊:“大老爷是俺的亲爹亲爷,以后俺们就是大老爷的了,让俺干啥就干啥……”

一溜十三个孩子又是爬又是跪的喜极而泣,仿佛遇到生平最大的贵人一般。

“这是什么世道你们也清楚,我这里不养闲人。你们都会做些什么?”此情此景,李四心潮起伏,却不得不做出一幅铁面冷心的模样。

在这个***世道里,无谓的怜悯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东西。

“俺们会干仗,俺们会杀人。只要是人做的事情俺们都会做,不是人做的事情俺们也会做。”孩子们争抢着站起身子,伸展开细小的可怜的四肢,努力显示自己的强壮,唯恐失去这个能够吃上饭的机会:“吃了大老爷的饭,俺们就是大老爷的狗,让俺咬谁就咬谁……”

“好,以后你们个跟着我,记住,我叫李四。”李四如刃的目光在这十三个孩子身上扫过。

孩子们努力把李四这两字铭刻在脑海,仔细的把李四的面容印在心头。

“俺记下了,就是再死一百回一千回也不会忘记。”那个叫做镇南的孩子忽然又一次跪倒在李四的脚下:“俺娘临死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这是世界,无论是谁,只要给俺饭吃就是俺的亲爹亲娘……”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孤儿何止万千?李四甚至没有兴趣问问镇南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哪个侥幸存活下来的孩子身后不是一把心酸血泪?

“俺……俺还有个宝贝,带在身上两年多了,这就献给亲爹。”镇南摸索着从破烂的衣衫里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双手捧到李四面前。

此物黑糊糊的约有寸半见方,已经看不出是什么物件儿,仔细观瞧才知道不过是一块已经纤维化的肉块儿。

“两年来,俺一直贴身珍藏着这块肉,即使是在要饿死的时候俺也舍不得吃,现在就送给亲爹大老爷了。”

这样一块已经没有食用价值并且污垢不堪的肉块,就是这个孩子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只有纯真的孩子才会把这么宝贵的东西送给别人。

这不仅是一块肉,还是孩子们的一片忠心。也只有在这人命不如草的时代,这么美好的纯真才会如此廉价。

镇南接下来的话让李四心头剧震,几乎当场就要泪流满面。

“两年前,俺抽到了短签儿,大伙儿要烹俺吃的时候,俺娘替俺进了大锅。”镇南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已经模糊了许多:“这肉就是俺娘身上的……”

PS:套一句老话:现实永远比小说更YY,在本章的背景下,当地的灾难比易子相食更加残酷,人和野狗没有什么区别。有朋友建议我用最纯真的东西来反应最残酷的现实,本章也试图采用这样的手法,后来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删除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桥段,仅保留本章内容。谢谢。

长路漫漫荆棘征程

第七十三章 从抢劫犯到绑匪

人,和荒郊的野草也差不多,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野火,只要一场春雨,就又满是生机。

李四收在身边的这十三个半大孩子,比野草的命还硬,这才几天功夫,就焕发出勃勃活力。

虽然还是一幅大脑袋小身子的营养不良状,吃了几天粮食,那精气神儿可就上来了,又是诚心报效的心思,一个个机灵着呢。

李四把这十三个孩子当亲兵使用,也是穿通体红线的大褂子。为了和赴死军的战士区别,左肩上又镶了块巴掌大小的红布。这些孩子也不拿叉子,每人一柄尺八的短刃,腰里再塞上三个铁黄瓜,俨然就是一幅童子军的模样。

孩子们还真把李四当成了亲老子亲娘,报效的心思很热,一个个眼珠子瞪的比牛眼还大,随时警惕着也许并不存在的敌人。

有一回东宫的学官刘理顺有事,没有报门就了李四的帐篷,还不等李四发话,这些孩子手里的短刃可就递出去了。

这些孩儿兵和普通的侍卫不同,掏出刀子不是为了阻止对付,那可是二话不说就朝肚子上直接捅。

要不是及时发声阻止,对大明朝赤胆忠心的学官刘理顺肚子上立刻就要多出好几个血窟窿。

直到现在,刘理顺见到这些小阎王们腿肚子都转筋。

这也让李四看到了童子军的好处,加意的收拢些孩子们。

在这个到处是灾难到处是死亡的地方,身处深沉苦难中的孩子们也不知道有多少。李四的这个口子一开,孩儿兵的数量每天都在增长。

刚过黄河没几天,孩儿兵的数量就达到一百四十多,到达通许的时候,这个数字就激增到四百余。

这些孩儿兵混编成一个营,由李四直辖,在行进之余进行简单的基本训练。

天气渐渐炎热,每天都在烈日下艰难行进,条件的艰苦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减员。

在这条迁徙的道路上,每天都有人倒下,每天都有生命永远的留在异乡的土地上,这本就是一条死亡和生机并存的迁徙之路。

然而没有人叫哭=苦,大家都亲眼目睹了混乱时局下深沉的苦难,和本地的人们相比,每天两顿饭食,又有大队人马可以提供保护,这已经是天堂了。

到了这个时候,才显出李四的准备的多么充分,而这种准备又是多么重要。

从年前开始,在李四起家的刀把村附近,十几个村子都在几乎疯狂的储备粮米药材等物资。完全不顾腾高的物价,手中的银子流水一般花销出去,换回现在能够保命的粮食等资材。

而这些资材成为赴死军能够到达目的地的最基本保证。

到了这个时候,才显现出李四的远见卓识。

也只有带领乡亲们整体迁徙,才能保证赴死军的战斗力,才能保证赴死军的后勤给养。

有了数以万计经过充分准备的百姓,赴死军完全不必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