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212章

甲申天变-第212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过度的奔跑,很多人已经虚脱,不过是一股子求生的欲念支撑而已。虽然早就跑炸了肺,口鼻之中满是淋漓而下地血沫子,可还是在奔逃。直到骑马步兵追赶上来,这股求生的欲念才彻底崩溃。只要马蹄声在身后响起,就软软的倒在地上,口鼻黑血狂喷,空洞的双眼麻木的看着,好像根本就看不见已经靠近的敌人,只是为了把眼睛尽量睁开一样。

不必骑马步兵动手也活不了多久了……

当李四赶上来的时候,费了好大地劲才看明白了这里头的玄机。

冀州之战集中了清廷所有能够机动的兵力,甚至还从京城一代抽调补充,可所有人都明白,这对于大局已是无补。无论清廷如何挣扎,大局都已无法改变。

其实早从多尔衮死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种局面。若是清廷能够联合老派的满洲勋贵的力量,同时和阿济格之间达成妥协,或许还真有划地而治和赴死军对抗的实力。

可阿济格个人的野心,还有孝庄一心要清楚所有潜在威胁,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无法实现互相妥协。而孝庄连济尔哈郎等老派满洲势力一起算计地毒辣,更让北京陷入空前的孤立。

而老派的满洲势力则先一部退回关外,可想而知他们在做什么,他的算盘也是昭然若揭。

抛弃北京,在关外扶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这些老派勋贵以议政的形势瓜分权利。

和济尔哈郎之间地妥协失败之后,孝庄绝对看到了这一点儿,再加上北京早就已不可守,她们母子的退路肯定是要考虑地。

退回关外?显然已是不可能了,关外已经是济尔哈郎等人的天下,很快就要彻底回到努尔哈赤以前地时代。绝对无法容忍福临这个小皇帝的存在,即使是做傀儡也不行。

孝庄若是甘心做傀儡地话,就不会处心积虑的算计多尔衮了,再加上她和老派满洲勋贵之间的根本矛盾早已不是个人之间的冲突,所以她早就回不去了。

不管苏克萨哈是胜是败,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今日的这场算计只不过是借赴死军的刀杀苏克萨哈的人而已,同时也消耗了赴死军部分力量。

“传令路涧,西路军必须突进,无论对姜做出多大的让步,必须突进……”

当这个命令传达出去以后,才受到西路军方面的确切战报。

一直阻拦在路涧当面的清军在急速收缩之后,大踏步的后退,双方激战数场,都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而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吴三桂的先锋击败了阿济格的援兵之后,比赴死军的进展要快的多,两天工夫就和路涧实现在真正的夹击姿态。

路涧本就占据了上风,吴三桂精兵的突然杀入,立刻就引起清军的崩溃,战斗进行的毫无悬念。

让路涧没有想到的是,突然杀入的吴军来的快去的更快,击败一直和路涧纠缠的清军之后,连修正都没有,立刻就抽身回去,顺着原路后退。

路涧继续挺进,阿济格不得不把少的可怜的兵力再分出一部分来拦截。

还不等西路军和阿济格部展开战斗,晋地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兵力上的悬殊,阿济格被“内线作战”的姜击败。试图趁乱逃走的阿济格已经换上了小兵的衣裳号坎,可还是被“老熟人”姜找了出来,一刀砍下了脑袋……

对于吴三桂的突然返回,完全就在李四的预料当中。瞒天过海的诡计不可能骗地过豪格多久,吴三桂这么火急火燎的赶回去肯定是受到了豪格的打击。即便没有豪格在陕南一代的进攻,吴三桂也不大可能真正介入到山西,他只是尽快击败阿济格然后抽身南下,吴三桂还需要个和赴死军的缓冲地带呢。

在西路军的战报当中,再一次出现了孔有德的名字。

还是这个孔有德,一力主张西路军继续前进,至少要进展到太原府地北部,出倒马关之后从侧翼杀出,彻底堵死京城的后路和侧翼,断绝京城鞑子借道长城隘口逃跑的道路。

这个战略构想确实是极具杀气,也有很大地可行性,可这里头还牵扯到和姜的关系,这种事情路涧就做不了主了。

吴三桂急匆匆的撤出以后,晋南和晋中南部,就已经在赴死军的马足之下,算是实际控制范围了。可大同府和太原府北部都是姜的实际控制范围,赴死军要想出倒马关的话,肯定要在太原府东北路过,甚至还要擦着大同府的边界。

不管赴死军是要做什么,姜绝对会多长几个心眼儿地。赴死军的一路人马如此靠近,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举动了,姜会轻易允许?若是不允许的话赴死军是不是就要和盟友撕破脸皮?

这种事情必须请示忠诚伯的,路涧办理不下来。

“备马,我要前往西路。”

中路的敌人已不存在,冀州城池虽然依旧,可再也不能阻挡赴死军的脚步,是时候给这个大战略补充上最后一个环节了。

当天晚上,李四率人离开中路正面,星夜西奔而去。

冀州城已是空虚至极,赴死军修整一个昼夜的同时,积极做着强攻地准备。

预定的战斗还没有开始,甚至连队伍都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冀州降了。

原本以为在清廷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会有场血腥惨烈的大战,程子栋也做了精细周密地安排,还真的是准备一逞威风打一场精彩地,想不到冀州竟然降了。

在吴克善进入冀州的第二天,就把能够带走地财富洗劫一空,然后呼啦啦的继续北退。

冀州城中有没有吴克善地这点人马并不是很重要,空虚的城池已经不可能阻挡赴死军

脚步。吴克善也很明智的放弃了这里,带着他的本个干净。

吴克善一走,城里所剩无几的旗丁立刻就面临没顶之灾。很快就被老百姓和部分新附军剿杀干净,地方官装模作样慷慨陈词一番之后,剪下了辫子,率百姓开了城门。

因为已经经过了休整,所以没有必要做过多的逗留,留下少量人手维持住局面之后,大军继续北伐。

这都打的北京的南大门了,说什么也不能停顿的。

现在的赴死军已经是天下人瞩目的焦点,万众期心的所在。当然这和赴死军取得的胜利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关系,人们关心的不是赴死军的胜利和忠诚伯的辉煌。

赴死军已经胜的太多了,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不拿这个当怎么个了不起的事情。反正赴死军的功勋已经足够多了,也不在乎多一笔少一笔的。忠诚伯的人望和威风已经没有再提的必要,还有谁能比的了?早已经到了不再需要用胜仗来装填脸面的地步。

人们关系的不是赴死军也不是忠诚伯,而是北京。

尤其是兴武朝和南都百姓,对于赴死军尤其是中路军的关心远胜其他。

只因为中路军距离北京已经太近了,近到了大门口的地步,近到了再迈一步就登堂入室的地步,想不关心都不行。

北京城,大明朝的故都,大行崇祯皇帝殉国之地,大明朝最大的伤疤就在北京。

甲申之变,闯军破京,崇祯殉国。紧接着就是满洲人入关,然后就是一连串让人目不暇接的剧变。一直蜷缩在关外的建州女真以势如破绣之势,迅速席卷,如大火一般无人可挡。

直隶沦陷,山西沦陷、河南沦陷、山西沦陷……还有山东,还有淮河两岸,满洲人的兵锋竟然无人可当。数以万计的人马争先恐后的投靠,各实力派无不望风而降。

曾席卷天下地李闯,也是有百万之众的,在辫子兵面前竟然也是不堪一击。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铎就从山西转战而来,历经山西河南而至淮扬,手中的三几万(一说是两万——作者按)不仅没有丝毫折损,反而暴增为二十万大军。

一时间,汉家气运衰微到了极致,处处都是绝路处处都看不到希望,在一个又一个英雄倒下之后,站立着的是一群又一群的奴才。

三千年的气运仿佛已经到了尽头,在人们地惶恐和极度不安当中,忠诚伯和他的赴死军终于横空而出……

经淮扬而历南都的大战就不必说了,忠诚伯地勇气和赴死军的强悍已经不必再用任何语句来形容,这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情。

关键是忠诚伯给了大家一个希望,给了人们一丝光亮。

在处处沦陷处处绝望的时候,有一个英雄至少还有一个英雄在奋力拼杀,不计一切的要把这沉沉黑幕撕扯开来。

这个英雄就是忠诚伯。

若说扬州之战只是忠诚伯崭露头角的开始,紧接下来的南都大战则给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原来不是真地四面绝望,也不是真的八方无助,这不是还有赴死军的么,还有忠诚伯的么……

人们深信只要忠诚伯还在,这大明的江山迟早都会光复,鞑子就蹦不起来。

而忠诚伯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每一次都把不可能化为现实,在带给大家更大希望的同时,也让同胞的脸上再次有了光彩。

“我就说了,咱们泱泱大国,怎么能叫小小的鞑子骑在脖子上拉屎?世无英雄?那忠诚伯是啥?赴死军是啥?”

“三千年地传承,三万里的河山,亿兆同胞,不可能打不过鞑子。满万不可敌?鞑子自己相信吗?”

“北都,赴死军的前脚已经踹上了北都的院墙了……”

“只要赴死军光复了北都,也算是功德圆满,大行皇帝托孤托国的重担也能卸下来了。”

一说到北都,每个人眼里都放着光彩呢。

大明朝素有天子守国门地传统,北都这个靠近边塞的都城怎么看都是凶险地很,可有天子在国门上守着,总是有一份安全感的。只可惜,大行皇帝殉国了……

现在有了赴死军,打败鞑子什么地已经不算什么惊天的伟业,大伙儿对于赴死军地能力从来也不会怀。只是期盼着忠诚伯这最后的一下子,看看这个只手擎天力挽狂澜的英雄究竟如何华丽的完成这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复北都哇这可是,等于再造大明朝了,如此的英雄人物,在如此最为关键的最后时刻,究竟会焕发出怎么样的光彩?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

即将在北都开锣唱响的,必将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华丽大戏,人们等着盼着的就是要看这最后的完美收官呢。

而忠诚伯也知道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把一记炸雷送到了兴武小朝廷的案头。

“奏请天子守我国门!”

这可真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李四怎么在这时候想起这个了?

天子守国门确实是大明朝的一个优良传统,也颇为人们所称道。可这个时候怎么守国门?

是,赴死军是要打到北都了,从目前的局势看,拿下北都也没有什么悬念。可天子怎么过去?是带着文武群臣全套班底过去?还是行迁都之举?

无论淮西还是河南,甚至是现在已经实际占领的北直隶,上至知府下至看城门的,哪个不是赴死军的人?朝廷什么时候插手进去过?

在这些地域之内,都知道有忠诚伯,谁还记的朝廷?

无论率群臣北归,还是迁都,铁定是落在他李四的手掌之中。就算他李四对朝廷忠诚的都没有边儿了,君君臣臣还不都得观其脸色仰其鼻息?

要是这么干的话,李四可真的成为凌驾于兴武小皇帝之上的太上皇了。

绝对不能把朝廷放置于李四手掌之中,这是每一个人最先想到的。无论是老派的学官还是新锐的东林人,观点惊人的一致。

可要是直眉白眼的说不去,肯定是露怯,李四在那边一宣扬,朝廷的脸面皇家的体统还要不要了?

就是素来对大臣们言听计从的小皇帝,也晓得“守国门”这样的事情做不得,就算李四不是曹操也不是王莽,哪怕他李四是周公这样的人物,小皇帝不也得坐在他的怀里问政的么?

“诸卿,有何说法但讲无妨。”兴武小皇帝终究是皇帝,不大愿意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儿说出个不去来:“天子守边,乃是大行皇帝当年的谆谆教导,朕时刻铭记于心无有一时或忘。然今朝不同以往,诸卿议一议吧。”

第187章 都谈利益

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时节其实已经过了,槐树上挂着的的白花差不多都要落干净,即便是在这北地,穿着件子单袍也暖和的很。可唐王不得不穿着全套的礼服,冠冕煌煌仪仗整齐的来到河间。

唐王这人是大大咧咧惯了的,还真穿不住这束手束脚的官衣,可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廷的体面摆着呢,连天子的半幅仪仗都用上了,唐王要是再穿个开襟的大褂子,忒也不成体统,就是在九泉之下的洪武皇帝也出来骂他这个不肖的子孙。

现在的唐王可不比往日,领的是朝廷的差事,就是那个大侄子皇帝也亲自在南都城为行了郊践大礼的,这应该也算是“代天巡检”了吧。

李四这个家伙真不安分,你打北都就打吧,还有谁拦着你了?偏偏弄一出“奏请天子守国门”的折子戏来。

大侄子皇帝能来吗?绝对是来不了的,这种事情又不能让外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