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42章

大明天工-第142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宁军十万大军在辽西失城失地,辽南额定兵员一万二,还有八千是登莱提供的粮秣,甚至都没有饷银,却在辽西大败地背景中,取得可贵的胜利。两者一比较。辽南的功绩一下子就显得无比高大。

此前,当广宁战败的消息传来之时。朝廷一片恐慌,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辽南不遵朝廷旨意,没有出兵牵制,此时,他们依然抱着这样地态度,认为辽南不去盖州,而是在建奴空虚的东江偷袭了一座空城,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严格说来,不仅没有功劳,反而有错。

已经入阁拜相地大学士孙承宗站出来驳斥了这种说法,他认为朝廷的旨意下到辽南,建奴大军已经渡过了辽河,如果辽南军这个时候去盖州,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建奴已经占领了广宁,可以从容地回过头来,将辽南军包围在盖州。

“辽南军只有一万多兵,牵制有余,决战不足,所谓牵制,就是攻敌虚弱之处,使其不能全力出兵,辽南军兵发东江,就是这样的策略。”

虽然有孙承宗代为辩驳,但朝中对辽南的责难依然不绝于耳,其焦点便是辽南是不是应该遵从朝廷的旨意发兵盖州,还有就是辽南军在东江,有没有起到牵制的作用,至于辽南军在义州取得的胜利,反而是被忽略了。//

直到建奴大军离开广宁,回师辽东,金州送来建奴大军进攻辽南的消息,朝廷中又是一片哗然,很多人跳出来攻击李彦用兵行险,兵往东江,而不守金州。

在朝廷的很多官员看来,包括孙承宗也觉得,辽南军既然发起了东江会战,那么辽南空虚,此番肯定是守不住了。

一时之间,攻击李彦丢失辽南地弹章又多了起来,反倒是李彦报告地,主动放弃复州城一事,没有人去关注,好像李彦已经丢了整个辽南似的。

到了后来,金州送来了铁工城、金州城初战告捷地消息,朝中的大臣顿时失声,一时都难以相信,辽南竟然守住了?王化贞、熊廷弼以及十万大军、高大的广宁城都挡不住的努尔哈赤,竟然被辽南挡住了?

有人怀疑,这是李彦谎报军情。

不过这份战报不仅有辽东兵备道的署名,还有登莱总兵沈有容的副署,后来还有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奏章。

紧接着,辽南报捷的奏疏是接连不断,先是临江大营一战,七千明军面对近万建奴,顽强防守数天之久,杀伤大量的建奴,不过因为是防守作战,通常是没有首级的,自然也会遭到朝中一些人的质疑。

随后的大虫江之战,又是七千明军面对数量差不多的数千建奴发生野战,最后竟然也赢得了胜利,打跑了建奴,这让朝中的大臣觉得更加难以置信,很多人都指出,这肯定是李彦在谎报战功。

不过大虫江一战,战斗主要是在明军阵前发生,建奴留下来的首级,很多都是被明军所掌握,虽然也只有几百首级,却是实实在在、无法抹杀的战功。

然后就是孤山、铁工城、镇江堡三战,辽南军都是处于被动防守,上报的战绩却是越来越大,孤山之战用火炮毙敌数百,铁工城激烈的攻防造成建奴数千人的伤亡;到了镇江堡索性是激战旬日,毙伤建奴万余,朝中始终都有质疑。

不管有人如何质疑,辽南送来的战报后面,辽东的局势倒是渐渐明朗。

首先是建奴真的从广宁撤走了,建奴的主力出现在辽南、东江,并且鏖战将近一个月,这个时候再也不会有人提起辽南军是不是发挥了牵制作用的话题,这确实不是牵制,已经是主战场了,反而是广宁与辽西,两天都没能坚持下来。

其次就是辽南虽然主动放弃了复州城,但是在建奴大军面前,铁工城与金州城都是没有丢失,也就是说,不管辽南军有没有取得战报上那些战事的胜利,但是他们确实守住了金州城,还有铁工城,这是无可置疑的。

王化贞在广宁,袁应泰在辽阳做不到的事情,李彦在金州做到了,广宁、辽阳、沈阳、开原这些军事重镇,在建奴大军面前,都是未能守住,但铁工城、金州城却守住了,与辽西十万大军将辽西走廊拱手相让相比,这样的战绩,无疑是光芒万丈的。

还有就是东江的战场形势,虽然镇江堡还是丢了,但是明军却占领了义州,而建奴也望江兴叹,终于是罢兵回去,虽然有人说建奴或许本来就没有想要渡江进攻朝鲜,但是有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在东江地区,与战前相比,复辽军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却占领了义州,将建奴驱逐过江,从此与建奴隔江对峙,形成全新的战略态势。

与战前相比,辽西的防守体系全部崩溃,一片糜烂,而辽东却似乎没有怎么恶化,虽然丢了复州,不过谁也没有指望辽南军能够守住复州,只要金州还在,金州半岛还在,辽南的根基就在,这是朝中很多人对辽南仅有的期望。

而与原来龟缩在铁山、皮岛相比,复辽军在东江的战略态势无疑变得更加明朗,也更加乐观,按照孙承宗的说法,若是能重建辽西防线,则从今而后,明军可从辽西、辽南、东江三面,对建奴形成压力。

也就是说,要不是辽西脆败,此战过后,辽东的局势是可以有一定改观的。

一直在孙承宗引导之下,通过国战棋、兵战棋、练兵棋学习治国、治军之策的朱由校,与历史上那个沉迷于木匠活计的天启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起码他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自己的判断,而且也懂得道理,知道大的方向、原则应该是如何。

孙承宗也亲自与朱由校推演了辽西、辽南的战事,更使得朱由校认识到辽西的脆败,辽南的顽强。

“这一次,朕一定要好好奖赏三娃,谁说坏话也不行,”朱由校板着小脸,冷冷说道。

魏忠贤虽然与李彦不太对付,也曾经暗中下了不少绊子,不过看到朱由校下了决心,也知道这时候不能自讨没趣,趁机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奉承话。

天启元年三月初七,天启下旨加李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南、东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并准李彦所奏,开镇东江,以骆养性为东江总兵,征虏右将军;王国兴依然是辽南总兵,征虏左将军,并赐子爵,复辽军从上到下,各人皆有封赏。

随着辽西局势的稳定,王化贞、熊廷弼也都被传回京城勘问,张鹤鸣被弹劾,并请辞,朱由校因为舍不得孙承宗离开,拒绝了他自请督师的奏疏,而是以兵部侍郎王在晋为兵部尚书,任辽东经略,孙承宗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前往山海关一带勘察前方形势,以定战守之策。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八四回 发行纸钞

辽南衙署军政联席会议上。后勤部正在报告这段时间的收支情况。辽南、东江之战。虽然没有给辽南造成多大的直接损失。但是为了防御辽南。以及东江作战。辽南系统的经济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动员。同时很多工厂停工。船队也优先保证军事的需要。经济上的间接损失却是不少。

战争之后。辽南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加。特别是新增加了锋锐、铁工两个营。并且要建立东江镇。常备营已经达到九个。并可能继续增加。三万多的兵员。已经大大超过朝廷所认可的两万额员。而且朝廷也没有足额的饷银发放。

这一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就是战后重建。以及如何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

“目前。辽南的产出。以及华夏工场的产出。加起来也无法满足辽南、东江两个镇的维持需要。特别是工场要继续发展。本身也急需更多的投入。”郑书冷静地分析道。他能说这样长的句子。已经很难得。

李彦点了点头。也知道过去华夏工场一直都在向辽南输血。不可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会毁了他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这些工厂。

李彦想了想:“盐场那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再建几处盐场。产量提一提。跟天津的盐商说好了。尽量多卖一些。”

盐场生产简单。销量大。利润也高。如今已经成为辽南最丰厚的经营项目之一。

“前面发行的代银币使用情况如何?”李彦无奈之下。只好打起了别方面的主意。

代银币在天启二年八九月份之间。由精作坊用水力冲压机冲压生产。包括一钱面值的标准银元。一两面额的大银元。还有一分面额的小银元三种。

标准银元的重量通常只有九分。成色也在七八分左右。每一块银元。大概可以得到一分银左右的铸币收益。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用来压成银元地话。辽南就可以从中赚取十两银子左右。

一分面额的小银元重三分左右。不过成分主要是铅和铁。含银的成分很少。但收益也不高。也是在一成左右。

一两面额的大银元重九钱二分到五分。成色也在八九分左右。铸币收益都差不多。这都是辽南可以控制地结果。

代银币开始主要用来给复辽军的士兵发饷银。每个月发半饷只有五块标准银元。相当于五钱银子。

过去的四五个月里。辽南大概发出去十万两面额的银元。其中多数是标准银元。按照新的统计方法。也就是发出去一百万元。

银元与银锭相比。有固定地面值。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辽南的冲压铸币机技术领先。冲压出来的银元外形很漂亮。也不容易造假。再有辽南官府担保。信用也有保证。

辽南实行军事化管理。士兵、劳工平时都不发放酬劳。有需要的都通过物资调配来实现。也限制区域内的商品交易。

衙署在发出一百万银元的同时。地方上的物资仓库也会接受这些银元购买生活物品。衙署包括下面的工厂、盐场及贸易商行。都接受这种银元作为与银子等同的货币。

虽然发行量小。并且声明是内部流通使用。银元的优点还是被一些辽南经营地商人发现。他们也愿意在交易中接收这些银元。然后再用这些银元。从辽南的商行那里。购买辽南的工业品。或者食盐之类的商品。

这样的交易。看上去还是让银元在内部流通。不过随着交易地频繁。有一些银币终究是流了出去。在山东、天津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银元。

对这种银元的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担心银元的价值无法体现。包括天津、滦州、北京以及北直隶华夏系的工厂店铺。都愿意无条件接收这样的银元。还有一些与辽南关系密切。交易比较频繁的商人。也都愿意接收银元作为支付货币。

辽南与各地的商品贸易。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李彦的设想就是辽南可以承诺接收银币作为支付货币。并且也用银币支付货款。这样一来。初始阶段就能收进银子。付出银币。赚取中间地铸币收益。以辽南的贸易量来说。一成地收益。已然是不少。

银币本身的价值就比较高。是一种硬通货。加上辽南以及华夏的经济作为担保。完全可以使银元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流通货币。

现在的问题就是扩大银币的总量。以及流通的范围。后者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朝廷不会允许私铸钱币。虽然银元是以辽南军代币银元的名义流通。但是流通的范围广了。必然会被人注意。

要想让银元广泛流通。就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这很难。所以李彦打算回避掉这个问题。

“银元并不能有效缓解辽南现在的经济窘境。我的意思是成立一家银行。此前在筹备津滦厂矿的时候。就已经有华夏钱庄。”李彦一边想一边说道。有些全新的东西。也需要他摸索整理。

“辽南衙署不适合作为银币的发行主体。我想钱庄可以发放银票。自然也可以发放钱票。”李彦说道:“是不是可以用华夏钱庄的名义。发放一笔固定面值的钱票?以一文、一分、一钱为单位?”

“交钞?”郑书皱了皱眉头。有明一代。从开始就因为银铜的缺乏。发行纸钞推行天下。不过因为滥发。纸钞的价值一直都比较混乱。纸钞、铜钱的价值都很低。只有银子才是硬通货。

“这样。既然银元在辽南已经被广泛接受。那么从这个月开始。就用华夏钱庄的纸钞代替银元发放。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发得太多。还是按照银元的发放节奏。只给官员、士兵、劳工发放半薪。一个月可能也就是三五两左右。我们的商行、工场都可以接收这种纸钞。一定要保证纸钞面值的坚挺。一个月三五万两。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彦说道。

郑书点了点头:“只是发放三五万两流通。应该不是问题。不过若是物资短缺。有钱买不到东西。价钱必然上升。纸钞的价值也就下降了。”

“嗯。”李彦点头说道:“还是要鼓励商人多来贸易。保证市面商品的供应。我想只要辽南有这个购买力。他们是肯定会来的。”

“不过纸钞最终还是要回到辽南的。”郑书道。他虽然擅于算账。不过对现代金融肯定并不熟悉。郑书认识到李彦这个办法。等于凭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