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24章

甲申天变-第24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能有啥要紧的事情?”

就是在灶台边上忙碌的路大嫂也能看出李四的言不由衷:“他四叔,我看你心里肯定装着事情哩。”

已经是三月十三夜晚了,距离李闯进攻京师还有不足两天,距离崇祯皇帝殉国还有不到三十个时辰。

大明朝的气数已经进入倒计时!

在这宝贵的三十个时辰里,会有许多天大的事情发生,中华文明的存亡断续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所有的布局都是在为这个时刻而准备。

好吧,那就开始吧。

“今夜大嫂帮我准备一下行装,明天我要进京……”

“他四叔,大后天才是十六,以前不都是十五凌晨起个大早才去教授太子的么?”由于交通和路程的缘故,慢悠悠的马车要走整整一个昼夜才赶得上十六进钟粹宫。所以一般都是前一天的清晨才启程。

“昌平大军哗变,乱兵遍地,为了避免多生指节,少不得要绕远路进京,提前一天启程吧。”

“世道这么乱,四叔还是不要离开村子的好。“路涧小声提醒。

“不成,”李四注视着桌上的***,慢悠悠的说道:“闯军前锋已经到了北直隶,大明再无可战之兵,天下乱相已成。这个时候我这做太子师的怎么能置身事外?明天精选五十名健壮的汉子,一律内披锁甲全副武装,护送我进京。”

“四叔不是说要绕路走的么?怎么还……”路涧已经察觉出李四话中的自相矛盾。

李四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个少年的疑问:“还有,我走之后,路大哥带着队伍到顺义的牛家铺子接应我一下,若我在十八日还没有等到我的话……就不必再等了。”

语气虽缓,却有石破天惊之效。

“四叔,你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会等不到你?你这么说究竟是啥意思?”

李四长身而起:“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若到十八日还没有等到我,路大哥一定要率所有人离离开这里,抛弃一切也要去南方……”

看着李四走出院落,逐渐消失在冷清的夜色之中,路涧和娥子都惊呆了,还闷不透天神一般的四叔为什么会说出这么颓唐的话来。

“还发个屁的呆,快召集人手,”老路终于明白了李四的意思,忽的起身,一脚踹在儿子腰上:“一定要选最能打的,用最好的装备,赶紧去呀,再发呆老子踹死你。”

父亲这一脚是用上真力了,路涧揉着疼痛的腰身:“四叔这究竟是啥意思?”

“你个笨儿,这是要出大事情了,天大事情,知道不知道?”路丙寅在儿子耳边大吼大叫,震的梁上灰尘簌簌而落:“李闯都进了北直隶,你用猪脑子想想吧,是啥样的事情。”

路涧虽然是三脚踹不出个屁的憨后生,脑子可不笨,联系起四叔以前私下的言语,立刻咂摸出要出什么样的事情,再也坐不住了,抄起灶台旁的铁叉风风火火的出门:“我也要跟四叔去……”

作者的话:兄弟姐妹们,读者大大们,俺的书是好是坏先不说,更新勤快稳定不是假的吧?能不能给几张推荐票鼓励一下呀?举手之劳而已……大声求票

火中栗

第四十二章 倒计时开始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六。

北京城的风沙一般是在清明之后才能刮起来,今年好像来的早了,狂风席卷了沙子一直在肆虐,竟然没有止歇的意思。

就在昨天,扼守居庸关的大将把雄关要塞献给了李自成,此重要关口一失,北京城已经敞开在闯军面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京师都炸了营。

从今天早上开始,李闯大军的前锋已经陆续出现在城外……

素来迟钝的百姓似乎变的敏感了,直觉告诉他们大祸就要临头,每个人都烦躁不安的寻找避祸方法。

有钱人家挖开地窖,把金银细软和粮食米水埋藏起来,然后关门闭户举家不出;贫寒人家则不顾一切用最后的救命钱换取酒肉,大肆享受之后走上街头,看看有没有抢劫的机会。

居住在外城的人家甚至已经偷偷写好了“大顺之民”的布幌,随时准备挂在家门口。

各种各样的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宫女和太监在半公开的藏匿财物,各宫里的嫔妃都在哭哭啼啼,仿佛末日一般。

素来“果断决绝”的崇祯皇帝尽起武库中所有精良火器,交给襄城伯李国桢,让这位李大人去扫荡反叛。

“愿卿涤荡闯逆,必鼎录铭功。搬旋师奏凯歌之时,朕必亲赏,于天下共享太平……”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这个时候再说什么太平不太平的,确实有些不伦不类。

现在还指望依武力压服李自成,可能么?李四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发生什么。

天还没有大亮,宫门已开,这说明崇祯皇帝已经开始办公。

无奈的承认这一点:无论崇祯有多少过失,绝对不是个贪图享乐的昏君,这样勤奋的皇帝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并不多见。

但是……勤奋……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足足领先了三百六十五年的思想反而让李四心里苦涩不堪:天还不亮就起来处理政事的皇帝在整个大明朝也不多见,可是无论西暖阁的崇祯如何励精图治,大明朝终究已经走到了她宿命的尽头,灭亡已近在咫尺。

知道历史的走势之后,反而愈发痛苦:这是一个沉闷而又血腥的时代,是一个叫人绝望的时代,是一个把英雄变成奴才的时代……

“李校典?”同为东宫师的侍讲杨廷麟正急匆匆的小跑着。

似乎想不到在这个时候李四还能来,想要开口夸赞几句又感觉不合时宜,索性开门见山:“李校典赶紧去太极殿禀告万岁,李国桢率京营火器兵投敌了,要陛下早做决断。”

原来如此。

崇祯皇帝勉励的话音犹在耳边回响,拿着精锐火器击贼的李国桢一出城立刻改旗易帜,投了大顺军。

投降的李国桢本想捞个首顺的大功,不想李自成大骂这老小子“不念国恩”之后,亲手抽了他几鞭子,捆起来丢到了一边,然后就忙着收编他的火器兵去了。

“我?我是太子校典,不大合适……”

“都什么时候了,顾不得这么许多,宫中内卫大多上了城墙。内卫指挥使连个影子也找不到,兵部大堂空空荡荡,你赶紧去吧,事急从权呐。”杨廷麟真是急了。

作为东宫校典的李四不得不越权一次,把这个叫人绝望的消息告诉崇祯皇帝。

“李国桢降了闯贼?”崇祯皇帝嘴角微微一抽,尽管依旧保持肃穆庄严的模样,声调却带了明显的哭腔。坐立不安的在暖阁里来回走动,猛然拂袖把书案上的笔墨杂物扫落在地,绕着屋子来回奔走,不住尖着嗓子大叫:“内外诸臣误朕如此,当斩!朕要杀了他们……”

“自朕登基以来勤勉政事,无不临渊履薄战战兢兢,三更不眠五更不睡,你们说说我不算是惰政之君的吧?”

没有人敢于说话。

已经有些癫狂的皇帝或许是喊的累了,皇帝竟然如孩子一般呜呜的低声哭泣起来。

当值的太监互相对视几眼,真真假假的也跟着哭泣。

改朝换代寻常事,江山易主不稀奇。

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出现在北京城外,大明朝还有的救?

“李国桢也投了闯逆!枉不顾朕对他天高地厚,难道他就没有半点尽忠报国之心?朕要诛他九族……李国桢误我……”崇祯的语调逐渐低沉,到后来竟几不可闻。忽然抬头看着李四:“李国桢这样的奸贼降了就降了吧,这消息应该是司务厅(属兵部,俗称司务司)送过来……”

都到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这些事情,李四怀疑崇祯皇帝是不是精神有些错乱了:“兵部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哦,那京卫指挥使司呢?也没有人了?”

京卫指挥使司不是刚刚出城投降了吗?难道崇祯真的疯了?

“内卫司的指挥使呢?”

“陛下,内卫指挥使已找不见踪迹。”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侍卫队长都跑的没了影子。

“内臣误我,外臣误我!”崇祯大叫一声,疯狂的仰天大笑。

笑声震动屋瓦,说不出的凄凉苦楚。

“你还没有跑,好是很呐,朕即刻颁诏……也不必颁诏了,从现在起,你就是朕的内卫指挥使,负责内城防卫事宜……”

忽然之间官职就连升数级,李四半点也高兴不起来。

昔日的内卫已经跑了一大半,就算是升任指挥使,手下也没有几个兵了。

暖阁中所有人都在或真或假的为大明王朝抹泪,崇祯帝额头青筋暴起,面色赤红如火,神经质的尖着嗓子忽然大叫起来;“调集京中内臣家奴,朕要御驾亲征,荡平闯寇扫清宇内,朕要杀……”

“闯贼逆天而动,虽挟贼百万逞一时豪强,我大明自有上天眷顾,万岁也不必太过心焦。”说话的是崇祯近侍秉笔掌印太监曹化淳:“调平西伯吴三桂的诏令已发出十日,想来宁远精锐健卒朝夕之间即刻进京勤王……”

宁远军乃百战之师,这也是崇祯最后的救命稻草。无奈派出去和总兵吴三桂联络的侦骑皆杳无音信,谁也不知道吴三桂距离京城还有多远。

大明官军百战百败,唯有这支宁远军还算是精兵强将。不死心的崇祯皇帝把吴三桂当成了最后的一丝希望,尖着嗓子高叫:“全城死守,以待吴卿。”

火中栗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君王—

第四十四章 托孤之重

死守待援的决策很快订下来,如今的朝廷已经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做一个全盘的防御计划,勉强拼凑出的几个皇亲也不足以防守若大的北京城。这些昔日尽享荣华富贵者根本就不敢面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

这个皇帝真的病急乱投医,现在城中少的可怜的那点兵力连维持治安都力不从心,还谈什么死守待援?

城外的火炮声已清晰可闻,宫外杂乱的哭喊早就传了进来。

两千多侍卫跑了大半,经过多半天的召集只有不到四百,可见真是“人心散了”。

对于李四的飞速升迁,同为侍卫的几个伙伴根本就毫不在意。大明朝的存亡已在朝夕之间,就算是封王封爵也没有什么用了。一个个小声的议论着:“你们听说了没有?我听人说城南的李树竟然提早开花了,这可不是好兆头……”

现如今,人们的话题始终绕不过一个“李”字。

“李树开花这么早,未必就是好事,”李七斤恨恨的说道:“开的早凋谢的也快,一场倒春寒就全完蛋了。”

“这世事可真乱呐,花花江山只有一座,皇帝却有四个……”

满洲顺治和在西暖阁的崇祯帝,再加上反贼李自成和四川的张献忠,大明朝的版图上已经四个“万岁”了。(张李还没有称帝,但已经是事实上的土皇帝了)

光是听侍卫们的这些言论,就知道他们没有拼死守卫的心思,更不愿意为了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风沙愈发的大了,狂风携裹着大粒的沙子“呜呜”作响,抽打在脸上生疼。整个天色都是灰蒙蒙的,半边天空都被浓云笼罩,恍如摧城。

“快看,血经贯日。”

日头在风沙中失去了往日不可逼视的气焰,红中带黄的悬挂着,软弱无力好像随时都会掉落下来。尤其是那日头正中隐隐有两条红线……

血经贯日,主大凶。

果然是大凶之兆,因为在这个时候消息传来:彰义门监军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引大军入城,正往内城而来。

这些侍卫之所以还在,是因为他们心里还期望着京城能够坚守到平西伯吴三桂带精兵到来的那一刻。惊闻城门都破了,坚守待援已成泡影。

“完了,大家散了吧。”也不知道是哪个发声喊,惶恐的侍卫们立刻散逃大半。

作为临时任命的长官,以强力手段镇压,强拉这批三心二意的家伙在身边绝对是昏招,说不定会被哪个下了黑手。

所以李四任凭众人逃散,如隐在黑暗中的猛兽一般静静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只有几十个侍卫还在怔怔的看着李四,只要这个新任的指挥表现出丝毫的怯懦,立刻就会有样学杨的一哄而散。

“好,好的很,没有跑的都是朝廷栋梁,大家随我到太极殿护驾。”

几十名宿卫跟在李四身后急匆匆的直奔太极殿。

“让朕投降叛贼?无耻!”崇祯皇帝高声尖叫,急促的喊声在空荡荡的太极殿回响,下面仅剩的几个朝臣却一句话也不说。

面对下面这些臣子,崇祯皇帝第一次感觉到绝望,甚至怀疑这些人会不会把自己绑了然后去投降李自成。

直到李四率众持刀站立在身侧,崇祯皇帝才有了一丝底气,目光如刃的从这些大臣脸上扫过,久久没有言语。

“贼军正齐攻内城,身为大明重臣当不受辱,诸位卿家可去奉先殿做最后料理,朕随后就来。”

最后料理就是要这些大臣自尽,免得丢了大明朝最后的脸面。

可是这些国之重臣还是装聋作哑沉默不语,一个挪动脚步的也没有。

崇祯皇帝真的是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