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天成-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玉骨子里有种见不得别人受苦的冲动,不然当日怎会尽心尽力要将宋潜治好。
时季峰起码步出城门时,看见粥棚里向饥民施粥的小玉,不禁略略有些吃惊。
他默默的在马上看着她。这个女子是如此的善良,见到有人有困难,总会上前相助,也不管是否合时宜。
他想起第一次见面时,她轻轻的吹着他的伤口——
那一吹吹动了他的一池春水,他从此无法自拔的沦陷在她的温柔里。
明知道她是人家的妻子,他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靠近她,可又怕靠得太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少爷,怎么了?”身边家人看主子突然停住不动,不由动问。
时季峰摇了摇头,没说什么,忽然不远处的小玉抬起头来,一下子就看见了骑在马上的时季峰。
小玉把勺子交给身边人,边拿布擦手边跑过来,笑着和时季峰打招呼:“时公子!”
时季峰在她跑过来时早已下马,看她来到近前,拱手说:“宋夫人。”
“时公子,恭喜你高中榜首!还没到你府上去祝贺呢,真不好意思。”小玉对时季峰充满感激,他帮助她和天成不是一回两回了。
时季峰淡淡的说:“没什么,省试榜首不过是说来好听,真正的排名要在殿试后才能定。”
小玉笑吟吟的说:“那我先预祝你能高中状元啦!时公子这是要出城?”
“嗯。一位叔伯身子不太好,说是胃口不开。我去看看就回来。”时季峰意简言赅。
“这样啊——那你等我一下好吗?就一小会!”小玉说完又匆匆跑回粥棚去,拿出一个瓷盅,装满了山药粥,又包了两层包袱皮。
她把瓷盅递给时季峰:“这个山药糯米粥也很适合老人家喝,算我一点小小心意吧!”
若是别人,她一定会担心人家认为她失礼,给饥民赈灾的粥也拿来送人?可是不知为什么,她就是笃定时季峰不会这样看她。
时季峰双手接过,让身边家人帮拿着,再拱了拱手,上马走了。
小玉目送时季峰的马绝尘而去,方才回到粥棚里。
次日,临安府尹也从各地粮仓紧急调配了些陈粮来赈灾,小玉看官方出动了,这才停止了施粥。但从那时起,只要她一出门上街,总会有乞丐过来双手合十对她行礼。
“宋夫人,您真是好人!”
“宋夫人,您家相公一定能高中状元的!”
“宋夫人,菩萨会保佑您子孙满堂!”
小玉深深的感受到这些受灾农民的淳朴。他们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只要给他们吃饱饭,他们就会将你当成大恩人感激一辈子。
小玉对自己说,果然,施比受有福。她觉得很快乐。
从省试放榜到殿试隔了一个月的时间,宋潜还是常常到竹林书院去和先生学友们探讨学习。
这天他为小玉带回一个她早有预感的消息:
周明庵的幼丄女周嘉儿,已经和普安郡王赵伯琮订了亲。过了春天,嘉儿就会嫁入普安王府,成为普安郡王的侧妃了。
小玉头一回感觉到了“蝴蝶效应”的存在。
若她没有穿越,就不会认识周嘉儿,周嘉儿当然就不会遇见赵伯琮,更不会成为赵伯琮的侧妃——
她突然想到一个很可怕的问题:蝴蝶效应是无限向外扩散的,一个细节被改变,整个历史的动向都会不一样——
宋潜和周嘉儿的命运已经因为自己而改变了,那赵伯琮呢?
未来的皇帝,还会是他吗?
她想到视宋潜如仇敌的赵伯玖,脊梁骨变得寒浸浸的。
不行,赵伯琮必须要成为皇帝,不然她和宋潜,都会遭到赵伯玖的疯狂报复!
第九十六章:嘉儿心事
小玉去看嘉儿的时候,嘉儿和往常一样在绣房里读书,没有因为要当新嫁娘而忙着收拾嫁妆。
嘉儿的闺密,其实也就是小玉一个人,后来因为小玉认识了几个女孩子,也只和青争来往比较多。青争还没得到嘉儿要出嫁的消息,小玉想着过两日再去看看青争,顺便提一下。
说起亲事的时候,嘉儿微微笑着:“我家里那些亲戚,不知道要怎样说我父亲了。我这一嫁,倒把我父亲弄成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幸而我知道父亲才不在乎这等浮名——不过其实他也还是不同意这桩亲事的,只是看我点头,才接了喜帖子罢了。”
小玉有些意外:“嘉儿,是你自己的意思?”
嘉儿点点头。
小玉想起普安郡王赵伯琮,确实气度不凡。若是普通人家的小姐,能嫁给亲王为侧妃,定然欢喜坏了吧。可嘉儿这样聪慧的女子,当好人家的正室都是委屈了她。在小玉心目中,嘉儿应当配一个响当当的大英雄,和她一起闯荡天涯,看遍世间风光。
可现在她却要嫁入王室,卷入错综复杂的夺嫡斗争中去。小玉甚至想到,若赵伯琮不能像历史上写的那样顺利继位,嘉儿的命运会更加坎坷。
嘉儿说:“小玉妹妹,你可知,我曾多么的渴望自己是男儿身?”
“我在书院中长大,见过多少满腹才华的士子,或是酸文假醋的庸人,无论他们是否有才,总还是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为国出力。而我身为女子,就算读的书再多,懂得道理再深,也没有用武之地。”
小玉想起嘉儿常常以男装示人,又想起后世烈士秋瑾的那一句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嘉儿又道:“普安王爷给我送那么多日的礼,我也没点头——后来他居然特地到竹林书院来,明着是来拜访我父亲,其实——却和父亲提出想和我说话。”
小玉微感惊讶,想不到历史上严肃敦厚的宋孝宗也有这么浪漫的一面,追起女孩子来真是契而不舍啊,怪不得人家说“烈女怕缠郎”,真是至理名言。
“他都来提过亲了,我当然不能和他再见面的,就让人在小厅里隔了扇屏风,他坐外间,我坐里间——”
嘉儿回忆起那日的会面,记忆犹新,那人的声音好像还在她耳边回荡。
赵伯琮开门见山的问她:“嘉儿姑娘为何不愿接受本王的聘礼?”
她本已下了决心要拒绝他,便说:“嘉儿蒲柳之姿,性情顽愚,难为王爷良配。”
赵伯琮并未以势压人,也没有再问她别的,却话题一转,说起了自己的心事。
“嘉儿姑娘,你可知本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嘉儿微怔,心想我怎么会知道,应该是想能够成为太子吧?
赵伯琮说:“金人占我河山,已经三十年了。从我记忆开始,‘驱逐鞑虏,还我河山’,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响起。一想到同胞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我——”赵伯琮一声叹息,沉沉的打在嘉儿的心上。
她又未尝不是这样?每当想起“靖康”二字,便热血沸腾,恨不得真的像花木兰一样抛弃红妆奔赴战场。
“王爷为何要和我说这些?”嘉儿虽然与他有共鸣,但还是疑惑不解。他不是要来提亲吗,怎的说起家国大事来。
但嘉儿的心里,却又有着丝丝感动。
这个人,也许是真的喜欢她的,因为他将她当做与他才智相当的人来和她说话,而不是说些好听的情话来哄她宠她。
赵伯琮说了一句话,让嘉儿的心止不住颤动起来。
他说:“因为——你是我的知己。”
嘉儿记起他让人送过来的那封信,写了自己对他说过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
金银珠宝,高门显位,这些都不是打动嘉儿的理由,让她动了心的,居然是赵伯琮的“知己”二字。
小玉听完嘉儿的话,猛然想起历史上对赵伯琮的评价。这位孝宗皇帝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平生志愿就是恢复中原,可惜上被无能的父皇赵构压着,下面又是一群主和派的大臣在闹鬼,始终无法北定王师。
这个时候的赵伯琮,应该是南宋“求和”主流思想中的另类吧,他心灵上的压抑可想而知。想来,他喜欢上嘉儿,更多的是因为嘉儿的话鼓励了他的斗志。
古人只懂得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岂知女儿家也欲求知己呢?
小玉从嘉儿那回来后,过了两天便去看望青争,把嘉儿的婚事告诉了她。
青争向来寡言,听完小玉的话,只说了一句:“嘉儿亦是求仁得仁!”
青争问明嘉儿的喜期,竟放下手边生意,关气门来用了三天工夫做出一套精美绝伦的嫁衣。
当小玉和青争将这套嫁衣送到嘉儿手上的时候,一贯不甚在意打扮的嘉儿也禁不住喜滋滋试穿起来。
嘉儿穿戴的那一刻,小玉和周围的婢女们都屏住了呼吸——实在太美了!
这套衣裳是用最上等的云锦做的,全身绛红,上襦是大襟半臂的衫子,下面是走动起来随风飘舞的千褶裙,裙子上绣满祥云彩凤,裙边缀了一圈又一圈的玉珠,光华流转,粲然生辉,美艳不可方物。细心的青争甚至连鞋子都给她准备好了,是一双绣了蝙蝠的大红绣花鞋,意味着幸福平安。
嘉儿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转过身来一把抱住小玉和青争,哭了。
这是小玉头一回见到嘉儿失态。
小玉送的礼物是一套新打的金首饰,金钗金链金耳环,黄澄澄的十足鲜亮。文娟则送了盒自己为嘉儿特制的胭脂,还有一瓶花蜜,说是最适合嘉儿贵而不骄的气质。尚在孕中的绣心托娴娴送来两匹锦帛,聊表心意。
虽然只是侧室,但由于赵伯琮的王爷身份,这场婚姻依然办的非常风光。
就在嘉儿出嫁后不久,天下瞩目的殿试,终于到来了。
第九十七章:新科状元
当小玉指挥着惠娘带着孟夏和春姿去把冬衣都晒一晒,才想起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
她来这里,已经将近一年。
真是光阴似箭啊!
小玉无暇感慨着时光的流逝,她紧张的等待着宋潜殿试归来的消息。
只不过去了半天而已,怎么感觉这么久呢?
她望着尚在中天的太阳,又去吩咐下人把布幔被褥都拆洗一遍。
下人们都知道今个儿是老爷去殿试的日子。夫人一大早送老爷出门之后,就像只小蜜蜂似的满院子团团转坐不住,她一定是心焦极了吧?
晨曦微露时,皇帝赵构就已经来到了讲武殿。
没有皇帝会认为自己是个昏君,即使是一个像赵构这样遗臭后世的皇帝。
事实上,赵构比起他客死他乡的父亲宋徽宗赵佶,确是算的上勤政。
他三十多年的帝王生涯里,几乎没过过什么舒心日子。流亡,不停的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上,一颗心时刻悬在半空。不仅要担忧金人随时会侵扰,也担忧远在金国当俘虏的哥哥宋钦宗赵恒突然归来,那他连这个流亡皇帝都做不成了。
就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赵构也苦苦撑了三十年。
他对即将进行的殿试还是很重视的。听金忠说,今年这批进士交来的卷子水平很高,其中不乏可造之材,看来自己得好好选一选才是。
当然,殿试的相关官员来得比皇帝更早,一个个穿着严整的官服,等待着皇帝的召见。
礼部侍郎金忠手捧名册守候着。他是今年的副主考,任务就是先替皇帝将殿试中较好的卷子挑出来让皇帝过目。
可想而知,金忠对进士的排名有着很大的决定权。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证明金忠还是极得赵构的赏识的。
吏部尚书和参知政事私下早和金忠达成共识,他们的儿子都已经通过了省试,只要金忠在他们的卷子上加上红圈,再跟赵构说上几句好话,进入三甲已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了。
至于省试榜首时季峰,本来就在金忠的关注之中。时季峰虽说出身并不显赫,只是个武将之子,而非显宦世家,但他父亲时遇豪圣眷正隆,手握兵权,他本人又确有才华,不妨笼络一下。
省试的规定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但到了殿试这一关,就仅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宋潜和时季峰夹在数百进士中进入讲武殿,先向皇帝行礼,再在官员安排下,拿过卷子开始作答。
赵构高踞龙座之上,看着台下诸生苦写,以手捻须,心中一丝微微的欢喜。
能过通过省试的,总不会是庸才。他们大多拿到试卷后略作思考,便奋笔疾书,不到一炷香时间,就有人呈上试卷。
金忠在礼部几个小吏的协助下紧张的阅卷,见到稍好的或是跟他打了招呼的考生,便用朱笔圈上一个红圈。
两柱香过,所有的考生都已完成,一齐躬身肃立,等待着皇帝的批阅。
金忠恭恭敬敬的双手呈上卷子。
赵构拿过金忠圈了红圈的卷子来一一过目,时而蹙眉,时而展颜。别看赵构在政治上是个不甚高明的君主,可是他的书法和文学的造诣,却继承了父亲赵佶的天才,即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才子皇帝。
“金忠,这些卷子里,有哪些特别新颖精到的?”赵构一边翻看一边问,金忠就侍立在一旁。
金忠心知机会